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LR5-肠道菌群途径探讨电针对营养型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高璐琪 司原成 +4 位作者 康朝霞 张二伟 李志菊 张丽娟 王显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27,共7页
目的 基于TLR5-肠道菌群探讨电针对营养型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SPF级C57BL/6小鼠,其中10只空白鼠为正常组,另外50只通过高脂饮食诱导营养型肥胖模型,筛选得到营养型肥胖模型鼠20只,随机均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 目的 基于TLR5-肠道菌群探讨电针对营养型肥胖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60只SPF级C57BL/6小鼠,其中10只空白鼠为正常组,另外50只通过高脂饮食诱导营养型肥胖模型,筛选得到营养型肥胖模型鼠20只,随机均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针刺中脘、天枢、关元、丰隆四穴,得气后接通电针仪,连续21 d进行电针处理。观察各组实验鼠一般指标(体重、Lee’s指数)、组织指标(肾周脂肪组织质量)、血清指标[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分子指标[瘦素(LEP)、脂联素(ADPN)、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多糖结合蛋白(LBP)和胆囊收缩素(CCK)]等差异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5(TLR5)蛋白分布差异变化,使用RT-PCR法检测TLR5基因表达的差异变化;采用16S rDNA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变化。结果 模型组的体重、Lee’s指数、肾脏周围脂肪质量、血清CHO、TG、HDL-C含量、脂肪细胞因子LEP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含量、肠黏膜组织中IL-6、IL-1β、TNF-α、LBP和CCK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脂肪细胞因子ADPN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经电针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模型组肠黏膜上TLR5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经电针干预后明显下调。模型组肠道菌群的种类显著少于正常组,经电针干预后明显增加;模型组拟杆菌纲(Bacteroidia)、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迟缓埃格特菌科(Eggerthellacrae)、疣微菌科(Sutterellaceae)比例明显升高,芽孢杆菌纲(Bacilli)、梭菌纲(Clostridia)、梭菌科(Clostridiaceae)、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比例明显下降,经电针干预后明显改善。结论 电针具有较好治疗营养型肥胖症的作用,通过平衡肠道菌群的结构,良性调节肠黏膜上TLR5蛋白的分布与表达,降低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应,促进机体脂质代谢,达到减肥降脂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营养型肥胖 TLR5 16S rDNA测序
下载PDF
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细胞外囊泡角度探究电针对营养型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王显云 司原成 +2 位作者 高璐琪 李志菊 康朝霞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2,共8页
目的: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探讨电针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肥胖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电针组针刺中脘、关元、天枢及足三里四个穴位。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粪便... 目的:从肠道微生物源性的细胞外囊泡探讨电针对食源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方法:建立营养性肥胖模型,将造模成功的肥胖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电针组针刺中脘、关元、天枢及足三里四个穴位。干预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粪便,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外囊(EV)。透射电镜鉴定EV,提取EV中微生物DNA,通过16S rRNA的测序技术对其关联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电针干预治疗后肥胖鼠体质量及Lee’s指数显著下降(P <0.01),透射电镜图显示粪便中提取的EV呈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的囊泡状结构,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模型组变形菌门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5),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均明显降低(P <0.05)。在属水平上,模型组嗜冷杆菌属、游动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而土壤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乳杆菌属、农杆菌、肠杆菌属、短波单胞菌、丛毛单胞菌属细菌丰度均低于正常组(P <0.05)。电针干预后,实验鼠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增加,菌群结构向正常小鼠靠拢。结论:营养性肥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伴随肠道微生物源性EV谱的变化,16S rRNA测序分析表明,肠道微生物源性EV中微生物DNA反映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电针治疗肥胖不仅与调控肠道菌群有关,还与肠道微生物源性EV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肥胖 细胞外囊泡 肠道菌群 16S rRNA测序
下载PDF
从肠道代谢物角度探析单纯性肥胖症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志菊 高璐琪 +1 位作者 司原成 陈波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肥胖已经成为本世纪最流行的疾病之一,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占主体地位。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人超重或肥胖,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不仅严重危害病人身体健康,并且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单纯... 肥胖已经成为本世纪最流行的疾病之一,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占主体地位。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人超重或肥胖,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不仅严重危害病人身体健康,并且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单纯性肥胖症高发原因,主要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分不开。同时,其形成与发病进展与肠道代谢物的种类及功能调节密切相关。因此,本文重点从肠道代谢物的角度,探析肠道代谢产物与单纯性肥胖症之间的作用机制,寻找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新靶点和方法,为预防和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等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代谢物 单纯性肥胖症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外泌体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在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显云 司原成 +2 位作者 李志菊 高璐琪 陈波 《中国医药》 2023年第12期1907-1910,共4页
慢性脂肪组织的低度炎症是肥胖及其相关代谢障碍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如何改善脂肪组织炎症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外泌体对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外泌体微小RNA能实现对脂肪组织炎症的调控。本文就外泌体介导的... 慢性脂肪组织的低度炎症是肥胖及其相关代谢障碍发生的主要驱动因素,因此如何改善脂肪组织炎症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外泌体对肥胖相关代谢疾病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外泌体微小RNA能实现对脂肪组织炎症的调控。本文就外泌体介导的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肥胖脂肪组织炎症机制进行综述,阐释脂肪组织炎症发病机制,以期为肥胖相关炎症提供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脂肪组织炎症 肥胖 巨噬细胞极化 微小RNA
下载PDF
电针对营养型肥胖鼠脂肪酸合成酶(Fas)的调控机制研究
5
作者 司原成 任晨晨 +4 位作者 陈波 张二伟 康朝霞 李志菊 高璐琪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10期11-16,共6页
目的:探究电针对营养型肥胖鼠脂肪酸合成酶(Fas)代谢的调控机制。方法:选择SPF级C57BL/6小鼠,复制营养型肥胖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四穴,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 目的:探究电针对营养型肥胖鼠脂肪酸合成酶(Fas)代谢的调控机制。方法:选择SPF级C57BL/6小鼠,复制营养型肥胖模型,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四穴,得气后进行电针治疗。观察各组小鼠体质量、Lee’s指数、血清血脂(CHO和TG)、脂肪因子(ADPN和LEP)及肾脏周围脂肪组织中的Fas的含量差异。运用HE染色和油红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的直径大小差异和肝脏组织中油粒占比差异。运用Rt-PCR和WB检测方法,观察肾脏周围脂肪组织中Fa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模型组体质量、Lee’s指数、血清CHO和TG、脂肪细胞因子(ADPN和LEP)、肾周脂肪细胞直径、肝脏组织中油粒占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电针干预后,体质量、Lee’s指数、血清CHO和TG、脂肪细胞因子(ADPN和LEP)、脂肪细胞直径、肝脏组织中油粒占比(%)均明显下降(P<0.05)。模型组脂肪组织中Fas含量及Fa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经电针干预后,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脂肪组织中Fa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减少组织Fas合成和脂肪因子的分泌,调节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营养型肥胖 脂质代谢 脂肪酸合成酶
下载PDF
研究生导师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6
作者 司原成 陈波 +3 位作者 康朝霞 张二伟 李志菊 高璐琪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第17期7-9,共3页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学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研究生导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其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完善制度建设、发挥榜样作用、加强主题教育、提高准入条件等...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其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学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研究生导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存在问题的原因,明确其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完善制度建设、发挥榜样作用、加强主题教育、提高准入条件等可行的建议,旨在更好地推进导师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导师 科研诚信 学术规范
下载PDF
基于DNA甲基化技术探讨营养型肥胖小鼠脂肪细胞表观遗传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高璐琪 司原成 +2 位作者 康朝霞 王显云 李志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1228-1234,共7页
目的:营养型肥胖症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课题组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探究营养型肥胖鼠脂肪细胞DNA甲基化的差异变化,从新的角度研究肥胖症产生与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C57BL/6小鼠,采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喂养8周后,将达到营养... 目的:营养型肥胖症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课题组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探究营养型肥胖鼠脂肪细胞DNA甲基化的差异变化,从新的角度研究肥胖症产生与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级C57BL/6小鼠,采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喂养8周后,将达到营养型肥胖标准的小鼠设为肥胖组(M);定期记录小鼠的体重;通过HE染色观察脂肪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中TC、TG、HDL-C和LDL-C的差异,并采用MethylRAD-seq技术检测肾周脂肪组织细胞DNA甲基化差异表达的位点与基因。结果:正常组(N)相比较,肥胖组的小鼠体重和肾周脂肪的重量明显增加(P<0.01),肾周脂肪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同视野下脂肪细胞数目明显变少,直径明显变大(P<0.01);肥胖组的TC显著升高(P<0.01),TG显著降低(P<0.01)。经MethylRAD-seq技术,筛查出N组和M组实验鼠中差异显著的甲基化位点共有5528个,其中上调位点3003个和下调位点2525个;DNA甲基化基因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的有80个,包括表达上调44个基因和下调36个基因;GO/KEGG的富集分析显示,两组实验鼠DNA甲基化的作用机制涉及多种生物过程、分子功能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营养型肥胖小鼠脂肪细胞存在表观遗传的差异变化,肥胖鼠肾周脂肪组织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及DNA甲基化有明显差异,可以在分子及基因水平上,为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饮食 营养型肥胖 DNA甲基化 小鼠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