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撕裂、文化身位与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6
1
作者 马绍玺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4-127,136,共5页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 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诗歌最精彩的笔触之一就是书写民族文化的被撕裂所引起的疼痛,对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渴望与找寻是其中最具全球性体验的诗歌品质。少数民族诗人“文化身位”的确立关系到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必须戒除“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他民族文化身位”和“他民族眼光中的自我民族文化身位”三种单一的文化身位,树立文化的多重自我与复合身位观念,才能解决少数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紧张关系,才能保证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的能力,才能让少数民族诗歌走出民族文化的樊篱,获得更大的全球性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全球化 文化撕裂 文化身位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生存意义的关怀与探寻——读冯至《十四行集》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3
2
作者 马绍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9-73,共5页
考察冯至《十四行集》对现代人生存意义的理解和抒发 ,可以看出 ,诗人从死亡与超越、孤独与交流、瞬间与永恒。
关键词 冯至 十四行集 生存意义 关怀 探寻
下载PDF
诗歌中的自我和他者——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民族诗歌的文化认同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马绍玺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1期103-106,共4页
民族文化具有历史客观性 ,是文化认同的基石。但是 ,不存在“纯粹的本地生产的”民族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的遮蔽效应 ,少数民族诗歌在对民族文化“自足性”的连续展示和再现中削弱了文学自身的创造性。怎样处理诗歌中文化的自我和他者的... 民族文化具有历史客观性 ,是文化认同的基石。但是 ,不存在“纯粹的本地生产的”民族文化。由于传统文化的遮蔽效应 ,少数民族诗歌在对民族文化“自足性”的连续展示和再现中削弱了文学自身的创造性。怎样处理诗歌中文化的自我和他者的问题 ,成了少数民族诗歌文化认同的关键。文化认同具有时间性 ,应该在自我和他者的复杂对话关系中树立“有意义的他者”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少数民族 全球化 自我 文化认同 文化阐释权 文学研究 民族文化
下载PDF
景颇族诗人晨宏诗歌的本土意识和文化认同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马绍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0-134,共5页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诗歌 晨宏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对真实的担当与重建汉语诗歌精神——于坚诗歌理论两题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绍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0-133,共4页
于坚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在长诗《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中,于坚借对乌鸦的重新“命名”这一诗学事件,呈现了诗人的两难境遇:对“真实”的追寻与面对“真实”的诗学压力,表现出了要承担“真实”的诗学勇气和诗学自觉。在随笔... 于坚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在长诗《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中,于坚借对乌鸦的重新“命名”这一诗学事件,呈现了诗人的两难境遇:对“真实”的追寻与面对“真实”的诗学压力,表现出了要承担“真实”的诗学勇气和诗学自觉。在随笔集《棕皮手记》涉及诗学的篇章中,于坚把这种担当具体为重建汉语诗歌精神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坚 诗学追求 对真实的担当 汉语诗歌精神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评李光荣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的两本新书
6
作者 马绍玺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5-67,共3页
李光荣新近出版的《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和《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们不仅在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有着重要突破,而且在论述和分析时,论者清晰的以... 李光荣新近出版的《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和《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之一。它们不仅在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方面有着重要突破,而且在论述和分析时,论者清晰的以现代性贯穿始终的学科意识使得史料的价值和学科意义得以充分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文学 史料建设 文学社团
下载PDF
张长小说《空谷兰》的意识形态解读
7
作者 马绍玺 曾钰雯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 CAS 2015年第3期40-44,共5页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 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鲜明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意识形态意识在白族作家张长的小说《空谷兰》中,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叙述力量,它影响了张长对叙述标记及其内涵的设计,促成了小说"架桥"意象及其内涵的设置,并决定了小说最后的结局。正是这种浓郁的意识形态决定了这篇小说的精神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长 《空谷兰》 意识形态 “叙述标记” “架桥”意象
下载PDF
自然与生命的心灵书写——评张永刚诗集《一地花》
8
作者 马绍玺 陈小兰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21-124,共4页
自然及亲情是诗集《一地花》的主要书写内容。诗人张永刚在自然万物中寻觅诗意、融入思考;在亲情关系中表现温暖、感悟人生。张永刚是生活的双重观察者。他的诗歌不仅外向于宇宙万物,歌唱自然的力量;同时又内倾于日常生活,沉思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 《一地花》 自然书写 诗意生存 生命奥义
下载PDF
暗夜中,诗性之火点燃的生命——穆旦诗歌《停电之后》主题的一种解读
9
作者 马绍玺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40-42,共3页
:“九叶诗人”穆旦因其创作实绩深厚而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丽的星宿。近年来诗界对他进行了严肃、认真、虔诚的研究 ,从多方面考察了他的诗歌艺术。穆旦生命中的独特的品质由他生命的高蹈意志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构成 ,正是这两者共同... :“九叶诗人”穆旦因其创作实绩深厚而成为中国诗坛上一颗最亮丽的星宿。近年来诗界对他进行了严肃、认真、虔诚的研究 ,从多方面考察了他的诗歌艺术。穆旦生命中的独特的品质由他生命的高蹈意志和生命的悲剧意识构成 ,正是这两者共同演绎了诗人丰富而痛苦的一生 ,以及形成了他那独具个性的诗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诗歌 生命品质 九叶诗人 <<停电之后>>
下载PDF
鲁若迪基诗歌中的“爱的风景线”
10
作者 马绍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0年第5期197-204,共8页
鲁若迪基的诗歌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普米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他的诗是他用一个人的歌喉唱出来的一个民族的爱,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亲人、生命强烈的爱。这些情感构成了他诗歌爱的风景线。他的诗朴素、自然、亲切,充满了健... 鲁若迪基的诗歌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普米族作家文学的代表。他的诗是他用一个人的歌喉唱出来的一个民族的爱,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民族、故乡、亲人、生命强烈的爱。这些情感构成了他诗歌爱的风景线。他的诗朴素、自然、亲切,充满了健康的生命意识和向上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若迪基 诗歌 爱的风景线
下载PDF
山毛榉
11
作者 马绍玺 《写作(中)》 1994年第12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中文系学生 在山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诗论的一种独特声音──于坚的诗歌理论述评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友康 马绍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38-44,共7页
分析于坚诗歌理论的思想背景 ,指出其思想与 2 0世纪人类优秀思想达成的沟通和交流。于坚诗学理论的核心是重建中国诗歌精神 ,于坚对诗歌的内容、意义、功能、诗人与读者的关系等诗学基本问题看法独到。于坚关于现代汉诗语言背后隐藏的... 分析于坚诗歌理论的思想背景 ,指出其思想与 2 0世纪人类优秀思想达成的沟通和交流。于坚诗学理论的核心是重建中国诗歌精神 ,于坚对诗歌的内容、意义、功能、诗人与读者的关系等诗学基本问题看法独到。于坚关于现代汉诗语言背后隐藏的暴力问题的反思和清理 ,是迄今为止关于现代汉语诗歌语言问题最具个性化和深度的审视与言说 ,对体制化文学和文学接轨论的批判启人心智 ,同时指出于坚诗论由于喜欢使用宏大叙事而造成的表达漏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内容 人生意义 诗人 读者 语言 宏大叙事 隐喻 20世纪 中国 当代文学 诗歌理论 于坚 独创性
下载PDF
吉狄马加诗歌的人类诗学与生命家园意识——读长诗《裂开的星球》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建波 马绍玺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7-223,共7页
诗人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关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并延伸到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面对全球灾难,诗人发出“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的诗学之问和哲学之思。诗人对疫情的反思、对民族文化和人... 诗人吉狄马加的长诗《裂开的星球》关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并延伸到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的反思。面对全球灾难,诗人发出“是这个星球创造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的诗学之问和哲学之思。诗人对疫情的反思、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书写,体现了诗人长诗创作的人类诗学和生命家园意识。长诗倡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出诗人的终极理想。长诗创作集现实性写作、思想性发声,以及宽阔的创作视野和宏大主题叙事,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较高的诗学价值和人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裂开的星球》 灾难书写 家园意识 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走在寻找之路上的思考——浅谈塞林格小说的拯救意识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绍玺 申卫东 《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7-62,共6页
文章从文化哲学视野进入塞林格的理性世界,认为塞林格努力在小说和生活中对现实生存及文化进行深思,并对战后西方文化及生存继续的可能性探明方向:用孩子世界的诗意栖息大地。并就塞林格属“遁世作家”的观点提出己见,认为隐世实为更有... 文章从文化哲学视野进入塞林格的理性世界,认为塞林格努力在小说和生活中对现实生存及文化进行深思,并对战后西方文化及生存继续的可能性探明方向:用孩子世界的诗意栖息大地。并就塞林格属“遁世作家”的观点提出己见,认为隐世实为更有力的对话和坚强的守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林格 拯救意识 废墟 恩典形式
下载PDF
哈尼族诗人哥布诗歌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绍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X期87-91,共5页
哥布是一位用汉文和哈尼文双语创作的哈尼族青年诗人。他的诗作饱含着今日诗坛所匮乏的那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他将诗歌的视点向内集中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以“一位在大地上歌唱的孩子”的真诚唤起人们的感动。摆脱了“朦胧诗”的话语权力... 哥布是一位用汉文和哈尼文双语创作的哈尼族青年诗人。他的诗作饱含着今日诗坛所匮乏的那种独特的文化精神,他将诗歌的视点向内集中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以“一位在大地上歌唱的孩子”的真诚唤起人们的感动。摆脱了“朦胧诗”的话语权力,摆脱了大范围文化强加的思维习惯和感觉习惯,哥布诗歌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质朴、纯净、真诚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诗人 文化内涵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时间深处的伤痕——读阮殿文的散文
16
作者 马绍玺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0,共3页
关键词 阮殿文 散文 中国 文学评论 当代
下载PDF
论纳张元散文中“彝山”的精神内涵
17
作者 马绍玺 张睿 《大理大学学报》 2022年第11期37-40,共4页
纳张元是从彝山走出来的现代作家。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着故乡彝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现代都市文明和古老民族传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始终是纳张元散文书写的主要对象。从乡村到城市的生存空间的转变,使纳张元重新思考彝山的传统文化和... 纳张元是从彝山走出来的现代作家。他的创作始终关注着故乡彝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现代都市文明和古老民族传统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始终是纳张元散文书写的主要对象。从乡村到城市的生存空间的转变,使纳张元重新思考彝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是他反思、批判彝山传统文化的坐标,而彝山又始终是他灵魂深处的精神皈依地。纳张元的散文创作及其精神内涵,典型地体现了当代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情感特征和文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张元 散文 彝山 精神内涵
下载PDF
暗夜中,诗性之火点燃的生命——穆旦诗《停电之后》主题解读
18
作者 马绍玺 《阅读与写作》 2002年第2期13-14,共2页
太阳最好,但是它下沉了,拧开电灯,工作照常进行。我们还以为从此驱走夜,暗暗感谢我们的文明。可是突然,黑暗击败一切,美好的世界从此消失灭踪。
关键词 美好 题解 主题 解读 电灯 点燃 文明 穆旦 诗性 生命
下载PDF
将爱情进行到底──读《独龙族情歌100首》
19
作者 马绍玺 《今日民族》 2001年第8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情歌 爱情 寻找 大海 追求 源泉 才能 百年 独龙族 记录
下载PDF
边地风景体验与西南联大诗歌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绍玺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从风景体验的视角进入联大诗歌,可以提供一条考察联大诗歌现代性问题的独特路径,而不只是单一地把它归因于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无论是联大诗人繁复的"春之体验"对中国诗歌春的文化内涵的丰富和超越,还是穆旦的"荒野体验... 从风景体验的视角进入联大诗歌,可以提供一条考察联大诗歌现代性问题的独特路径,而不只是单一地把它归因于西方现代诗歌的影响。无论是联大诗人繁复的"春之体验"对中国诗歌春的文化内涵的丰富和超越,还是穆旦的"荒野体验"所蕴含的对自我和民族国家的复杂情感,以及独特的对风景的恐惧与逃离,都说明风景体验是联大诗歌的重要品质之一。边地风景还为联大诗人提供了疏离战争、品味世俗、思考人生的精神空间,让他们对现代和现代文明保持着警醒。他们的一部分诗歌在运用现代的感受力和诗歌思维去拓展和丰富中国诗歌"比兴"、"言志"、"寄托"等传统方面,做出了别样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风景参与了联大诗歌的生成和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 风景 西南联大 现代性问题 中国诗歌 文化内涵 民族国家 精神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