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恢复背景下黄土高原东部地区典型植物用水策略
1
作者 高彩欣 孙从建 +2 位作者 陈伟 孟思彤 丛佳敏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58-1976,共19页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研究不同类型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用水策略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东部典型生态恢复植物、粮食作物的植物水分及其潜在利用水源的稳定同位素的采...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研究不同类型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用水策略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的关键。通过对黄土高原东部典型生态恢复植物、粮食作物的植物水分及其潜在利用水源的稳定同位素的采集及分析测试,借助贝叶斯混合模型,本研究定量分析阶地平原(RVP)、土石山地(EMR)、丘陵沟壑区塬面(LH)及丘陵沟壑区沟谷(LG)四种地貌类型下的典型植物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①区域土壤含水量(SWC)及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呈现出显著时空异质性,土石山地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值波动最大,塬面SWC及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较稳定。②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和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的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值的季节差异显著,两个树种均在4月份波动大、12月份波动较小;苹果树(Malus pumila)和梨树(Pyrus spp.)的木质部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小;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的水稳定同位素值4月份和12月份在塬面较为富集,6月份和9月份在沟谷较为富集;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较之夏玉米(Zea mays)具有更大的植物水同位素值波动范围。③春夏两季,EMR地区的刺槐和圆柏主要利用0~20 cm土层土壤水,而LH地区和LG地区的刺槐和圆柏主要利用降水;秋冬季节,四种地貌类型下的刺槐和圆柏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比重均有所增加。④表层土壤水是野艾蒿的主要植物水分来源,浅层土壤水为冬小麦越冬期和返青期以及夏玉米出苗期与成熟期的主要利用水源。本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及植被恢复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典型植物 植物水分利用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浅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3
2
作者 高彩欣 于婷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9年第7期42-44,共3页
纵览近几年的河北英语中考试题,阅读题型占分比重越来越大,但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却过多,这就把阅读教学推到了英语教学的前沿。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阅读课难以掌控,虽逐渐由... 纵览近几年的河北英语中考试题,阅读题型占分比重越来越大,但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却过多,这就把阅读教学推到了英语教学的前沿。俗话说: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到阅读课难以掌控,虽逐渐由重语法知识向重整体阅读转变,但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导致当前英语阅读课浅教浅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不能在阅读过程中设置有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更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所以如何有效设置阅读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需要进行探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黄土高原东部非季风期土壤水分连续蒸发定量评估
3
作者 孟思彤 孙从建 +2 位作者 陈伟 高彩欣 丛佳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5-137,共13页
定量评估土壤水分蒸发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区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维系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黄土高原东部非雨季生长期(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的土壤水分样品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区域土壤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 定量评估土壤水分蒸发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区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维系区域生态安全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黄土高原东部非雨季生长期(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的土壤水分样品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区域土壤水分氢氧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定量解析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蒸发损失并探讨了其与主要环境要素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1)整体上研究时段SWC呈现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水分δ^(18)O和δ^(2)H月际间差异显著。2)土壤水δ^(18)O平均值在0-20cm土层最为富集,在40-60cm土层最为贫化。3)土壤水分蒸发损失量(f)在4月最小而5月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f呈现出波动式下降的变化。4)f与区域大气温度(T)、风速(WS)、潜在蒸散发(ET_(0))呈现出正相关性,与土壤含水量(SWC)、相对湿度(RH)呈负相关性。5)小雨量时(<5mm),f与外界环境要素的关联性较弱,大雨量时(>20mm)时,f与外界环境要素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及农业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氢氧稳定同位素 连续蒸发损失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2000—2020年间黄河中游不同地貌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丛佳敏 孙从建 +2 位作者 陈伟 高彩欣 孟思彤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21-2140,共20页
城镇化研究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复杂地貌下城镇垂直扩张开展较少,而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县域尺度下的城镇化研究更有待进一步加强。黄河中游(MRYR)地表坡度变化大,其城镇建设... 城镇化研究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对复杂地貌下城镇垂直扩张开展较少,而不同时间尺度尤其是县域尺度下的城镇化研究更有待进一步加强。黄河中游(MRYR)地表坡度变化大,其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尺度上的扩张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黄河中游的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建设用地坡谱探讨不同尺度下城镇建设用地在不同坡度梯度上的分布格局,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不同地形下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过去20年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水平扩张显著,尤以2005—2010年间最为显著;其中风沙区及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镇建设用地水平扩张最为显著。②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出现向5°以上区域垂直扩张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爬坡高峰期在2005—2010年间;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爬坡现象尤为显著。③在县域尺度上,爬坡型县域的数量占区域县域城镇总数的68.45%,其中37.38%为高爬坡型;爬坡型城镇占比较大的是土石山区,较低的是黄土高塬(海拔较高的塬面)沟壑区。④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存在坡度、坡向、海拔的梯度差异。⑤平缓耕地被城镇建设用地侵占的现象在高爬坡地区得到缓解,而在低爬坡地区该问题依旧严峻,同时城镇爬坡可有效缓解城镇扩张中对平缓生态用地的多度侵占。研究结果可对多地形复杂地貌区域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地关系协调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扩张 时空分布 爬坡 坡谱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