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微生物要素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1
作者 张杰 白雪源 +4 位作者 郝胜磊 马雯秋 陈永亮 王广进 张福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北京市平谷区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SQI)在良好到优等范围内(0.60~0.96),平均值为0.7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北部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及东部金梅湖镇等地区多为山地或林地,植被丰富,人为活动强度弱,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相对较高;而西南部马坊镇、马昌营镇等地区土壤肥力水平低,微生物数量较少,综合质量评价等级相对较低。熊儿寨乡的ISQI最高,为0.81;平谷镇的ISQI最低,为0.64。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ISQI排序为果园>林地>荒地>菜地>农田。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空间差异明显,东北部多为山地和林地,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等,中部及西南部多为农田菜地,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和中等,未来应注重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北京市 平谷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丘陵山区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
2
作者 张星山 杨恒 +6 位作者 马雯秋 杨敏丽 王海翼 尤泳 惠云婷 宫泽奇 王天一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重庆市潼南区20个县为评价单元,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 10.8和Excel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数的权重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序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对生态风险与坡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风险与坡度的关系。[结果和讨论] 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期,干扰度指数由0.97下降为0.94,耕地整体抗干扰能力增强;脆弱度指数由2.96增加为3.20,耕地结构更加脆弱;生态风险值由3.10下降为3.01,耕地生态安全性提高。两个时期生态风险区域主要以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44%,较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17%,中风险区面积增加24.4%,较高风险区面积减少60.70%,高风险区面积增加16.30%,耕地生态安全区域相对增加。耕地坡度主要以2°~25°为主,耕地坡度小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负相关,耕地坡度大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处于5°~8°、15°~25°、25°以上时坡度面积与生态风险值呈极显著相关。农田宜机化整治应重点关注潼南区南部区域,并集中于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结论]通过评价潼南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前后耕地生态风险并分析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的相关性,表明农田宜机化整治可以降低耕地生态风险,耕地坡度面积占比可作为精准指导农田宜机化整治的重要依据,潼南区宜机化整治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宜机化整治 耕地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下载PDF
美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26
3
作者 马雯秋 《农业与技术》 2013年第7期203-205,共3页
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已逐步得到共识。梳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提供较好的思路。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日趋规模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低风险化,这些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重视对农场科... 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已逐步得到共识。梳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提供较好的思路。在美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日趋规模化、高效化、多功能化、低风险化,这些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重视对农场科技的投入、资源的保护和资金立法等方面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总结其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农业发展情况,从经营模式、财政支持、科技服务等方面对发展家庭农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家庭农场 主要经验 政策扶持
下载PDF
存量背景下的城镇低效用地盘活新路径 被引量:4
4
作者 马雯秋 姜广辉 《中国土地》 2023年第7期16-18,共3页
本文分析了存量规划背景下城镇低效用地盘活利用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以强化规划引领、厘清产权主体、创新收益分配机制、促进用地功能转型为逻辑主线的低效用地盘活路径,并提出了全流程产权整理、设立整理委员会制度、建立专项开发基金等... 本文分析了存量规划背景下城镇低效用地盘活利用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以强化规划引领、厘清产权主体、创新收益分配机制、促进用地功能转型为逻辑主线的低效用地盘活路径,并提出了全流程产权整理、设立整理委员会制度、建立专项开发基金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基金 收益分配机制 产权主体 低效用地 盘活 存量规划 用地功能 逻辑主线
下载PDF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 被引量:52
5
作者 姜广辉 何新 +2 位作者 马雯秋 王明珠 张瑞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65-273,共9页
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 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获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集聚格局,进而结合村庄定位、相关规划等,提出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分区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而负相关类型则呈零星分布。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市化、工业化等人文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一致性。可据此将农村居民点分为5个管理区域,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管理应注重其用地综合效益的提升,适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半山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而山区则应突出村庄特色,完善居民点内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自相关 农村居民点 形态特征 空间集聚格局
下载PDF
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瑞娟 姜广辉 +2 位作者 王明珠 马雯秋 何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6-292,共7页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究。该文通过阐释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构建了多维度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布局的科学表征与分类研究。该文通过阐释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内涵及关键构成要素,构建了多维度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组合矩阵,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了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及类型。结果表明:可从空间规模、形态及区位3个维度刻画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平谷区农村居民点共划分为10种布局类型,以中等规模-形态一般规整-优势区位、中等规模-形态规整-优势区位为主。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特征起到基础性控制作用,而城镇辐射及交通等基础设施通达性进一步影响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状态。基于组合矩法综合多维度特征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分类,可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类 农村地区 农村居民点 布局 组合矩阵 平谷区
下载PDF
农民集中居住与非农就业研究现状及分析
7
作者 马雯秋 《现代农村科技》 2013年第8期73-74,共2页
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关于农民集中居住与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各地推进集中模式不同,农民集中居住后其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方面。此外,关于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献主要表明集中居住趋势下农... 本文通过综述和比较国内外关于农民集中居住与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进展发现:由于各地推进集中模式不同,农民集中居住后其生活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是在农民收入方面。此外,关于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关文献主要表明集中居住趋势下农民非农就业不容乐观,但缺乏具体的原因分析。对上述结论的解释意味着目前将集中居住纳入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供给不足,进一步的研究还需要分析农民集中居住对农民增收的意义,以及从对非农就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居住 模式 非农就业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浅析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
8
作者 马雯秋 《现代农村科技》 2013年第17期72-72,共1页
只有明确界定土地产权,给予农民平等的、稳定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才能促进土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有效地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 土地制度 改革 公平 效率
下载PDF
“千万工程”的现实逻辑与普适性经验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雯秋 郧文聚 +1 位作者 姜广辉 周涛 《中国土地》 2023年第8期14-17,共4页
核心提示本文基于“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分析了其成功的现实逻辑,并从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遵循务实渐进式发展路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千万工程”的普适性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实施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宜居... 核心提示本文基于“千万工程”所取得的显著成效,系统分析了其成功的现实逻辑,并从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遵循务实渐进式发展路径、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对“千万工程”的普适性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实施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逻辑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建设 渐进式发展 显著成效 创新体制机制 治理体系 普适性
下载PDF
基于土地功能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分类 被引量:30
10
作者 马雯秋 何新 +2 位作者 姜广辉 李雨凌 张瑞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69-277,共9页
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类是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 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功能结构分类是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用地结构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该文在梳理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现状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的功能角度出发,构建了涵盖农村居民点用地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和潜在功能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4个一级类、10个二级类和37个三级类;并以该分类方法为基础,通过实地调查典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现状,从微观视角揭示内部用地结构。基于新的分类体系,大兴庄村用地类型可分为28种,农村居民点内部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比例分别为34.73%、53.53%和4.06%,可挖潜面积比例为占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3.09%。研究结果为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分类体系构建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工作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 分类体系 农村居民点 多功能 内部结构
下载PDF
基于TSP模拟退火的智能RGV动态调度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梦琳 马雯秋 《活力》 2019年第2期219-219,221,共2页
本文围绕着智能RGV的动态调度问题进行研究。以TSP问题为基础,建立了基于TSP问题的启发式RGV动态调度模型,并利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求解,给出了一道工序情况下的RGV动态调度策略。
关键词 TSP 最优序列 模拟退火算法
下载PDF
长江江海运价指数与调价系统动力学模型
12
作者 李梦琳 马雯秋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1期267-267,共1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铁物流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运价的制定需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运价制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钢铁物流市场生命力的强弱。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制定了长江运价调价模型...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钢铁物流公司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其运价的制定需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运价制定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钢铁物流市场生命力的强弱。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制定了长江运价调价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动力学 调价模型 仿真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变化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被引量:35
13
作者 何新 姜广辉 +2 位作者 张瑞娟 马雯秋 周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57-2068,共12页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和"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以网格作为评价单元,评价了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并利用Moran指数测度了全局和局部的空间分异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且相对稳定,1993、2011年平原区健康状况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51,而丘陵山区则为0.62和0.65,丘陵山区显著优于平原地区。健康状况空间集聚程度增强,1993—2011年间平原区和丘陵山区的Moran指数分别由0.49和0.41升为0.61和0.46,表明平原病态区域集聚程度增加,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北京市的应急水源地和生态涵养区,当前平谷区土地生态系统管理应着眼于三个重点区域:维持四座楼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系统健康,加强生态廊道建设,避免产生保护区"孤岛效应";对于丘陵山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趋坏的区域,应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维护关键性生态用地;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中心区域,应限制建设用地拓展,推行生态型土地整治,缓解土地生态系统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系统健康 PSR模型 平谷区
原文传递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马雯秋 朱道林 姜广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5-2630,共16页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过程-类型-机制-优化”的研究思路系统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规律,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结合。研究认为,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典型地类间组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其转型可划分为外向非农化、内生乡村化和空心衰败化三种类型。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改变城乡间人口、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着居民点转型的方向和结果;同时,合理、有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也可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提供空间基础。未来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从类型转换、效率提升和制度保障等角度优化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以期在理论上创新和完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优化的研究范式,实践上为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 用地结构转型 类型 互馈机制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程度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4
15
作者 李雨凌 马雯秋 +2 位作者 姜广辉 李广泳 周丁扬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9-1454,共16页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 耕地撂荒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以我国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在识别撂荒地分布的基础上,测度了撂荒地空间分布格局,并建立耕地撂荒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了耕地撂荒对区域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撂荒规模为405.53万hm^(2),撂荒率约为5.85%;空间上撂荒地规模分布呈"T"字形空间格局,黑龙江东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地区为撂荒地主要集聚区。(2)耕地撂荒对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17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因耕地撂荒损失的农田生产潜力达到1339.15万t,损失的粮食产量高达2265.6万t,损失比例达4.69%;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粮食产出损失量和损失比例最大的地区。(3)粮食播种面积、农田生产潜力和农业技术投入均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系数分别为-0.194、-0.025和0.006。(4)应遵从城乡融合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态势,强化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现代要素投入与政策扶植,构建粮食生产—耕地休耕空间转换弹性机制,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空间格局 影响机制 中介效应模型 粮食主产区
原文传递
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8
16
作者 赵庆磊 马雯秋 +1 位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4-1466,共13页
探索宅基地功能变化规律可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社会保障—收益—留置"宅基地多功能分类体系,基于613处样本宅基地调查资料,运用核密度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 探索宅基地功能变化规律可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社会保障—收益—留置"宅基地多功能分类体系,基于613处样本宅基地调查资料,运用核密度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平谷区宅基地多功能演变特征,揭示"农户—宅基地—村庄"多要素综合作用下宅基地功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呈显著弱化趋势,收益功能和留置功能则显示出增强态势,功能结构由83.2%:6.9%:9.9%变为71.8%:10.6%:17.6%。(2)社会保障功能在经济落后山区较强,空间形态由条—带状向片—面状集聚分布演变,体现出区域农户对其居住保障性的依赖;收益功能集聚在经济较好平原区及近郊半山区,分布格局由点状演化为点—带状扩展态势,以适应休闲农业、旅游等需要;而留置功能则在经济中等半山区强化,形态由片—面状向点—带状分散化布局,反映区域农户在外工作增多与对宅基地潜在价值的期望。(3)基于农户视角,区位、经济、地形等村庄特征是宅基地多功能形成的激发因素,家庭人口、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等农户特征是宅基地功能形成的能动因素,宅基地位置、规模、建造年代等是宅基地功能发挥的限制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应遵循宅基地功能演变与分化规律,按照农户—宅基地—村庄综合特征的差异分类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农户调研 功能演变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形成机理 北京市平谷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