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塑料富集金属铅元素的能力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
作者 高丰蕾 李景喜 +5 位作者 孙承君 蒋凤华 王兵 何云红 郑立 王小如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 以微塑料为载体,考察了其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富集能力。首先利用2%HNO_3为解吸溶液,并用超声波仪进行辅助解吸,然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其吸附的铅含量,从而研究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能力。对微塑料的材质、吸附时间、粒径、离子浓度、选择性以及共存离子等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微塑料吸附铅离子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不同,其中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吸附量最高,分别达到1.32μg/g和0.63μg/g。微塑料粒径越大,其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越低。随着吸附时间和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共存离子实验表明,当溶液中存在其他离子时,不同材质的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当铅离子和铜离子共存时,2种离子存在竞争性吸附现象。该文探索了微塑料对铅离子的吸附特性,可为深入研究海洋中微塑料富集重金属及其环境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聚丙烯 吸附 铅离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下载PDF
自动电位滴定仪应用于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兵 高丰蕾 +2 位作者 杨佩华 孙承君 韩彬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2-408,共7页
自动电位滴定仪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的优势,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影响,本文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GB 17378.5—2007)中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用肉眼判定滴定终点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 自动电位滴定仪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的优势,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影响,本文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GB 17378.5—2007)中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用肉眼判定滴定终点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通过仪器自动判断滴定终点实现准确测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动电位滴定的方法检出限为0.029%,人工肉眼判定终点的方法检出限为0.086%,在滴定终点判定方面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但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肉眼判定滴定终点。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当滴定的溶液体系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络合作用等影响因素使电位变化较为复杂时,自动电位滴定仪有可能会得到多个等当点而无法判断哪个等当点是真正的目标等当点,此时需要利用肉眼进行辅助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有机碳 自动电位滴定仪 滴定终点判定 氧化还原电位
下载PDF
双壳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分离鉴定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丁金凤 李景喜 +4 位作者 孙承君 何昌飞 蒋凤华 高丰蕾 郑立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90-697,共8页
通过比较10%KOH和30%H_2O_2消解体系,建立了分离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前处理技术,采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μ-FT-IR)和体式显微镜实现了微塑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用于检测栉孔扇贝和紫贻贝中的微塑料。结果表明,10%KOH消解体... 通过比较10%KOH和30%H_2O_2消解体系,建立了分离贝类消化系统中微塑料的前处理技术,采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μ-FT-IR)和体式显微镜实现了微塑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用于检测栉孔扇贝和紫贻贝中的微塑料。结果表明,10%KOH消解体系的消解效率较高,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加标回收率为96.7%~98.6%,方法精密度较好,相对标准偏差≤3.2%,能够满足检测要求。检测了青岛5个大型水产品市场采集的市售栉孔扇贝(50个)和紫贻贝(50个),以及野生紫贻贝(15个)中的微塑料,贝类中微塑料的个体检出率达80%以上,野生贝类中微塑料的个体检出率仅为40%。不同市区市售栉孔扇贝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变化范围为5.2~19.4个/个体和3.2~7.1个/g(消化系统组织湿重),不同市区市售紫贻贝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变化范围为1.9~9.6个/个体和2.0~12.8个/g,其中,市售紫贻贝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1.9个/个体,3.17个/g)高于野生紫贻贝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0.53个/个体,2.0个/g)。在贝类中分离到纤维、碎片和颗粒3种形状的微塑料,其中,纤维状微塑料的丰度最高且平均粒径最大。不同市区贝类消化系统中的微塑料随着粒径增大,数量呈递减的总体趋势,其中,小于500μm的微塑料占微塑料总量的26%~84%。贝类中丰度最高的微塑料的聚合物成分是赛璐玢(Cellophane,CP),其次是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对样品中微塑料损害低等优点,适用于海产品中微塑料的检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双壳贝类 消化系统 微塑料污染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医用镁合金及其涂层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闯 邹玉红 +1 位作者 史晓萌 高丰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1期7034-7036,共3页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镁合金生物相容性方面的相关文献,从血液相容性、细胞相容性、组织相容性等方面对镁基合金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镁合金 生物相容性 涂层 表面改性 医用植入材料
下载PDF
中国南北方近岸海域中微塑料附生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希媛 王帅 +4 位作者 郑立 李景喜 高丰蕾 孙承君 鞠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2-663,共12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被海洋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本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塑料附生生物膜中的真核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海域位置,暴露时间和塑料类型的相关性关系。...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由于其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被海洋生物附着形成生物膜。本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塑料附生生物膜中的真核生物多样性及其与海域位置,暴露时间和塑料类型的相关性关系。通过对样品基因组的18S rRNA的V4区测序,共获得1 299条OTUs,涵盖了66门、126纲、196目、222科和294属的真核生物。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附生生物膜中包含海洋浮游植物、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及脊椎动物等多种真核生物。海域位置、暴露时间是影响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且随着暴露时间延长,附生的进化水平较高的真核生物所占比例升高。不同塑料类型对于真核生物的附着现象未表现出选择性。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可以成为海洋中真核生物的新型栖息地,微塑料附生真核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微塑料对于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S RRNA基因 微塑料环境 生物膜 真核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海洋微塑料研究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承君 丁金凤 +1 位作者 高丰蕾 李景喜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724,共8页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 a,海洋微塑料研究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突破小粒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检测技术瓶颈、建立标准化的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方法、优化海洋微塑料输运...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过去10 a,海洋微塑料研究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突破小粒径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检测技术瓶颈、建立标准化的微纳塑料分析检测方法、优化海洋微塑料输运模型以及完善生态风险评估方案等。本文简要概述了近海、大洋和极地微塑料污染的现状,总结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在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方面存在的挑战、在海洋微塑料存量估算和海洋微塑料输运模拟及生态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不足等,并展望了海洋微塑料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海洋微塑料常规监测、科学研究、风险评估和治理管控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塑料 纳米塑料 分析方法 生态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