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得更丰盛的生命
1
作者 马莅骊 《天风》 2011年第1期43-44,共2页
编辑让我谈一谈属灵阅读,这个庞大的话题叫我心怯——因为我读过的属灵书籍实在不多,而且一开始的阅读经验也并不愉快;甚至直到今天,对于弟兄姊妹好意转来的每日灵粮之类的小文,我也只是勉强囫囵看完。然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基督... 编辑让我谈一谈属灵阅读,这个庞大的话题叫我心怯——因为我读过的属灵书籍实在不多,而且一开始的阅读经验也并不愉快;甚至直到今天,对于弟兄姊妹好意转来的每日灵粮之类的小文,我也只是勉强囫囵看完。然而,在另一方面,一些基督教的作家和著作对于我信仰的坚立确实影响至深,他们给了我一片恩典的天空,让我有勇气继续走这条“窄路”。回想那个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阅读经验 基督教 愉快 恩典 勇气
下载PDF
为了教学的阅读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7年第3期80-80,共1页
《西地平线上》一文收在苏教版高一语文的“我与自然”单元,从网上流传的案例来看,教师也多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写景状物的散文来教,着重的是文章的写法,提炼出略嫌空泛的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然而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到... 《西地平线上》一文收在苏教版高一语文的“我与自然”单元,从网上流传的案例来看,教师也多把它作为一篇普通的写景状物的散文来教,着重的是文章的写法,提炼出略嫌空泛的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然而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景象》到《西地平线上》,教材编选者的两次删减到底删去了什么.删减的根据在哪里?除了写景状物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内容和解读?——对此,徐海莲和曹尉军两位老师在《慎改原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高建群先生的《(两地平线上)写作经过》更是一个必要的补充:那些景物是如何映人他的眼帘的.那些情绪是如何和景物勾连起来的.作家和西北这片土地的渊源和感情只有他本人才明白……而这番解释的可贵在于,那些乍读起来可能平淡无奇、为人忽略的东西,其实别有深意——“这不仅仅是一个游客的观感,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兵的感情在内,还有对自己青春与激情岁月的怀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写景状物 地平线 热爱祖国 教材编选 写作经过 苏教版
原文传递
奈保尔谈文学与写作
3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2年第1期45-46,共2页
1.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写书是很做作的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虽然我知道那些标志着我工作开始的确切日子和事件,但整个过程却依然显得神奇。说它神奇,是因为尽管我早就有了当作家的愿望,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写些什... 1.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写书是很做作的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虽然我知道那些标志着我工作开始的确切日子和事件,但整个过程却依然显得神奇。说它神奇,是因为尽管我早就有了当作家的愿望,不过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写些什么。记得那是1950年,我在牛津的第一学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保尔 文学 写作 印度裔 诺贝尔文学奖 语文教学
原文传递
胡话话题
4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5年第5期64-64,共1页
又近高考.所以我们免不了又要拾起“话题作文”的话题来。在我印象里,“话题作文”(其界定尚有争议)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也不是单纯高考的产物。十多年前,上海卢湾区小学升初中的作文考题“对比”.就很有些话题的味道了。不... 又近高考.所以我们免不了又要拾起“话题作文”的话题来。在我印象里,“话题作文”(其界定尚有争议)并非近年来才出现的新事物,也不是单纯高考的产物。十多年前,上海卢湾区小学升初中的作文考题“对比”.就很有些话题的味道了。不过,这个题目让那些写作才两年、习惯于写《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或《我的一位老师》的小学生来写,的确是有些难度的,至少那年的考试我就“豁边”了。我的高中几乎都在进行议论文训练.唯一的例外是老师一次心血来潮地布置了一篇“窗外的世界”——很话题吧,或许是参照了1992年的上海卷作文题“遥望星空”吧。十年后,高考作文则是“面对大海”,怎一个“像”字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题作文” 上海卢湾区 1992年 “对比” 高考作文 小学生 议论文 作文题 上海卷 “像” 老师 考题 初中 写作 题目 难度 考试 高中
原文传递
编后小记
5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文学性 初中语文课本 语文教材 学生 当代作家 文学作品 老师 鲁迅 学科定位 新时期
原文传递
美丽的作文题
6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5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文题 想象能力训练 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 想象力 教学生涯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名教师 题目
原文传递
春江水暖鸭先知
7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1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春江 课堂教学 水暖 学生参与 语文课 先知 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 教师 教学艺术
原文传递
相约’99
8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1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语文学习 新空间 教学艺术 编辑部 课外阅读 相约 页眉页脚 读者来信 合理化建议 两个问题
原文传递
电脑和语文
9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1999年第9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个人电脑 语文学习 编辑部 学校 语文教师 教育网站 网校 信箱 网络寻呼机
原文传递
错错错和莫莫莫
10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6年第4期64-64,共1页
斗志昂扬的下午,和孙老师一起打电话四下里约稿。参照第一期“关注”的样式,以一篇“课文作者”打头阵。配上备课、案例(或镜头)和解读(或拓展阅读),一气约了三组,其中的一组就是韩少功和他的《我心归去》。
关键词 课文作者 拓展阅读 韩少功 备课 解读 语文 中学 《我心归去》 教学案例
原文传递
告别“群体化”
11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5年第10期64-64,共1页
我想说的东西很多:郁达夫(王映霞),余秋雨,第七套广播体操,群体化,教学机智……这些名词都是在读完孙绍振先生的《(故都的秋〉:悲凉美、雅趣和俗趣》,突然浮现在脑海中的,我来不及梳理,只好罗列下来。
关键词 教学机智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散文 余秋雨 《废墟》 中学 语文教学 阅读教学
原文传递
文本与生活——对王富仁先生《项链》解读的一点思考
12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8年第10期10-11,共2页
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现实主义的小说,对于人物和故事的分析,如果离开了最本质的现实生活,有多少评价是有意义的呢?——这是我读完王富仁先生的《失落的与获得的》(《语文学习》2008年第6期)想到的。
关键词 王富仁 《项链》 解读 生活 文本 文学作品 现实主义 语文学习
原文传递
细节的力量
13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6年第9期64-64,共1页
读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了大半的时候,忍不住打断自己,上网找它的简介来看。这是我素来的坏习惯,看书看戏前总想先看故事大纲,结局明明近了,却耐不住性子要急着窥探。其实,我深知故事大纲的坏,不过是人物... 读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读了大半的时候,忍不住打断自己,上网找它的简介来看。这是我素来的坏习惯,看书看戏前总想先看故事大纲,结局明明近了,却耐不住性子要急着窥探。其实,我深知故事大纲的坏,不过是人物情节的干瘪罗列,满足的是好奇心,不是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力量 人物情节 茨威格 坏习惯 好奇心 大纲 故事
原文传递
缺席的生活
14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6年第11期64-64,共1页
关于弄堂,我和陈丹燕有着相似的记忆——“跟着曲里拐弯的墙壁,更可以通向迷宫似的前方”;外面的人只知道大路的繁华,里面的人才晓得曲折的家常。诗芬洗发水和外来小保姆应该是这十年的事情;我们那时用的是蜂花,娘姨们多是手脚利... 关于弄堂,我和陈丹燕有着相似的记忆——“跟着曲里拐弯的墙壁,更可以通向迷宫似的前方”;外面的人只知道大路的繁华,里面的人才晓得曲折的家常。诗芬洗发水和外来小保姆应该是这十年的事情;我们那时用的是蜂花,娘姨们多是手脚利落的中年妇女。我还不懂寂寞,完完全全的傻丫头一个,在丢沙包、捉迷藏的游戏里挥霍着自己的童年;我也没有预见,当时的寻常,二十年后的孩子要刻意地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 缺席 陈丹燕 中学 语文 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
原文传递
让我尊贵地老去
15
作者 马莅骊 《北方人》 2013年第5期48-48,共1页
我一直记得一位老人的眼神。他每天直愣愣地坐在我住的大楼的大堂里,透过紧锁的铁门,看外面的风景和来来往往的人。有一天傍晚,我去父母家吃晚饭,看到他正颤巍巍地站起身,他的裤子后面湿了一大片……在看电影《爱》的时候。
关键词 安妮 鼓起勇气 活下去 感知力 论情感 《爱》
原文传递
寂寞的经典
16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5年第12期64-64,共1页
叶黎明在《检视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误区》中提到当今经典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颇有针对性.特别是“始于激趣,终于激趣”“脱离文本,置换阅读”“学生未动,帮扶在前”三点,正是现在经典教学现状的写实。可是,我们能真正走出这些... 叶黎明在《检视经典阅读教学的实践误区》中提到当今经典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颇有针对性.特别是“始于激趣,终于激趣”“脱离文本,置换阅读”“学生未动,帮扶在前”三点,正是现在经典教学现状的写实。可是,我们能真正走出这些“误区”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实践误区 教学现状 “误区” 激趣 学生
原文传递
回到理想
17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2年第6期48-48,共1页
读《八十年前的"新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我也忍不住找出了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这篇文章好几年前就读过,当时印象并不深;现在做了五年的编辑,再读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
关键词 中国 教育 教学观念 语文教师 胡适 理想主义
原文传递
诗歌的记忆
18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2年第3期48-48,共1页
以为是这样的:每个人都逃不过写诗的年纪。关于诗歌的最初记忆,是背"云淡风清近午天"(《千家诗》的开篇首句),那是在小学。后来,读《红楼梦》,仿效着书中人物结社写诗,那是在中学。再后来,读了大学,念了中文系,周围看诗作诗... 以为是这样的:每个人都逃不过写诗的年纪。关于诗歌的最初记忆,是背"云淡风清近午天"(《千家诗》的开篇首句),那是在小学。后来,读《红楼梦》,仿效着书中人物结社写诗,那是在中学。再后来,读了大学,念了中文系,周围看诗作诗的朋友多起来。诗歌便时而成为一种严肃的情感发泄,时而又变作一种无聊的文字游戏。回想当初那些让自己感动的文字,还留下多少呢?多乎哉?不多矣。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当年读完之后有学习法文的冲动,如今已被束之高阁,懒得去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小学 语文 教学 阅读
原文传递
教育的表情
19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0年第7期48-48,共1页
感谢李明洁女士为我们提供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份考卷(考试大纲),让我们窥见了西方教育的表情。四国中,英国和德国重视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学生发生关系的现象)的阐述和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威斯康星州的考试大纲偏重... 感谢李明洁女士为我们提供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四份考卷(考试大纲),让我们窥见了西方教育的表情。四国中,英国和德国重视对社会现象(尤其是那些直接与学生发生关系的现象)的阐述和对本国文化的传承:威斯康星州的考试大纲偏重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而在邻居日本,他们的考题让人如此熟稔,这是不是地域造成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中学 语文教育 标准化考试 教育思想
全文增补中
走近经典
20
作者 马莅骊 《语文学习》 2000年第3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读书人口” 阅读效率 语文教学 中学 经典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