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政和早白垩世南园组植物化石 被引量:13
1
作者 曹正尧 梁诗经 马爱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7,129-132,共17页
描述福建政和南园组的植物化石12属22种,包括4新种:Cladophlebisdaxiensis,Zamiteslanceolatus,Zamiophyllum?minor和Sphenobaierafujianens... 描述福建政和南园组的植物化石12属22种,包括4新种:Cladophlebisdaxiensis,Zamiteslanceolatus,Zamiophyllum?minor和Sphenobaierafujianensis。该植物群的面貌与永安坂头植物群相近,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福建 政和 南园组 早白垩世
下载PDF
福建白垩纪红层的时序及对比 被引量:12
2
作者 梁诗经 曹宝森 马爱双 《福建地质》 1992年第4期263-282,共20页
福建白垩纪红层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由于受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作用影响,各红层盆地发生、发展的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生物群组合序列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红层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时序,将红层盆地分为三种类型:沙县—均口... 福建白垩纪红层主要分布于政和—大浦断裂带西侧。由于受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作用影响,各红层盆地发生、发展的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生物群组合序列都不尽相同。本文根据红层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及时序,将红层盆地分为三种类型:沙县—均口型、禾口—上杭型、连城—崇安型。其中,第一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最早期;第二类型盆地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结束于晚白垩世早期;第三类型盆地形成于晚白垩世。根据红层盆地岩石组合特征及序列,修订了原有地层单位的含义,将红层盆地岩石地层单位自下而上划分为均口组、沙县维、禾口组、官寨组和赤石群。并详细论述了红层生物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各门类化石组合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 盆地 白垩纪 岩石组合 地形 晚白垩世 地层单位 组合序列 早白垩世 化石组合
全文增补中
福建侏罗纪生物地层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曹宝森 粱诗经 +2 位作者 张志明 张小勤 马爱双 《福建地质》 1989年第3期198-216,T001,T002,共21页
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 福建侏罗纪地层广泛分布,本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着重论述了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和代表性剖面的层序、岩性以及生物群特征。对福建早、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概况作了简略论述。福建侏罗纪地层分区,划分为含有海相地层的闽中-闽西南地层小区,该区早侏罗世火山岩发育。陆相地层的闽北地层小区以及中侏罗统发育较好的闽西地层小区。下侏罗统生物群,双壳类在下部为海相的 Parainoceramus-Hunanonectes 动物群,上部为 Qiyangia 动物群;陆相植物下部为 Otozamites-Thinnfeldia 植物群,上部为 Conipters-Phoenicopsis 植物群;叶肢介下部为 Euestheria shandanensis-Palaeolimadia hojiensis 动物群,上部为 Eosolimnadiopsis-Asiolimnadiopsis 动物群;介形类下部为 Gomphocythere rhomboidalis-G?yubacumensis 组合,早侏罗世早期还含有菊石 Arietites 和 Coroniceras。中侏罗统生物群,植物组合不太明显,双壳类 Pseudocardinia-Tutuella 动物群,其中下部含有 Cuneopsis-psilunio-Eolamprotella 动物群;叶肢介为 Euestheria yanjiawanen-sis-E·camplanata 动物群;介形类在中下部为 Darwinella sarytirmanensis-D·magna 组合。此外,本文概述了福建早侏罗世南海北陆的古地理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生 生物地层学 地层划分
下载PDF
福建省石炭纪─白垩纪古生物群主要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爱双 《福建地质》 1998年第4期188-202,共15页
通过总结福建省石炭纪─白垩纪地层中及珊瑚、腕足、双壳、菊石、叶肢介和植物等门类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特征,为省内石炭纪─白垩纪地层的划分、对比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化石 石炭纪-白垩纪 古生物群 地层
下载PDF
闽西南“丁屋岭砾岩”孢子的发现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开毕 黄昌旗 +2 位作者 林亨才 何文兴 马爱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3,共4页
闽西南丁屋岭一带浅变质岩系中夹持着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系 ,1970年《长汀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其划为震旦系南沱组下段 ,之后改称丁屋岭组下段 (习称“丁屋岭砾岩”) ,认为是澄江运动或晋宁运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因缺少化石 ,对其地层... 闽西南丁屋岭一带浅变质岩系中夹持着一套紫红色粗碎屑岩系 ,1970年《长汀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将其划为震旦系南沱组下段 ,之后改称丁屋岭组下段 (习称“丁屋岭砾岩”) ,认为是澄江运动或晋宁运动的产物。长期以来因缺少化石 ,对其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次《瑞金市幅》区调工作首次在“丁屋岭砾岩”中获得孢子 ,为将“丁屋岭砾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子 丁屋岭砾岩 天瓦炼组 南华纪 震旦纪 泥盆纪 闽西南
原文传递
福建永安吉山剖面的再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曹宝森 梁诗经 +2 位作者 张小勤 马爱双 张志明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63-69,共7页
1943年陈恺在福建进行地质调查时,将不整合于火山岩之上,赤石群之下的一套河湖相砂页岩统称为坂头系,后人改称为坂头组。标准剖面位于永安市西北约10km之坂头村。1945年斯行健研究了其中所含植物化石,有Ruffordia goepperti,Onychio-psi... 1943年陈恺在福建进行地质调查时,将不整合于火山岩之上,赤石群之下的一套河湖相砂页岩统称为坂头系,后人改称为坂头组。标准剖面位于永安市西北约10km之坂头村。1945年斯行健研究了其中所含植物化石,有Ruffordia goepperti,Onychio-psis?sp.,Cladophlebis cf.dunkeri,Sagenopteris yunganensis,S.? dictyozamo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剖面 福建 坂头组 吉山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