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工程化韧带及其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钟睿 高竞宇 +6 位作者 严承远 陆帅 刘芷麟 方超 余刚 王英明 赵其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3年第3期308-314,共7页
现有人工韧带产品的重建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已相对成熟,为防止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困难、骨隧道扩大、滑膜炎性反应、感染、外固定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肌腱组织成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组织工程化... 现有人工韧带产品的重建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已相对成熟,为防止韧带重建术后的腱-骨愈合困难、骨隧道扩大、滑膜炎性反应、感染、外固定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肌腱组织成为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构建及其支架材料的进展,探讨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腱-骨愈合 人工韧带 组织工程 生物支架
下载PDF
全内与传统隧道技术重建前十字韧带术后隧道扩大程度及疗效的比较
2
作者 严承远 方超 +1 位作者 高竞宇 赵其纯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7-455,共9页
目的比较采用全内技术与传统由外向内移植物引人技术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术后隧道扩大程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47例,根据重... 目的比较采用全内技术与传统由外向内移植物引人技术重建前十字韧带(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术后隧道扩大程度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47例,根据重建ACL方式分为全内技术组和传统技术组。全内技术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7.72±7.33)岁,左17例、右8例;传统技术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27.82±7.12)岁,左11例、右11例。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评分及Tegner评分。通过术后1年CT扫描评估股骨与胫骨隧道扩大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64±2.04)个月(范围12~21个月)。全内技术组手术时间为(178.60±42.90)min,长于传统技术组的(133.60±28.77)min(t=4.163,P<0.001)。全内技术组术后第1天、第15天VAS评分[(7.08±1.29)分、(5.56±1.33)分]均较传统技术组[(7.96±1.29)分、(6.32±1.13)分]低(P<0.05)。术后第1、6、12个月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内技术组和传统技术组术前Lysholm、IKDC及Tegner评分分别为(34.00±18.63)分、(36.24±15.01)分、(1.20±1.12)分和(36.18±13.64)分、(38.23±14.94)分、(1.55±1.14)分,术后6个月分别为(72.60±13.95)分、(74.12±12.03)分、(3.56±1.05)分和(68.41±10.80)分、(66.59±17.93)分、(3.23±1.15)分,术后12个月分别为(92.32±5.23)分、(81.40±7.24)分、(5.28±1.62)分和(91.27±6.32)分、(82.18±7.26)分、(4.96±1.25)分。术后6个月两组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进一步改善(P<0.05);两组间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全内技术组股骨及胫骨隧道扩大值为(1.78±1.03)mm和(1.18±0.97)mm,均小于传统技术组的(2.30±1.33)mm和(1.83±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技术组股骨侧隧道扩大与胫骨侧扩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全内技术组股骨侧扩大大于胫骨侧(P<0.05)。两组股骨侧及胫骨侧0级与1级隧道扩大的Lysholm、IKDC及Tegner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内与传统由外向内移植物引入技术行ACL重建术后短期临床疗效相当,但全内重建技术后早期疼痛较轻,且隧道扩大程度较小;骨隧道扩大程度对临床早期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前交叉韧带重建 关节镜检查 全内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