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二氧化氮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42
1
作者 高晋徽 朱彬 +1 位作者 王言哲 康汉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307-2318,共12页
利用OMI探测器资料反演的对流层NO2柱浓度,结合REAS东亚地区NOx排放清单,ECMWF地面10m风场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NO2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 利用OMI探测器资料反演的对流层NO2柱浓度,结合REAS东亚地区NOx排放清单,ECMWF地面10m风场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统计数据,研究了2005~2013年中国地区对流层NO2柱浓度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NO2柱浓度的季节差异与排放源和地面风场的关系,以及国家政策实施情况与NO2柱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四川盆地等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的大型城市和地区.NO2对流层柱浓度的变化存在东西部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东部在2011年之前基本表现为增加,但在2011年以后表现为下降,且与2011年相比年平均浓度下降了7.1%.工业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的下降是2011年后NO2浓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浓度低于东部,但近9a浓度基本表现为增长.对流层柱浓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东部地区及大型城市基本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NOx人为排放源的季节差异是NO2浓度季节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气象条件的作用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氮 对流层柱浓度 统计年鉴 卫星遥感
下载PDF
2013年12月初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重霾污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4
2
作者 李锋 朱彬 +3 位作者 安俊岭 康汉青 高晋徽 刘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65-1974,共10页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 运用WRF-CMAQ模型模拟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一次重霾污染过程.初步探究灰霾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并定量研究了外部源区域输送和本地源对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合理再现灰霾天气下长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静稳天气下大气细颗粒物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区域输送.污染期间来自安徽、山东南部、苏北地区的跨界输送对长江三角洲区域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3.5%~24.9%、0.14%~30.0%、0.03%~17.5%.整个污染期间本地贡献占49%左右,本地贡献和外地贡献基本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WRF-CMAQ 区域输送 贡献率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霾过程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严重霾污染过程为例 被引量:34
3
作者 刘璇 朱彬 +4 位作者 侯雪伟 陈烨鑫 李锋 康汉青 高晋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1-651,共11页
利用MODIS、CALIPSO卫星观测的气溶胶产品和地面空气质量、气象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持续性的严重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 利用MODIS、CALIPSO卫星观测的气溶胶产品和地面空气质量、气象资料,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探讨了2013年12月1∽9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持续性的严重霾污染过程的形成、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个代表城市大部分时间处于霾污染的状况下,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显著增长,空气质量指数(AQI)均达到或超过污染限值,且以中度以上污染为主.污染发生时,气溶胶主要存在于地面至2km的大气层内,尤其是850m以下.根据体积退偏比和色比得出球形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非球形气溶胶,大粒径气溶胶出现频率高于小粒径气溶胶,进而得到污染期间气溶胶的主要类型为"污染型"气溶胶.污染物的近距离的输送和持续小风,无降水的静稳气象条件而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稀释而累积在本地是造成长江三角洲区域污染范围广、时间长、程度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CALIPSO 空气污染 气溶胶光学厚度 气溶胶类型
下载PDF
APS-SMPS-WPS对南京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的对比观测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飞 朱彬 +1 位作者 康汉清 高晋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6-1423,共8页
为了对比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3081/3085型气溶胶粒径谱仪(SMPS)和宽范围粒径谱仪(WPS)对气溶胶数浓度的观测性能,于2010年夏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使用上述三台仪器进行了同步观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 为了对比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3081/3085型气溶胶粒径谱仪(SMPS)和宽范围粒径谱仪(WPS)对气溶胶数浓度的观测性能,于2010年夏季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内使用上述三台仪器进行了同步观测.将得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并结合校内自动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O.01~10μm气溶胶粒子的数浓度、日变化规律及谱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台仪器在总体数浓度变化趋势上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但相同粒径段的粒子浓度NsMPs〉Nwps〉NAPS-SMPS比WPS尺度分辨率高,粒径范围在O.02-0.2μm时,SMPS与WPS相关性较好;APS测量气溶胶数浓度谱的连续性较WPS好.3种仪器在观测日变化趋势上都表现出双峰型,但SMPS的峰值浓度和出现峰值的粒径范围均高于或大于WPS.各类气象条件及降水对仪器间的测量误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 SMPS WPS 气溶胶数浓度 谱分布
下载PDF
一次以南京为中心的夏季PM2.5污染岛污染事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5
作者 杨鹏 朱彬 +4 位作者 高晋徽 康汉青 张亮 王红磊 李月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2013年6月23-24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小范围、突发性的气溶胶污染事件,PM2.5的平均浓度达到242μg/m3,在夏季比较少见.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对该PM2.5污染事件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式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与天气形势和... 2013年6月23-24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一次小范围、突发性的气溶胶污染事件,PM2.5的平均浓度达到242μg/m3,在夏季比较少见.本文利用WRF-chem模式对该PM2.5污染事件进行模拟,通过对模式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与天气形势和边界层结构有着直接联系.此次污染发生时江淮地区正处于梅雨时节,南京及其周边地区处于江淮低空切变线上,切变线附近有辐合的流场,东部上游排放源的贡献和南京本地的静稳风场导致污染物在南京堆积.污染期间有比平时更强的气粒转化过程,23日PM2.5浓度受到SO2减半的影响,浓度减少量为9.8%,受NOx减半影响的减少量为7.3%.污染发生期间南京地区上空温度垂直梯度较小,温度层结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边界层高度较低,低层大气湍流活动较弱,垂直高度上的稳定层结也为污染物集聚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PM2.5 排放源 长江三角洲
下载PDF
气溶胶云下清除理论及观测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瑛 朱彬 +3 位作者 康汉青 高晋徽 江琪 刘晓慧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13,321,共9页
基于气溶胶云下清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雨滴与气溶胶碰并机制理论,详细探讨碰并系数与雨滴和气溶胶直径的关系,并针对雷暴天与非雷暴天,从理论上对比这2种天气条件下雨滴碰并不同尺度气溶胶的清除系数.利用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 基于气溶胶云下清除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雨滴与气溶胶碰并机制理论,详细探讨碰并系数与雨滴和气溶胶直径的关系,并针对雷暴天与非雷暴天,从理论上对比这2种天气条件下雨滴碰并不同尺度气溶胶的清除系数.利用2011年6—8月黄山光明顶与汤口寨西气溶胶浓度观测数据,对比黄山地区雷暴与非雷暴天气条件下的清除系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并讨论黄山地区清除系数与雨强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气溶胶粒径为0.01~0.1μm时,清除系数实测值与理论值变化趋势一致,实测值高出理论值5—6倍;在0.1~1μm粒径段,清除系数的实测值雷暴天高于非雷暴天;且清除系数与雨强呈正指数关系,相关系数为0.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除系数 碰并系数 黄山 雷暴 非雷暴
下载PDF
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春夏季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天航 银燕 +6 位作者 高晋徽 陈魁 肖辉 安俊琳 严家德 李爱华 陈建春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3-698,共16页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3、101.93和68.02μg·m^-1,其中5月和6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相对于国内其他本底站(除上甸子外)以及南极地区高出25~60Iμg·m^-1,7月与其他地区质量浓度相差较少。该地区的0,质量浓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高质量浓度超标事件发生的次数很少,只占总观测时间的3.9%。质量浓度EI最大值多出现在夜间21时一次日06时(北京时间,下同),呈多峰分布,并且变化幅度很小,在15—20μg·m^-1,通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当地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和晴空湍流等要素的变化发现,O3质量浓度和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有关。不同天气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在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雾天和阴天在二者之间。臭氧质量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其他污染气体(CO、N0和NO3)浓度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与风速相关性相对较弱;5月北面来风占主导,各风向所对应的O3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而6月和7月西南风占主导,北面来向的风对应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南面来向。在利用KZ过滤器将O3原始数据分解成不同组份后,发现当地O3质量浓度整体上受低频组份(CBL组份)的控制,其余各高频组份(CSY、CDU和CID组份)只是会使其质量浓度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随后对发生在2009年5月28—31日和6月12—15日期间的两次0,质量浓度超标事件中CSY、CDU和CID对基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光明顶 臭氧 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 KZ过滤器 位涡 晴空湍流
下载PDF
南京市北郊工业区大气能见度消光因子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慧 朱彬 +1 位作者 王红磊 高晋徽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81-489,共9页
利用三波段积分浊度仪和Differer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差分吸收光谱仪对南京北郊地区2009—2011年四季气溶胶散射系数和NO2进行观测,结合自动气象场观测数据,计算了南京北郊工业区四季的能见度消光因子贡献率... 利用三波段积分浊度仪和Differernti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oscopy(DOAS)差分吸收光谱仪对南京北郊地区2009—2011年四季气溶胶散射系数和NO2进行观测,结合自动气象场观测数据,计算了南京北郊工业区四季的能见度消光因子贡献率.同时依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的PM2.5数据,分析了PM2.5、相对湿度和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不同相对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下能见度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气溶胶散射消光贡献(βsa)最大且存在季节差异,冬季最高,夏季最低.PM2.5质量浓度在150~200μg·m^-3时,霾发生概率最高,达到97.7%.相对湿度和PM2.5质量浓度不同,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光系数 能见度 相对湿度 气溶胶 南京
下载PDF
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带热岛效应个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康汉青 朱彬 +3 位作者 朱彤 高晋徽 孙佳丽 苏继峰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2-440,共9页
应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及其耦合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BEP(building energy parameterization),对2013年8月1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此次过程盛行东南风,风向与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带走向一... 应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及其耦合的多层城市冠层模式BEP(building energy parameterization),对2013年8月1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模拟。此次过程盛行东南风,风向与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带走向一致。模拟结果表明:苏州—无锡—常州城市带热岛效应明显,热岛强度向下游城市逐渐增加;在东南风作用下,三座城市的热岛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更强大的热岛环流。夜晚,边界层逐渐趋于稳定,热岛环流减弱,有利于热岛温度向下游地区输送。热岛效应导致城市边界层高度明显上升。白天太湖产生强盛的湖风对其周边城市影响显著,来自太湖的冷气团导致无锡和常州边界层内热岛强度明显下降,抑制城市热岛向上发展,削弱了无锡与常州两城市热岛间的联系。白天太湖使得无锡和常州边界层高度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数值模拟 太湖 大气边界层
下载PDF
基于Matlab小波分析的南京北郊大气O_3浓度变化特征研究
10
作者 苏继峰 朱彬 +2 位作者 高晋徽 肖辉 荆宁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以2008年南京北郊大气中O3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O3浓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O3日均浓度的变化特征:春、夏季节O3浓度大于秋、冬季节,最高浓度出现在春末夏初,最低浓度出现在冬... 以2008年南京北郊大气中O3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为基础,利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O3浓度的年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得出该地区的O3日均浓度的变化特征:春、夏季节O3浓度大于秋、冬季节,最高浓度出现在春末夏初,最低浓度出现在冬季;并且全年共有5个突变点;弱高压的天气系统、较高的温度、较低的湿度和晴朗少云的天气是造成南京北郊O3浓度突变的主要气象因素。结合HYSPLIT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对污染源来源进行追踪,结果表明:南京北郊O3高浓度污染来源主要分为本地局地污染和外来污染物输送两类;垂直方向上,O3的区域尺度或中尺度的输送主要稳定在混合层的底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浓度 时间序列 小波分析 后向轨迹
下载PDF
乌鲁木齐机场一次冷锋型低空风切变过程的LiDAR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楠 尹才虎 +1 位作者 刘晓明 高晋徽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5-571,共7页
为了研究低空风切变风场结构,针对乌鲁木齐机场2021-11-26发生的风切变不安全事件,采用FC-Ⅲ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数据,配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取得了风切变演变过程的数据。结果表明,该次... 为了研究低空风切变风场结构,针对乌鲁木齐机场2021-11-26发生的风切变不安全事件,采用FC-Ⅲ型激光测风雷达产品数据,配合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验证,取得了风切变演变过程的数据。结果表明,该次风切变过程发生在特定的地形风作用下,冷锋前小尺度冷空气造成显著的风向风速变化,东南风急流底部与西北风风带形成倾斜向上的垂直切变区,并引发冷锋型低空风切变;风切变发生前1 h,乌鲁木齐机场周边出现了风场转换;平面位置显示模式比航空器报告提前10 min监测到风切变,为东南大风风速骤减区,且风切变区随冷空气渗透西移;冷空气渗透过程东南大风层变薄西撤;07^(#)跑道附近,正侧风迅速减小且进近过程中伴有风向的大角度转变;冷空气由25^(#)跑道向07^(#)跑道楔形渗透,渗透过程发生在08:30~10:25期间;激光雷达捕捉到该次低空小尺度冷空气活动,分析出冷空气由东北侧进入呈后倾状态的演变过程和结构,并触发了中度风切变预警。这一结果对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是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测风激光雷达 低空风切变 飞行安全 风场结构特点
下载PDF
黄山大气气溶胶新粒子生长特性观测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郝囝 银燕 +3 位作者 肖辉 袁亮 高晋徽 陈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2,共10页
利用2012年9月22日~10月28日黄山地区大气气溶胶、二氧化硫和臭氧观测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气溶胶新粒子的生成-增长特征.分析发现,在33个有效观测日中,有新粒子生成-增长的观测日占总数的18.2%,其中晴天的发生频率为37.5%,新粒子... 利用2012年9月22日~10月28日黄山地区大气气溶胶、二氧化硫和臭氧观测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气溶胶新粒子的生成-增长特征.分析发现,在33个有效观测日中,有新粒子生成-增长的观测日占总数的18.2%,其中晴天的发生频率为37.5%,新粒子生成-增长都开始于晴天上午,与无新粒子观测日相比,太阳辐射量、风速、SO2及O3浓度较高,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较低.气溶胶新粒子的增长具有由小及大的特点,核模态气溶胶粒子(10~20nm)数浓度最先增加,爱根核模态粒子(20~50nm)数浓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大,但浓度峰值依次下降,平均增长率为3.58nm/h.SO2浓度先于核模态气溶胶数浓度到达峰值,其氧化后的产物H2SO4为新粒子的核化提供前体物,并且参与新粒子的增长过程,当SO2浓度较低时,不会发生新粒子生长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粒子生长 粒子增长率 痕量气体 黄山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PM2.5两种污染来源对比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贺瑶 朱彬 +2 位作者 李锋 康汉青 高晋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3-1222,共10页
应用Model-3/CMAQ模式,结合观测资料和后向轨迹,分析了2015年1月21日~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重点对比了2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过程(大风外源输入污染21日12:00~23:00和静稳本地积累污染22日~24日12:... 应用Model-3/CMAQ模式,结合观测资料和后向轨迹,分析了2015年1月21日~24日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区域输送过程.重点对比了2种不同类型的污染过程(大风外源输入污染21日12:00~23:00和静稳本地积累污染22日~24日12:00)中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边界层内PM_(2.5)生成的贡献.结果表明,模式能合理再现这一期间长江三角洲地区PM_(2.5)浓度的时空变化和分布.21日午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偏北风,风速较大,是短时大风北方输入污染.短时大风污染时段输送通量大,边界层中上部污染水平输入,再垂直下传.22~24日,地面小风,存在逆温,大气静稳,是本地积累污染.对比大风外源输入时段与静稳本地积累时段的过程分析发现,大风污染时段PM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35.0%)、水平平流(27.1%)、气溶胶化学生成(20.9%)、垂直平流(14.1%);本地积累时段PM_(2.5)的主要正贡献过程依次为局地源排放(50.1%)、气溶胶化学生成(27.1%)、垂直平流(17.4%).其中水平平流、源排放、气溶胶化学过程在2类污染时段中所占贡献率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外源输入 通量 过程分析 贡献率
下载PDF
北部湾经济区工业排放对广西二氧化硫浓度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凤琴 高晋徽 +1 位作者 罗晓莉 何莉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7年第1期82-86,I0001,I0002,共7页
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设计了增加该地区污染排放源的实验,利用WRF-Chem数值模式研究该地区工业排放变化对广西区域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出海高压后部的天气背景下,受偏南气流引导,北部湾经济区SO2排... 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设计了增加该地区污染排放源的实验,利用WRF-Chem数值模式研究该地区工业排放变化对广西区域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出海高压后部的天气背景下,受偏南气流引导,北部湾经济区SO2排放源强增加对广西区域SO2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污染物可以向北输送影响广西中部地区,最北影响到柳州市和河池市;受偏北气流影响时,北部湾经济区SO2排放源强增加对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大,仅局限于局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天气形势 大气污染 北部湾经济区
下载PDF
南京及周边黑碳气溶胶对臭氧影响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朱彬 智利蓉 +2 位作者 卢文 高晋徽 侯雪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26-635,共10页
利用南京地面站点2016—2017年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和臭氧(O_(3))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BC与近地面O_(3)的关系。结果表明,高BC(高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明显比低BC(低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 利用南京地面站点2016—2017年黑碳气溶胶(Black Carbon,BC)和臭氧(O_(3))逐小时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季节BC与近地面O_(3)的关系。结果表明,高BC(高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明显比低BC(低于平均值)影响下的O_(3)质量浓度值低,这种抑制作用在秋冬季明显高于春夏季,且BC与O_(3)的负相关性在秋冬季显著高于春夏季,而PM_(2.5)与O_(3)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利用WRF-Chem模式,对2017年12月个例开展BC反馈效应对O_(3)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再次证实BC对O_(3)存在负反馈影响。其影响机制是: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发展,使近地面NO_(x)积聚,从而减少臭氧的化学生成(VOCs控制区);BC可通过抑制边界层垂直湍流交换,减少边界层上部高O_(3)向下的湍流输送,从而减少近地面O_(3);BC可通过减小近地面风速,减少O_(3)的平流输入,从而减少地面O_(3)。不同个例的主要控制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光化学臭氧 观测分析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两湖盆地”秋季黑碳气溶胶的分布及来源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彬 王媛敏 +2 位作者 高晋徽 赵天良 王伶瑞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2-602,共11页
应用耦合了黑碳(Black Carbon,BC)区域源追踪方法的中尺度天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盆地(以下简称两湖盆地)秋季(2015年10月)黑碳的分布、区域来源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两湖盆地所处地理位置及... 应用耦合了黑碳(Black Carbon,BC)区域源追踪方法的中尺度天气-化学模式(WRF-Chem),对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盆地(以下简称两湖盆地)秋季(2015年10月)黑碳的分布、区域来源和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两湖盆地所处地理位置及地形的特殊性,在不同的风场条件下,本地源和外来源对两湖盆地BC的贡献占比变化较大。两湖盆地秋季BC的来源主要有3种情形:1)北风控制下的传输型:地面风速大,BC质量浓度相对低,上风向源对两湖盆地近地面BC的贡献占比达30.6%,其中汾渭地区的贡献最大,本地源的贡献占比为61.7%。2)地面风速小、大气稳定条件下的静稳型:近地面BC质量浓度高,本地源的贡献占比高达79.6%。3)东北风控制下的传输型:本地源和外来源的贡献共同使得两湖盆地BC维持较高质量浓度,本地源的贡献占比为64.1%,外来源的贡献主要包括安徽省、汾渭地区及长江三角洲的输送。在垂直方向上,传输型的本地源贡献占比仅在300 m以下较高;静稳型的本地源贡献占比较高,可延伸到1500 m以上(本地源的贡献占比在近地面约为75%、至1500 m约为50%)。在日变化上,本地源与外来源对两湖盆地BC的贡献占比呈相反变化,夜间和早间本地源的贡献占比较高而外来源的贡献占比较低,午后本地源的贡献占比减小而外来源的贡献占比明显增大;相对静稳型而言,传输型的这一日变化特征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chem 源追踪 黑碳气溶胶 两湖盆地
下载PDF
南京北郊O_3、NO_2和SO_2浓度变化及长/近距离输送的影响 被引量:47
17
作者 高晋徽 朱彬 +1 位作者 王东东 王飞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49-1159,共11页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北郊O3、NO2和SO2质量浓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采用聚类分析对轨迹进行分类和KZ滤波器对数据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讨论了南京北郊气体污染物(O3、NO2和SO2)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长/近距离输送对...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南京北郊O3、NO2和SO2质量浓度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采用聚类分析对轨迹进行分类和KZ滤波器对数据组分进行分离的方法,讨论了南京北郊气体污染物(O3、NO2和SO2)的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及长/近距离输送对该地区污染气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北郊春末夏初(5、6月)O3月均浓度出现最大值,12月出现最小值;NO2在春季(3—5月)月平均浓度相对较高,8月份浓度全年最低,而SO2浓度在6、7月出现最低值.不同季节气体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各有特点,O3呈单峰分布,12:00—15:00出现浓度最大值;NO2浓度高值则出现在夜间;SO2在清晨出现最大值,另外,春秋冬季SO2呈双峰型分布.长/近距离输送对南京北郊污染气体影响的分析表明,在西南方向的近距离输送影响下,该地区O3浓度将会出现明显的高值;传输速度较慢的西北气流则会促使该地区形成高浓度的NO2;长距离输送对O3和NO2的贡献与气团输送距离有关,说明该地区O3和NO2是区域性问题.另外,当在传输速度较慢的偏东气流的控制下,SO2的浓度较高,说明SO2的高浓度事件与偏东方向的近距离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污染物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KZ滤波器 长/近距离输送
原文传递
南京北郊秋季VOCs及其光化学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73
18
作者 李用宇 朱彬 +5 位作者 安俊琳 高晋徽 夏丽 张祥志 秦玮 汤莉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33-2942,共10页
采用GC5000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和EMS系统,于2011年11月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观测,分别测量了大气中56种VOCs组分和反应性气体(NOx、CO和O3).结果表明,南京北郊的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大约在48.17×10-9,日变化呈... 采用GC5000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和EMS系统,于2011年11月在南京北郊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连续观测,分别测量了大气中56种VOCs组分和反应性气体(NOx、CO和O3).结果表明,南京北郊的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大约在48.17×10-9,日变化呈明显双峰型特征,受机动车影响比较显著,极小值出现在下午16:00,白天与O3浓度曲线呈负相关;VOCs的平均OH消耗速率常数约为3.26×10-12cm3.(molecule.s)-1,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约为3.26 mol·mol-1;烯烃对OH消耗速率(LOH)和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率最大,芳香烃次之,而烷烃在大气中含量最为丰富,却并不是LOH和OFP主要贡献者;VOCs关键活性组分是乙烯、丙烯、1-丁烯、间,对-二甲苯及异戊二烯等物质;臭氧生成过程处于VOCs控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化学反应活性 OH消耗速率 臭氧生成潜势(OFP) EKMA
原文传递
南京市北郊夏季挥发性有机物的源解析 被引量:64
19
作者 杨辉 朱彬 +2 位作者 高晋徽 李用宇 夏丽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519-4528,共10页
2012年8月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南京市北郊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分析VOCs时间变化规律,并利用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受体模型和CPF(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unction)方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 2012年8月利用在线气相色谱仪对南京市北郊大气环境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分析VOCs时间变化规律,并利用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受体模型和CPF(conditional probability function)方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北郊夏季VOCs日变化呈双峰分布,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33.84±27.77)×10-9,夜间高于昼间.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烷烃,其次是烯烃和芳烃,分别占到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49.3%、24.4%和18.5%,乙炔占7.8%.南京市北郊夏季VOCs主要来源有5个,分别是交通尾气、燃料挥发、工业排放、有机溶剂挥发和植物排放源,各自对TVOCs贡献为33.1%、25.8%、23.2%、8.1%和9.7%.烷烃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排放、工业排放和燃料挥发,贡献百分比分别为23.7%、35.3%和31.3%;烯烃主要来源于燃料挥发、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分别占41.1%、18.4%和24.3%;对芳烃贡献最大的为汽车尾气排放,占到49.2%,其次是有机溶剂挥发排放占3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变化特征 PMF受体模型 条件概率函数 源解析
原文传递
影响南京地区的两次典型空气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20
作者 王飞 朱彬 +3 位作者 康汉清 高晋徽 王瑛 江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647-3655,共9页
2009年10月下旬与11月上旬,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接连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空气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表现为持续性灰霾天气,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秸秆焚烧和区域输送的混合影响.利用地面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资料结... 2009年10月下旬与11月上旬,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接连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空气污染过程.第一次污染过程表现为持续性灰霾天气,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秸秆焚烧和区域输送的混合影响.利用地面污染监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卫星遥感火点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讨论了局地源及区域输送对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污染过程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较高,与该地区之前观测结果比较气溶胶浓度峰值向大粒径偏移.两次过程PM2.1中SO24-/NO3-的值分别为1.30和0.99.第一次污染过程受偏东、偏南方向局地排放源的影响,≤0.1μm的气溶胶粒子逐渐累积.第二次污染过程主要受东北方向短距离输送与西南方向局地排放的混合影响,尤其是来自偏南方向气溶胶数浓度较高,≥0.1μm粒子尤为明显,说明秸秆焚烧的排放源主要来自此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空气污染过程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南京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