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胶原支架的制备与生物相容性研究
1
作者 王布雨 唐冬旭 +2 位作者 骆艳飞 邓江 阮世强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2期176-183,198,共9页
目的将壳聚糖(Chitosan,CS)与胶原(Collagen,Col)混合制备骨软骨组织工程材料,并检测其物理性能和生物安全性,以期为骨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一种生物支架材料。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将CS和Col按不同比例制成三组混合支架,检测支架的孔隙... 目的将壳聚糖(Chitosan,CS)与胶原(Collagen,Col)混合制备骨软骨组织工程材料,并检测其物理性能和生物安全性,以期为骨软骨损伤修复提供一种生物支架材料。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将CS和Col按不同比例制成三组混合支架,检测支架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及力学性能,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采用CCK-8法、Factin染色法、Live/Dead细胞染色法检测其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结果支架为白色而规则的圆柱体,三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吸水膨胀率、热水溶失率及力学性能,扫描电镜显示三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多孔网格结构,其中当CS∶Col为1∶3时,物理性能最佳。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在一定的支架浸提时间内,与对照组相比,三组均未出现明显的生长抑制表现(P>0.05)。F-actin染色观察结果显示,各组细胞形态大小均一,细胞骨架形态规则,细胞核无异染及破碎现象,并且DAPI染色后发现细胞在支架内生长分布良好。Live/Dead细胞检测发现,三组支架均无细胞毒性,并且三组支架的细胞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S-Col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性能,是一种有潜力的骨软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骨软骨损伤 胶原 壳聚糖
下载PDF
两种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2
作者 万喻 陈仕达 +4 位作者 骆艳飞 杨治航 赵张红 黄文良 邓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49-1255,共7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35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PFBN)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35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6例采用PFBN固定,19例采用InterTAN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虽然PFBN组手术时间[(111.6±15.9)min vs(98.9±15.9)min,P=0.025]、切口长度[(11.9±0.9)cm vs(10.9±1.1)cm,P=0.006]、术中透视次数[(19.2±2.6)次vs(14.6±1.9)次,P<0.001]和术中失血量[(145.6±2.6)ml vs(120.5±31.1)ml,P=0.043]显著大于InterTAN组,但前者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后者[(19.1±2.0)d vs(23.8±3.2)d,P<0.001]。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4.7±2.6)个月,PFBN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InterTAN组[(51.6±4.9)d vs(66.7±7.3)d,P<0.001]。随时间的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PFBN组术后1个月[(64.9±5.4)vs(55.0±5.7),P<0.001]和术后3个月[(73.1±4.8)vs(67.7±5.3),P=0.004]的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InterTAN组。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FBN组股骨颈干角(fem⁃oral neck-shaft angle,FNSA)显著大于InterTAN组(P<0.05),而尖项距(tip-apex distance,TAD)显著小于InterTAN组(P<0.05)。[结论]采用PFB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缩短了卧床时间,允许患者早期下地及负重行走,促进了机体功能的恢复,减少髋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 INTERTAN 髓内钉
原文传递
全膝置换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3
作者 陈仕达 万喻 +2 位作者 杨治航 骆艳飞 邓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9-774,共6页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血栓的发生情况。采用...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症状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8年—2023年于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行TKA治疗的926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血栓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探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26例患者中,76例术后临床与超声检查确诊为症状性DVT,发生率为8.2%(76/926);1例肺动脉CTA检查确诊为肺动脉栓塞,发生率为0.1%(1/926)。血栓组患者男性占比[男/女,(23/53)vs(147/703),P=0.006]、吸烟者占比[是/否,(14/62)vs(75/775),P=0.008]、合并高血压[是/否,(50/26)vs(413/437),P=0.004]、心率失常[是/否,(7/69)vs(33/817),P=0.029]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否,(57/19)vs(488/362),P=0.004]的比率、术中失血量[(151.4±77.9)ml vs(136.0±62.3)ml,P=0.045]、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168.5±96.3)vs(135.5±59.7),P=0.04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2.9±2.0)vs(2.3±1.7),P=0.010]、ESR[(20.6±19.2)mm/h vs(15.7±11.7)mm/h,P=0.002]、PT[(11.5±1.3)s vs(11.3±0.8)s,P=0.007]、Fbg[(3.6±2.2)g/L vs(3.0±0.7)g/L,P<0.001]、CRP[(21.8±27.4)mg/L vs(12.6±7.4)mg/L,P<0.001]显著高于无症状组,而INR[(1.0±0.1)%vs(1.1±0.1)%,P=0.007]、TT[(16.6±2.0)s vs(17.0±1.1)s,P=0.030]显著低于无症状组。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2.330,P=0.008)、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OR=2.230,P=0.027)、PLR(OR=1.840,P<0.001)、高血压(OR=1.240,P<0.001)、CRP(OR=1.040,P=0.031)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发现吸烟、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LR、高血压、CRP为TKA术后症状性DVT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全膝关节置换术 症状性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带线锚钉经皮与开放缝合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
4
作者 骆艳飞 唐冬旭 +3 位作者 万喻 陈仕达 邓江 阮世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041-2046,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6例采用带线锚钉闭合缝合(经皮组),19例采用切开缝合(开放组)。...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6例采用带线锚钉闭合缝合(经皮组),19例采用切开缝合(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皮组手术时间[(56.6±10.4) min vs(81.7±28.7) min, P=0.003]、切口长度[(1.9±0.6) cm vs (7.7±3.5)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0.6±6.0) ml vs (26.0±15.8) ml, P<0.001]、住院时间[(8.2±1.6) d vs (11.1±3.5) d, P=0.015]均显著优于开放组,而两组下地行走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21.8±7.1)个月,经皮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8.4±1.0)周vs (12.8±3.1)周, P=0.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AOFAS和ATRS评分,以及足跖屈-背伸ROM均显著改善(P<0.05)。经皮组术后1个月[(1.6±0.4) vs (2.3±0.7), P=0.001]和术后6个月[(0.9±0.3) vs (1.3±0.4), P=0.004]的VAS均显著优于开放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OFAS、ATRS评分和足跖屈-背伸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缝合治疗相比,带线锚钉经皮缝合手术创伤小,更有利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腱断裂 带线锚钉 微创手术 经皮缝合
原文传递
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李茂伦 张锋 +2 位作者 王布雨 骆艳飞 阮世强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1期17-22,共6页
目的:分析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治疗的40例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方案,详细记录两个... 目的:分析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成人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2年3月我院治疗的40例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方案,详细记录两个阶段手术治疗结果,分析影响患者骨愈合时间和下肢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术后1年临床疗效显著,术后感染未再复发,患者术后1年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淀率、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和下肢功能评价量表(LEFS)评分均高于术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骨愈合时间与患者年龄、病灶部位相关,年龄越大患者骨愈合速度越慢,股骨愈合速度快于胫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C-M分型、植骨类型、间断期时间、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及病因无较大关联性(P>0.05);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改善情况(LEFS评分)与其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相关,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P<0.05);与其他因素无较大关联性(P>0.05).结论: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患者接受病灶扩大切除结合膜诱导技术治疗疗效显著,对于控制感染率有较好的效果,而影响患者术后骨愈合的因素主要为年龄和病灶部位,除此之外,一阶段术中固定方式选择内固定更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长骨干感染性骨缺损 病灶扩大切除 膜诱导技术 感染率 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