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70例临床分析)
- 1
-
-
作者
高万从
张郁文
-
机构
蚌埠医学院附院干部病房
蚌埠医学院附院神经内科
-
出处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6-17,共2页
-
文摘
本文对1982年以来住院的70例60岁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172例青壮年SAH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将60岁以上病人划归老年组,59岁以下为青壮年组。老年组70例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为60~79岁,其中70岁以上19例,平均年龄66.8岁,均为初次SAH病人。青壮年组172例,年龄在16~59岁之间。均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进行诊断,全部病例都做了腰穿,放出均匀血性腰脊液。
-
关键词
老年人
蛛网膜下腔
出血
-
分类号
R743.350.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 2
-
-
作者
高万从
张郁文
-
机构
蚌埠医学院附院干部病房
-
出处
《安徽医学》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59-60,共2页
-
文摘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占全部脑率中病人的6~8%,主要死因是初次出血引起的神经和内科并发症、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CVS)。对SAH病人及早作出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CT扫描、脑脊液(CSF)检查和脑血管造影仍是常用的诊断方法。一般处理原则凡拟为SAH的病人都应住院立即进行检查治疗并严密观察,保持安静和绝对卧床。头部床头垫高(勿超过30°)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不能进食者鼻饲,保持大便软化通畅,避免解便用力。如病人处于昏迷状态应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足够通气量和供氧,保留导尿,经常检查受压皮肤防止褥疮发生。清醒病人会有头顶部疼痛,可用可待因或其它镇痛剂,禁用吗啡。激动不安者用镇静剂如安定或苯巴比妥等。SAH病人常伴有大量交感胺的释放,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或其它心电图改变。
-
关键词
治疗
蛛网膜下腔
出血
-
分类号
R743.350.5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
题名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 3
-
-
作者
高万从
-
机构
蚌埠医学院附院神经科
-
出处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8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
文摘
一般认为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简称NBTE)多为继发于慢性消耗性致死性病变的一种疾病,病理特征是在心脏瓣膜上出现柔软的纤维素——血小板血栓而无细菌和瓣膜破坏.自从1888年Zeiggler报告NBTE的病理发现以后,陆续有文献报告.此病过去名称繁多,如消耗性心内膜炎,无菌性心内膜炎,终末性心内膜炎,赘生性心内膜炎和单纯性心内膜炎等.Mac Donald和Robb-ins指出本病只发生于癌症或虚弱的病人,
-
关键词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NBT
继发
恶性肿瘤
消耗性
纤维素
血小板
原发病
BTE
消耗性心内膜炎
原发性疾病
感染性心内膜炎
尸检资料
冠状动脉栓塞
瓣膜变形
超声心动图检查
-
分类号
R5
[医药卫生—内科学]
-
-
题名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 4
-
-
作者
高万从
-
机构
蚌埠医学院附院干部病房
-
出处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1990年第4期282-284,共3页
-
文摘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写SAH)后可出现两个时相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cular spasm简写CVS),即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一般认为急性CVS是血管的功能性变化,而迟发性CVS则是血管发生结构性病理改变,致血管内腔狭窄,产生脑缺血性神经症状,甚至发展为脑梗塞或死亡,并发率为20~36%。 1 发病机制 对严重CVS病理检查发现受累血管的中层增生和内膜坏死,脑血管动物模型也证实受累血管病变与此相同。所以CVS实质上是脑血管发生了结构性病理改变而不仅是痉挛。
-
关键词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分类号
R743.350.6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