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条石鲷消化道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马道远 于道德 +4 位作者 肖永双 刘清华 徐世宏 李军 肖志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35,共8页
对人工养殖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幼稚鱼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观察。研究表明: 初孵仔鱼 (体长1.66~2.20 mm)的消化道完全处于未分化状态。1 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 消化道中部开始形... 对人工养殖的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仔、幼稚鱼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组织学观察。研究表明: 初孵仔鱼 (体长1.66~2.20 mm)的消化道完全处于未分化状态。1 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 消化道中部开始形成空腔, 为初始的消化道腔。2 日龄仔鱼全长2.61~2.98 mm, 小肠与食道打通。3 日龄仔鱼全长2.56~2.89 mm, 上下颌开启, 口和肛门与外界开通, 部分仔鱼开口摄食。此时消化道已经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胃前体、肠和直肠, 消化器官肝脏和胰腺及鳔原基出现。4 日龄仔鱼全长2.73~3.05 mm, 卵黄囊吸收殆尽, 油球残存, 鳔原基进一步增生, 后肠已经出现嗜伊红囊。22日龄, 胃腺开始分化, 至45 日龄, 大部分胃腺结构上分化成熟。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条石鲷产业化养殖的科学管理技术和其营养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消化道 胃腺 嗜伊红囊
下载PDF
液体捆绑火箭POGO稳定性分析的闭环传递函数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道远 王其政 荣克林 《强度与环境》 2010年第1期1-7,共7页
2003年,CZ-2F火箭成功将"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从遥测数据分析发现,在一级飞行末秒出现逐步增大的低频振动,具有典型的纵向耦合振动(以下称POGO)特征。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火箭上升段常产生一种纵向动力学不稳定,它是由... 2003年,CZ-2F火箭成功将"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从遥测数据分析发现,在一级飞行末秒出现逐步增大的低频振动,具有典型的纵向耦合振动(以下称POGO)特征。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火箭上升段常产生一种纵向动力学不稳定,它是由箭体结构模态振动和液体发动机的推进系统相互耦合而引起的一种自激振动。火箭结构系统、输送管路系统和动力系统构成了带反馈的闭环控制系统。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上述系统中的部分参数是变化的,故实际飞行状态对应着时变的系统。但系统在某一固定的飞行秒状态,可按线性时不变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推导出液体捆绑火箭POGO振动的传递函数,提出了闭环传递函数法并对液体火箭进行了POGO稳定性分析。计算飞行状态的稳定性,结果与飞行发生的情况基本一致;对可能采取的蓄压器参数设计方案,包括氧化剂管路与结构纵向一阶、纵向二阶和助推器局部模态的耦合,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给出了不同结构阻尼时的稳定性裕度。文中的闭环传递函数法具有通用性,适用于液体捆绑火箭的POGO稳定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 POGO 传递函数
下载PDF
白光LED用Mn^(4+)激活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道远 刘云正 夏李斌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904-1922,共19页
近年来,白光LED因其节能、环保、长寿命等优点已成为市场主流照明。高性能红色荧光粉是改善白光LED显色性的重要材料。Mn^(4+)激活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兼具了氟化物的良好发光性能和氧化物的高稳定性,当前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综... 近年来,白光LED因其节能、环保、长寿命等优点已成为市场主流照明。高性能红色荧光粉是改善白光LED显色性的重要材料。Mn^(4+)激活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兼具了氟化物的良好发光性能和氧化物的高稳定性,当前已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多种以Mn^(4+)为激活剂的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从晶体场理论以及热猝灭机理的角度出发,分类详述了各荧光粉晶体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关系,以期为改善Mn^(4+)激活氟氧化物荧光粉发光性能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总结了Mn^(4+)激活氟氧化物红色荧光粉的优缺点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材料 Mn^(4+) 氟氧化物 红色荧光粉 白光LED
下载PDF
条石鲷视觉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4 位作者 刘清华 马道远 徐世宏 肖永双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53,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 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 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 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内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早期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杂交鲆(牙鲆♀×夏鲆♂)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5
作者 于道德 肖志忠 +2 位作者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0,共6页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与牙鲆度夏鲆的胚胎发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鲆卵裂方式与其他大部分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受精后经过2h30min进入2细胞期,7h45min进入囊胚期,15h10min进入原肠胚阶段,25h30min进入神经胚期,49h左右进入尾芽期。授精后63h左右发现初孵仔鱼,68h左右50%的仔鱼孵出。在杂交鲆的胚胎发育中,主要有2个发育特征与母本类似而与父本不同:视囊的出现要早于体节的分化;孵化前,仔鱼在卵膜内环绕卵黄囊不到1周。但是在其孵化时间上却与父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鲆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胚胎发育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佟雪红 马道远 +5 位作者 徐世宏 刘清华 赵春彦 肖志忠 肖永双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4-849,共6页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出现;下包90%时,神经索和体节形成;下包完全时,脊索原基形成。受精后59h35min,克氏囊出现;72h消化管出现;74h前肾小管形成;82h脊索部分细胞发生"真空化";89h克氏囊退化消失,胚胎消化管的后端出现纤毛;94h胚体的心跳开始。初孵仔鱼鳍褶上形成特有的色素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胚胎 发育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夏牙鲆(♂)与牙鲆(♀)人工杂交的细胞遗传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尤锋 徐世宏 +4 位作者 许建和 徐冬冬 马道远 张培军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1-55,共5页
于2004年11~12月在青岛薛家岛养鱼场采用夏牙鲆(Paralichthysdentatus)的精子与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的卵子实施了多次人工杂交实验,并进行了父本母本鱼类个体、子代的染色体制片观察和细胞中DNA相对含量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 于2004年11~12月在青岛薛家岛养鱼场采用夏牙鲆(Paralichthysdentatus)的精子与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的卵子实施了多次人工杂交实验,并进行了父本母本鱼类个体、子代的染色体制片观察和细胞中DNA相对含量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夏牙鲆染色体数为48,核型为2n=48t、臂数NF=48;子代的染色体数和核型与父母本的一样,也为2n=48t;子代的细胞中DNA的相对含量也表明其为二倍体。因此,可以明确其为杂交的后代,而不是雌核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牙鲆(Paralichthys dematus)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人工杂交 细胞遗传
下载PDF
条斑星鲽早期发育生物学研究--受精卵的形态、生态和卵胚发育特征 被引量:12
8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张修峰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1,共5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 条斑星鲽(Veyaspey moseri)的受精卵为圆球形、分离透明、无油球的悬浮卵。卵膜具粗波纹状的纹络。卵黄均匀,浅黄色或米黄色。卵径平均为1.70mm±0.02mm。卵黄囊径1.57mm±0.025mm。卵黄间隙狭窄,约为0.11mm。受精卵的可孵化水温为6.0~11.0℃,最适孵化水温8.0~10.0℃。可孵化盐度为27.00~36.00,最适孵化盐度为33.00~35.00。受精卵在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呈现不同的生态分布特征。在水温8.0~10.0℃,盐度33.00,光照500~6000Ix,pH值7.5~8.4的孵化条件下,受精卵约历时216h孵化出膜,出膜方式以头部首先破膜为主。优质卵的孵化率可迭90%以上。在条斑星鲽胚胎发育过程中,原肠期及原肠期以前的时期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强于原口关闭后各个发育时期。卵胚卵裂期的不同步分裂现象要比其他硬骨鱼类提前,出现在第三次卵裂时期。多细胞期的裂球均一程度较低。在孵化育苗生产中,出现大量带有“空泡”的不正常的卵胚和前期仔鱼。该研究结果为比较鲆鲽鱼类早期发育过程提供了基础参考资料,同时揭示作为冷温性鱼类条斑星鲽受精卵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规律,从而为该鱼种进一步大规模苗种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悬浮卵 胚胎发育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部分片段探讨条石鲷与斑石鲷的亲缘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肖志忠 肖永双 +3 位作者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李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 比较分析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基因组COI、Cytb基因以及D-loop片段总长度为1 948 bp的核苷酸序列,探讨了条石鲷和斑石鲷的遗传分化程度。两种间共检测到314个多态位点,蛋白质编码基因上的核苷酸替代主要是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同义替换。核苷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目的片段的鸟嘌呤(G)含量普遍较低,在两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密码子第3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线粒体COI,Cytb基因和D-loop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条石鲷和斑石鲷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97,0.080和0.172,属于属内种间差异水平。两种石鲷科鱼类在线粒体基因组不同片段上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核苷酸替代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D-loop>COI>Cytb。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条石鲷和斑石鲷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上的核苷酸替代速率明显的高于Cytb基因片段,呈现出较快的进化速率。基于Cytb和ND5两个基因片段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条石鲷和斑石鲷的分歧时间约为385万~530万a,分化事件发生于上新世早期(Early Pl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斑石鲷 线粒体DNA 遗传距离 分化时间
下载PDF
开放边界的交通流元胞自动机模型与交通容量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道远 沈成武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在 BML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开放边界对交通流进行模拟分析 .认为周边有充分能力提供和接纳出、入车辆 ,车辆密度将会随着时间步的增多趋向某稳定值 ,以反映城市的交通存在某种最适宜的车辆密度 .文中对不同初始车辆密度时各时间步的车辆数。
关键词 交通流 交通容量 元胞自动机 交通模型 开放边界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群体遗传多样性线粒体DNA序列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肖永双 程起群 +6 位作者 任桂静 李军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肖志忠 韩志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27-432,共6页
采用线粒体(mtDNA)DNACOI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中国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舟山和胶南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tDNACOI分子标记揭示条石鲷舟山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h=0.814±0.0... 采用线粒体(mtDNA)DNACOI和Cyt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中国近海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舟山和胶南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结构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tDNACOI分子标记揭示条石鲷舟山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h=0.814±0.060,π=0.009±0.005,k=5.653±2.789)显著高于胶南群体(h=0.742±0.116,π=0.003±0.002,k=1.970±1.196);MST分析、NJ系统分析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结果皆显示两群体内存在三个显著分化的单倍型类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0.018—0.025;遗传分化指数结果(Fst=0.331,P=0.000)和确切P检验结果显示(P=0.000)两群体间存在显著遗传分化。基于mtDNACytb分子标记显示条石鲷群体遗传多样性总体上呈现较低水平(h=0.874±0.023,π=0.006±0.003,k=2.761±1.492),舟山群体核苷酸多样度水平显著高于胶南群体;NJ系统发育和群体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显示,条石鲷群体间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群体 遗传多样性 mtDNA COI和Cyt B基因 遗传分化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序列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肖志忠 肖永双 +7 位作者 任桂静 高天翔 涂登志 韩志强 马道远 徐世宏 刘清华 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9-254,共6页
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84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h=0.955±0.047)略低于野生群体(h=1.000&... 采用线粒体(mtDNA)控制区序列分析方法,进行了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变异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484bp的mtDNA控制区片段中,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单倍型多样度水平(h=0.955±0.047)略低于野生群体(h=1.000±0.034),却显著高于养殖F2代群体(h=0.797±0.070);条石鲷野生群体(π=0.021±0.012)、养殖群体F1代(π=0.018±0.010)和养殖群体F2代(π=0.014±0.008)的核苷酸多样度水平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两两序列相比较碱基差异结果显示条石鲷野生群体、养殖群体F1代和养殖群体F2代也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分子方差分析(AMOVA)、两两群体相比较的ФST和确切P检验结果皆显示条石鲷养殖群体F1代和F2代与野生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单倍型最小跨度分析和NJ系统分析结果均未检测到显著的谱系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线粒体控制区 遗传变异
下载PDF
牙鲆与夏鲆杂交及回交子代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比较 被引量:6
13
作者 隋娟 徐世宏 +5 位作者 王文琪 马道远 肖志忠 肖永双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8,共5页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夏鲆(Paralichthysdentatus)进行了正反交及回交实验,并比较了正反交、回交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和仔稚幼鱼的生长。结果表明:孵化水温18.0±0.5℃下,初9阵仔鱼破膜用时为...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夏鲆(Paralichthysdentatus)进行了正反交及回交实验,并比较了正反交、回交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和仔稚幼鱼的生长。结果表明:孵化水温18.0±0.5℃下,初9阵仔鱼破膜用时为:牙鲆41h,正交鲆47h,回交牙鲆42h30min,回交夏鲆44h:16.5±0.5℃下,夏鲆61h40min,反交鲆66h。正交及两组回交子代在胚胎期均可正常发育。反交子代卵裂期出现异常,仅少数胚胎可以孵化。胚胎孵化后,在1~64日的培养过程中,反交鲆于3-4d内全部死亡,回交牙鲆发育至18日龄时全部死亡。正交鲆和回交夏鲆可正常发育,与牙鲆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 回交 早期发育
下载PDF
条斑星鲽免疫器官个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孙真真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8-92,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日龄)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实验表明;在13~15...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日龄)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实验表明;在13~15℃,条斑星鲽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为肾脏、脾脏和胸腺。孵化后即出现肾脏原基,8日龄和12日龄分别出现脾脏和胸腺原基;而免疫器官淋巴化的先后顺序较为特殊,首先淋巴化的器官是头肾,其次为胸腺和脾脏,不同于大多数海水鱼类。在其免疫器官发生后期除头肾和脾脏外,在胸腺中同样出现黑色素巨嗜细胞中心,虽然在数量和形态上不如头肾和脾脏丰富。作者通过对条王醺星鲽免疫器官发生过程研究,初步了解了其免疫器官发生,成熟过程以及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条斑星鲽的规模化养殖,以及人工疫苗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免疫器官 头肾 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
下载PDF
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免疫器官的发生 被引量:6
15
作者 佟雪红 徐世宏 +3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肖志忠 马道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67,共6页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日龄时,脾脏原基出现,其... 应用组织切片研究了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初孵仔鱼至60日龄幼鱼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免疫器官原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头肾、脾脏和胸腺。1日龄仔鱼可以观察到头肾原基,包含未分化的造血干细胞。5日龄时,脾脏原基出现,其淋巴化开始于27日龄且发育速度较慢。13日龄时,大菱鲆仔鱼胸腺原基出现,且发育速度较快,分为外区和内区。在大菱鲆早期发育过程中,胸腺和头肾之间出现细胞迁移现象。免疫器官淋巴化的顺序是胸腺、头肾和脾脏。在免疫器官发育后期,脾脏和头肾中均发现了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MCs),脾脏中较丰富,但在胸腺中尚未发现。在大菱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善,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起着重要的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早期发育阶段 免疫器官 发生 组织学
下载PDF
CZ-2F火箭POGO问题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荣克林 张建华 +2 位作者 马道远 王建民 王梦魁 《载人航天》 CSCD 2011年第4期8-18,共11页
CZ-2F火箭飞行时出现了"8Hz"振动现象,为了保证火箭和航天员安全,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在综合介绍"8Hz"的现象分析、定位分析、试验验证、稳定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管路频率试验和... CZ-2F火箭飞行时出现了"8Hz"振动现象,为了保证火箭和航天员安全,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在综合介绍"8Hz"的现象分析、定位分析、试验验证、稳定性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管路频率试验和计算、全箭模态试验和计算、稳定性计算、时域仿真,计算分析表明:CZ-2F"8Hz"现象是发生了液体火箭典型"POGO"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GO 振动 液体火箭 稳定性
下载PDF
条斑星鲽幼鱼变态期间核酸及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佟雪红 徐世宏 +3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肖志忠 马道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1-47,共7页
本试验测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幼鱼变态过程中DNA、RNA、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作为评价幼鱼变态阶段生长潜能的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培育水温为16.5~18.0°C,DNA、RNA及蛋白的变化都带有发育阶段特异性。DNA含量在34~4... 本试验测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幼鱼变态过程中DNA、RNA、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作为评价幼鱼变态阶段生长潜能的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培育水温为16.5~18.0°C,DNA、RNA及蛋白的变化都带有发育阶段特异性。DNA含量在34~42日龄增加缓慢,然后快速增加直至44日龄,在45日龄和46日龄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蛋白含量和RN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试验期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RNA/DNA比值从试验开始至35日龄呈上升状态,36日龄时下降,38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01,然后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低值1.76。蛋白/DNA在40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8.64,在46日龄时达到最低值21.28。RNA、DNA及蛋白含量跟全长和体质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RNA/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比蛋白/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密切。蛋白/DNA比值的变化趋势跟RNA/DNA比值类似,但前者的变化滞后于后者,表明RNA/DNA比值是评价条斑星鲽生理状况的更有效的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幼鱼 DNA RNA 蛋白
下载PDF
条斑星鲽消化系统个体发生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肖志忠 于道德 +3 位作者 辛梅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6,共4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d,day post hatching,dph)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消化道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从孵化后到变态完成(55~60d,day post hatching,dph)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Jordan et Gilbert)仔稚幼鱼早期发育中消化道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学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13~15℃,7dph的仔鱼开口时,消化道已经分化为口咽腔、食道、肠和直肠,消化器官肝脏和胰腺出现。从7dph到14~17dph(卵黄囊消失)为混合营养期,形态上肠道进一步弯曲、盘旋;功能上中肠空泡样结构和后肠嗜伊红颗粒的出现,预示着肠上皮细胞在胃功能成熟前有吸收蛋白的作用。形态学上胃以及幽门盲囊的分化出现在26~29dph,与稚鱼刚开始附底的时期相吻合。而功能性胃的分化则出现在35dph左右,与稚鱼变态期相一致。条斑星鲽作为中国新近养殖品种,关于其早期发育的报道还是空白,作者对其消化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该鱼种的商业化养殖提供相关的科学数据,同时也为海水鱼类早期营养和发育生物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 消化道 幽门盲囊
下载PDF
星斑川鲽、大菱鲆及其杂交后代的线粒体DNA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肖永双 肖志忠 +4 位作者 刘清华 滕照军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共5页
为了揭示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杂交后代的种质遗传属性,作者采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和控制区(D-loop)序列对星斑川鲽、大菱鲆及两种间的杂交后代(星斑川鲽♀×大菱鲆♂)... 为了揭示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杂交后代的种质遗传属性,作者采用线粒体(mt)DNA COI基因片段和控制区(D-loop)序列对星斑川鲽、大菱鲆及两种间的杂交后代(星斑川鲽♀×大菱鲆♂)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tDNA COI和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和大菱鲆的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相似的研究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大菱鲆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2.9%和41.2%,遗传差异极其显著。而基于mt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星斑川鲽♀×大菱鲆♂杂交后代与星斑川鲽的遗传距离仅为0.4%,并且在mtDNA COI基因片段上两者序列完全一致,杂交后代在线粒体DNA上呈现明显的偏母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斑川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杂交
下载PDF
条石鲷鳔器官早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何滔 肖志忠 +4 位作者 刘清华 李军 赵春彦 徐世宏 马道远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13,共6页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鳔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为闭鳔鱼类,在水温为23.5℃±0.5℃的条件下,鳔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鳔原基出现、鳔管形成、鳔腔充气、鳔...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鳔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为闭鳔鱼类,在水温为23.5℃±0.5℃的条件下,鳔的形成过程可分为鳔原基出现、鳔管形成、鳔腔充气、鳔管退化及气腺形成4个时期。1日龄(孵化后第2天)仔鱼,在食道与肠的交界处分化出鳔原基;4日龄,鳔管原基出现;5日龄,气腺原基出现;6日龄,迷网出现;8日龄,鳔管形成;10日龄,鳔开始充气;17日龄,鳔充气完毕,鳔管开始退化;20日龄左右,鳔管从幽门处完全脱离;25日龄,气腺迷网发育完全;30日龄,鳔管完全消失,鳔的发育基本完善。在条石鲷的苗种培育过程中,鳔器官的发育影响到条石鲷仔鱼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早期发育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