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族到宗教: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以涉及宗教文学研究的成果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马梅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96,共11页
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经历了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学科建制期、新世纪以来的学术独立期两个阶段。回族文学史在第一阶段服务于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落脚于民族性;宗教因素在第二阶段始受关注。回族文学研究和批评在第一阶段注重学科基... 新中国的回族文学研究经历了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学科建制期、新世纪以来的学术独立期两个阶段。回族文学史在第一阶段服务于建构多民族国家意识,落脚于民族性;宗教因素在第二阶段始受关注。回族文学研究和批评在第一阶段注重学科基本理论建设,回族文学概念的界定偏向于血统,致使研究疏离了文化;新世纪才出现了不以民族性遮盖宗教叙事的专题研究。《回族文学》期刊在新世纪彰显"文化性"的办刊理念,开始突出对宗教内涵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族文学研究 民族性 宗教描写 文学史 文学批评
下载PDF
直观生命 探寻本质——论宁夏青年作家群的生命意识 被引量:5
2
作者 马梅萍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2年第5期34-39,共6页
宁夏青年作家群是当代文坛对一批90年代以降活跃于文学创作领域的宁夏本土青年作家群体的总称,主要成员包括:"宁夏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西海固作家群"——郭文斌、了一容、泾... 宁夏青年作家群是当代文坛对一批90年代以降活跃于文学创作领域的宁夏本土青年作家群体的总称,主要成员包括:"宁夏三棵树"——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新三棵树"——季栋梁、漠月、张学东";西海固作家群"——郭文斌、了一容、泾河、马宇桢、火会亮、李进祥、马金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群体 生命意识 宁夏 青年 本质 文学创作 90年代 当代文坛
下载PDF
从“少数民族文学”到“多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入史”困境的突围 被引量:4
3
作者 马梅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22-126,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很少见到民族文学的身影,民族文学陷入"入史"困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文学研究界提出了"多民族文学"及其衍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此替代之前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很少见到民族文学的身影,民族文学陷入"入史"困境。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民族文学研究界提出了"多民族文学"及其衍生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此替代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学"命名。对"多民族文学观"进行学术考证后发现,其标志着"多民族文学"从政治到文化的身份定位的转变、从同质性到异质性的内涵转变、从一元到多元的文学史观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 “入史”困境 突围 现实内涵
下载PDF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时空脉络与精神流变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梅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3-108,共6页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的脉络架构主要遵循三条线索:时间脉络是其显性主线,分为两代四段,两代即唐至清末的古代期和清末至今的现代期,四段即唐至明中期的发生发展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昌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建国至今的当代延续期;空间脉络是其地图辅线,表现为东部与西部主要是西北地区的区域性差别与传播性互补;精神流变脉络是其深层隐线,逐次表现为从移植到本土化再到现代化的发展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文学 回族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关于西北乡土的一种书写——简论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 被引量:1
5
作者 马梅萍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8-81,共4页
甘肃作家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三部,小说聚焦于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村落,通过农民老顺一家的艰难生存与命运遭际再现了西部乡村的现实苦难,语调沉痛激越,风格粗粝狂放,为西部文... 甘肃作家雪漠的系列长篇小说"大漠三部曲"包括《大漠祭》《猎原》和《白虎关》三部,小说聚焦于河西走廊的一个普通村落,通过农民老顺一家的艰难生存与命运遭际再现了西部乡村的现实苦难,语调沉痛激越,风格粗粝狂放,为西部文学的多样化呈现提供了一种悲愤犷悍的书写。这种别具西部特色的书写在他的作品中分别表现于底层生存的观照、乡土焦虑的抒发、乡野活力的呈现、乡土批判的隐现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漠 《大漠三部曲》 西北乡土 底层生存 乡土批判
下载PDF
元代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萌芽——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的一个标志
6
作者 马梅萍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76-181,共6页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在中国的地方化过程,是穆斯林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社会的一种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文的使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文章依据对宋元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物质遗存的梳理,认为使用古典... 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实质上就是在中国的地方化过程,是穆斯林积极主动地适应中国社会的一种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汉语文的使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地方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文章依据对宋元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物质遗存的梳理,认为使用古典汉语来阐释伊斯兰教义的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最早萌芽于元代的伊斯兰教碑刻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伊斯兰教文学 元代 中国化 地方化
下载PDF
让我们学会微笑——简评张承志新著《你的微笑》
7
作者 马梅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93-97,共5页
张承志全新散文集《你的微笑》收录了作者2007年以来的35篇新作。本文试从"在路上"、底层与民间的"惦记"、正义的呐喊、心灵之悟等方面归纳该散文集的若干关键主题,并简评作者立场的持守与改变。
关键词 回族文学 文学评论 张承志 《你的微笑》
下载PDF
多元文明交汇之地的生命轮回——雪漠小说《西夏咒》与河西文化的地域特征
8
作者 马梅萍 《甘肃理论学刊》 2014年第5期188-192,共5页
《西夏咒》是甘肃作家雪漠"灵魂三部曲"的第一部,标志着雪漠文学创作由生活表层向文化深层的转化,并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西夏咒》中若干关键词的解读,试图追寻雪漠创作的文化背景,并阐发以凉州为代表的河西文化... 《西夏咒》是甘肃作家雪漠"灵魂三部曲"的第一部,标志着雪漠文学创作由生活表层向文化深层的转化,并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西夏咒》中若干关键词的解读,试图追寻雪漠创作的文化背景,并阐发以凉州为代表的河西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文明交汇的地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咒》 雪漠 河西文化 文明交汇
下载PDF
评陈继明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
9
作者 马梅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4-106,共3页
陈继明的长篇小说《一人一个天堂》,通过主人公杜仲在文革中的一段离奇经历和所见所闻,深刻揭示了生命个体遭受社会、他人以及文化挤压的生存状况和没有归宿的悲哀困境,借以观照个体、思索生存,并审视、反思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一人一个天堂》 生存困境 文化隐喻
下载PDF
悲哀的蜕变——由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说开
10
作者 姜文姬 马梅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4期54-56,59,共4页
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自问世以来,以其反映市场经济情境下知识分子被迫蜕变时艰难的心理挣扎而引起了知识界的强烈反响,知识分子蜕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知识分子的蜕变首先在于其权力、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也是近百年来的事,... 阎真的小说《沧浪之水》自问世以来,以其反映市场经济情境下知识分子被迫蜕变时艰难的心理挣扎而引起了知识界的强烈反响,知识分子蜕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知识分子的蜕变首先在于其权力、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下降,这也是近百年来的事,源于自“五四”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转型以来的反传统思潮、社会运动。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几千年文明中,传统精英知识分子“士”的地位远高于普通民众,这从“天地君亲师”、“士农工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可体现出来。“五四”以来的启蒙先锋吸收了西方的民粹主义思想及其伴生物反智主义思潮,而正是民粹主义思潮和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逐渐地、不自觉地失去“士”的高高在上的地位。知识分子蜕变的第二个社会根源,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挖掘。第三个原因应该是价值观念的转换,或者说是西方话语霸权对儒家话语霸权的入侵、置换。知识分子往往是社会的精英和理性思考者。一个社会失去了精英,文化由谁书写?精神由谁传递?理性何在?世俗是一种非理性的理性,是短浅的。如果仅仅追求世俗化的理性,那么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失去了精神底蕴,最终整个民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文化意义的发展。就连阎真都不自觉地意识到:“那些看清了真相的人实际上是在一种更高的真实中迷失了,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赢家,也是最大的输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蜕变 民粹主义 儒家 西方话语霸权
下载PDF
甘肃广河县青贮玉米绿色种植技术要点
11
作者 买仲良 马梅萍 马梅 《农业工程技术》 2023年第25期70-70,72,共2页
青储玉米是重要的饲料来源,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该文根据广河县青贮玉米种植实际,总结了种子选择与处理,选地选茬整地、施肥管理、种植模式、病虫害管理、收获管理等技术要点,给种植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贮玉米 绿色种植 技术要点 病虫害防治 广河县
下载PDF
完善我国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的若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梅萍 《人力资源管理》 2017年第2期34-35,共2页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如今,就业问题已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已是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失业的问题已经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具有严重影响力的问题,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如今,就业问题已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解决好就业问题已是社会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失业的问题已经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具有严重影响力的问题,失业人员再就业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得到全民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识。而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这个难题的关键就在于,再就业培训体系的完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再就业培训制度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这就直接影响了再就业培训体制的健全。本文就完善我国再就业培训保障机制进行讨论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就业培训 保障机制 失业人员
下载PDF
我国再就业培训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梅萍 《人力资源管理》 2016年第5期249-249,共1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导致裁员力度加大很多,使得就业岗位的减少以及失业人员的数量增加。随着失业率的逐年上升,再就业培训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失业人员再次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所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调整,导致裁员力度加大很多,使得就业岗位的减少以及失业人员的数量增加。随着失业率的逐年上升,再就业培训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的话题,是失业人员再次走上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所以再就业培训需要与时俱进,跟紧时代的步伐。本文就我国再就业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就业培训 现状 解决对策
下载PDF
17例剖宫产术中大出血宫腔填压止血分析
14
作者 范月琴 马梅萍 曹玉琴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59-59,共1页
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最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仍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剖宫产时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阴道分娩,我院采用纱条填塞宫腔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17例。
关键词 剖宫产术 大出血 宫腔填压止血
下载PDF
张承志文学年谱 被引量:3
15
作者 马梅萍 黄发有 《东吴学术》 2014年第6期143-156,共14页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经名赛义德,童年时代与母亲、外祖母、姐姐等一起生活。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西关,祖居杆石桥头永长街饮虎池畔。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创建于元代。张承志后来在散...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经名赛义德,童年时代与母亲、外祖母、姐姐等一起生活。张承志原籍山东济南西关,祖居杆石桥头永长街饮虎池畔。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创建于元代。张承志后来在散文《饮虎池》中回顾了对故乡的印象,并把自己刚烈耿直的个性归因于济南西关回民的精神传统。济南回族张氏有不同的支系。张承志的家族原为青州张氏一支,后析分济南西关,称为"瑞兴堂"张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虎池 回族聚居区 西关 心灵史 鞍与笔 经名 精神传统 文艺出版社 哲合忍耶
原文传递
张承志文学年谱(修订稿)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梅萍 黄发有 《东吴学术》 2015年第4期135-154,共20页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相对于出生地,原籍山东对张承志更具故乡的意味。他曾在《我的童年》中说:“我是一个山东大汉,住在北京我觉得如在异乡”。张承志的祖籍山东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 一九四八年九月三日,张承志出生于北京。相对于出生地,原籍山东对张承志更具故乡的意味。他曾在《我的童年》中说:“我是一个山东大汉,住在北京我觉得如在异乡”。张承志的祖籍山东济南西关是中国古老的回族聚居区之一,这里最早的清真寺创建于元朝,代代回民傍寺而居,迎送光阴,将山东人的耿直与母族的信仰融合无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修订稿 年谱 文学 《我的童年》 回族聚居区 山东人 出生地
原文传递
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发凡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梅萍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0-218,共9页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编纂子项目"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暂名)的总体设计思路与框架。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指的是中国内地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所创作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及在其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 本文为作者承担的"中国宗教文学史"编纂子项目"中国汉语伊斯兰教文学史"(暂名)的总体设计思路与框架。汉语伊斯兰教文学指的是中国内地使用汉语的穆斯林所创作的以汉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及在其宗教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使用的文学作品,具有文化互融性、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综合使用多种语文等特点。几乎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的发展同步,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经历了唐至明中前期的移植萌芽期、明中晚期至清末的繁荣鼎盛期、清末至民国的现代转型期、从建国至今的当代发展期。在汉语伊斯兰教文学的发展过程中,陆续出现了碑铭文学、汉文译著、《古兰经》汉译、苏非文学、诵念文学、劝教歌谣、楹联匾额文学、史传与游记文学、报刊文学、当代作家文学等重要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伊斯兰教文学 文学史分期 文类
原文传递
西海固精神的负载者——论石舒清笔下的女人 被引量:2
18
作者 马梅萍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6-102,共7页
石舒清的作品善于刻画女人,他笔下的女人勤劳、内省、虔诚,成为西海固精神的承载者。这种精神即回族传统的伊斯兰教信仰和汉族传统的厚家恋土观念。赞母失父的潜在情绪构筑了西海固的群体人格:西海固如一个自尊的未成年人一样在忧伤中... 石舒清的作品善于刻画女人,他笔下的女人勤劳、内省、虔诚,成为西海固精神的承载者。这种精神即回族传统的伊斯兰教信仰和汉族传统的厚家恋土观念。赞母失父的潜在情绪构筑了西海固的群体人格:西海固如一个自尊的未成年人一样在忧伤中思索自我、探寻终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舒清 女人 西海固 精神所指 群体人格
原文传递
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民族文学叙事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梅萍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6,共11页
"十七年"与1980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 "十七年"与1980年代初出版的两拨当代文学史中的少数民族文学叙事,尽管在细节上存在着差异,但总体上的历史阐释语调是一致的,通过反抗的穷人与革命的新人的形象塑造,寄予了将各民族纳入中国革命整体进程与国家建设格局的政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 民族文学 历史规训 反抗的穷人 革命的新人
原文传递
乡土传统与精神指归——石舒清创作心理解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梅萍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76,共5页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统的农耕文化之根;作为回回后代承续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之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舒清 创作心理 乡土传统 民族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