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脊柱侧弯患儿术后早期康复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高景淳 任艺 +2 位作者 郑铁华 李海艟 郭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6-451,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行后路脊柱融合(posterior spine fusion,PSF)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儿行后路脊柱融合(posterior spine fusion,PSF)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择期行PSF手术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ESP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5例。记录患儿术前和术后24 h康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QoR)-15评分、术后24 h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用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进食、进水时间。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和术前QoR-15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PB组和C组术后24 h QoR-15评分分别为(110.5±12.3)分和(99.0±13.6)分,ESPB组显著高于C组(P=0.003)。两组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ESPB组(18.6±4.5)min比C组(25.1±7.4)min,P<0.001]、首次下床活动时间[ESPB组(38.8±5.2)h比C组(43.6±5.3)h,P=0.002]、饮水时间[ESPB组2(1,2)h比C组2(2,4)h,P<0.001]和进食时间[ESPB组(12.6±4.5)h比C组(18.1±5.5)h,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SPB组患儿术后24 h疼痛评分曲线下面积(59.6±12.1)显著高于C组(81.7±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SPB组和C组患儿术后第1日镇痛泵按压次数分别为(18.1±5.5)次和(25.4±6.7)次,补救镇痛药物地佐辛用量分别为4.5(3.0,6.0)mg和6.0(4.5,10.0)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PB用于PSF患儿可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早期康复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脊柱侧弯 术后恢复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Halo重力牵引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梁明倩 曹隽 +5 位作者 张学军 白云松 高荣轩 高景淳 郭东 姚子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评估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 gravity traction,HGT)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重度脊柱侧弯患儿临床资料... 目的评估术前Halo重力牵引(halo gravity traction,HGT)辅助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弯(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55例重度脊柱侧弯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9.4±3.8)岁。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8例)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7例)。两组均接受HGT治疗。收集两组牵引前、牵引后及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主弯、代偿弯、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平衡、肩高度、T1-S1高度,评估两组患儿畸形矫正情况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术前主弯Cobb角分别为(88.9±14.1)°和(89.5±17.4)°;代偿弯Cobb角分别为(28.8±12.9)°和(33.3±12.9)°;胸椎后凸分别为(74.1±21.0)°和(69.9±20.8)°;腰椎前凸分别为(47.9±13.4)°和(38.9±6.6)°;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43.2±15.5)mm和(38.3±10.2)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4.7±10.5)mm和(44.4±19.8)mm;肩高度分别为(22.8±11.8)mm和(13.9±12.1)mm;T1-S1高度分别为(24.3±5.4)cm和(27.2±5.2)cm。接受HGT治疗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Cobb角分别为(64.2±14.6)°和(53.0±14.9)°;代偿弯Cobb角分别为(16.5±10.3)°和(19.2±11.0)°;胸椎后凸分别为(53.7±16.9)°和(48.3±14.4)°;腰椎前凸分别为(37.4±7.0)°和(30.2±8.0)°;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24.6±12.0)mm和(20.3±11.6)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0.7±2.9)mm和(19.1±11.6)mm;肩高度分别为(12.0±7.1)mm和(7.0±4.0)mm;T1-S1高度分别为(28.1±5.0)cm和(31.5±5.0)cm;较牵引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但两组比较,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矫正率(41.3±8.7)%高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27.4±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先天性脊柱侧弯组和非先天性脊柱侧弯组主弯Cobb角分别为(41.7±13.9)°和(37.4±12.8)°;胸椎后凸分别为(40.5±16.3)°和(38.4±8.9)°;腰椎前凸分别为(33.4±6.2)°和(25.9±7.9)°;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9.4±8.2)mm和(19.1±6.0)mm;矢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18.6±11.2)mm和(20.3±11.4)mm;肩高度分别为(11.5±7.1)mm和(9.0±5.6)mm;T1-S1高度分别为(30.2±5.4)cm和(32.5±7.1)cm;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GT治疗重度CS可以在术前矫正结构侧弯及代偿侧弯,纠正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虽然CS主弯矫正率低于非CS,但经过HGT再行手术治疗可以达到相同的最终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牵引术 重度脊柱侧弯 先天性脊柱侧弯 外科手术 儿童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7 位作者 祁新禹 白云松 郭东 李浩 曹隽 姚子明 高荣轩 高景淳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 目的初步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在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半椎体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我院134例确诊为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接受"脊柱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治疗方案。术中监测指标主要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置钉前获得基线。在排除线路故障、麻醉、血压下降、低体温等外界因素后,符合"基线相比SEP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70%"中任意一条则认为达到预警判定标准。结果 134例患儿中,SEP引出率为100%,MEP引出率为97. 8%,其中16例(12%)矫形过程中可见SEP波幅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但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且患儿术后无肢体感觉异常。5例(3. 7%)出现MEP波幅下降,其中1例(0. 7%)在置钉过程中出现一侧MEP波幅下降,4例(2. 9%)在切除半椎体后矫形过程中脊柱侧弯凹侧MEP波幅逐渐下降且超过预警标准,均按要求及时放慢或停止操作,3例波幅逐渐恢复,1例波幅仍未见恢复,进行术中唤醒,证实该侧下肢肌力下降,及时调整内固定后波幅基本恢复正常。所有患儿术后均未见神经异常症状。结论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弯术中神经损伤好发于置钉、半椎体切除、矫形等关键步骤中,SEP和MEP联合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损伤,并指导术者及时停止可能造成病情恶化的操作,最大限度降低损伤程度,为改善患儿预后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先天性 半椎体 神经电生理 诱发电位 躯体感觉 诱发电位 运动
下载PDF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6 位作者 高景淳 郭东 祁新禹 白云松 曹隽 李承鑫 孙保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6期582-587,共6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9例,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9.1±2.7)岁,均行后路...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儿童腰椎滑脱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9例,其中男2例,女17例,平均年龄(9.1±2.7)岁,均行后路复位融合固定手术。术中同时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运动诱发电位(motion evoked potential,MEP)及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EMG)监测。阳性判定标准为:与基线相比,MEP波幅下降≥80%、SEP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或者出现任何形式的肌电反应。结果19例术中均成功获得具有监护价值且重复性较好的SEP及MEP波形,成功率100%。术中在触碰、推挤及牵拉神经根时,相应的自由肌电图监测均出现肌电反应,记录阳性率为100%。本组患者监测过程中SEP与MEP波幅或潜伏期改变均未达到预警标准,其中2例术中出现一侧连续爆发性肌电反应,及时暂停手术操作后,肌电反应明显减少,继续操作后再次出现肌电反应,术中唤醒并调整手术操作。术后出现该侧下肢神经灼性疼痛,肌力正常,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结论在腰椎滑脱复位手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同时了解脊髓完整性及神经根功能状态,降低术中损伤脊髓、神经根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前移/外科学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儿童脊柱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手术疗效的回顾性分析
5
作者 冯磊 张学军 +4 位作者 郭东 姚子明 高景淳 刘昊楠 张瀚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8期761-765,772,共6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致脊柱椎体骨质破坏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LCH导致脊柱椎体骨质破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脊柱...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儿童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致脊柱椎体骨质破坏的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LCH导致脊柱椎体骨质破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脊柱后路病灶刮除活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中全程予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physiological monitoring,IONM),主要指标为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波幅变化,于置钉前获得波幅基线。预警标准为:与基线相比,SEP波幅下降≥50%和(或)潜伏期延长≥10%,MEP波幅下降≥80%。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LCH。均于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拍摄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并行脊柱CT检查,评估脊柱椎体病变部位节段性后凸角的大小以及病变椎体的高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脊髓损伤水平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7例LCH致脊柱椎体骨质破坏患者,男22例,女45例,平均年龄(4.4±2.6)岁,术后随访时间均在2年以上。手术前病变脊柱椎体存在节段性后凸角(30.1±10.1)°,手术后末次随访时下降至(5.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91,P<0.001);手术前病变椎体高度(5.9±4.0)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13.9±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3,P<0.001)。67例中,53例术前无神经系统症状;14例存在下肢肌力减弱,ASIA分级为C或D级,围手术期神经功能损伤无明显恢复,至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均为E级。术中67例均能顺利引出SEP波幅,成功率100%;57例能引出MEP波幅,成功率85.1%,10例因下肢肌力下降明显,无法引出MEP波幅(14.9%)。结论对于椎体破坏严重的LCH患者,尤其术前伴有神经症状者,脊柱后路病灶刮除活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肉瘤/外科学 组织细胞肉瘤/药物疗法 脊柱损伤/外科学 脊髓损伤/康复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距下关节稳定术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中远期效果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高荣轩 李承鑫 +3 位作者 范竟一 刘虎 李浩 高景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1例(21足)柔韧性平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15足),女3例(6足);年龄(9.7±...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稳定术(extraosseous talotarsal stabilization,EOTTS)治疗儿童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11例(21足)柔韧性平足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15足),女3例(6足);年龄(9.7±1.4)岁,范围在8~12.5岁。本组患儿均应用跗骨窦螺钉行EOTTS,并随访5年以上。收集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拍摄的负重位X线片,并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Meary角)和距骨跟骨角(TCA),收集前后位X线片测量距骨第一跖骨角(T1MT)和距骨第二跖骨角(T2M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量表对患儿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足部疼痛及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7.4±4.8)个月,范围在60~75个月。Meary角由术前的(15.0±4.6)°降至术后的(0.7±0.5)°,末次随访时为(0.7±0.7)°;TCA由术前的(43.4±10.0)°降至术后的(30.9±2.9)°,末次随访时为(29.3±2.6)°;T1MT由术前的(15.5±3.5)°降至术后的(7.5±2.4)°,末次随访时为(6.5±2.3)°;T2MT由术前的(29.6±5.1)°降至术后的(11.6±1.2)°,末次随访时为(12.5±2.1)°;V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5.5±0.7)分降至术后的(1.0±0.6)分,末次随访时为(1.6±0.8)分;AOFAS量表评分由术前的(69.4±3.9)分升至术后的(91.8±3.0)分,末次随访时为(90.6±2.8)分。上述各项参数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述各项参数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术后症状消失,无复发。2例(2足)术后早期出现局部疼痛,经治疗后好转,无螺钉移位或脱出。结论EOTTS可有效改善儿童柔韧性平足症外观,缓解负重及行走时的疼痛症状,中远期随访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足症 儿童 距下关节稳定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