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Clark Y构造非对称翼型风机的正向通风性能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海民 高涌东 +1 位作者 胡峰 陈思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2,共7页
针对双向通风的工程应用,基于Clark Y标准翼型设计了4种S型非对称翼型并应用至单级可逆轴流风机,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及性能试验分析,对比研究了采用不同S翼型的可逆风机仅在正向通风情况下的气动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前缘厚度增加... 针对双向通风的工程应用,基于Clark Y标准翼型设计了4种S型非对称翼型并应用至单级可逆轴流风机,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及性能试验分析,对比研究了采用不同S翼型的可逆风机仅在正向通风情况下的气动性能。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前缘厚度增加,风机进口截面的和叶顶间隙的湍流动能会有所下降,减少了流动损失,而增加尾缘最大厚度会降低叶轮出口流通性能。因此,反映到风机的性能上,在满足逆向通风的流量和静压前提下,增加前缘最大厚度同时减少尾缘最大厚度,风机正向通风时效率及全压会随之发生下降。综合比较而言,本文所研究的运用在正向吹风工况中的4类可逆风机,其中F4性能较优,而F10性能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k Y翼型 非对称翼型 可逆风机 正向吹风 流场分布 性能试验
下载PDF
管道中旋流喷嘴雾化流场的速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涌东 汪建兴 +1 位作者 王海民 饶玲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7-63,共7页
离心式旋流雾化喷嘴内流场的速度分布决定了喷嘴的雾化性能。利用VOF两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管道中减温水通过旋流喷嘴雾化并与过热蒸汽混合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喷嘴雾化场的流动过程,着重分析了内外流场... 离心式旋流雾化喷嘴内流场的速度分布决定了喷嘴的雾化性能。利用VOF两相流模型和RNG k-ε湍流模型对管道中减温水通过旋流喷嘴雾化并与过热蒸汽混合的整个流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获得了喷嘴雾化场的流动过程,着重分析了内外流场的速度分布特性。研究表明:流体通过离心式旋流喷嘴的切向孔后变成旋转流体,从喷嘴出口螺旋喷出后,迅速由液柱变为沿一定的锥角扩散的液膜,液膜逐渐雾化为液滴;在喷嘴内部的旋转流体,其合速度与切向速度沿径向,都是先增加后减小;随着流通截面发生改变,其速度的变化主要发生在轴向分量上,切向速度的变化比较小;流体从旋流喷嘴喷出雾化,会在喷嘴出口中心轴线附近形成回流区;当管道中的流体具有一定的流速时,还会在喷嘴前壁边缘附近形成回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喷嘴 旋转流体 速度分布 回流区
原文传递
基于Clark Y的非对称翼型对可逆轴流风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海民 高涌东 +1 位作者 胡峰 陈思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3-90,105,共9页
针对双向通风机的工程应用,基于Clark Y标准翼型采用尾部反接法设计了4种"S"型非对称翼型(反接段弦长与总弦长的占比分别为0.286、0.375、0.444和0.500),并应用至单级可逆轴流风机,通过数值模拟及风机性能试验对比分析4种可... 针对双向通风机的工程应用,基于Clark Y标准翼型采用尾部反接法设计了4种"S"型非对称翼型(反接段弦长与总弦长的占比分别为0.286、0.375、0.444和0.500),并应用至单级可逆轴流风机,通过数值模拟及风机性能试验对比分析4种可逆翼型的风机在双向来流中气动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前缘厚度增加,风机进口截面的和叶顶间隙的湍流动能会有所下降,减小了流动损失,而增加尾缘最大厚度会降低叶轮出口流通性能;反映到风机的性能上,增加前缘最大厚度同时减小尾缘最大厚度,风机正向通风时效率及全压会有所下降,而反向通风时两者均有大幅提升;采用反接段弦长占比为0.444的非对称翼型风机整体性能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rk Y翼型 非对称翼型 可逆轴流风机 流场分布 性能试验
原文传递
注射器伞状螺口防刺伤护针帽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华丽 陈丽婵 +3 位作者 冯敏珠 高湧 王萍 陈权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期279-280,共2页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因素,对临床医护工作者职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 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主要包括:(1)抽取药液配液时;(2)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针头时;(3)用双手将针头套入护针帽时[3]. ...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最常见的因素,对临床医护工作者职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2]. 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主要包括:(1)抽取药液配液时;(2)分离使用后的注射器或输液器针头时;(3)用双手将针头套入护针帽时[3]. 经调查458名护士中有1286人次发生锐器伤,其中发生环节中,拔护针帽占12. 36%,双手回套护针帽占2. 88% [4]. 护针帽是引发针刺伤的重要因素,所以改良护针帽的设计,对减少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研制出新型的注射器伞状螺口防刺伤护针帽,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新推广 注射器 护针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