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性别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贾鹏 曹文博 +5 位作者 杨斌 谌燕飞 王亚冰 马青峰 高鹏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于机械取栓术后90 d将改良Rankin量...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对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IS-LVO)患者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于机械取栓术后90 d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定义为预后不良。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临床资料;临床资料包括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房颤动、吸烟史、饮酒史、卒中史]、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物使用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分型、静脉溶栓、麻醉类型、发病至急诊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基线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闭塞部位、侧支循环状态、术后即刻再通情况。分别以性别、预后进行分组(男性组与女性组、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和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在不同预后组间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性别是否对机械取栓术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结果共纳入了347例前循环AIS-LVO患者,其中女性组126例,男性组221例;预后良好组169例,预后不良组178例。(1)女性组患者年龄、心房颤动比例、基线NIHSS评分均高于男性组[70.5(59.0,80.0)岁比64.0(56.0,71.0)岁,Z=19.720;41.3%(52/126)比21.7%(48/221),χ^(2)=14.950;16(13,19)分比14(11,18)分,Z=9.670],吸烟、饮酒比例均低于男性组[5.6%(7/126)比54.8%(121/221),χ^(2)=83.420;3.2%(4/126)比49.8%(110/221),χ^(2)=78.99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女性组和男性组患者脑梗死分型分布由高至低均为心源性栓塞[79.4%(100/126)、52.9%(117/221)]、大动脉粥样硬性[19.0%(24/126)、44.3%(98/221)]、其他型[1.6%(2/126)、2.7%(6/2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10,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不同性别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女性比例、年龄、冠心病比例、卒中史比例、NIHSS评分、PT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41.6%(74/178)比30.8%(52/169),70(61,77)岁比64(54,70)岁,31.5%(56/178)比16.0%(27/169),23.0%(41/178)比13.6%(23/169),17(13,20)分比13(11,17)分,39(29,69)min比36(25,50)min],而ASPECTS、良好侧支比例、血管成功再通比例均低于预后良好组[8(7,9)分比9(8,10)分,15.7%(28/178)比55.0%(93/169),86.0%(153/178)比98.2%(166/16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25,95%CI:1.003~1.048)、冠心病(OR=2.467,95%CI:1.295~4.699)、NIHSS评分增加(OR=1.134,95%CI:1.073~1.198)、PTR延长(OR=1.011,95%CI:1.001~1.021)均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ASPECTS增加(OR=0.722,95%CI:0.581~0.897)、良好侧支(OR=0.171,95%CI:0.096~0.303)、血管成功再通(OR=0.068,95%CI:0.015~0.313)均为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均P<0.05),而性别非前循环AIS-LVO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接受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预后良好患者中女性比例低于预后不良者,但性别并非前循环AIS-LVO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尚需多中心、大样本数据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械取栓 性别差异 预后
下载PDF
头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吴芳 张苗 +3 位作者 孙峥 赵丽 马青峰 卢洁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分析头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VW-MRI)的临床适应证、图像质量以及VW-MRI常规临床检查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并行头颈动脉VWMRI检查患者,评价指标包... 目的分析头颈动脉MRI血管壁成像(VW-MRI)的临床适应证、图像质量以及VW-MRI常规临床检查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因神经系统症状就诊并行头颈动脉VWMRI检查患者,评价指标包括人口学数据、病史、治疗过程、VW-MRI检查适应证、图像质量、病变特征、管腔成像诊断、管腔成像+VW-MRI成像诊断。分析管腔成像、管腔成像+VW-MRI成像对每种病因诊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41例患者(255个VW-MRI检查),VW-MRI临床适应证包括:病因诊断占76.5%(195/255),评估颅内血管成形术风险占18.0%(46/255),评估治疗效果占5.5%(14/255)。行VW-MRI评估病因的195例中,179例(91.8%)有明确诊断,VW-MRI改变了34.9%的患者(68/195)的病因诊断,其中管腔成像+VW-MRI诊断头颈动脉夹层比例高于单纯管腔成像诊断[19.0%(37/195)比9.2%(18/195);χ^(2)=12.960,P<0.001]。46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VW-MRI评估颅内血管成形术风险,其中16例(34.8%)由于颅内血管成形术风险较高放弃手术。结论VW-MRI作为非侵袭性检查,对病因诊断、临床干预及疗效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磁共振管壁成像 颅内动脉成像 颈动脉成像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患者CT灌注成像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戴鑫雨 李秋璇 +5 位作者 於帆 李源 张苗 马青峰 焦力群 卢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13-523,共11页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 目的探讨脑CT灌注(CTP)成像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机械取栓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2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性卒中绿色通道收治的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入院后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距最后正常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等。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包括血管闭塞部位(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M1段、M2段)、是否术前静脉溶栓、术后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以及术后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前及术后3 d内行头部CT平扫及CTP。通过CTP图像识别灌注异常区,灌注异常表现为缺血区域脑血流量(CBF)减低、伴或不伴脑血容量(CBV)减低,且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残余功能达峰时间(Tmax)延迟。比较手术前后灌注异常区范围及各灌注参数相对值[病变侧数值除以健侧数值,包括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对比剂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达峰时间(rTTP)、残余功能相对达峰时间(rTmax)]。根据机械取栓术后CTP图像灌注异常范围的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灌注异常范围无改善组(灌注异常范围增大或无明显变化)、灌注异常范围减小组及灌注异常范围消失组。采用NIHSS评分评估机械取栓术后7 d或出院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将ΔNIHSS评分(基线NIHSS评分与术后7 d或出院NIHSS评分差值)>4分或术后7 d或出院NIHSS评分0~1分定义为NIHSS评分改善。临床结局为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评估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共纳入AIS患者67例,其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34~97岁,平均(65±12)岁;入院距最后正常时间0~19 h,中位时间6(2,10)h;基线NIHSS评分4~26分,中位评分13(10,19)分;26例行静脉溶栓+机械取栓桥接治疗,41例仅行机械取栓治疗。经术中造影证实闭塞血管部位为颈内动脉19例,大脑中动脉M1段43例,大脑中动脉M2段5例。67例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即刻成功再通62例(92.5%),其中mTICI分级3级40例(59.7%),2b级22例(32.8%)。67例患者中59例(88.1%)术前CT平扫发现早期脑缺血征象;所有患者术前CTP均发现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减低、伴或不伴CBV减低,且MTT、TTP、Tmax延迟。术后原灌注异常区rCBF、rCBV值较术前显著增高,rMTT、rTTP、rTmax值较术前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7例患者中,术后灌注异常范围无改善10例,灌注异常范围减小28例,灌注异常范围消失29例。灌注异常范围消失组患者术后7 d或出院NIHSS评分改善比例显著高于灌注异常范围无改善组(P=0.001)及灌注异常范围减小组(P=0.011)。灌注异常范围消失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显著高于灌注异常范围无改善组及灌注异常范围减小组(均P<0.01)。结论CTP能够监测机械取栓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为评估治疗后脑血流灌注恢复程度提供一定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灌注成像 机械取栓术 脑血流灌注
下载PDF
HDAC2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性粒细胞TBC蛋白家族成员的表观调控
4
作者 李雪 范俊芬 +3 位作者 王荣亮 马青峰 罗玉敏 赵海苹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1,共10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后介导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吞噬功能的分子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的表观调控机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选取3例前循环缺血发病6 h内未接受...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后介导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吞噬功能的分子以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的表观调控机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选取3例前循环缺血发病6 h内未接受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60~80岁男性患者,另选3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进行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分析AIS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转录组差异;另外,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ChIP-seq)分析中性粒细胞中与HDAC2结合的基因。结果(1)RNA-seq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IS后13个TBC1D家族分子转录水平变化显著,其中TBC蛋白家族成员-TBC1D10A、TBC1D31、TBC1D5共3个分子的转录水平显著下调,TBC1D10B、TBC1D10C、TBC1D17、TBC1D2、TBC1D22A、TBC1D26、TBC1D29、TBC1D3H、TBC1D8、TBC1D9B共10个分子转录水平显著上调。(2)ChIP-seq分析显示,AIS患者的HDAC2结合的TBC1D家族基因差异性表达,对HDAC2结合的差异基因启动子进行甲基化分析,发现这些TBC1D家族分子存在高度甲基化和中度甲基化修饰,受表观遗传学乙酰化和甲基化双重调节。结论TBC1D家族分子可能是调节急性缺血性卒中后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和吞噬的潜在靶点,HDAC2与该家族的基因组可能有广泛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中性粒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TBC1D 脱颗粒 吞噬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及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3
5
作者 马青峰 贾建平 +4 位作者 薛素芳 黄小钦 于跃怡 卢洁 张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参数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5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记录CT...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异常与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CTP)参数的关系,以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5例发病6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记录CTP各参数,同时评价病灶侧大血管情况;分别在发病时、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scale,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①75例患者CTA检查显示血管大致正常29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3例,颈内动脉狭窄6例,颈内动脉闭塞16例。②病灶侧血管狭窄组与血管闭塞组及血管正常组比较,患者缺血区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异常面积、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异常面积、局部灌注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异常面积、梗死区相对CBF(relative CBF,rCBF)及相对CBV(relative CBV,r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参数异常改变均比血管正常组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狭窄组CTP的脑灌注参数仅CBF面积比血管正常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闭塞组CTP的脑灌注异常范围(CBF面积、TTP面积、CBV面积)均明显大于血管狭窄组(P<0.05)。③患者发病时仅NIHS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管正常组明显优于血管狭窄组和血管异常组;在发病第14天、发病第90天的NIHSS、BI、mRS评分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管正常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血管闭塞组患者(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侧血管异常与CTP显示的缺血范围相关,并且可以作为患者临床预后的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T灌注成像 脑血管闭塞 预后
下载PDF
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2例并文献回顾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马青峰 高利 +2 位作者 许二赫 朱凤水 贾建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 目的总结分析低颅压综合征(SI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低颅压综合征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并回顾文献报道15例同类病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和病理生理机制。结果17例患者均以亚急性起病,其中14例患者表现为体位性头痛。常见的伴随症状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等。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都存在SIH和CVT的表现,头部核磁共振(MRI)加静脉成像(MRV)是诊断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结论低颅压综合征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了解两者内在的病理生理联系和临床特征有利于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颅压综合征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脑脊液丢失
下载PDF
急性脑出血降压治疗的变化与争议 被引量:19
7
作者 马青峰 华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40-441,共2页
脑出血是脑卒中相关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最初4周有更高的死亡率。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欧美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10%-15%,而在亚洲国家则高达20%-3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后也往... 脑出血是脑卒中相关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最初4周有更高的死亡率。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欧美国家脑出血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10%-15%,而在亚洲国家则高达20%-30%。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后也往往合并血压显著升高。有研究发现,中国脑出血患者较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而白种人则无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卒中诊疗中的卒中模拟病 被引量:2
8
作者 马青峰 刘晨昱 武剑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4年第1期4-6,共3页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和应用重组型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均被证实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挽救脑组织,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在短时间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评估并决定治疗方法。当表现为...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和应用重组型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均被证实越早治疗,越有利于挽救脑组织,这就要求急诊医生在短时间内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诊断、鉴别、评估并决定治疗方法。当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患者就诊时,急诊医生通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作出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卒中 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 急性缺血性卒中 模拟病 血管内治疗 诊疗 神经功能缺损 急诊医生
下载PDF
受限空间掺氢天然气泄漏与燃爆特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2
9
作者 马青峰 韩辉 +4 位作者 李玉星 孔莹莹 刘翠伟 常曦文 王赛磊 《油气与新能源》 2023年第1期117-128,共12页
将氢气掺入现有的城市燃气管道系统,能够实现氢气的较大规模输送,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安全挑战。掺氢天然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如果发生连续泄漏,在城市燃气管廊和终端用户等受限空间容易形成危险气体积聚,氢气的高泄漏速率和扩散性、... 将氢气掺入现有的城市燃气管道系统,能够实现氢气的较大规模输送,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安全挑战。掺氢天然气在管道输送过程中如果发生连续泄漏,在城市燃气管廊和终端用户等受限空间容易形成危险气体积聚,氢气的高泄漏速率和扩散性、纯氢和掺氢天然气较大的燃爆浓度范围可能导致掺氢天然气在受限空间内的安全风险更大,伤害后果更严重。为此,围绕掺氢天然气在受限空间内的安全问题,综述了其在受限空间的泄漏积聚、燃烧爆炸特性和安全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建议未来应加强对掺氢天然气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泄漏扩散特性研究,深入研究掺氢天然气管道和临氢设备燃烧爆炸事故的特性和演化规律;安全评价方面可采用数据驱动、机理仿真的方法形成有效的掺氢天然气泄漏爆炸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氢天然气 管道输送 泄漏积聚 燃烧爆炸 安全评价
下载PDF
G-FAST评分对院前急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诊断价值研究
10
作者 穆彩琴 李书宁 +3 位作者 马青峰 王田慧 赵伟豪 李斗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探讨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aze-face-arm-speech-time,G-FAST)评分对院前急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in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aLV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直属5个分... 目的探讨凝视-面-臂-言语-时间(gaze-face-arm-speech-time,G-FAST)评分对院前急救卒中前循环大血管闭塞(large vessel occlusion in the anterior circulation,aLVO)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直属5个分中心送至宣武医院,且有完整院前G-FAST评分和入院诊断信息的卒中患者,根据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发生LVO分为LVO和非LVO组,采用ROC曲线分析G-FAST评分对院前卒中急救aLVO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患者352例,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比69.0%(243/352)。进行大血管评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61.3%(149/243);发生aLVO患者61例,占大血管病变评估的40.9%(61/149)、占急性缺血性卒中的25.1%(61/243)。149例大血管评估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男100例,女49例;年龄18~93岁,平均70.5岁。与非aLVO组相比,aLVO组女性较多,G-FAST评分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ST≥3分患者的aLVO发生率显著高于G-FAST≤2分者(68.9%比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FAST评分诊断院前急救卒中aLVO的ROC曲线的AUC为0.675(95%CI:0.589~0.761,P=0.000),G-FAST的cut-off值为2.5分时,灵敏度为72.10%,特异度为58.00%。结论G-FAST评分在院前急救卒中可准确识别急性缺血性患者aLVO,早诊断aLVO将利于急性缺血性患者尽早送至高级别卒中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面-臂-言语-时间评分 急性缺血性卒中 院前急救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下载PDF
院前预通知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镪 宋海庆 +3 位作者 吉训明 雷燕妮 尹正 马青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18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 目的探讨急救系统应用移动电话预通知措施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院内时间延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依据有无采用院前预通知措施分为有预通知组(18例)和无预通知组(78例)。以入院至治疗中位数时间及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率)的比例为主要终点指标;以入院至评估时间、入院至获得影像结果时间、入院至获得实验室结果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发病至治疗中位数时间以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的比例为次要指标。比较两组各变量及时段的差异。结果有预通知组冠心病发生率、基线NIHSS评分水平、溶栓前紧急降压治疗比例明显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3.3%(6/18)比10.3%(8/78),9(4,17)分比4(3,9)分,27.8%(5/18)比7.7%(6/78),均P<0.05];其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至评估时间明显低于无预通知组,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入院至治疗时间≤60 min)比例高于无预通知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5(33,49)min比51(40,60)min,134(110,165)min比167(127,215)min,1(1,4)min比8(4,12)min,100%(18/18)比75.6%(59/78),均P<0.05];两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影像结果获得时间、入院至实验室结果获得时间、静脉溶栓决策时间及发病至治疗时间≤180 min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救系统的院前预通知方案可以缩短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院内时间延误,提高入院至治疗时间达标(≤60 min)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预通知 院内时间延误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2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3 位作者 冯娟 张冬冬 常红 武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6,28,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中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 068例,均为发病12 h内。其中资料不全(7例)、存在绝对禁忌证(465例)者被排除,最终有596例无绝对禁忌证的静脉溶栓候选者被纳入研究。以有无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事件,根据是否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将静脉溶栓候选者分为治疗组(133例)和对照组(463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发病至入院时间(OTD)、发病日期、多模式影像检查和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的差异,分析年龄、性别、OTD和基线NIHSS评分对静脉溶栓决策的影响。静脉溶栓的绝对禁忌证包括OTD超过6 h、卒中模拟病、影像学证据提示的出血性卒中、未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等。结果小卒中及症状快速恢复卒中(MRIS)是静脉溶栓候选者中最常见的相对禁忌证[47.5%(283/596)],其次为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超过4.5 h[34.7%(207/596)]。治疗组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OTD低于对照组,MRIS比例低于对照组,多模式CT检查比例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IHSS评分:9.0(5.5,12.0)分比2.0(1.0,5.0)分;OTD:120(74,170)min比210(120,285)min;MRIS:12.0%(16/133)比61.1%(283/463);多模式CT检查:33.1%(44/133)比21.8%(101/463),均P〈0.01];两组间年龄、性别及工作日发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有无静脉溶栓治疗为终点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及OTD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负相关(OR=0.97,95%CI:0.95-0.99,P〈0.05;OR=0.99,95%CI:0.98-0.99,P〈0.01),基线NIHSS评分及多模式CT检查与静脉溶栓治疗决策呈正相关(OR=1.24,95%CI:1.17-1.31,P〈0.01;OR=17.55,95%CI:4.28-71.88,P〈0.01)。结论 MRIS及发病至评估结束时间延误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排除溶栓治疗的最主要原因,多模式CT影像和较重的基线卒中程度是促进静脉溶栓临床决策的正性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下载PDF
NIHSS评分结合CT血管成像对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8
13
作者 黄小钦 贾建平 +2 位作者 马青峰 马欣 楚长彪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合超早期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发病≤6h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查,并在入院、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70例患者中32...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合超早期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对发病≤6h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A检查,并在入院、出院时进行NIHSS评分。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血管闭塞38例。NIHSS>8分组临床预后较差(P<0.01)。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高于无血管闭塞组(P<0.01),无血管闭塞组有25例(78.1%)预后良好,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比率(31.82%,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闭塞与否与早期临床预后相关(分别为r=0.25,P<0.05;r=0.73,P<0.001),入院NIHSS评分(OR=0.09,95%CI=0.07~0.12,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0.12,95%CI=0.01~0.24,P<0.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以NIHSS=8为分界点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56.65%,特异性85.29%,阳性预测值80.00%。CTA预测临床预后的敏感性为63.89%,特异性73.53%,阳性预测值71.88%;两者结合对预后预测的敏感性70.11%,特异性91.18%,阳性预测值88.00%。结论CTA显示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较差,CTA结合NIHSS评分有助于提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判断及指导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CT血管成像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血管闭塞 预后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苗 卢洁 +5 位作者 李坤成 李鹏雨 曹燕翔 段云云 马青峰 陈九宏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80-1184,共5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10h行常规CT平扫和CTP检查,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4例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7天复查CT平扫和CTP。对溶栓治疗前...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在评价急性脑梗死溶栓疗效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3~10h行常规CT平扫和CTP检查,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4例行动脉溶栓治疗。溶栓后2~7天复查CT平扫和CTP。对溶栓治疗前后病变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中5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脑梗死征象,15例常规Cr平扫未发现异常,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CBF、CBV降低,TTP,延迟。溶栓后15例脑灌注异常范围缩小,CBF和CBV增加,TTP缩短;3例脑灌注异常区范围扩大,CBF、CBV进一步降低,TTP延迟更加显著;2例出现局部过度灌注。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后多数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缺血边缘区CBF和TTP,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中心区CBF和CBV与溶栓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CTP检查能够观察溶栓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急性期 灌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溶栓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性及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7
15
作者 曾昊 黄镪 +2 位作者 武剑 马青峰 彭雅卓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359-363,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1家二级甲等医院(北京丰台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21例,以1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同期收治的使用同样药物静脉溶栓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溶栓安全性及疗效指标的差异。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溶栓后严重不良事件(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发生率,主要疗效指标为发病14 d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 (1)主要终点指标中,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时mRS≤2分的比率分别为71.4%(15例)和58.5%(38例);溶栓后14d BI≥60分的比率分别为61.9%(13例)和64.6%(42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主要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8%(1例)和6.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次要指标,如早期再灌注率、血管再通率、溶栓后14 d神经功能改善比率和脑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患者转诊比率(9.5%,2例)低于对照组(27.7%,18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院外时间延误、院内时间延误和总体时间延误,平均时间分别为(75±33)和(102±50)min、(72±41)和(111±38)min、(147±41)和(212±4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选择的二级医院可相对安全有效地实施急性脑梗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二级医院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减少患者转诊比率和缩短就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疗效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 被引量:164
16
作者 李静 范利 +24 位作者 华琦 蔡军 陈鲁原 陈伟伟 陈晓平 郭艺芳 何青 胡亦新 姜一农 李南方 李为民 李燕 李悦 李勇 马青峰 皮林 宋海庆 孙希鹏 王青 王增武 吴海英 吴海云 谢良地 杨进刚 杨伟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1-23,共23页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至2017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为了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卫生行业遵循“健康老龄化”的原则,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决贯...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至2017年末,我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为了积极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我国卫生行业遵循“健康老龄化”的原则,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卫生和健康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人 药物疗法 血压管理 指南
下载PDF
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镪 马青峰 +1 位作者 宋海庆 武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3-58,共6页
目的探讨血糖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分析。终点事件包括疗效指标(如出院时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2,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血管再通)和... 目的探讨血糖指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20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分析。终点事件包括疗效指标(如出院时良好预后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2,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血管再通)和安全性指标(症状性脑出血和全部脑出血)。结果所纳入病例的中位年龄为61岁,其中25.2%为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oke Scale,NIHSS)的中位评分为9分,中位发病至静脉溶栓给药(onset to needle,OTN)时间为230 min。血糖指标中,良好预后组和有血管再通组的中位空腹血糖显著升高,但在全部脑出血及症状性脑出血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在有症状性脑出血亚组显著升高,在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在所有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年龄、性别、发病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和NIHSS后,入院基线随机血糖是症状性脑出血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其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24,对应的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03~1.50;而空腹血糖则与出院时预后良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血管再通均负性相关,对应的OR及95%CI分别为0.72(0.58~0.90),0.69(0.55~0.87),和0.80(0.66~0.98)。校正混淆因素后,高空腹血糖浓度与非症状性脑出血相关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显著相关,对应的OR及95%CI为1.42(1.04~1.95)。结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血糖指标可能是静脉溶栓治疗后结局终点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空腹血糖升高很可能通过降低静脉溶栓的疗效反应而非增加症状性脑出血不良反应对功能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糖 缺血性卒中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结局 安全性
下载PDF
术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川杰 吴隆飞 +5 位作者 孙程贺 吉康祥 马青峰 宋海庆 焦力群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99-305,338,共8页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 目的评价术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为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术前1周是否规律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与对照组(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评价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机械取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术后24 h血管再通和术后3个月患者良好预后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术后血管成功再灌注的影响。结果共192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其中54例(28.1%)患者在机械取栓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中,6例(11.1%)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138例对照组患者中,18例(13.0%)患者术后出现了症状性颅内出血,两组间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7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5%(10例),对照组为17.3%(24例),两组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5)。两组间的术后24 h血管再通率和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94.4%(51/54)比81.2%(112/138);χ^(2)=5.34,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机械取栓后即刻成功再灌注的保护性因素(OR=3.31,95%CI:1.13~10.62,P=0.03)。结论机械取栓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增加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机械取栓治疗前规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有着更高的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灌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 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再造实践与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19
作者 杨莘 常红 +7 位作者 吉训明 吴英锋 宋海庆 李小宇 孙长怡 马青峰 苏林霞 朱丛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10期1153-1156,共4页
本文介绍了我院自2015年7月以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进行再造的实践经验。通过成立溶栓卒中小组,医院多部门协作,建立组织化体系、院前急救体系等措施,使得患者到达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护士抽血时间、家... 本文介绍了我院自2015年7月以来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院内流程进行再造的实践经验。通过成立溶栓卒中小组,医院多部门协作,建立组织化体系、院前急救体系等措施,使得患者到达急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DNT)、护士抽血时间、家属决策时间、血液检查时间明显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流程再造
下载PDF
颅脑CT血管成像对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6
20
作者 黄小钦 贾建平 +1 位作者 马青峰 樊春秋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CTA检... 目的探讨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判断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70例发病≤6 h ACI患者进行颅脑CTA检查,并评价患者入院时、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分。结果CTA检查显示血管正常32例,大血管闭塞38例。血管闭塞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高于无血管闭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两组出院时NIHSS评分、mRS评分均比入院时明显降低(均P〈0.001)。无血管闭塞组患者预后良好25例(78.1%),血管闭塞组预后良好17例(4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时NIHSS评分及CTA显示的血管状况与临床预后呈负相关(r=-0.25,P〈0.05;r=-0.73,P〈0.001),入院时NIHSS评分(OR 0.09,95%CI:0.07~0.12,P〈0.01)和血管是否闭塞(OR 0.12,95%CI:0.01~0.24,P〈0.05)与预后有关,是ACI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无血管闭塞组患者进行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预后良好比率(分别为66.7%、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闭塞组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比率(58.8%)明显高于未溶栓治疗患者(31.8%)(P〈0.05)。结论血管闭塞的ACI患者预后较差,CTA对判断ACI患者的预后及选择溶栓治疗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CT血管成像 血管闭塞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