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保安湖沉积物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佳豪 李艳 +3 位作者 申东方 马硕楠 乔瑞婷 毛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0-688,共9页
为了解保安湖沉积物的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了保安湖2020年7月—2021年4月共4个季度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保安湖沉积物中TN、TP、OM含量分别为(3.56±... 为了解保安湖沉积物的污染情况,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分析了保安湖2020年7月—2021年4月共4个季度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质(OM)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保安湖沉积物中TN、TP、OM含量分别为(3.56±0.79)、(0.57±0.20)、(59.66±16.27)g/kg;主体湖、桥墩湖、扁担塘和肖四海4个湖区TN、TP和OM含量均在冬季最高、夏季较低,季节更替引起的水温、浮游藻类、水生植物、微生物活性、溶氧及外源有机物输入等因素的变化,是导致这种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TN和OM含量均在保安湖北部的扁担塘最高、南部主体湖最低,TP含量在北部的肖四海最高、扁担塘最低,来自周边精养鱼池的养殖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可能是导致北部湖区沉积物营养含量更高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TN、TP和OM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表明保安湖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指数显示其污染等级为有机污染。研究表明,保安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较重,未来一段时间内若外源污染持续存在还可能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亟须采取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措施以控制其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湖 浅水湖泊 沉积物 营养含量
下载PDF
湖泊富营养化治理:集中控磷,或氮磷皆控?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洪铸 王海军 +2 位作者 李艳 马硕楠 于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8-960,共23页
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有充足的全生态系统实验和湖泊治理实践表明,只控磷(P)就可使湖泊贫营养化。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需要氮(N)和P皆控。由于N和P皆控的成本可达只控P的4—15倍,故确定富营养化治理是否必须既控P又控N是一个重大而现实... 关于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有充足的全生态系统实验和湖泊治理实践表明,只控磷(P)就可使湖泊贫营养化。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需要氮(N)和P皆控。由于N和P皆控的成本可达只控P的4—15倍,故确定富营养化治理是否必须既控P又控N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科学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对所有相关观点及其证据的科学性进行了系统辨析。首先,系统总结了关于富营养化营养驱动与控制的研究历史。其次,对判定营养控制的主要依据——限制因子的概念发展及判定方法进行了全面回顾与分析,明确指出该概念的目的是确定促进生物生长的因子。第三,介绍了新概念——减控因子,其定义是:在生态系统管理中,能够抑制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过度繁盛的必需环境因子,或直接减灭生物本身的物理(机械)、化学和生物因子,且成本效益最大。随后,举例说明了确定减控因子的五个步骤,即必需性、可控性、可行性、成本分析及实验和应用验证,证明非限制因子也可成为减控因子,而限制因子不一定是减控因子。第四,基于减控因子分析,指出湖泊富营养化的减控因子是P;进而,总结了加拿大和中国的全生态系统实验及大量湖泊治理实践的系统证据。这些充分证明:仅控P就可控制富营养化,而减N无助于控制浮游藻类总量,反而会诱导固氮蓝藻大量生长。第五,对控N观点的逻辑和实验依据逐一批驳,指出这些争论或将限制因子混同于减控因子,或缺乏大尺度的实验证据。第六,系统辨析了高N的生态效应,初步确定:只有总氮和氨氮>5 mg/L时, N才对水生植物等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可促进沉积物P的释放。建议先把地表水Ⅰ—Ⅴ类的总氮和氨氮标准限值均放宽至2 mg/L,后逐步放宽至5 mg/L左右。最后,指出富营养化治理必须采取系统对策,以修复物理、化学、水文和生物完整性。在维护湖盆物理完整性的基础上,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外源P负荷总量;若内源P负荷较大,则可采取钝化等方法。次之,应开展水位调控,以修复水生植被,实现浊-清稳态转换。综上所述,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应采取"放宽控N、集中控P的策略",以大幅度降低治理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限制因子 减控因子 集中控磷 放宽控氮 系统管理
下载PDF
不同外源营养负荷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艳 王洪铸 +2 位作者 马硕楠 梁小民 王海军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1298,共8页
为研究不同外源营养负荷对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亚热带长江流域的4个池塘中开展了氮磷营养添加实验。实验设置4个处理,即加氮加磷(+N+P)、只加磷(−N+P)、只加氮(+N−P)和氮、磷都不加(−N−P)(对照)... 为研究不同外源营养负荷对水体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亚热带长江流域的4个池塘中开展了氮磷营养添加实验。实验设置4个处理,即加氮加磷(+N+P)、只加磷(−N+P)、只加氮(+N−P)和氮、磷都不加(−N−P)(对照)。从种类来看,各种处理对浮游藻类种类数的影响不大,各处理中种类数相差不多,−N+P、+N+P、+N−P和−N−P处理中浮游藻类种类数分别为75种、79种、75种和75种。各处理均是绿藻门种类最多,其次是蓝藻门。从功能群来看,−N+P处理的中、富营养型藻类占比和+N+P处理的相差不多,二者均高于2个未加磷处理(+N−P和−N−P处理)的。+N−P处理的贫营养型藻类占比比+N+P处理的高,甚至高于−N−P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减氮不能控制藻类群落的中、富营养型藻类数量,只控磷能够推动浮游藻类群落从中-富营养型向贫营养型演替。这一结论有望为制定富营养化治理的氮管理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负荷 浮游藻类 群落特征 功能群
下载PDF
Can short-term and small-scale experiments reflect nutrient limitation on phytoplankton in natural lakes?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军 李艳 +6 位作者 冯伟松 于清 肖绪诚 梁小民 邵建春 马硕楠 王洪铸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46-556,共11页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nitrogen(N) and/or phosphorus(P) input to mitigate lake eutroph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The controversy stems mainly from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 in previous studies that suppo... Whether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nitrogen(N) and/or phosphorus(P) input to mitigate lake eutrophication is controversial. The controversy stems mainly from differences in time and space in previous studies that support the contrasting ideas. To test the response of phytoplankton to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nutrient control strategies in mesocosm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reflecting the conditions in natural ecosystems with short-term experiments, a 9-month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eight 800-L tanks with four nutrient level combinations(+N+P,-N+P, +N-P, and-N-P), with an 18-month whole-ecosystem experiment in eight ~800-m^2 ponds as the referenc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as determined by P not N, regardless of the initial TN/TP level, which was in contrast to the nutrient limitation predicted by the N/P theory. Net natural N inputs were calculated to be 4.9, 6.8, 1.5, and 3.0 g in treatments +N+P,-N+P, +N-P, and-N-P, respectively, suggesting that N deficiency and P addition may promote natural N inputs to support phytoplankto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mpensation process was slow, as suggested by an observed increase in TN after 3 weeks in-N+P and 2 months in-N-P in the tank experiment, and after 3 months in-N?+P and ~3 months in-N-P in our pond experiment. Obviously, such a slow process cannot be simulated in short-term experiments. The natural N input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planktonic N-fixation because N-fixing cyanobacteria were scarce, which was probably because there was a limited pool of species in the tanks. Therefore, based on our results we argue that extrapolating short-term, small-scale experiments to large natural ecosystems does not give reliable, accurat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条件 湖泊富营养化 水槽实验 浮游植物 营养限制 小规模 短期 自然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