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华敏 王佳佳 +5 位作者 陈文亚 刘志清 马爱金 张金 许元丰 毛伦林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0-526,共7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 支架植入
下载PDF
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华敏 孟洁 +6 位作者 季莉莉 马爱金 刘志清 张金 许元丰 陈文亚 毛伦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01-805,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确诊的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146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 目的 探讨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确诊的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146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108例,非认知障碍组38例。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实验室检查及随访结果,采用头颅MRI评估脑白质高信号(WMH)Fazekas评分、CSVD影像学总负荷及脑萎缩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结果 认知障碍组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中重度依赖、脑深部WMH评分、浅表脑萎缩评分和深部脑萎缩评分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部脑萎缩与CSVD认知障碍独立相关(OR=1.491,95%CI:1.054~2.109,P=0.024)。有79例患者完成中位数随访3年,随访后认知障碍和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高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单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吸烟(OR=2.192,95%CI:1.010~4.754,P=0.047)、高血压(OR=4.904,95%CI:1.547~15.549,P=0.007)相关。多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高血压独立相关(OR=7.338,95%CI:2.175~24.730,P=0.001)。结论 小动脉硬化性CVSD的病程可能与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相关。深部脑萎缩是CSVD认知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高血压是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小动脉硬化 认知 影像学总负荷
下载PDF
脑微出血对脑梗死后卒中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波娜 吴婧 +2 位作者 曹德峰 马爱金 陈文亚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72-1076,共5页
目的 对脑微出血与急性脑梗死后复发性卒中进行研究,探讨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的时间规律,为该类患者的二级预防精准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32例急性... 目的 对脑微出血与急性脑梗死后复发性卒中进行研究,探讨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的时间规律,为该类患者的二级预防精准化治疗方案提供新的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纳入标准最后纳入413例患者。根据有无脑微出血分为无脑微出血组(n=172),脑微出血组(n=241)。脑微出血按数目分为无、轻度(132例)、中度(79例)、重度(30例)。根据脑微出血分布位置分为脑叶组、深部组及混合组。随访2年,分析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及出血性复发之间的差异性,并分析不同程度及位置的脑微出血对卒中复发的影响。结果 413例患者在随访2年内有75例(18.16%)患者出现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复发分别为62例(15.01%)、13例(3.15%)。脑微出血组高血压及缺血性卒中复发比例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0.05)。脑微出血组2年累积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_(Log-Rank)=0.001)。多元COX回归显示脑微出血(RR=2.09, 95%CI:1.21~3.60)是脑梗死后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提示脑微出血为脑梗死后缺血性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R=2.09,95%CI:1.15~3.81)。不同数目的脑微出血脑梗死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即使长期抗栓治疗,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出现脑梗死复发率仍高于无脑微出血患者,且随着时间延长,脑出血风险亦增加,提示伴有脑微出血的脑梗死抗栓治疗仍需按指南使用抗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复发 脑梗死 颅内出血
下载PDF
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croRNA-134、VEGF、bFGF水平预测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价值
4
作者 曹德峰 陈文亚 +2 位作者 马爱金 吴婧 吴波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7-73,共7页
目的 探究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croRNA-134(miR-1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 目的 探究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croRNA-134(miR-134)、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住院治疗的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08例。检测患者治疗期间的mCTA侧支循环评分及血清miR-134、VEGF、bFGF水平,并进行随访。根据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47例)、预后不良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2分,61例),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最终梗死体积大于预后良好组(P <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预后不良组miR-134相对表达量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VEGF、bFGF水平均低于预后良好组(P <0.05)。预后不良组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TA侧支循环评分[OR=0.804(95%CI:0.729,0.974)]、VEGF[OR=0.618(95%CI:0.397,0.963)]、bFGF[OR=0.608(95%CI:0.402,0.919)]为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良好的保护性因素(P <0.05);miR-134[OR=1.941(95%CI:1.802,3.480)]、低密度脂蛋白[OR=1.349(95%CI:1.051,1.730)]是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CTA侧支循环评分、miR-134、VEGF、bFGF预测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0.946、0.937和0.892,敏感性分别为7.66%(95%CI:0.695,0.837)、9.36%(95%CI:0.900,0.972)、8.72%(95%CI:0.823,0.921)、7.23%(95%CI:0.661,0.785),特异性分别为83.6%(95%CI:0.770,0.902)、82.0%(95%CI:0.770,0.870)、86.9%(95%CI:0.818,0.920)、93.4%(95%CI:0.896,0.972)。结论 预后不良患者最终梗死体积较大,mCTA侧支循环评分较低,血清miR-134、VEGF和bFGF水平较低。mCTA侧支循环评分、血清miR-134、VEGF、bFGF水平对AIS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时相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侧支循环评分 microRNA-13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闭塞 预后
下载PDF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马爱金 郝冬琳 许元丰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2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42例和开颅治疗组40例,微创治疗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42例和开颅治疗组40例,微创治疗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状态(ADL)。结果手术治疗后对2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微创治疗组4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9%;开颅治疗组40例,死亡15例,病死率37.5%。微创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开颅治疗组,血肿清除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开颅治疗组,ADL优于开颅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治疗创伤小,手术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治疗 清除术
下载PDF
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及磁共振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马爱金 郝冬林 +1 位作者 王佳佳 季莉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SI)的临床特征、治疗、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回顾分析。结果治愈26例,显著进步12例,好转8例;恶化、死亡各1例;MRI显示皮质前型8例,皮...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SI)的临床特征、治疗、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8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回顾分析。结果治愈26例,显著进步12例,好转8例;恶化、死亡各1例;MRI显示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14例,皮质下型24例,混合性2例;MRA显示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7处,大脑前动脉或闭塞10处,中动脉狭窄或闭塞8处,大脑后动脉6处,椎基底动脉6处。结论全身血压下降、颈内动脉等脑主干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分水岭区域血液动力学障碍、血流改变以及微栓塞、Willis环完整性是主要发病原因,磁共振成像对分水岭脑梗死能提供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 临床表现 磁共振特征
下载PDF
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马爱金 郝冬林 +1 位作者 季莉莉 陈文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和合并症给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整血脂及抗感染等治疗。2组患者在试验前均未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2组患...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和合并症给予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整血脂及抗感染等治疗。2组患者在试验前均未给予溶栓、抗凝等治疗。2组患者均加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上加用尤瑞克林0.15PNA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滴,1次/d,并联合氯吡格雷75mg口服qd。2组患者均治疗14d。采用NIHSS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12周存活病人ADL缺陷程度。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存活病人ADL缺陷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氯吡格雷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瑞克林 氯吡格雷 脑梗死
下载PDF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 被引量:12
8
作者 马爱金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9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4例。联合组采用... 目的观察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4例。联合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应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SI、DHI评分均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眩晕障碍分级显著改善,且联合组均为轻度眩晕障碍,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应用于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能提高临床痊愈程度,缩短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用药时间,改善患者前庭功能,降低患者眩晕障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石症 头晕 Brandt-Daroff习服训练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爱金 《中华养生保健》 2020年第1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丁苯酞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 目的探讨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丁苯酞药物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于2019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9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选择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40例):选择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丁苯酞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斑块稳定性以及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差异。结果用药前,实验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斑块面积、IMT以及斑块数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后,实验组斑块面积、IMT以及斑块数少于对照组明显(P<0.05);用药前,实验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ADL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用药后实验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于临床接受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丁苯酞药物治疗后,对于斑块面积、IMT以及斑块数的减少,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最终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状态的提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丁苯酞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用药效果
下载PDF
29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影像学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10
作者 马爱金 郝冬琳 吴波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92-93,共2页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梗死部位的分布、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9例TOBS患者易感因素、影像学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梗死部位的分布、发病的血管形态学基础及可能的发病机制,为预防、治疗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对29例TOBS患者易感因素、影像学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在脑血管病易感因素,影像学提示29例患者共112个病灶,平均3.9个。TOBS发病机制主要为大动脉闭塞性-血流动力学机制(51.7%)及栓塞机制(44.8%),其他原因占3.4%。结论诊断TOBS主要依靠头颅MRI检查,DSA能够准确显示血管病变部位,两者联合有助于对卒中机制判断,且有利于对预后正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学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毛伦林 季莉莉 +6 位作者 马爱金 刘志清 王利惠 张金 王佳佳 黄婷婷 陈文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急性轻型IS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试验组在第1天采用PCR和Sanger法测序技术检... 目的探讨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急性轻型IS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5例。试验组在第1天采用PCR和Sanger法测序技术检测阿司匹林抵抗(AR)、氯吡格雷抵抗(C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第8天采用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基于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随访90 d,观察2组心脑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经环氧化酶1(COX-1)、整合素B3(ITGB3)基因检测发现试验组携带AR相关等位基因65例(52.0%),细胞色素P2C19氯吡格雷弱代谢型71例(56.8%)。同时携带AR和氯吡格雷弱代谢型基因患者33例(26.4%)。治疗第8天,TEG检测发现AR 3例(2.4%),均不携带COX-1和ITGB3的变异型等位基因;CR 12例(9.6%),未发现同时有AR和CR的患者。随访90 d,试验组新发脑卒中、复合血管事件及新发I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2%vs 9.6%,4.0%vs 11.2%,3.2%vs 9.6%,P<0.05)。结论根据药物基因多态性联合TEG指导轻型IS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降低90 d内新发IS风险,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整合素类 等位基因
下载PDF
胞磷胆碱钠联合甘露醇和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季莉莉 郝冬琳 +2 位作者 马爱金 吴婧 吴波娜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2期1009-1010,1014,共3页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甘露醇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胞... 目的观察胞磷胆碱钠、甘露醇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每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胞磷胆碱钠、甘露醇、依达拉奉联合治疗,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和87.5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第7、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25%、68.7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胞磷胆碱钠、甘露醇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胞磷胆碱钠 甘露醇 依达拉奉
下载PDF
血清OX40L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毛伦林 陈文亚 +2 位作者 马爱金 季莉莉 黄婷婷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6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OX40配体(OX40L)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1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入院30天内存活127例、死亡90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OX40L水平。以入院30天为研究终点... 目的探讨血清OX40配体(OX40L)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1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入院30天内存活127例、死亡90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2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OX40L水平。以入院30天为研究终点,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血清OX40L水平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效能,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不同血清OX40L水平者预后情况。结果脑梗死组血清OX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死亡者血清OX40L水平明显高于存活者(P均<0. 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OX40L水平预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 757(95%CI:0. 693~0. 821,P <0. 01),其cut off值为37. 5 ng/m L,此时其预测患者死亡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7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血清OX40L水平≥37. 5 ng/m L者较血清OX40L水平<37. 5 ng/m L者入院30天内死亡风险更高(χ2=41. 962,P <0. 01)。结论高血清OX40L水平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死率较高。血清OX40L水平有助于判断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OX40配体 预后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生存分析
下载PDF
54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短期随访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伦林 季莉莉 +3 位作者 马爱金 王利惠 黄婷婷 陈文亚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411-41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收集54例SCD患者,均已给予不少于6个月的维生素B12治疗。采用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对患... 目的回顾性分析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神经影像学表现以及预后。方法收集54例SCD患者,均已给予不少于6个月的维生素B12治疗。采用功能障碍评定量表对患者入院时和6个月后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营养状况、血液检查结果和脊髓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肢体麻木是SCD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发生早于运动症状(P<0.05)。所有患者在给予维生素B12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改善。入院或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按性别、年龄、脊髓MRI表现、Hb、血清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组,功能障碍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营养不良组入院及6个月后随访时的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高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短病程组入院6个月后随访时的功能障碍评分显著低于长病程组(P<0.05)。结论SCD患者的感觉症状发生早于运动症状。营养状况和病程与SCD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相关。病程越短、非营养不良的SCD患者短期预后可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联合变性 维生素B12 同型半胱氨酸 MRI 营养不良
下载PDF
微侵袭及生化酶技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深部大出血的临床研究
15
作者 陈晓南 陈文亚 马爱金 《现代医药卫生》 2005年第9期1081-1082,共2页
关键词 超早期治疗 生化酶技术 大出血 脑深部 高血压 微侵袭 临床研究 开颅血肿清除术 内科保守治疗 术后病死率 2004年 1999年 致残率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爱金 《当代医学》 2019年第35期65-67,共3页
目的探究分析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1例,作为常规组.检测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 目的探究分析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41例,作为常规组.检测两组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析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常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较研究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超敏C反应蛋白与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同型半胱氨酸与纤维蛋白原间无相关性关系.4项指标联合测定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独测定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检测,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缓解患者的病情,有效改善预后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胱抑素C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9
17
作者 郝冬琳 吴波娜 +4 位作者 王利惠 许元丰 王佳佳 刘志清 马爱金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60-1063,共4页
目的 调查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 方法 分析2010 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300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定义为艾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3分,比较ESRS不同得分其... 目的 调查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情况。 方法 分析2010 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300例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定义为艾森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3分,比较ESRS不同得分其构成参数的情况.出院时均给予规范的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导,随访3个月、1年,调查抗血小板治疗、危险因素药物治疗(降压、降糖治疗)及调脂治疗的使用情况及依从性。 结果 在ESRS评分的参数中,除年龄(x2=126.54,P=0.000)、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x2=21.27,P=0.000)这两个危险因素在不同得分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心肌梗死、其他心脏疾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在不同得分患者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时抗血小板治疗率为98.3%(295/300),降压、降糖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5.0% (255/268)及l00% (72/72),他汀类药物使用率达到99.0%(297/300).3个月后,降压、降糖治疗的依从性最好,分别为88.1%(222/252)、86.2%(56/65);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次之,其中阿司匹林使用率较高为82.0%(228/278),氯吡格雷使用率较低为6.1%(17/278);调脂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最差为60.1%(167/278).1年后,危险因素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较3个月时提高,分别为89.9%(220/245)、93.4%(57/6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及调脂治疗依从性亦较3个月时提高,分别93.2%(245/263)、30.8(81/263)、88.9%(234/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抗血小板治疗中氯吡格雷使用率增加。结论 常州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已取得一定成效,长期随访并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可提高二级预防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疗法 卒中 服从预先规定
原文传递
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季莉莉 郝冬琳 +3 位作者 马爱金 李乐超 张燕芳 狄晴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7-28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初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和正常Fib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共纳入121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完成1年随访,其中30例(27.027%)复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ib水平高[优势比(oddsratio,OR)13.23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152~152.077;P=0.038]、初次发病年龄大(OR1.321,95%c,1.064~1.641;P=0.012)、体质指数高(OR1.351,95%CI1.001~1.823;P=0.049)、服用抗血小板药(OR36.819,95%CI1.890~717.143;P=0.017)和降血压药(OR50.765,95%C13.198~805.878;P=0.005)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高Fib组卒中复发率显著性高于正常Fib组(Log-Rank检验,P=0.000)。结论血浆Fib水平增高、高龄、肥胖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血压药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纤维蛋白原 复发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丁苯酞联合静脉溶栓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19
作者 程熳云 马爱金 +2 位作者 许元丰 曹德峰 陈文亚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期1-4,共4页
验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静脉溶栓剂和丁苯酞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对该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对本研究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进行分组处理,分组后的实验组(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 验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采用静脉溶栓剂和丁苯酞进行治疗的效果,并对该药物治疗方案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进行观察。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对本研究纳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2例)进行分组处理,分组后的实验组(丁苯酞与阿替普酶联合治疗方案)和对照组(阿替普酶单用)均进行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等观察指标数据差异的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94.44%)相比对照组研究对象更高(77.78%),P<0.05;治疗后2周时和4周时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数据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组间各项观察指标数据水平差异无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症状严重程度改善情况等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治疗方案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也较高,患者不必担忧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保障,具有极高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静脉溶栓剂 急性脑梗死 血清学指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