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实践基础和价值意蕴
1
作者 高军生 辛静梅 马芊红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21期69-71,共3页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呼唤中,课程思政顺势而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从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统一、政治立场与学术指向统一、育合格人与育优秀才统一阐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科知识点...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呼唤中,课程思政顺势而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从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统一、政治立场与学术指向统一、育合格人与育优秀才统一阐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科知识点中渗透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以此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课程思政能够助力“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拓展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空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价值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意蕴
下载PDF
基于PTA量表法的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表现性评价——以“天气的观测”为例
2
作者 马芊红 宋德正 任小强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29期41-42,共2页
表现性评价是测评地理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河北省平乡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开展的“天气的观测”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表现性评价PTA量表,综合评价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状况,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水平。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实践力 表现性评价 PTA量表法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政策启发 被引量:3
3
作者 闫欣 马芊红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12,共3页
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乡村产业体系架构与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必然涉及科技要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全面嵌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归根结底就是先进生产要素作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变革升级过程。... 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乡村产业体系架构与生产模式转型升级,必然涉及科技要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全面嵌入。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归根结底就是先进生产要素作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变革升级过程。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普惠型金融服务可进一步缓解农户资本约束缓解并激发生产活力,数据型平台工具则可作用于生产销售模式变革与虚拟市场扩张,数字技术研发加速将助推农业产业链拓展与产业融合深入,信息乘数效应与溢出效应双重激励下则可带来农户家庭禀赋提升与农村发展动力增强。未来,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需进一步从资源享受均等化、要素价值发挥充分化、农村人力资源高质量优化,以及农村普惠金融业态完善等方面入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普惠金融
下载PDF
短视频经济嵌入乡村振兴的困境、模式与实践 被引量:3
4
作者 闫欣 马芊红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2,共3页
短视频平台是助力数字乡村发展的智慧平台,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针对乡村短视频经济面临的创作主体、内容及产业等困境,应以坚守乡土文化为内核,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创作模式,推进乡村文化有序传播/生态重构,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形态... 短视频平台是助力数字乡村发展的智慧平台,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针对乡村短视频经济面临的创作主体、内容及产业等困境,应以坚守乡土文化为内核,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创作模式,推进乡村文化有序传播/生态重构,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形态,助力乡村优势资源转化为全面振兴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经济 嵌入困境、模式选择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冻融循环对切沟沟壁崩塌的影响
5
作者 贾晨阳 刘宏远 +3 位作者 于悦 马芊红 柯奇画 张科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7,325,共10页
[目的]通过测量冻融循环期间沟壁崩塌体积来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的贡献。[方法]2016-2018年间,选取36条切沟共计463个崩塌点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切沟沟壁崩塌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块状崩塌和松散堆积。在每个崩塌点测量2种... [目的]通过测量冻融循环期间沟壁崩塌体积来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的贡献。[方法]2016-2018年间,选取36条切沟共计463个崩塌点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切沟沟壁崩塌主要表现为2种类型:块状崩塌和松散堆积。在每个崩塌点测量2种堆积体的形态参数:崩塌土壤的体积、切沟横断面的宽度和深度,以及相应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结果](1)3年研究期间冻融作用导致的沟壁崩塌强度平均为16.12 m^(3)/(km·a)。2种崩塌类型在切沟内随机发生,单点冻融崩塌量主要集中在0~3 m ^(3),但块状崩塌导致的土方量更大。(2)切沟横断面宽度和深度是沟壁崩塌的主要影响因素,崩塌量随宽深比增大而增加,当宽深比>2.71后,崩塌量迅速增加。(3)切沟崩塌量与沟壁土壤的剪切力和硬度等紧密相关。[结论]沟壁冻融崩塌与切沟宽度和深度紧密相关,冻融崩塌量占切沟侵蚀泥沙产量的3.28%~23.68%,其影响与沟头溯源侵蚀相当。研究结果为定量评价冻融循环对切沟侵蚀贡献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沟沟壁崩塌 冻融循环 黑土 切沟侵蚀
下载PDF
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芊红 张光辉 +1 位作者 耿韧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依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因素选取了36个采样点,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依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因素选取了36个采样点,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为评价依据,研究了As,Cd,Cr,Cu,Ni,Pb,Zn 7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Cd超标率高达13.9%,是东部水蚀区最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As,Cr,Cu元素的污染概率较高,为5.6%;(2)长江以南地区的坡耕地重金属污染程度显著高于长江以北地区,南方山地丘陵区是我国水蚀区六个二级分区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次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区、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3)湖南宁远和广东湛江两点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分别为2.73和2.51,属中污染水平;(4)36个采样点中污染水平处于安全、警戒线、轻污染、中污染的比例分别是77.8%,8.3%,8.3%和5.6%,表明我国东部水蚀区绝大多数坡耕地(86.1%)重金属含量未达到污染水平,但仍有13.9%的坡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结果对明确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单因子污染指数 内梅罗污染指数 坡耕地 水蚀区
下载PDF
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马芊红 张光辉 +1 位作者 耿韧 王浩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2,共7页
土壤质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现状,笔者采集36个样点表层0~20 cm土样,测定28项土壤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根据指标隶属度与权重采用加权连乘法计算各采样点的土壤质... 土壤质量是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现状,笔者采集36个样点表层0~20 cm土样,测定28项土壤理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根据指标隶属度与权重采用加权连乘法计算各采样点的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速效磷的变异系数最大,微团聚体体积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小,绝大部分指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土壤物理指标的变异系数明显小于土壤化学指标。2)黏粒体积分数、粉粒体积分数、微团聚体体积分数、有机质、p H值、Cd、Cr是表征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Cr隶属度最高,而p H值隶属度最低,Cd隶属度在二级水蚀分区间差异显著。3)36个采样点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值为0.64±0.16指数,6个二级水蚀分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36个采样点土壤质量指数属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等级的比例分别为8.33%、38.89%、36.11%、16.67%。总体而言,我国水蚀区坡耕地的土壤质量整体状况良好,但仍需要加强对土壤质量偏低地区的培肥改良。本研究对认识和维系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质量、分等定级与区划,合理开发利用坡耕地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关键指标 土壤质量指数 坡耕地 水蚀区
下载PDF
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18
8
作者 马芊红 张光辉 +1 位作者 耿韧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5,42,共7页
为了认识和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质量,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选取了26个采样点,分属林地、灌木地、草地、农地、果园、苗圃和撂荒地7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6项土壤理化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 为了认识和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质量,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选取了26个采样点,分属林地、灌木地、草地、农地、果园、苗圃和撂荒地7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6项土壤理化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容重、黏粒含量、微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ICMWD)、有机质和pH值是表征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除容重外,其余4个关键指标的隶属度在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与地形因子相比,土地利用方式对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的影响更大;(3)整体上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处于较高水平(0.71±0.1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指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灌木地>苗圃>草地>果园>农地>撂荒地。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布局和土壤质量的定向培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关键指标 纸坊沟流域 黄土高原
下载PDF
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马芊红 张光辉 +2 位作者 耿韧 王伦江 谢哲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0-196,204,共8页
土壤肥力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现状,以田块尺度为研究单元,选取36个采样点,测定11项土壤养分及肥力环境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变量的Norm值,结合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确定有机质、全钾... 土壤肥力是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现状,以田块尺度为研究单元,选取36个采样点,测定11项土壤养分及肥力环境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变量的Norm值,结合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确定有机质、全钾、pH值、CEC、粘粒含量进入土壤肥力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采用"S"型或抛物线型隶属度函数计算指标隶属度并对单项肥力指标进行评价,利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各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CEC和粘粒含量隶属度值较低,是制约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2)各采样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变幅是0.17~0.72,平均值为0.44±0.15,属中等肥力水平。36个采样点土壤肥力综合指数等级属低、中、高的比例分别为27.8%,58.3%,13.9%,大多数采样点土壤肥力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3)6个水蚀二级分区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均值不存在显著差异,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高,而西北黄土高原区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最低。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合理施肥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主成分分析 隶属度函数 坡耕地 水蚀区
下载PDF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考地理试题能力结构分析——以2020、2021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芊红 崔玉阁 +1 位作者 南月省 杨志成 《地理教育》 2023年第S01期109-111,114,共4页
一、问题的提出山东省是我国教育大省,教育强省。2017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地区开启新纪元,2020年山东省首次实施新高考,依据教育目的和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要求,自主命制高考地理试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一、问题的提出山东省是我国教育大省,教育强省。2017年,山东省作为第二批高考改革地区开启新纪元,2020年山东省首次实施新高考,依据教育目的和高中地理考试大纲要求,自主命制高考地理试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1]。地理思维是基于一定的地理学思想与理论,运用知识、技术,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心智过程与行为[2]。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高考地理试题必须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能够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水平。系统分析山东省2020年和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思维结构特点,把握试题考查立意,对山东省一线中学地理教学和备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第三批及之后实施新高考的地区科学命制试题、优化教学和备考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地理试题 中学地理教学 教育强省 高中地理 备考策略 地理思维能力 优化教学 人才选拔
下载PDF
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分离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耿韧 张光辉 +3 位作者 洪大林 马芊红 金秋 时元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6-161,共6页
我国水蚀区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巨大差异,可能会引起土壤分离能力(Dc)的差异。然而目前大尺度上(如水蚀区)Dc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水蚀区依据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不同布设了36个采样点,用扰动... 我国水蚀区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巨大差异,可能会引起土壤分离能力(Dc)的差异。然而目前大尺度上(如水蚀区)Dc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在水蚀区依据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不同布设了36个采样点,用扰动土(代表新耕坡耕地)测定其Dc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蚀区沙漠风沙土Dc最大,红壤Dc最小,Dc呈强度空间变异。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山地丘陵区Dc最大。黏粒和砂粒含量适中的土壤质地Dc最大。水流剪切力与水流功率在模拟Dc方面无显著差异。Dc与粉粒、土壤粒径参数、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有机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砂粒、中值粒径、平均几何粒径和交换性纳百分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水蚀区Dc可用水流剪切力、粉粒、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有机质很好地模拟(R^2=0.71,NSE=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区 土壤分离能力 空间分布 土壤理化性质 水动力学参数
下载PDF
融合STEM理念的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以“降水量的测量”为例
12
作者 马芊红 任国荣 郭中领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第11期46-48,共3页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的重点。课例“降水量的测量”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制雨量筒,监测所在地区时段内的降水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实践...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的重点。课例“降水量的测量”融合了STEM教育理念,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制雨量筒,监测所在地区时段内的降水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实践力而言,是一次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M理念 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实践力 降水量测量
下载PDF
人工模拟降雨供水水质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谢哲芳 张光辉 +2 位作者 刘如心 王伦江 马芊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23,共6页
利用黄土高原2种典型的土壤类型(黄土和塿土),在2个降雨强度(45.5,95.5mm/h)和2个坡度(8.7%,25.9%)条件下进行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3种水质(去离子水、自来水、盐水)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类型的产流过程... 利用黄土高原2种典型的土壤类型(黄土和塿土),在2个降雨强度(45.5,95.5mm/h)和2个坡度(8.7%,25.9%)条件下进行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3种水质(去离子水、自来水、盐水)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土壤类型的产流过程差异显著,黄土条件下去离子水最先产流,但产流速率小于自来水与盐水;而塿土条件下去离子水的产流速率始终最大,自来水与盐水由于离子数量相当,产流速率差异较小。水质主要通过地表结皮的形成与发育影响径流,以总降水量45.5mm为例,径流深随供水电导率的增大而减少,与去离子水相比,黄土条件下自来水和盐水的径流分别减少了5.7 mm和1.5mm,而塿土条件下分别减少了7.2mm和9.8mm。受产流过程的影响,不同供水水质条件下产沙过程不一,产沙速率与产流速率变化同步。2种土质条件下产沙量均是去离子水最大,与去离子水相比,自来水和盐水分别减少了45.9%,35.8%(黄土)和65.6%,68.3%(塿土),结果显示模拟降雨水质会显著影响坡面产流产沙过程,为保证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对比性,建议在进行人工降雨相关试验时均采用去离子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模拟降雨 水质 产流过程 产沙过程 土壤类型
下载PDF
喀斯特土石异质坡面产流产沙规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磊 张科利 +3 位作者 马芊红 顾再柯 曹梓豪 杨志成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2-89,共8页
侵蚀性降雨是引起喀斯特黄壤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因子。采用贵州省遵义市浒洋水流域2018—2020年4个径流小区92次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实测数据,研究次降雨条件下,裸露坡面和块石出露小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侵蚀性降雨可... 侵蚀性降雨是引起喀斯特黄壤坡面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因子。采用贵州省遵义市浒洋水流域2018—2020年4个径流小区92次侵蚀性降雨产流产沙实测数据,研究次降雨条件下,裸露坡面和块石出露小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侵蚀性降雨可以分为A、B、C 3类,A类降雨是造成喀斯特黄壤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雨型。侵蚀性降雨的标准为次降雨量>6.6 mm或I_(30)>3.6 mm/h。(2)裸露坡面63.27%的侵蚀性降雨径流深<0.4 mm,66.30%的侵蚀性降雨土壤流失量<1 g/m^(2),坡面土壤侵蚀量主要是由个别的次降雨所贡献。比较3类降雨,产流产沙的规律总体上表现为A雨型>C雨型>B雨型。(3)土壤流失量主要是由径流深决定,径流深直接决定着坡面产沙的多少。A类降雨中20 mm降雨量是喀斯特黄壤坡面径流深和土壤流失量明显增加的突变值。(4)3类降雨下,块石出露增加了坡面产流量,产流量随着出露率的增加而变大。但产沙量的变化比较复杂,A类降雨下,产沙量随着块石出露率的提高呈明显增加。研究结果对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黄壤坡面 块石出露 侵蚀性降雨 产流产沙
下载PDF
黔北山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及与坡面特征的关系
15
作者 马芊红 柯奇画 +1 位作者 张科利 顾再柯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24,共8页
以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为特征的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进而为石漠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选择贵州遵义典型潜在石漠化坡面,系统调查坡面出露基岩的空间分布、走向、出露高度及其影响因素。... 以基岩大面积出露地表为特征的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坡面基岩出露特点,进而为石漠化相关研究提供依据,选择贵州遵义典型潜在石漠化坡面,系统调查坡面出露基岩的空间分布、走向、出露高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与坡面侵蚀程度和土壤厚度相对应,中坡部位基岩出露数量高于上坡和下坡部位;2)调查区基岩平均出露高度为(0.35±0.25)m,且在0~15°坡度范围内,基岩出露高度随坡度增大呈幂函数形式增大;3)基岩走向多与坡向斜交,垂直走向的基岩出露高度(0.43±0.23)m,显著大于斜交和平行走向,在坡面上发挥着重要的蓄水拦沙作用;4)农地上基岩出露高度(0.32±0.26)m,小于林草地(0.37±0.18)m,印证了岩溶地区“原生林草地农地石漠次生林草地”土地演变模式。研究结果可为认识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坡面基本特征以及坡面土壤侵蚀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岩出露 基岩走向 坡度 石漠化 土壤侵蚀 贵州省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喀斯特地表微地形特征及其侵蚀响应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思琪 马芊红 +2 位作者 朱彤 顾再柯 张科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4,共7页
为了探究喀斯特黄壤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坡面地表粗糙度和坑洼体积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响应关系。小区坡度25°,共有3种雨强(30,60,90 mm/h)和4种块... 为了探究喀斯特黄壤坡面微地形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分析了坡面地表粗糙度和坑洼体积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响应关系。小区坡度25°,共有3种雨强(30,60,90 mm/h)和4种块石出露度(0,5.4%,13.1%,42.9%)处理。结果表明:(1)坡面块石出露在小雨强下(30 mm/h)可明显促进产流,产流时间较裸土坡面提前18.0%~57.2%,但大雨强下的影响被弱化。产流产沙随块石出露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最大值处块石出露度在小雨强和大雨强下分别为5.4%~13.1%和13.1%~42.9%。(2)裸土坡面地表粗糙度和坑洼蓄积量由坡上到坡下呈递增趋势,而块石出露坡面地表粗糙度沿坡面的分布规律不明显,坑洼蓄积量总体上也表现为由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大。相同雨强下,块石出露坡面地表粗糙度较雨前的变幅大于裸土坡面,坑洼蓄积量较雨前增大的倍数随块石出露度的增大而减小。(3)当块石出露度小于42.9%时,坑洼体积与产流率、产沙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地表微地形因子可作为侵蚀结果预测的重要参数,也可为特大暴雨事件中漏测数据的补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模拟降雨 三维激光扫描 微地形 块石出露
下载PDF
基于样带的陕西省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晓晴 马芊红 张科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53,共7页
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调查专项数据,抽取横向7条、纵向2条典型样带,共314个调查单元,对比分析了陕西省坡度、坡长、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横向样带自北... 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调查专项数据,抽取横向7条、纵向2条典型样带,共314个调查单元,对比分析了陕西省坡度、坡长、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横向样带自北向南坡度均值先减小后增大,黄土高原地区坡度<20°和>30°的地块土壤侵蚀模数高于其他地区;整体来看,陕西省土壤侵蚀的临界坡度在15°~30°;(2)随坡长的增加,土壤侵蚀模数整体呈波动增长,10~20m和>30m坡长范围内,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最为严重;(3)耕地、园地土壤侵蚀模数高于林地、草地,耕地与园地土壤侵蚀模数自北向南呈增—减—增的变化特征;(4)区域对比来看,自北向南土壤侵蚀模数先减小后增大,侵蚀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黄土高原区、秦巴山地区、关中平原区;纵向样带土壤侵蚀模数均在1 000t/(km^2·a)左右。研究结果为认识陕西省土壤侵蚀因子区域差异,明确水土流失空间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坡度 坡长 土地利用 样带 陕西省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黄壤坡面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志成 柯奇画 +2 位作者 马芊红 曹梓豪 张科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79,共5页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在不同土地利用设置试验点,对降雨和20,40,8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土壤前期贮水量等因... 土壤水分是喀斯特地区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通过在不同土地利用设置试验点,对降雨和20,40,80,100 cm深度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壤水分在降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植被盖度、土壤前期贮水量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的降雨补给量和土壤水分在土壤剖面上的再分配具有明显的影响。(2)土壤水分的降雨补给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表层降雨补给量最小,最大降雨补给量多出现在100 cm深度。(3)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具有滞后效应,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强,随盖度增加而减弱。(4)在降雨影响阶段,可将土壤水分变化分为滞后期、上升期和消退期3个阶段;降雨过程中,植被盖度越高,降雨强度越大,土壤水分变化越快,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减缓。研究结果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及水土保持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降雨补给 再分配 滞后效应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块石出露坡面入渗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彤 张科利 +1 位作者 马芊红 张思琪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8-123,共6页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块石出露坡面土壤入渗对降雨的响应特征,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喀斯特坡面4种块石出露条件和5种雨强对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雨强一定的情况下,除在雨强为30 mm/h时块石裸露率的大小对坡面入渗无明显...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块石出露坡面土壤入渗对降雨的响应特征,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喀斯特坡面4种块石出露条件和5种雨强对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雨强一定的情况下,除在雨强为30 mm/h时块石裸露率的大小对坡面入渗无明显影响,在其余较大雨强下,块石裸露率为5.4%对入渗影响较小,块石裸露率为13.1%抑制入渗,块石裸露率为42.9%促进入渗,在降雨前期,块石的存在对入渗均有促进作用。(2)在块石裸露率及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雨强的增大,坡面的入渗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平均入渗速率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随后又增大的趋势;在降雨前期,随着雨强的增加,入渗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波动性变化,前期入渗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加,拐点均出现在雨强为90 mm/h。(3)在对入渗过程进行模拟后发现,方正三公式在有块石出露坡面上的的拟合效果比Kostiakov公式的拟合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坡地 降雨入渗 块石出露 人工降雨 入渗模型
下载PDF
喀斯特坡面生物结皮发育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思琪 张科利 马芊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0,共7页
西南喀斯特地区普遍发育的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贵州喀斯特坡面不同退耕年限地块(0,3,5,8,11年)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流量水平(0.2,0.3,0.4,0.5 L/s)和坡度(5°,12°,17°,23°)条件下生物结... 西南喀斯特地区普遍发育的生物结皮,对土壤侵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贵州喀斯特坡面不同退耕年限地块(0,3,5,8,11年)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流量水平(0.2,0.3,0.4,0.5 L/s)和坡度(5°,12°,17°,23°)条件下生物结皮对土壤抗蚀性能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发育能够促进土壤颗粒胶结,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和透水能力。(2)生物结皮发育可增强土壤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与去除结皮处理相比,结皮存在时的土壤抗崩解和抗剪切能力分别提高24.83%~46.62%和25.77%~37.73%。(3)发育年限内(3~11年)结皮层抗拉力变化范围为1.95~5.76 N,随着生物结皮发育年限增加,结皮层结构越趋稳定,其抵抗破坏的能力也越强。(4)生物结皮可明显提高土壤抗冲性能,且受流量和坡度的双重制约,流量和坡度都存在临界值,分别为0.4 L/s和17°,超过临界值后,其保护作用显著减弱。研究结果对于喀斯特地区准确估算土壤流失和生态恢复建设正确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生物结皮 土壤抗蚀性 抗崩解 抗剪切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