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传承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马骁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18-620,共3页
活态遗产的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工艺和知识的可传承性,以及对文化传程中人的活跃因素、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关注和突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各种代代相沿、鲜活流变、具... 活态遗产的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工艺和知识的可传承性,以及对文化传程中人的活跃因素、创造性和主体地位的关注和突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特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各种代代相沿、鲜活流变、具有高度独创性的传统技艺,正是这种特征的完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遗产 活态传承 本质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研究——兼论《文心雕龙·谐隐》诙谐文学理论的起源 被引量:2
2
作者 马骁英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4-68,共5页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 元明清时期的研究者们深刻论析了《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的理论内涵,指出其理论核心是"君子之德"。《文心雕龙·谐隐》的诙谐文学理论,继承了"谑而不虐"说对"君子之德"的关注,在中国古代诙谐文学理论史上提出了"德音"说。这类被称为"德音"的诙谐文学作品,虽然幽默滑稽,但合德中礼、有节有度,有亲和之力,而无诋毁之意,并且旨在对社会有所匡正,对时用有所裨益。刘勰的"德音"说,源于??《诗经卫风淇奥》"谑而不虐"说,且是在其基础上的重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诗经》 “谑而不虐”说 诙谐文学理论
下载PDF
《文心雕龙》小说论琐议 被引量:1
3
作者 马骁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文心雕龙》中大量的小说论因子,散见于其《诸子》《史传》《宗经》《谐隐》等各篇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曲缀"之"序"——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叙... 《文心雕龙》中大量的小说论因子,散见于其《诸子》《史传》《宗经》《谐隐》等各篇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曲缀"之"序"——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叙述模式、作为历史小说萌芽的史传文学的虚与实、《文心雕龙》的小说地位论与小说观。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心雕龙》中的小说论因子,是时代与文化共同催生的必然产物,具有深远的肇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刘勰 小说论 叙事文学 史传文学 小说地位 小说观
下载PDF
《文心雕龙·諧讔》诙谐文学理论文献考 被引量:1
4
作者 马骁英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03-308,共6页
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qu... 通过对元至正十五年本《文心雕龙·諧讔》的汇校,对比、辨析异文,并经过考据,梳理出文论观点:"隐"与"讔":"言"的形式因素对于"讔"具有极端重要性;"内怨为诽"与"内怨为俳":怨怒心理以诙谐的形式外现;"有足观者""有定称者""有足称者":"意在微讽"之"諧"值得欣赏与肯定;"本体不雅"与"本体不■":"諧"的主旨与形式的反差矛盾造成流弊;"君子嘲隐"与"君子隐(讔)":"谬辞诋戏"之"讔"属于与"君子隐(隐)"对立的"小人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諧讔》 诙谐文学理论 汇校 原典文献 元至正十五年刻本 底本
下载PDF
先秦采诗制度与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被引量:1
5
作者 马骁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68-171,共4页
中国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传统。在中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成绩尤为显著。而先秦采诗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文学的滥觞,在非物... 中国具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传统。在中国古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成绩尤为显著。而先秦采诗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搜集、整理、保护民间文学的滥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史上,地位格外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对先秦采诗制度的研究与剖析,有利于我们探索中国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与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诗制度 民间文学 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碑志文体四类释名考证
6
作者 马骁英 于景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40-144,共5页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文体学领域中的重要文体,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而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清代学者李兆洛编选的著名骈文选本《骈体文钞》,将碑志文体划分为四类:碑记类、墓碑类、志状类、铭刻类... 碑志文,是中国古代文体学领域中的重要文体,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而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清代学者李兆洛编选的著名骈文选本《骈体文钞》,将碑志文体划分为四类:碑记类、墓碑类、志状类、铭刻类。这一划分,是对《文心雕龙》以来历代文体学历史成果的科学继承,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碑志文体的面貌。返本复始、穷根溯源地探讨碑志文体四类的名称的源起、流变,有益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碑志文体的发展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记类 墓碑类 志状类 铭刻类
下载PDF
清代、民国时期《四六丛话》研究史
7
作者 马骁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83-688,共6页
清代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对它的研究,从它刚刚成书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自清代乾嘉之际,直至民国时期,对《四六丛话》的研究,代不乏人,频出佳作,采用的研究方式兼有序跋、学术笔记、书目提要... 清代孙梅的《四六丛话》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对它的研究,从它刚刚成书之时,就已经开始了。自清代乾嘉之际,直至民国时期,对《四六丛话》的研究,代不乏人,频出佳作,采用的研究方式兼有序跋、学术笔记、书目提要、学术专著章节等多种。它们涉及《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挖掘了《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深刻内涵,肯定了《四六丛话》骈文理论的宝贵历史价值,为《四六丛话》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成果,构成了一条清晰的《四六丛话》研究史发展脉络,为当今的《四六丛话》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六丛话》 研究史 清代 民国时期 骈文理论
下载PDF
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以清代孙梅《四六丛话》为例
8
作者 马骁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74-79,共6页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qu...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学术转型 骈体文学 骈文理论 《四六丛话》 Siliuconghua (四六丛话)
下载PDF
文化自觉视阈中的骈文理论——以《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比较研究为例
9
作者 马骁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2-96,共5页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对我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研究骈文理论的创新发展、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分别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的终点和起点,...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领域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对我们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研究骈文理论的创新发展、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分别是中国古代骈文理论的终点和起点,如果我们以文化自觉的视角,对《四六丛话》与《文心雕龙》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四六丛话》对《文心雕龙》的继承与创新,就可以发现,骈文理论自身具备着创新发展、现代转化的宏观条件和巨大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骈文理论 《四六丛话》 《文心雕龙》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丽辞》的俪偶与骈散
10
作者 马骁英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8-92,共5页
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第一篇关于骈俪文辞形式的专论。六朝时期崇尚骈俪的时代文化风习和历代文人对汉语言文字固有特点的不断揭示,促使《文心雕龙·丽辞》应运而生,首次将骈俪对... 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第一篇关于骈俪文辞形式的专论。六朝时期崇尚骈俪的时代文化风习和历代文人对汉语言文字固有特点的不断揭示,促使《文心雕龙·丽辞》应运而生,首次将骈俪对偶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加以系统研究。刘勰认为,骈俪对偶肇源于造化自然,文学作品中运用俪偶,不仅可以增加句式和音律之美,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强调语气,对文章内容起到一定的强化作用。更为可贵的是,在骈偶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中肯公允地指出,骈散同源于自然之理,因此写作文章,应当根据情况需要而兼用骈散,注重"迭用奇偶"和"奇偶适变",以达到良好的语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丽辞 骈偶 俪偶 骈散 自然
下载PDF
《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
11
作者 马骁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由于刘勰独特的小说地位论和小说观,《文心雕龙》没有为小说文体设置专篇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兼备众体的文论名著中没有涉及小说理论。《文心雕龙》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理论因子,它们散见于《正纬》、《辨骚... 由于刘勰独特的小说地位论和小说观,《文心雕龙》没有为小说文体设置专篇专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心雕龙》这部体大思精、兼备众体的文论名著中没有涉及小说理论。《文心雕龙》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理论因子,它们散见于《正纬》、《辨骚》、《谐隐》、《诸子》、《封禅》、《夸饰》等各篇章之中,虽如吉光片羽、零珠碎玑,但却弥足珍贵,具有非凡的理论深度和不容忽视的肇源意义。《文心雕龙》中的小说理论因子,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尚"奇"的艺术追求、贵"虚"的艺术旨趣、"会俗"的艺术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刘勰 小说理论因子 小说理论发展史
下载PDF
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
12
作者 马骁英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241-245,共5页
清代学术界发生了由"宋学"到"汉学"的学术转型,学风由空疏玄虚转向崇实尚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骈文理论观念也发生了由空转实的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将训诂学引入骈文研究领域,从而催生了骈文训诂。清代孙梅《四六... 清代学术界发生了由"宋学"到"汉学"的学术转型,学风由空疏玄虚转向崇实尚博。在这种学术背景下,骈文理论观念也发生了由空转实的深刻转变,其表现就是将训诂学引入骈文研究领域,从而催生了骈文训诂。清代孙梅《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成就尤为突出,其继承《文心雕龙》的实学精神,引"汉学"训诂之学入骈文领域,以成骈文训诂,实现了由空疏玄虚到实事求是的骈文理论观念转变,开创了骈文理论的崭新局面。这也是《四六丛话》的骈文训诂的根本价值和重要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梅 学术转型 骈文训诂 《四六丛话》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康有为旅访大连期间对辽宁书法界的重要影响——兼论康有为的骈体书论
13
作者 马骁英 《大连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7-11,共5页
康有为在20世纪初期,曾经两度旅居、游访辽宁大连,尤其是第二次旅辽期间,时间虽短,却影响巨大。在第二次旅辽期间,康有为发表公开演讲,举办大型书法展览,赴大连金州文庙祭孔,访问南金书院,所到之处,雅集谈文,奖掖后学,题字赠诗。凭借其... 康有为在20世纪初期,曾经两度旅居、游访辽宁大连,尤其是第二次旅辽期间,时间虽短,却影响巨大。在第二次旅辽期间,康有为发表公开演讲,举办大型书法展览,赴大连金州文庙祭孔,访问南金书院,所到之处,雅集谈文,奖掖后学,题字赠诗。凭借其名人效应,这一系列文化活动,轰动一时,对当时的辽宁文化界,特别是书法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学术影响。康有为旅辽时期,恰值近现代辽宁书法在20世纪之初的关键发展阶段,康有为的"尊碑"书学主张,通过大型书法展览及其对辽宁书法界后学的勉励、奖掖,对辽宁书法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康有为精彩的骈体书论,也凭藉其旅辽之契机,扩大在辽宁书坛的影响。这一切都使得康有为旅辽期间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一段书坛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旅辽 辽宁书法 骈体书论 书学影响
下载PDF
南朝“禅授诏策”研究
14
作者 马骁英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 "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南朝"禅授诏策"的文体意义和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授诏策 南朝 骈文理论 文体学
下载PDF
“箕子东适”考辨
15
作者 马骁英 《求知导刊》 2016年第36期151-153,共3页
“箕子东适”是发生在殷末周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殷商贵族箕子胥馀率部东迁,使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和礼乐文化实现了外向性的拓展、传播。箕子集团东迁之地究竟在何处,令历代史家探究不已。文章经过文献梳理、考证和辨析发现,箕子集团... “箕子东适”是发生在殷末周初的重要历史事件。殷商贵族箕子胥馀率部东迁,使高度发达的中原文明和礼乐文化实现了外向性的拓展、传播。箕子集团东迁之地究竟在何处,令历代史家探究不已。文章经过文献梳理、考证和辨析发现,箕子集团东迁之地,初在辽西,后在辽东,最终落脚于半岛。整个迁徙过程,历经殷末周初到战国的漫长岁月,对古代辽海地区的文明发展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子胥馀 东适 辽西 辽东 半岛
下载PDF
箕子“八条之教”的理论内涵
16
作者 马骁英 《传媒论坛》 2019年第24期156-157,共2页
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伏生《尚书大传》以及《逸周书》等典籍记载,殷末周初的晚商遗老箕子胥馀于周武王十一年东适"朝鲜",并创制发布了具有治国治民法令性质的"八条之教"。此"朝鲜"非彼"... 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伏生《尚书大传》以及《逸周书》等典籍记载,殷末周初的晚商遗老箕子胥馀于周武王十一年东适"朝鲜",并创制发布了具有治国治民法令性质的"八条之教"。此"朝鲜"非彼"朝鲜",经傅斯年《东北史纲》、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毕宝魁《东北古代文学概览》等著作考证,箕子胥馀东适之"朝鲜",位于今辽宁西部的朝阳地区。箕子胥馀的"八条之教",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在东北亚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箕子胥馀 “八条之教” 理论内涵 《尚书•洪范》
下载PDF
“八条之教”与《洪范》的诞生时序探究
17
作者 马骁英 《传媒论坛》 2018年第15期141-142,144,共3页
殷末贵胄箕子胥馀是殷亡周兴、新旧交替时期的关键历史人物之一,他留给后世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他自己曲折跌宕的人生命运和由象箸引发的关于奢靡亡国的忧患思考和道德规谏之外,还有两篇载诸竹帛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缜密的成文... 殷末贵胄箕子胥馀是殷亡周兴、新旧交替时期的关键历史人物之一,他留给后世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除了他自己曲折跌宕的人生命运和由象箸引发的关于奢靡亡国的忧患思考和道德规谏之外,还有两篇载诸竹帛的有文字可考的较为系统缜密的成文经典和传世文献,即"八条之教"与《尚书·洪范》。考索、确定这两篇文献的诞生先后顺序,将有助于理清箕子胥馀治国理政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脉络,有益于厘清两篇文献之间的影响与传承关系,使今人加深对箕子胥馀学术遗产和理论宝库的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条之教” 《尚书·洪范》 箕子胥馀 诞生时序
下载PDF
盗梦空间
18
作者 马骁英 《音乐生活》 2011年第4期95-95,共1页
我从你的第几层梦中惊醒 偷走你的心灵 植入我的眼睛 告诉你这不是梦 闪一念万象已空
关键词 《盗梦空间》 歌词 音乐 马骁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