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PAS-MRI在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桂莲 马珠琳 +7 位作者 李晓会 张秋娟 陈敬菊 滕国良 刘娇 李涛 王何莹 朱新业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4期320-326,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椎-基底动脉平行解剖磁共振成像(basi-parallel anatomic scanning,BPAS)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鉴别诊断的作用。方法参照文献BPAS的扫描条件,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师及技师探寻适合3.0-MR的扫描及图像处理参数,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部分住院及门诊MRA显示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纤细或不显影、同期进行了BPAS检查的142例患者,其中临床疑诊为动脉夹层者20例,动脉硬化者60例,先天发育不良者62例,由两位未知患者临床资料的影像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MRA及BPAS影像进行阅片,对20例临床疑诊夹层的病例MRA及MRA+BPAS影像诊断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并对两位影像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结果两位影像医师对20例夹层患者MRA+BPAS及MRA阅片诊断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vs 0.70和0.96 vs 0.75(P<0.01),提示MRA联合BPAS比单纯MRA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加;MRA联合BPAS诊断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灵敏度比单纯MRA高(100%vs 55%,100%vs 60%,P<0.01);而两种诊断方法的特异度无显著差异(86.89%vs 85.25%,P=0.85;92.62%vs 90.16%,P=0.65);两位影像医师对椎-基底动脉颅内段夹层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0.85)。结论 BPAS检查可通过显示血管外径与MRA联合精确评估椎-基底动脉颅内段血管状况,区分该部位血管病变为夹层、动脉硬化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为该部位血管病变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AS-MRI 椎-基底动脉颅内段 动脉夹层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河南浚县民间泥塑的艺术特征及发展
2
作者 马珠琳 赵雪莹 《漫动作》 2023年第7期0190-0192,共3页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Aβ_(25-35)诱导的PC12细胞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桂莲 郭英英 +6 位作者 张磊 李婷婷 杜赟 姚丽 张王刚 吴海琴 马珠琳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4,190,共7页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途径,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及AD治疗新药的研发增添理论依据。方法培养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将细胞分为4组... 目的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转导通路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途径,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及AD治疗新药的研发增添理论依据。方法培养肾上腺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根据不同的干预措施将细胞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高糖DMEM组);AD模型组(30μmol/L Aβ25-35处理组);抑制剂对照组:10μmol/L SB203580〔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抑制剂〕、10μmol/L SP600125〔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抑制剂〕或10μmol/L PD98059〔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处理组;依达拉奉低、中、高剂量组:依达拉奉20、40、80μmol/L及30μmol/L Aβ25-35共同孵育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p38、p-JNK及p-ERK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以上各组(抑制剂对照组仅加入SB203580 10μmol/L)p38 mRNA的表达。结果 1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p-p38蛋白表达增高(P<0.01);与AD模型组比,抑制剂对照组和依达拉奉各组p-p38蛋白的表达减低(P<0.05);依达拉奉3组的p-p38蛋白表达高于抑制剂对照组(P<0.05),与低剂量依达拉奉组比,中剂量依达拉奉组p-p38蛋白有所减低(P<0.05)。2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p-JNK蛋白表达增高(P<0.05);与AD模型组比,抑制剂对照组p-JNK蛋白的表达减低(P<0.05)。3 pERK表达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阴性对照组比,AD模型组的p38mRNA表达增加,而抑制剂对照组的p38mRNA表达减少(分别P<0.05);中、高剂量依达拉奉组p38mRNA表达比AD模型组减低,且比抑制剂对照组还低(P<0.05);以40μmol/L依达拉奉组p38mRNA表达最低,与20μmol/L、80μmol/L依达拉奉组均明显不同(P<0.05)。结论 Aβ25-35可能直接激活MAPK信号通路,尤其p38及JNK,损伤PC12细胞。依达拉奉可能同时在mRNA水平及蛋白质水平,阻断p38信号转导通路,发挥抗Aβ25-35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作用,有望成为治疗AD的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依达拉奉 MAPKS PC12细胞
原文传递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瑞 郭英英 +5 位作者 李婷婷 马珠琳 张斌 高云飞 吕涛 张桂莲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年第6期354-356,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治疗方案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及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多酚酸盐及依达拉奉,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NIHSS(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AD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评分。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后1及2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ADL评分均发生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丹参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患者的总体预后,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多酚盐 依达拉奉 急性脑梗死 疗效
原文传递
碘佛醇对脑血管介入诊疗患者早期肾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张桂莲 李婷婷 +5 位作者 郭英英 张磊 马珠琳 王何莹 李涛 刘娇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002-100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碘佛醇对多种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造影剂肾损伤的早期指标及碘佛醇的安全用量。方法选取本科脑血管介λ(CVI)诊疗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60例,年龄23~81(59.70±12.02)岁。根据碘佛醇用...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碘佛醇对多种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造影剂肾损伤的早期指标及碘佛醇的安全用量。方法选取本科脑血管介λ(CVI)诊疗的1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女60例,年龄23~81(59.70±12.02)岁。根据碘佛醇用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0m1)49例、中剂量组(151—200m1)74例及高剂量组(〉200m1)35例。分别用散射比浊法、免疫比浊法及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检测术前24h和术后72h内U—K、U-λ、尿转铁蛋白(UTRF)、尿微量白蛋白(UMA)、尿免疫球蛋白IgG(UIgG)、尿β2-微球蛋白(uB2-MG)、Uα1-MG、尿N-乙酰β-D-氨基糖苷酶(UNAG)及胱抑素c(CysC)、Scr的水平;根据术后72h内Scr绝对值升高≥44.2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25%,计算碘佛醇造成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及不同剂量碘佛醇对上述指标水平的影响。结果158例患者中,依据术后Scr升高绝对值≥44.2μmol/L计算,3例发生CI—AKI,发生率为1.90%;依据术后Scr升高相对百分比t〉25%计算,33例发生CI—AKI,发生率为20.89%。与低剂量组比较,碘佛醇高剂量组术后U—K、UTRF、UTRF-MG、UNAG及CysC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U-λ、UIgG、U[52-MG、UMA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注射造影剂碘佛醇可引起CI—AKI;一次性应用碘佛醇200ml以上,可引起脑血管介λ患者术后u—K、UTRF、UTRF、Uα、UNAG及CysC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指标发生改变;且其改变与造影剂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碘苯甲酸类/投药和剂量 造影剂/投药和剂量 肾/损伤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肾功能试验
原文传递
乙醛脱氢酶1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志磊 马珠琳 张新定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50-52,共3页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该肿瘤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临床疗效尚不理想,推测是因为经治疗后杀灭了大多数的肿瘤细胞,仍残留有少数肿...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依靠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该肿瘤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临床疗效尚不理想,推测是因为经治疗后杀灭了大多数的肿瘤细胞,仍残留有少数肿瘤干细胞,成为复发,抵抗放、化疗的根源。乙醛脱氢酶1已被证实为多种恶性肿瘤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物,本文就乙醛脱氢酶1在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醛脱氢酶1 神经胶质瘤 干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