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群体分布特征与形态差异
1
作者 贺刚 冯广朋 +5 位作者 付辉云 王海华 张燕萍 张爱芳 马本贺 袁嘉欣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探讨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群体分布现状,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资料,以实现克氏原螯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21、2022年5—9月,分别对鄱阳湖9个县(市)14个位点的克氏原螯虾进行调查,测量了体质量、全长、体长并进... 探讨禁渔后鄱阳湖克氏原螯虾的群体分布现状,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资料,以实现克氏原螯虾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21、2022年5—9月,分别对鄱阳湖9个县(市)14个位点的克氏原螯虾进行调查,测量了体质量、全长、体长并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9个形态性状和10个可量比例参数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群体雌雄性比约为0.9:1,平均丰满度为0.0431±0.0076(0.0205~0.0714)。除余干瑞洪、康山和程家湖3个位点的水域采集到一定数量克氏原螯虾,其他水域数量很少。聚类分析显示,余干水域的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中,瑞洪群体与程家池群体亲缘关系较近,康山群体与其他群体关系较远。判别分析显示,3个克氏原螯虾雌雄群体的判别函数,雌、雄虾的综合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2.74%、79.16%,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近。结果表明,2021—2022年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呈现出个体小、分布散及资源量显著下降的情况;余干水域3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克氏原螯虾 可量性状 形态差异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池塘吊养梨形环棱螺净水效果试验初探
2
作者 金武 王海华 +5 位作者 余进祥 李燕华 马本贺 马学艳 闻海波 黄滨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4期14-16,共3页
为探索池塘尾水净化池吊养梨形环棱螺对水质的影响规律,在2×667m^(2)池塘中进行净水实验。结果显示:每亩吊养750kg时,3周内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m。在不增加其它水处理功能单元的条件下,第1周到第3周氨氮、磷酸盐逐渐上升,硝酸盐、... 为探索池塘尾水净化池吊养梨形环棱螺对水质的影响规律,在2×667m^(2)池塘中进行净水实验。结果显示:每亩吊养750kg时,3周内水质透明度可以达到1m。在不增加其它水处理功能单元的条件下,第1周到第3周氨氮、磷酸盐逐渐上升,硝酸盐、浊度逐步减低。与氨氮、硝酸盐、磷酸盐相比,亚硝酸盐从第1周到第3周逐渐升高直到第4周达到峰值。建议根据水质变化规律,搭配相应的水处理措施,充分发挥梨形环棱螺净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池塘 吊养 水质
下载PDF
桃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3
作者 陶志英 王海华 +2 位作者 马本贺 吴斌 金友萍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6期12-16,共5页
调查了2018—2019年桃江水库的本底情况,结果表明:该水库的浮游植物7门30属47种,年均生物量分别为52.84 mg/L,生物多样性指数H、R为2~3,J为0.5~0.8。浮游植物呈绿-硅-隐藻演替变化,大多数藻类受氮、磷元素影响。
关键词 桃江水库 浮游植物 理化因子
下载PDF
拉氏大吻感染扁弯口吸虫诊断及防治
4
作者 钟可儿 王静宇 +2 位作者 徐先栋 王海华 马本贺 《江西水产科技》 2023年第6期24-25,38,共3页
通过对江西某养殖场拉氏大吻鱥发病情况的诊断和分析,确定病因为扁弯口吸虫感染,提出了防控措施建议,以供相关养殖及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 拉氏大吻鱥 扁弯口吸虫 疾病防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SNP标记开发及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婷 黄智慧 +4 位作者 马爱军 马得友 王新安 夏丹丹 马本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00-1307,共8页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最具商业价值和养殖前途的海水鱼类之一,雌雄间生长有一定的差异。其高通量雌雄转录组测序的完成为大规模鉴定和开发SNP标记提供了参考序列。本研究基于大菱鲆雌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其中45个SNP位点,...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最具商业价值和养殖前途的海水鱼类之一,雌雄间生长有一定的差异。其高通量雌雄转录组测序的完成为大规模鉴定和开发SNP标记提供了参考序列。本研究基于大菱鲆雌雄转录组测序数据,选择其中45个SNP位点,设计引物63组,其中21个位点(46.7%)应用小片段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技术分型成功。对其进行多态性检测,21个位点均具有二个单倍型。观测杂合度Ho的分布范围为0.256—1.000,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为0.276—0.518,19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14个SNP位点位于基因编码区,其中3个属于非同义突变。含有这些SNP位点的基因大多与信号转导和转录翻译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小片段HRM适合大规模SNP标记开发,为大菱鲆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了候选标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转录组 高分辨率溶解曲线(HRM)
下载PDF
环境光色对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生长和体色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马本贺 孙志宾 +6 位作者 马爱军 于宏 李伟业 徐志进 王婷 孙建华 夏丹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本试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体色变化特点。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 本试验研究了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幼鱼在不同光照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和体色变化特点。设置白色、红色、黄色、蓝色、绿色五个光照试验组,每组三个重复,试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幼鱼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增重率在红光组和绿光组间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红光组红色皮肤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黄光和绿光组(P<0.05);白光组红皮中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蓝光组(P<0.05);在眼、肝、肌肉和白色皮肤组织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白光组肝组织中酪氨酸酶活性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组(P<0.05);在眼、皮肤、肌肉组织中各试验组酪氨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条件下,白条双锯鱼在红光环境下体表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而酪氨酸酶活性减弱,有提高鱼体色泽鲜艳度的作用,此研究结果可为人工养殖海水观赏鱼的体色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条双锯鱼 光色 生长 体色
下载PDF
海水观赏鱼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7
7
作者 马本贺 马爱军 +6 位作者 孙志宾 何伟国 于宏 徐志进 李伟业 黄智慧 叶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159,共9页
海水观赏鱼艳丽多彩、风姿绰约,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美感,在观赏鱼市场中备受欢迎。作者结合相关资料概述了海水观赏鱼的产业现状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海水观赏鱼产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海水观赏鱼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海水观赏鱼 产业现状 问题 前景
下载PDF
大刺鳅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4 位作者 徐先栋 李燕华 王梦杰 吴斌 陶志英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63,共8页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 为了解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关系,以采自东江和桃江水域的大刺鳅为研究对象,采用解剖、石蜡切片、HE染色和胃含物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大刺鳅消化道的形态学、组织学结构及食性特征。结果显示,大刺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和肠构成;口咽腔具舌、咽骨和咽磨;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含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内壁具纵行褶皱和次级分支,肌层由横纹肌和平滑肌共同组成;胃壁和肠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肌层为平滑肌,分为环肌和纵肌;胃呈“V”型,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幽门部3个部分,各部分的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贲门部向胃体部逐渐增粗,且含有胃腺细胞,幽门部肌层极为发达,形成幽门括约肌;肠较短,具一个弯曲,肠道系数为0.325±0.050,肠绒毛丰富,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绒毛高度相比差异显著(P<0.05);胃幽门部和前肠间有2个幽门盲囊。大刺鳅食谱较广,消化道中鉴定出虾类、水生昆虫、鱼类、螺、卵和植物碎屑6大类饵料,摄食时食物不经咀嚼直接吞入;食物多样性指数(H′)为2.19,不确定性较低,饵料优势指数(D)为0.33,集中性较高;虾类为大刺鳅的主要食物,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质量百分比(W%)和数量百分比(N%)分别为97.75%、92.29%和73.07%。研究表明,大刺鳅属肉食性鱼类,其消化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大刺鳅人工养殖和饲料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食性
下载PDF
大鳞副泥鳅新品系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 被引量:3
9
作者 马本贺 陶志英 +4 位作者 吴早保 吴斌 王海华 徐先栋 陈翠云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63-870,共8页
为探究体色变异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特点,在(26.0±1.0)℃水温下,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地欧酮对体质量(56.92±3.23)g的大鳞副泥鳅选育品系“赣红1号”亲本人工催产,经过14.7 h的效应时间,采用半干法人... 为探究体色变异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特点,在(26.0±1.0)℃水温下,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和地欧酮对体质量(56.92±3.23)g的大鳞副泥鳅选育品系“赣红1号”亲本人工催产,经过14.7 h的效应时间,采用半干法人工授精,观察并记录其胚胎各时期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特征。试验结果显示,“赣红1号”平均催产率93.4%,受精率76.7%,孵化率72.3%;受精卵为沉性卵,具黏性,受精卵吸水膨胀后,平均膜径为1052.49μm;受精卵在水温(26.9±0.8)℃、溶解氧≥8.25 mg/L、pH 8.2的条件下,经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出膜7个阶段29个发育时期,历时26.42 h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总积温为713.25℃·h。初孵仔鱼无黑色素,平均全长3193.42μm,肌节40节以上,心搏率72~85次/min,多沉在水底,偶作不规则短距离冲游。试验结果表明,“赣红1号”胚胎发育时序与正常大鳞副泥鳅相同,两者在出膜期表现出体色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赣红1号 人工繁殖 胚胎发育
下载PDF
温度对金红色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4 位作者 马爱军 黄智慧 李燕华 王梦杰 孙志宾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8-456,共9页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 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新品系“赣红1号”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温度(20,23,26,29,32℃)对其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温度在20~32℃范围内时,培育周期和孵化周期与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培育周期在各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孵化周期在29和32℃组间差异不显著,其余各组间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先升高后降低,26℃时孵化率达到最高;畸形率呈现与孵化率相反的趋势,26℃时畸形率最低,且显著低于20、29和32℃组(P<0.05);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3℃时SAI值为59.77,最大可存活时间为15日龄;此外,雄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温可促进个体趋向雄性发育。研究发现“赣红1号”受精卵孵化、仔鱼活力和性别分化均受到温度的重要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和试验数据,其孵化和仔鱼培育的适宜温度应保持在2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鳞副泥鳅 “赣红1号” 温度 孵化 仔鱼活力 性别分化
下载PDF
大刺鳅模拟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最小可存活种群估算 被引量:4
11
作者 吴斌 王海华 +2 位作者 曾庆祥 马本贺 徐先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7-112,共6页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为7.11~7.21年,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55.55~90.49尾,平均种群数量为28.82~90.16尾,遗传多样性为0.6346~0.7778,灭绝概率为0.0037~0.4818,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25.5~51.8年;在情景1、2和3下,当环境容纳量为300尾时,大刺鳅种群的MVP分别为117、50和33尾;在情景4~10下,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时,其MVP为39~11尾。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在自然情况下0~1年龄组大刺鳅种群的死亡率接近70%,性成熟雌鳅的生殖率接近35%;在此情景下,设定环境容纳量为300尾、初始尾数为50尾,则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0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种群生存力 漩涡模型 死亡率 生殖率
下载PDF
台湾泥鳅死亡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先栋 王海华 +3 位作者 吴斌 陶志英 马本贺 习宏斌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7-644,共8页
为确定捕捞转场后造成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死亡的病原,本试验对台湾泥鳅进行病理解剖、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为确定捕捞转场后造成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sp.Taiwan)死亡的病原,本试验对台湾泥鳅进行病理解剖、病原分离。对分离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基因测序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泥鳅肝脏、脾脏、肾脏及肠道组织中分离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经纯化保存,命名为XJC。菌株XJC葡萄糖发酵、D-葡萄糖、鸟氨酸、苯丙氨酸及尿素利用阳性,其他所测生化指标均为阴性,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一致;16S rDNA基因序列与摩氏摩根菌相似性达99.6%,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台湾泥鳅具有致病性,被感染的泥鳅出现了肠道充血典型病理变化。从发病泥鳅体内分离到与菌株XJC一致的菌株,可以判定菌株XJC是泥鳅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JC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表现出敏感,对四环素、青霉素、红霉素、多肽类、呋喃唑酮、洁霉素及第一、第二代头孢类药物均等表现耐药,生产中可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摩氏摩根菌疾病的防治。本试验结果可为台湾泥鳅摩氏摩根菌病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泥鳅 摩氏摩根菌 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微卫星序列的开发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猛 马爱军 +5 位作者 岳亮 邹杰 王广宁 田岳强 马本贺 夏丹丹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65-1371,共7页
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和标记初步筛选法,进行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微卫星标记开发的研究,分析了大菱鲆基因组中微卫星DNA序列的特征,并进行了拟作图标记的初步筛选。结果表... 采用FIASCO(Fast Isolation by AFLP of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法和标记初步筛选法,进行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微卫星标记开发的研究,分析了大菱鲆基因组中微卫星DNA序列的特征,并进行了拟作图标记的初步筛选。结果表明,FIASCO法的富集效率为78.56%,二次筛选出655个阳性克隆,测序后经分析有469条含有微卫星位点的单一序列,共得到59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占51.76%,非完美型占34.67%,复合型占13.57%;核心序列的重复次数在3—96次之间,平均重复数为13.39次;重复单元类别最多的是(CA/GT)n,占77.6%。利用Primer Premier 5.0共设计413对引物,其中有360对能够得到稳定表达的产物;再经标记初筛试验得知,183对引物(50.8%)的PCR产物有多态性,其中110个微卫星位点(30.6%)符合遗传连锁图谱作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微卫星标记 标记开发 序列分析 标记初筛
下载PDF
大刺鳅不同组织乳酸脱氢酶及酯酶同工酶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先栋 王海华 +3 位作者 李燕华 吴斌 马本贺 曾庆祥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76-78,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江西赣州信丰县桃江流域大刺鳅肝脏、脾脏、肌肉、肾脏、心脏和脑6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刺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共检测到5条酶带,其中在肌肉中5条同工酶带均能检测...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梯度凝胶电泳法对江西赣州信丰县桃江流域大刺鳅肝脏、脾脏、肌肉、肾脏、心脏和脑6种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刺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共检测到5条酶带,其中在肌肉中5条同工酶带均能检测到,在肝脏中检测到4条,在脾脏、肾脏及心脏中各检测到1条,在脑组织中未检测,乳酸脱氢酶表达活性在肝脏中最高;大刺鳅酯酶同工酶共检测到6条酶带,其中在肌肉中6条酶带均能检测到,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各检测到2条,在心脏和脑组织中各检测到1条,酯酶表达活性肝脏中最高,其次为肾脏。这说明乳酸脱氢酶及酯酶在大刺鳅个体中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乳酸脱氢酶 酯酶 组织特异性
下载PDF
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燕华 王梦杰 +2 位作者 马本贺 李左宏 王海华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第2期94-98,共5页
为研究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等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的急性毒性,在水温(30±1)℃下,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法进行了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体质量(7.78±1.60)g、全长(7.89±0.44)c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 为研究敌百虫、硫酸铜和二氧化氯等3种常用渔药对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的急性毒性,在水温(30±1)℃下,采用半静水式试验法进行了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体质量(7.78±1.60)g、全长(7.89±0.44)cm]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敌百虫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0、24.91、23.15、20.5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3.351 mg/L;硫酸铜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9.29、33.04、25.13、23.3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7.010 mg/L;二氧化氯对攀鲈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9.69、87.16、80.38、77.74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4.691 mg/L。3种药物对攀鲈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敌百虫>硫酸铜>二氧化氯,其安全浓度均高于有效治疗浓度,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可安全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鲈 敌百虫 硫酸铜 二氧化氯 急性毒性
下载PDF
桃江水库大刺鳅资源状况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斌 马本贺 +2 位作者 陶志英 徐先栋 王海华 《科学养鱼》 2019年第11期69-70,共2页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为刺鳅科、刺鳅属的一种,俗名锯齿泥鳅、带刀鱼、猪妈锯、刀鳅。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该鱼是桃江水库的特色经... 大刺鳅(Mastacembelus armatus)为刺鳅科、刺鳅属的一种,俗名锯齿泥鳅、带刀鱼、猪妈锯、刀鳅。体细长,前部稍侧扁,尾部扁薄。栖息于砾石底的江河溪流中,常藏匿于石缝或洞穴中,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部分植物为食。该鱼是桃江水库的特色经济鱼类之一。但近几年来,桃江水库大刺鳅资源下降趋势明显,如何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桃江水库大刺鳅种质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桃江水库大刺鳅渔业资源现状以及资源下降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和科学利用大刺鳅种质资源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对策 桃江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降趋势 合理利用
下载PDF
“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及其效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华 王梦杰 +7 位作者 马本贺 黄滨 李燕华 傅雪军 金武 闻海波 李彩刚 姚善才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1期21-23,共3页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江西省“稻-螺-鱼”种养的技术要点。通过对鹰潭市贵溪姚超家庭农场开展的...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江西省“稻-螺-鱼”种养的技术要点。通过对鹰潭市贵溪姚超家庭农场开展的“稻-螺-鱼”综合种养试验测产和效益分析,结果显示,经过6~8个月的养殖,亩产水稻、田螺和鱼类分别达400 kg、750 kg和216 kg以上,亩综合产值、净收入达12000元和3820元以上,种养效益显著,为江西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提供了一种特色高效种养模式,发展前景广阔,可在全省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螺-鱼”综合种养 稻渔种养 田螺养殖 生态养殖
下载PDF
攀鲈形态特征及耐寒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海华 康升云 +4 位作者 王梦杰 马本贺 李左宏 余连渭 李燕华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第4期11-15,共5页
以自繁育攀鲈F1代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攀鲈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准确描述;采用人工降温方法,每天降温1℃,直至试验鱼全部死亡,记录其F1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50)。结果表明:攀鲈9个可数性状参数分别为侧线... 以自繁育攀鲈F1代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的形态学测量方法对攀鲈的生物学性状进行准确描述;采用人工降温方法,每天降温1℃,直至试验鱼全部死亡,记录其F1代死亡率、累积存活率和半致死低温(LT50)。结果表明:攀鲈9个可数性状参数分别为侧线鳞(29.00±1.81)、背鳍鳍棘数(17.24±0.54)、背鳍分枝鳍条(9.81±0.62)、尾鳍分枝鳍条(15.81±0.75)、胸鳍分枝鳍条(15.14±0.57)、腹鳍鳍棘(1.00±0)、腹鳍分枝鳍条(4.95±0.22)、臀鳍鳍棘(9.71±0.43)、臀鳍分枝鳍条(10.43±0.58);平均规格为[(12.5±0.9)cm、(34.5±7.0)g]的试验攀鲈,其初始死亡水温为13.5℃,当温度降低至9.4℃时,试验鱼全部死亡;攀鲈LT50为10.92℃,死亡温度范围为9.4℃~13.5℃。在人工养殖过程中,为保证攀鲈正常越冬,应保持越冬池水温不低于13.5℃,攀鲈耐寒性能有待进一步选育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鲈 耐寒性能 半致死低温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台湾泥鳅抗氧化系统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志英 马本贺 +2 位作者 王海华 李秋桃 徐先栋 《江西水产科技》 2020年第6期3-8,共6页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台湾泥鳅抗氧化系统与能量代谢的影响,将台湾泥鳅在10℃水中暂养1周后分别放入3个温度组(4℃、10℃、16℃)各30尾,温度胁迫后于0 h、6 h、12 h、24 h和48 h进行解剖采肝脏组织,检测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为了研究低温胁迫对台湾泥鳅抗氧化系统与能量代谢的影响,将台湾泥鳅在10℃水中暂养1周后分别放入3个温度组(4℃、10℃、16℃)各30尾,温度胁迫后于0 h、6 h、12 h、24 h和48 h进行解剖采肝脏组织,检测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共5个指标。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组间,各指标差异显著。4℃和16℃组中SOD活性先降后升,10℃组中SOD活性较平稳。4℃组中CAT活性变化与SOD相似,10℃和16℃组组中CAT活性先降后升趋稳。4℃组中GSH-PX活性变化与SOD、CAT保持一致,10℃和16℃组中GSHPX活性先升后降,分别于12 h、24 h时达最大值。4℃组中MDA含量先升后降趋稳,10℃组中MDA含量上升趋稳。16℃组中中MDA含量呈波动性下升,至48 h时达最低值。这些均说明低温下泥鳅机体受损伤严重,在秋冬季节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组中T-ATP含量先降后升,48 h时高于0 h时含量。10℃和16℃组中T-ATP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台湾泥鳅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胁迫 台湾泥鳅 抗氧化指标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的净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本贺 王海华 +5 位作者 金武 黄滨 李燕华 李左宏 王梦杰 李彩刚 《江西水产科技》 2022年第2期3-6,共4页
为探索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设计了梨形环棱螺不同密度与伊乐藻组合对水体浊度、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pH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能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并... 为探索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设计了梨形环棱螺不同密度与伊乐藻组合对水体浊度、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pH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能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并对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有一定调节作用,此结果可为池塘养殖水体净化调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形环棱螺 伊乐藻 池塘尾水 净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