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
马泰祥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丰容与据守:论台湾地区作家杨云萍的跨语创作经验 |
马泰祥
|
《华文文学》
|
2024 |
0 |
|
3
|
日据台湾作家的日语创作实况及其意义 |
马泰祥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
|
|
4
|
语言、文学与认同:论台湾地区新文学的“跨语实践” |
马泰祥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5
|
在台湾文学史知识序列的建构中——论日据台湾日语文学创作与文学归属问题 |
马泰祥
|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
|
|
6
|
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种跨语际实践的生成 |
马泰祥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0 |
|
7
|
差异化呈现与参差的对照——论日据时期台湾作家的“日语创作经验” |
马泰祥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8
|
张爱玲与“细节肥大症”——以遗作《爱憎表》为分析中心 |
马泰祥
|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9
|
从日语到中文:台湾文学“跨语过程”中的经验锻造与作家分层 |
马泰祥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10
|
文风嬗变、语言转换与文学史评价——论杨逵光复后的中文创作 |
马泰祥
|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1930年代东京左翼文坛内中国大陆与台湾作家的文学交往——以张文环佚文《台湾的创作问题》为分析中心 |
马泰祥
|
《汉语言文学研究》
|
2016 |
0 |
|
12
|
殖民地文学交往中“台湾想象”的生成意义——以《华丽岛的冒险》为例 |
马泰祥
|
《华文文学》
CSSCI
|
2014 |
0 |
|
13
|
殖民地身份认同与左翼倾向——以《台湾新文学》(1935-1937)创作群体为中心 |
马泰祥
|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
2013 |
0 |
|
14
|
传统、地方与美育:颜水龙与日据时期台湾广告插画艺术中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
马泰祥
|
《艺术生活》
|
2022 |
0 |
|
15
|
“折返日文”——论台湾作家张文环光复后的跨语经验 |
马泰祥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6
|
跨语经验与1940年代台湾地区文坛的中国古典文学“日译潮” |
马泰祥
|
《华中学术》
|
2022 |
1
|
|
17
|
论石华父及其20世纪40年代戏剧创作中的情感转向 |
马泰祥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8
|
新文艺复兴、艺术史之眼与创造性转化——论台湾作家李渝对《红楼梦》的接受 |
马泰祥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9
|
“张赫宙情结”——论日据台湾日语作家的进阶目标与创作窘境 |
马泰祥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0 |
|
20
|
“回心之旅”:光复后台湾文坛语言转换作家的跨语经验 |
马泰祥
|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