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
1
作者 梁会娟 刘宏新 +2 位作者 马铁柱 梁海乾 张赛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基... 目的 探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AZ-AVI)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细菌清除率90.00%均高于对照组的73.33%、66.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的IL-6(29.53±6.33)pg/ml、IL-8(3.38±0.69)pg/ml低于对照组的(34.09±9.84)、(4.01±0.85)pg/ml(P<0.05)。结论 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治疗,可促进患者体内细菌的清除,消除体内炎性因子,提升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他啶-阿维巴坦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纤溶活性的变化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6
2
作者 马铁柱 万琪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875-1876,共2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及纤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Ⅷ因子相关抗原(vWF)、P-选择素(P-Selectin)、白细胞介素-6(IL-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炎症因子及纤溶活性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发色底物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12,24及72h血浆vWF,P-selectin,IL-6,t-PA及PAI-1活性进行动态测查。并与32例自愿者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h内,vWF(147.4±26.2)μg/ml、P-selectin(21±4)ng/ml、IL-6(114.5±1.5)μg/ml、PAI-1(0.79±0.24)au/ml活性明显增高,t-PA活性(0.24±0.15)iu/ml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vWF(118.6±24.4)μg/ml、P-selectin(14±3)ng/ml、IL-6(108.7±4.4)μg/ml、PAI-1(0.56±0.20)au/ml活性有所降低,而t-PA活性(0.43±0.11)iu/ml升高,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差异(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存在内皮细胞损伤;(2)炎症因子参与脑部缺血性损害;(3)纤溶活性下降,说明t-PA及PAI-1参与了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 炎症因子 纤溶活性 Ⅷ因子相关抗原 P-选择素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马铁柱 张赛 +1 位作者 孙世中 孙洪涛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B组16例,显效4例,好转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c组2例,未愈1例,死亡1例。A、B组治疗有效率(显效+好转)、死亡率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凶险,但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颅内压 脑室引流 低温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铁柱 涂悦 +1 位作者 张赛 孙世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6期525-527,F0003,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0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1h后再灌注1、3、12、72h取材,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 目的研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将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0只)和脑缺血再灌注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1h后再灌注1、3、12、72h取材,复合甲基丙烯酸甲酯脑微血管铸型,制作脑微血管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脑皮层微血管和急性脑损伤后脑皮层微血管形态学的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皮质的血管受损迹象,随着时间推移,铸型血管可呈"豆芽"状甚至出现完全断裂产生"烛泪"状血管铸型断端,最后,进一步形成皮层无血管区。结论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皮层微血管结构改变是导致脑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微血管 超微结构
下载PDF
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民 涂悦 +2 位作者 程世翔 马铁柱 张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寻求治疗中风偏瘫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针刺组采用优化醒脑开窍方案... 目的观察针刺优化方案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寻求治疗中风偏瘫的最佳方案。方法将9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均分为针刺组、康复组、针刺+康复组。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针刺组采用优化醒脑开窍方案,针刺内关、人中(3d后改印堂)、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完骨、天柱穴,并随证加减,每次30min;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每次45min;针刺+康复组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的同时加康复治疗。各组每周连续治疗5次,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并比较各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其中针刺组和针刺+康复组NDS评分(分)下降程度较康复组更明显(6.13±3.18、6.13±4.03比8.77±3.35,均P〈0.05),而针刺组与针刺+康复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针刺组和针刺+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康复组(100.00%、100.0%比93.3%,均P〈0.05),而针刺组与针刺+康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针刺法、康复疗法和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均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针刺法和针刺结合康复疗法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中风 偏瘫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IL-8与微血管炎症损伤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狄政莉 万琪 +1 位作者 王洪典 马铁柱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87-90,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 IL-8)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 ( ischemia reperfusion,IR)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 3 0 min再灌注 1、3、6、1 2、2 4、48、72 h组 ,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 IL-8)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 ( ischemia reperfusion,IR)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 3 0 min再灌注 1、3、6、1 2、2 4、48、72 h组 ,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血管阻塞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 IR不同时间点层粘连蛋白表达以标记微血管损伤与修复过程 ,同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IL-8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IR后 1 h IL-8m RNA表达出现上调 ,2 4h达高峰。层粘连蛋白在假手术组呈强阳性表达 ,IR后 3 h表达下降 ,2 4~ 48h表达最低 ,72 h表达开始恢复。结论  IR微血管炎症损伤主要发生在早期 ,此过程中 IL-8m RNA表达上调 ,说明 IL-8参与了脑缺血后微血管炎症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白细胞介素-8 IL-8 大鼠 IR 微血管炎症 微血管损伤 免疫组化 层粘连蛋白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涂悦 孙洪涛 +1 位作者 马铁柱 张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组5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30mg稀释后30min内静滴完,1次/12h,连续10d。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治疗,不给予脑保护治疗。...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依达拉奉组5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依达拉奉30mg稀释后30min内静滴完,1次/12h,连续10d。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治疗,不给予脑保护治疗。研究开始10d后,观测颅内压、头部CT变化、GCS,APACHE-I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给药组伤后10d内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给药组GCS评分升高,APACHE-I评分下降,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且副作用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重型颅脑创伤 氧自由基
下载PDF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6
8
作者 吴绘 苏娅 +4 位作者 张赛 孙洪涛 涂悦 马铁柱 靳颖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 目的探讨神经科并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D-二聚体(D-Di)水平变化及其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将120例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根据是否并发SIRS分为SIRS组(48例)和非SIRS组(72例),分别于发病24 h内及3 d、7 d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测定血清CRP、IL-6、D-Di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血清CRP,非SIRS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时血清IL-6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5)。非SIRS组发病24 h内、3 d、7 d不同时间D-D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SIRS组D-Di水平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SIRS组MODS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5.042,P<0.05),SIRS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非SIRS组(χ2=7.879,P<0.05)。结论血清CRP、IL-6及D-Di可作为预测MODS的早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P-选择素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狄政莉 田晔 +2 位作者 万琪 王洪典 马铁柱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4-196,共3页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3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48h、72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血管阻塞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elect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30min再灌注1h、3h、6h、12h、24h、48h、72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三血管阻塞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FⅧ相关抗原(vWF)的表达以标记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过程,同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P-选择素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未见P-选择素mRNA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h表达出现上调,12~24h达高峰,72h仍有表达。FⅧ相关抗原在假手术组呈强阳性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3h表达下降,24~48h表达最低,72h表达开始恢复。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主要发生在早期,此过程中P-选择素mRNA表达上调,说明P-选择素参与了脑缺血后内皮细胞的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P-选择素 FⅧ相关抗原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内皮细胞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及其对患者血清CRP、S100水平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郎胜坤 马铁柱 +2 位作者 郝芊芊 孙艳 王慧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其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两组疗程均为两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一疗程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患者血清CRP与S100的水平,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随访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显著高于对照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S100水平及对照组血清CRP均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均于治疗第7d上升至峰值,而观察组CRP一直呈降低状态,其中观察组治疗后3d、7d、14d的CRP及S100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预后情况比较观察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同时能有效抑制患者血清CRP及S100水平的上升,并且安全可靠、预后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腔出血 CRP S100
下载PDF
凉血通瘀方对大鼠脑出血脑组织含水量及AQP-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建军 马铁柱 +2 位作者 梁晋 孙世中 王震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4期383-386,共4页
目的探讨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组织含水量及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尾状核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大鼠分为凉血通瘀方治疗组、脑出血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凉血通瘀方治疗组采用凉血通瘀方灌胃,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 目的探讨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组织含水量及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尾状核内注射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大鼠分为凉血通瘀方治疗组、脑出血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凉血通瘀方治疗组采用凉血通瘀方灌胃,其余组采用生理盐水灌胃。分别观察脑出血后12 h、1 d、2 d、3 d、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免疫荧光法及聚合酶链反应监测脑水肿组织AQP-4蛋白、AQP-4 mRNA表达水平。结果凉血通瘀方治疗组和脑出血组在不同时间段内神经功能缺损均高于对照组,其脑组织含水量也高于对照组(P<0.05)。与脑出血组相比较,凉血通瘀方治疗组在脑出血后2、3、5 d时,AQP-4表达显著降低,在3、5 d后,大鼠AQP-4 mRNA表达显著降低。结论凉血通瘀方能够降低脑水肿组织AQP-4的表达,从而减轻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凉血通瘀方 AQP-4
下载PDF
CTA联合CT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9
12
作者 郎胜坤 马铁柱 +2 位作者 郝芊芊 孙艳 王慧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2期155-157,共3页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A与CTP技术分析116例SAH病人,CTP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CTA)联合CT灌注成像(CTP)方法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CVS)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A与CTP技术分析116例SAH病人,CTP指标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在病人入院时、病情恶化时间段及入院后14 d记录CTA图像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情况,评估发生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血流灌注面积间的相关性及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导致脑血流灌注和DCI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45例病人无脑血管痉挛,占38.8%;51例病人发生中等程度脑血管痉挛,占44.0%;20例病人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占17.2%。61.2%脑血管痉挛病人,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与痉挛严重血管的血流区域一致,无血管痉挛区域与严重脑缺血区域CBF明显不同。20例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病人中1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51例发生中等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病人中7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45例无脑血管痉挛病人中4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血管痉挛降低脑血流灌注,但只有66.67%病人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33.33%严重脑血管痉挛的病人无迟发性脑缺血。结论虽然严重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迟发性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血管造影 CT灌注成像 脑血管痉挛 迟发性脑缺血
下载PDF
神经内外科连续3年脑脊液培养的菌群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靳颖 马铁柱 +2 位作者 吴玉秀 刘锦 韩海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11期1060-1061,共2页
目的总结脑脊液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送检的脑脊液标本569份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检出细菌阳性标本93份(16.3%),其中革兰阳性菌52株,革兰阴性菌38株,真菌3株。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 目的总结脑脊液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送检的脑脊液标本569份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结果检出细菌阳性标本93份(16.3%),其中革兰阳性菌52株,革兰阴性菌38株,真菌3株。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的抗菌活性;革兰阴性菌对常用药物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碳青霉烯类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神经内外科患者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球菌多见,尤其是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院内感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 细菌培养 耐药性
下载PDF
侧脑室穿刺引流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延民 马铁柱 +2 位作者 涂悦 赵明亮 张赛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30-332,共3页
目的研究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和颅内压监护对Hunt-Hess分级Ⅱ-Ⅲ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0例自发性SAH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全脑血... 目的研究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和颅内压监护对Hunt-Hess分级Ⅱ-Ⅲ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60例自发性SAH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阳性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均给予腰大池置管引流、止血及预防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及颅内压监护。发病后7d及14d分别观察患者脑电图(EEC)情况以及脑梗死和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EEC以皮质普遍性改变为主,表现为阵发性中至高幅慢波,分级越重,出现慢波的频率越多,部分患者出现尖波。研究组发病后7d和14dEEG轻度异常者均较对照组增加,中、重度EEG异常者均减少[7d轻度(例):17比7,中度(例):8比12,重度(例):5比11;14d轻度(例):20比11,中度(例):7比10,重度(例):3比9,均P〈0.053;脑梗死、脑积水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脑梗死7d:6.7%比26.7%,14d:16.7%比40.0%;脑积水7d:10.0%比33.3%。14d:13.3%比40.0%,均P〈0.05)。结论早期侧脑室穿刺引流能有效改善自发性SAH患者的恢复状况,同时降低SAH造成的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穿刺引流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鹏 薛德友 +1 位作者 张赛 马铁柱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策略。方法 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8例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实施脑血管造影并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介入术后行脑室穿刺...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的治疗策略。方法 7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室出血铸型患者分为传统治疗组(对照组)38例和综合治疗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立即实施脑血管造影并使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介入术后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每日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促进引流血块。观察组入院后在脑血管介入治疗前先进行侧脑室穿刺术,暂不引流脑脊液,在动脉瘤栓塞成功后立即开始引流血性脑脊液,术后规律注入尿激酶,并持续监测颅内压,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措施。随访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评价并对比2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轻残6例,中残9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恢复良好率为15.79%;观察组轻残15例,中残10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4例,恢复良好率为37.50%,与对照组相比其恢复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栓塞动脉瘤并行脑室引流术,尽早引流脑室内血块,再辅以亚低温等综合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脑室出血铸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室出血铸型 介入栓塞 脑室引流 亚低温治疗
下载PDF
402例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世中 杨彩凤 +2 位作者 李建军 吴绘 马铁柱 《武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2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细菌228株,检出率为56.7%。其中革兰阳性菌61株,... 【目的】分析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运用抗菌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2例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细菌228株,检出率为56.7%。其中革兰阳性菌61株,占26.8%,排在前三位的是金葡菌(12.3%)、肺炎链球菌(7.9%)、β溶血性链球菌(3.9%);革兰阴性菌158株,占69.3%,排在前三位的是肺炎克雷伯杆菌(30.3%)、鲍曼不动杆菌(11.0%)、铜绿假单胞菌(9.6%);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感染细菌种类广泛,在用药方面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相关性肺炎 病原体 合理用药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价值 被引量:3
17
作者 郎胜坤 许厚银 +4 位作者 董月青 马铁柱 孙艳 郝芊芊 王慧敏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9期517-520,共4页
目的 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a 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 目的 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a 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重度痉挛组(19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MR-PWI检测的区域包括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以及基底节区(BSGL),分析MR-PWI相对脑血容量(r CBV)、相对脑血流量(r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痉挛ACA供血区、MCA供血区以及BSGL的r CBF、r CB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无血管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BSGL的r CBF以及ACA供血区的r CB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痉挛组ACA供血区、MCA供血区、BSGL的TTP以及MTT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痉挛程度的加重,变化更加明显(P〈0.05)。CVS程度和r CBV、r CBF呈负相关(P〈0.05),但是其相关度较低(r〈0.4);CVS程度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为中度相关(0.308〈r〈0.744)。结论MR-PWI检查能够定量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指导CVS的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磁共振灌注成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脑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涂悦 马铁柱 吴绘 《医学综述》 2006年第1期55-57,共3页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脑缺血后脑损伤及再灌注关系密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可能成为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脑缺血
下载PDF
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鹏 陈旭义 +3 位作者 王彦甲 吴绘 张赛 马铁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0期1987-1989,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252例的病历资料。127例接受选择型海马杏仁核切除(SAH)术式,记为观察组,125例接受前颞叶切除(ATL)术式,... 目的研究不同术式选择对颞叶癫痫患者术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在医院实施手术治疗的颞叶癫痫患者252例的病历资料。127例接受选择型海马杏仁核切除(SAH)术式,记为观察组,125例接受前颞叶切除(ATL)术式,记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疗效,不同时期的记忆商(MQ),配对联想测试及木块图记忆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优势半球的MQ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非优势半球的MQ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配对联想测试及木块图记忆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观察组仍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率(0.79%)明显低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87%)与对照组(13.6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SAH术式和ATL术式均可较好地治疗颞叶癫痫,但SAH术式对患者术后的记忆功能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选择型海马杏仁核切除 前颞叶切除 术后记忆功能
下载PDF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脑微血管损伤与修复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狄政莉 张琳 +2 位作者 万琪 王洪典 马铁柱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1年第4期22-24,共3页
目的 通过检测F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层粘蛋白(lamin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的表达,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血管的损伤与修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两组又各分为再... 目的 通过检测FⅧ相关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和层粘蛋白(laminin)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的表达,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微血管的损伤与修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IR)组,两组又各分为再灌注1、3、6、12、24、48、72 h组,动物模型采用全脑缺血模型中的三血管阻塞法建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vWF和Laminin的表达规律。结果 假手术各组vWF和Laminin均成强阳性表达,脑缺血再灌注组各时间点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 h就出现表达降低,以后逐渐下降,24~48 h表达达最低值,72 h表达又开始上升。结论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病理过程中,再灌注1h就出现了脑微血管的损伤,48~72 h出现了血管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达 脑微血管 全脑缺血再灌注 大鼠 损伤 手术 修复 结论 过程 时间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