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模式及其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利权 谭刚毅 高亦卓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51-158,共8页
三线建设是我国"备战"和"去规划"特殊时期的产物,其规划建设思想可追溯到对工业城市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研究将其置于近现代国内外工业发展这一历史谱系中,借助形态类型学方法,从"区域规划布局、城乡(厂矿... 三线建设是我国"备战"和"去规划"特殊时期的产物,其规划建设思想可追溯到对工业城市与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研究将其置于近现代国内外工业发展这一历史谱系中,借助形态类型学方法,从"区域规划布局、城乡(厂矿)形态、社区组织模式、建筑类型风格"四方面展开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区域布局沿铁路设施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特征,建立较为分散、均衡的城镇体系。城乡(厂矿)形态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工业生产主导下,通过"工农商学兵"一体的"集体空间单元"构建城乡关系。社区组织具有"封闭性与全能化"的体制特点,营造出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建筑类型丰富,风格统一简洁,广泛使用预制构件,并积累了大量"经济性"建设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形态类型学 布局模式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基于工业考古学的三线建设遗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谭刚毅 高亦卓 徐利权 《时代建筑》 2019年第6期44-51,共8页
文章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梳理了以工业遗产为主体的“三线建设”的文化线路、建成环境遗产、工业遗产、建筑景观等核心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建设过程、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文化表现形式及口传记忆、集体形制和时代精神等非物... 文章基于工业考古学的理念与方法,梳理了以工业遗产为主体的“三线建设”的文化线路、建成环境遗产、工业遗产、建筑景观等核心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相关建设过程、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等文化表现形式及口传记忆、集体形制和时代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建构工业考古学视角的三线建设遗产研究路线,引入以价值为中心的遗产认知与保护方法并进行全面综合性研究。通过考古学和类型学等方法建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与空间形态的关联,宏观和建筑景观类型与动态变迁,形制与设计思想的探索与转变,以期丰富工业遗产的时空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三线建设 考古学 类型学 空间形态
下载PDF
从城市安全到安全城市——三线建设与脱险调迁的经验启示 被引量:5
3
作者 谭刚毅 曹筱袤 高亦卓 《新建筑》 2021年第1期16-21,共6页
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缓和,三线建设厂矿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逐步从冷战背景下的备战建设向脱险调迁调整。066基地经历了从湖北省远安县的三线建设到后期脱险调迁至孝感市的转变过程。从国家安全主导下的“城市安全”到建立地区... 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的缓和,三线建设厂矿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逐步从冷战背景下的备战建设向脱险调迁调整。066基地经历了从湖北省远安县的三线建设到后期脱险调迁至孝感市的转变过程。从国家安全主导下的“城市安全”到建立地区人员与财产安全的“安全城市”的转向,反映出两地066基地建成环境、潜在安全问题与政策施用的动态差异性。其空间作为社会政治秩序的实践场所,体现了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国家安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何加强居民行为、心理安全等现实议题的整体性思考与综合性对策,将是三线城市进一步向以人为本的安全城市转型的重要社会性保障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脱险调迁 安全城市 城市安全
下载PDF
三线建设的设计实践与教育培养--以三线建设厂矿基建处建筑师口述访谈为线索 被引量:4
4
作者 谭刚毅 邓原 高亦卓 《新建筑》 2022年第2期36-40,共5页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短期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工业建筑由此开始了地域化尝试,而分散在三线厂矿单位的基建处设计人员也激发出对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使用,同时期的建筑教育及培养方式呈现出时代特点。文章以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基... 三线建设时期,我国短期内建设了大规模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工业建筑由此开始了地域化尝试,而分散在三线厂矿单位的基建处设计人员也激发出对地方性知识的创新使用,同时期的建筑教育及培养方式呈现出时代特点。文章以湖北省蒲圻纺织总厂基建处设计人员邓长源先生的口述访谈为线索,探寻在战备过渡期,动态社会变革如何致使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模式发生转变,相关社群又是如何在新范式指导下开始新的设计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基建处 地域性 建筑教育 邓长源
下载PDF
眷村文化的形成、式微与再创造——以桃园县宪光二村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高亦卓 《城市建筑》 2018年第2期67-70,共4页
眷村文化丰富了台湾的文化,眷村也影响了整个台湾近代史的发展。本文试以桃园市龟山乡宪光二村为例,对台湾地区眷村的集体记忆与场所自明性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探讨。在时代变迁背景下,通过分析眷村保存的价值及其文化意涵,期望对眷村这一... 眷村文化丰富了台湾的文化,眷村也影响了整个台湾近代史的发展。本文试以桃园市龟山乡宪光二村为例,对台湾地区眷村的集体记忆与场所自明性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探讨。在时代变迁背景下,通过分析眷村保存的价值及其文化意涵,期望对眷村这一特殊聚落形态的保存工作提出正面积极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眷村 文化 场所精神 集体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