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体会 被引量:66
1
作者 骆剑敏 朱国庆 +4 位作者 陈栋 徐国健 王磊 章才军 金柏军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1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治疗 高龄 不稳定骨折
下载PDF
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 被引量:3
2
作者 骆剑敏 沈是铭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5期279-280,共2页
目的:探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Bennett2区骨折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0岁;右侧16例,左侧4例。切开复位后,应用2枚直径2.0mm微型螺钉固定第1掌骨底部与内侧三角骨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 目的:探讨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2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Bennett2区骨折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46岁,平均30岁;右侧16例,左侧4例。切开复位后,应用2枚直径2.0mm微型螺钉固定第1掌骨底部与内侧三角骨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年,平均8.8个月。所有患者均获良好复位和固定,骨折愈合时间4~5周,均为Ⅰ期愈合。采用孟永生疗效评价标准:优18例,良2例。结论:微型螺钉内固定具有固定确实、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 内固定器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7
3
作者 骆剑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2期2548-2550,共3页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30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断裂的肩锁韧带均直接修复。其中24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6例用喙肩韧带代替重建无法直接修复的喙锁韧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30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断裂的肩锁韧带均直接修复。其中24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6例用喙肩韧带代替重建无法直接修复的喙锁韧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2~3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取出钩钢板时间为5~11个月,平均6个月。无再脱位及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占63.3%、良占30.0%、差占6.7%,优良率为93.3%。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30例Tos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断裂的肩锁韧带均直接修复。其中24例直接修复断裂的喙锁韧带,6例用喙肩韧带代替重建无法直接修复的喙锁韧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术后2~3周,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取出钩钢板时间为5~11个月,平均6个月。无再脱位及钢板断裂、螺钉松动。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占63.3%、良占30.0%、差占6.7%,优良率为93.3%。结论:锁骨钩钢板是治疗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 肩脱位 锁骨钩钢板
下载PDF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救治:附50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骆剑敏 金柏军 +3 位作者 游斌权 张军 平建峰 骆宏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9年第2期74-76,共3页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损伤 并发症 救治
下载PDF
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的临床应用研究
5
作者 骆剑敏 李宏斌 +4 位作者 钱宇 金以军 张军 陈雪荣 曾青东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5期382-386,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 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目的:探讨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8月至2010年3月收治下颈椎损伤患者200例,男165例,女35例;年龄19~88岁,平均52岁。应用下颈椎损伤改良Moore分类全面地描述下颈椎损伤的状态,颈椎损伤严重程度(稳定性)量化评分与有否神经症状表现相结合,根据骨折类型和稳定性、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情况、韧带损伤后的稳定程度及其他参考因素进行分类诊治,选择治疗方法。其中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130例(ASIA评分:A级6例,B级13例,C级43例,D级68例),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70例。对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下颈椎损伤患者,根据ASI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对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根据影像学检查对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进行观察。结果:前、左、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5例;前柱损伤33例;前、后柱均损伤90例;前、左侧和后柱均损伤5例;前、右侧和后柱均损伤3例;前、左侧和右侧柱均损伤3例;前、右侧柱损伤2例;前、左侧柱损伤5例;后柱损伤12例;左侧柱损伤7例;右侧柱损伤5例。200例患者中手术治疗98例,非手术治疗102例(其中可以手术而患者家属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3例行手术后脊髓功能无恢复迹象,ASIA分级无变化,但其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另3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肢体症状均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非手术治疗后ASIA评分平均提高0.3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稳定性量化评分值大于等于4分有下颈椎不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显,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一般也有手术指征。稳定性量化评分为3分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或3分以下者均不需要手术治疗。应用改良Moore分类法有利于下颈椎损伤患者的临床规范化、标准化诊治,以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分类法
下载PDF
下颈椎损伤标准和改良Moore分类法的应用比较
6
作者 骆剑敏 李宏斌 +4 位作者 钱宇 陈雪荣 金以军 张军 曾青东 《浙江医学》 CAS 2011年第5期634-636,639,共4页
目的 比较标准和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例下颈椎损伤患者先后应用标准及改良Moore分类法进行分类诊断,确定治疗方法,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根据标准Moore分类法选择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96... 目的 比较标准和改良Moore分类法在下颈椎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例下颈椎损伤患者先后应用标准及改良Moore分类法进行分类诊断,确定治疗方法,并对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根据标准Moore分类法选择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96例,应当手术而患方要求采用非手术治疗20例,非手术治疗84例.根据改良Moore分类法确定治疗方法,其中手术治疗98例,应当手术而患方要求非手术治疗39例,非手术治疗63例.只有在前柱损伤及前柱、后柱均损伤患者中,使用两种分类法后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改良Moore分类法表述更为全面,在指导治疗方面更加简易可行,优于标准Moore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损伤 Moore分类 稳定性量化评分 应用比较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培养后与载体复合回植反应观察
7
作者 骆剑敏 袁中兴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7期953-955,共3页
目的:探讨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人工载体复合移植后成骨作用和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后与人工载体复合自体回植肌肉内,植入后1、2、3、4、6周分别取材观察,HE染色,光镜下观察异位成骨情况。结果:大鼠... 目的:探讨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人工载体复合移植后成骨作用和机制,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后与人工载体复合自体回植肌肉内,植入后1、2、3、4、6周分别取材观察,HE染色,光镜下观察异位成骨情况。结果: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后增殖,植入后2周(1只)、3周(2只)、4周(1只)、6周(1只),在石膏和陶瓷人工骨复合移植侧载体周边均见骨生长、骨软骨生长和骨髓生长,各阶段中均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与石膏、陶瓷人工骨复合移植具有成骨活性,两者具有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细胞培养 人工载体 复合移植
下载PDF
经皮空心钉治疗髌骨横形骨折
8
作者 骆剑敏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6期455-456,共2页
关键词 空心钉内固定术 髌骨横形骨折 手术治疗方法 经皮 早期康复锻炼 外科手术方法 切开复位 关节内骨折 固定术治疗 关节内感染
下载PDF
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4
9
作者 方国华 曾青东 +1 位作者 骆剑敏 樊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 :探讨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腰腿痛病人 ,根据每一病人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和腰椎MRI图片 ,确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及有无节段不稳 ,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 :L3~S1共有 36个节段不稳 ,占 12 % ... 目的 :探讨腰椎不稳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 10 0例腰腿痛病人 ,根据每一病人的腰椎功能位X线片和腰椎MRI图片 ,确定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及有无节段不稳 ,并分析二者间关系。结果 :L3~S1共有 36个节段不稳 ,占 12 % ;腰椎不稳 2 9例 ,占病人总数的 2 9% ,L4/ 5、L3/ 4、L5 /S1的不稳定发生率分别为 2 2 %、10 %和 4% ;腰椎不稳与病人年龄分组呈现密切正相关 ,腰椎不稳与单节段退变及总退变度密切正相关。结论 :腰椎不稳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腰椎不稳 病理
下载PDF
下肢等长装置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宏斌 朱振安 +4 位作者 陈雪荣 曾青东 骆剑敏 范洪辉 骆宏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10年第4期394-396,共3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中的作用。方法将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应用于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术前确定患者双下肢长度,术中根据下肢等长装置测量的结果对双下肢长度进行调节,以尽量减少或消...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中的作用。方法将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应用于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术前确定患者双下肢长度,术中根据下肢等长装置测量的结果对双下肢长度进行调节,以尽量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早期松动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前双下肢长度相等者13例,不等长者7例(0.5~4 cm),术后双下肢等长者5例,相差<0.5 cm者11例,相差0.5~1 cm者3例,双下肢长度相差>1 cm 1例(达4 cm)。术后6个月,除1例>1 cm者外,余患者行走时均无明显跛行感。1例骨质疏松明显者,髋臼假体安装偏下,通过调整股骨假体颈长获得双下肢长度等长。X线片均显示髋臼假体安装良好。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本下肢等长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增加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下肢长度 下肢等长装置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宏斌 骆剑敏 +2 位作者 骆宏伟 曾青东 陈雪荣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在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对髋臼位置安放不良的预防作用。方法将43例行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在THA术中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对照组在THA术中不使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摄标准位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术后6个月对患髋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并调查患者对手术满意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手术时间:实验组为(85.00±13.86)min,对照组为(75.00±12.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实验组为(238.5±101.17)ml,对照组为(235.65±98.85)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臼假体侧倾角和前倾角,实验组分别为43.97°±2.12°和16.37°±2.08°,对照组分别为45.19°±4.46°和15.58°±4.43°;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实验组为88.95分±6.86分,对照组为88.17分±6.13分;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100%;以上3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小,可重复性好,对照组侧倾角值和前倾角值波动较为明显。结论在THA术中应用髋臼安装调节装置可将髋臼假体的侧倾角和前倾角有效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髋臼杯 前倾角 侧倾角
下载PDF
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的预防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宏斌 朱振安 +4 位作者 陈雪荣 曾青东 骆剑敏 范洪辉 骆宏伟 《临床骨科杂志》 2011年第5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需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值,实验组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测量装置,根据术前测量值调节手术侧肢体长... 目的探讨预防或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需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术前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值,实验组术中使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测量装置,根据术前测量值调节手术侧肢体长度;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术后第2天测量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术后6个月通过问卷调查,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及患髋的Harris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均满意,但在满意程度上存在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患髋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下肢等长测量装置,可有效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等长装置 下肢不等长
下载PDF
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钟波 骆剑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0期3529-3530,共2页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平均年龄64.7岁,平均手术时间193.3min,术... 目的:提高对膝关节镜术后肺栓塞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病死率。方法:对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3例膝关节镜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平均年龄64.7岁,平均手术时间193.3min,术中应用止血带均为3次,平均时间为163.3min,1例死亡,2例抢救成功,其中1例心超检查发现右心房血栓,其余2例皆为临床诊断。结论:膝关节镜术后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有致死性危险,呼吸科及骨科医生均应提高对肺栓塞的警惕性,在术前、术中、术后积极防治肺栓塞,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关节镜检查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改良Moore分类评分的下颈椎损伤诊治策略 被引量:2
14
作者 骆剑敏 陈其昕 +5 位作者 钱宇 陈雪荣 李宏斌 金以军 张军 曾青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改良方案与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策略。方法依据改良Moore分类评分系统,定性量化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的改良方案与下颈椎损伤的诊治策略。方法依据改良Moore分类评分系统,定性量化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不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采用保守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3分,且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建议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4分,存在下颈椎不稳的可能,需要手术治疗。稳定性量化评分值越大,手术指征越明确;若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损伤表现者则有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参考患者的其他因素,综合选择治疗方法。结果根据改良Moore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及参考患者及家属意见,手术治疗14例,保守治疗1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级)患者中,2例手术治疗后无明显脊髓功能恢复迹象,但其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消失;另1例未手术患者脊髓功能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基本无变化。不完全性脊髓损伤(B、C、D级)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一定程度恢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平均提高1.6级。未手术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0.5级。不伴有脊髓神经损伤者手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椎体问均已达到骨性融合,未见椎体问滑移或不稳定,均恢复了颈椎的正常序列和高度。结论改良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考虑了脊髓神经损伤情况,综合评判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颈椎损伤程度评分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椎 研究设计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宏斌 陈雪荣 +4 位作者 钱宇 曾青东 骆剑敏 范洪辉 骆宏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其术后感染,提高治愈率。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3例>65岁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23例髋部骨折患者中,167例合并有≥1种其他科... 目的探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其术后感染,提高治愈率。方法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的223例>65岁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23例髋部骨折患者中,167例合并有≥1种其他科疾病,以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入院后平均手术时间(4.29±2.45)d;手术方式为内固定或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共6例占2.7%,其中手术部位感染2例占0.9%,呼吸道感染1例占0.45%,尿路感染3例占1.3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外,应尽早请相关科室会诊,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及制定围手术期治疗方案,重视围手术期镇痛和早期功能锻炼、离床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术后感染 预防
原文传递
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宏斌 陈雪荣 +3 位作者 曾青东 骆剑敏 范洪辉 骆宏伟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至2007年间,本组共收治疗6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79例,笔者对其中因闭合复位失败,行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加外侧小切口置入内固定空心钉并获随访的22例股骨颈... 目的探讨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2005至2007年间,本组共收治疗65岁以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79例,笔者对其中因闭合复位失败,行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加外侧小切口置入内固定空心钉并获随访的2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1~58岁。受伤原因为高处跌落、摔伤或交通事故,手术时间为伤后2~14d;骨折分型:GardenⅢ型15例,GardenⅣ型7例,其中经颈型17例,头下型5例。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22例患者中复位优良者7例,复位良好者15例。出现股骨头坏死有5例(22.7%),未发现骨不连患者,骨折愈合且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17例(77.2%)。5例股骨头坏死的患者中,仅3例有轻度疼痛或无明显疼痛而不需要行关节置换,均建议行体外震波治疗,另外2例股骨头坏死塌陷明显,建议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1例为股骨颈粉碎性骨折。结论虽然前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未能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但由于其与传统的切口相比,仍然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开放复位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THR与BFHR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范洪辉 樊良 +6 位作者 李海波 金以军 陈雪荣 李宏斌 骆剑敏 何磊 吕佐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6期905-907,共3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7年8月—2011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FN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THR组... 目的观察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7年8月—2011年5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FNF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THR组)和对照组(BFHR组),THR组60例接受THR方案治疗;而BFHR组60例接受BFHR方案治疗。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治疗后1年的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BFHR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TH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BFHR组和THR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14/60)和3.3%(2/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年,THR组和BFHR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43.3%(26/60)和15.0%(9/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R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股骨颈骨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 高龄股骨颈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