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TSPAN12基因新突变与表型研究
1
作者 邹刚 綦睿 +5 位作者 马美娇 毕小军 王婵娟 虎学君 蔡玉娟 李慧平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99-301,F0003,共4页
目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组以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异常为特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8个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致病基因和临床表型进行研究。方法选取8个FEVR家系成员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 目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一组以视网膜周边血管发育异常为特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8个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家系致病基因和临床表型进行研究。方法选取8个FEVR家系成员行详细的眼科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应用包含232个致病基因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捕获芯片进行靶向捕获富集高通量测序。测序数据利用在线分析软件对可疑基因变异致病性进行预测,确定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利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共分离分析。结果共收集8个FEVR家系,临床表型为轻至重度,其中4个家系筛查到致病性突变,1个家系发现FZD4基因的已知突变c.757C>T,突变导致第253位的精氨酸变为半胱氨酸;3个家系检测到TSPAN12突变,占75%,其中1个家系检测到TSPAN12基因的一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633T>A,p.Tyr211Ter突变。突变导致第211位的酪氨酸突变而提前终止转录,患者临床表型较轻。结论此研究鉴定了TSPAN12基因一个新发终止子突变位点p.Tyr211Ter,丰富了TSPAN12基因突变谱,对FEVR遗传分子诊断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终止子突变 TSPAN12基因
下载PDF
“互联网+教育”对传统课堂教育影响的剖析
2
作者 李森丽 马美娇 《教育界(基础教育)》 2018年第1期56-57,共2页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可以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促进了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工具,可以为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改善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育更加丰富多彩,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互联网+教育'对传统课堂教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传统课堂教育 影响 策略
下载PDF
阴道卷曲乳酸杆菌对阴道致病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建国 宋文斌 +2 位作者 马威 马美娇 傅思武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74-275,278,共3页
目的研究阴道卷曲乳酸杆菌对阴道致病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方法将阴道卷曲乳酸杆菌分别与3株阴道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混合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阴道致病菌的菌数。结... 目的研究阴道卷曲乳酸杆菌对阴道致病菌的体外生物拮抗作用。方法将阴道卷曲乳酸杆菌分别与3株阴道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混合接种于GAM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厌氧培养,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计算阴道致病菌的菌数。结果经混合培养后阴道致病菌的菌数明显下降。结论阴道卷曲乳酸杆菌A7在体外能明显抑制3株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乳酸杆菌 阴道致病菌 生物拮抗
原文传递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不同基因新突变与临床表型分析
4
作者 房心荷 朱艳 +5 位作者 袁仕琴 容维宁 王晓光 芮雪 马美娇 盛迅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68-674,共7页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 目的明确3个Leber先天性黑矇(LCA)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1~12月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4例LCA患者和7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4例患者来自3个无血缘关系家系。详细收集患者及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通过蛋白质预测软件和保守性分析确定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结合家系图与先证者进行共分离分析。结果4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8岁。眼球震颤3例;指压眼征伴夜视力差1例;全视野视网膜电图重度下降4例。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周边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黄斑区椭圆体带隆起强反射信号1只眼;视网膜层间隐约可见弱反射信号2只眼;血管分支增多、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区伴毛细血管渗漏1只眼;黄斑区环状强自身荧光4只眼。家系成员表型未见明显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家系1先证者(Ⅱ-1)携带PRPH2基因c.640T>A(p.C214S)(M1)纯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Ⅱ-2)携带TULP1基因c.1256G>A(p.R419Q)(M2)、c.1A>C(p.M1L)(M3)复合杂合突变;家系3先证者(Ⅱ-1)及其妹妹(Ⅱ-2)携带GUCY2D基因c.1943T>C(p.L648P)(M4)、c.380C>T(p.P127L)(M5)复合杂合突变。家系2先证者父母、姐姐(Ⅱ-1)及家系3先证者父母均为相应杂合变异携带者。其中,M1、M3、M4、M5为新发现突变。家系内基因型和疾病表型呈共分离。根据系谱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3个家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氨基酸保守性分析发现,M1、M2、M3、M4、M5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均为致病性变异。结论发现并证实PRPH2基因M1、TULP1基因M3和GUCY2D基因M4、M5为LCA的新发现突变位点,扩大了LCA的突变位点和基因突变频谱;LCA具有发病年龄小、眼底表现各异及视力损害严重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ber先天性黑曚 基因 突变 临床表型 PRPH2基因 TULP1基因 GUCY2D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