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后肠道菌群移位与微生态防治研究(一) 被引量:10
1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3 位作者 盛志勇 郭振荣 高维宜 贺立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7-9,共3页
为了深入地研究肠道菌群的生物屏障作用,我们使用Wistar大鼠制备烧伤动物模型,定量地分析了烧伤大鼠肠道粘膜和内容物中5类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烧伤大鼠48h菌群变化明显,烧伤大鼠48h血培养阳... 为了深入地研究肠道菌群的生物屏障作用,我们使用Wistar大鼠制备烧伤动物模型,定量地分析了烧伤大鼠肠道粘膜和内容物中5类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了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烧伤大鼠48h菌群变化明显,烧伤大鼠48h血培养阳性率为50%,细菌移位率达41%,烧伤24h血浆内毒素升高,二胺氧化酶活性和结肠IgA水平下降,发生了内源性感染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烧伤 动物模型 肠道菌群 移位 微生态
下载PDF
烧伤后肠通透性改变的测定 被引量:2
2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3 位作者 郭振荣 崔小林 高维宜 盛志勇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1-14,共4页
我们使用气液相色谱法测定烧伤动物模型猪和烧伤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烧伤猪感染组在出现内毒素血症的同时,尿中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升高,提示烧伤后内源性感染与肠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而烧伤病人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 我们使用气液相色谱法测定烧伤动物模型猪和烧伤患者尿中乳果糖和甘露醇,烧伤猪感染组在出现内毒素血症的同时,尿中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升高,提示烧伤后内源性感染与肠通透性改变密切相关。而烧伤病人乳果糖/甘露醇的分泌比率无明显改变,这些病人也未发生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相色谱 内毒素 内源性感染 烧伤 肠通透性
下载PDF
猪烧伤后肠通透性改变和内源性感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熊德鑫 高维宜 +2 位作者 盛志勇 祝小枫 贺立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52-453,共2页
严重烧伤后由于肠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通透性改变,肠道内异常增殖的细菌和毒素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和许多脏器,易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脓毒症甚至发生MSOF,为探讨烧伤后肠通透性改变和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制备了小型猪的烧伤模型... 严重烧伤后由于肠屏障功能受损,引起肠通透性改变,肠道内异常增殖的细菌和毒素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和许多脏器,易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脓毒症甚至发生MSOF,为探讨烧伤后肠通透性改变和内源性感染的关系,制备了小型猪的烧伤模型,进行初步研究。1材料与方法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肠通透性
下载PDF
实验用小型猪麻醉效果观察 被引量:9
4
作者 常国友 马诺山 +1 位作者 付小兵 高维宜 《上海实验动物科学》 1995年第3期171-172,共2页
报告60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硫喷妥钠作用的结果。方法分单纯硫喷妥钠组与硫喷妥钠复合麻醉组。单纯硫喷妥钠组采用肌肉、腹腔及静脉途径;硫喷妥钠麻醉复合组除按上述给药途径外,1组加安定,另1组加氯胺酮。2组方法均达到良好麻... 报告60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硫喷妥钠作用的结果。方法分单纯硫喷妥钠组与硫喷妥钠复合麻醉组。单纯硫喷妥钠组采用肌肉、腹腔及静脉途径;硫喷妥钠麻醉复合组除按上述给药途径外,1组加安定,另1组加氯胺酮。2组方法均达到良好麻醉效果,麻醉程度控制较好,呼吸、循环系统无明显抑制。尤以疏喷妥钠复合麻醉组效果更佳,适合实验时间长,需气管插管和肌肉松弛的动物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中国小型猪 动物实验
下载PDF
几种药物用于烧伤大鼠局部抗感染作用的观察
5
作者 熊德鑫 祝小枫 +3 位作者 盛志勇 郭振荣 高维宜 贺立新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4,共4页
在烧伤大鼠创面接种绿脓杆菌(109CFU/ml,)使用银锌霜、磺胺嘧啶银霜,生态霜及空白霜膏抗感染实验,结果发现:生态霜作用与磺胺嘧啶银、银锌霜效果相当,既能拮抗绿脓杆菌感染,又对创面有保护作用,如先使用生态霜效果更好。
关键词 烧伤 绿脓杆菌 生态霜
下载PDF
不同治疗阶段(1970~1998年)烧伤脓毒症的防治经验 被引量:37
6
作者 柴家科 盛志勇 +8 位作者 郭振荣 高建川 纪晓峰 杨红明 高维宜 贺立新 贾晓明 刁力 李利根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8-81,共4页
目的 总结并提出伤后脓毒症临床研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我科 1970年 1月至1998年 10月收治的 5 330例烧伤患者中 45 1例发生脓毒症者 ,分为 3个治疗阶段 ,结合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一系列防治新方法的使用 ,分析烧伤后脓毒症... 目的 总结并提出伤后脓毒症临床研究及防治措施。 方法 将我科 1970年 1月至1998年 10月收治的 5 330例烧伤患者中 45 1例发生脓毒症者 ,分为 3个治疗阶段 ,结合临床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及一系列防治新方法的使用 ,分析烧伤后脓毒症发病率及死亡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结果 第 3治疗阶段脓毒症总发生率 (6 .7% )和死亡率 (4 .5 % )以及烧伤面积大于 30 %TBSA伤员脓毒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第 1、2阶段 (P <0 .0 5~ 0 .0 1)。第 3阶段脓毒症并发MSOF死亡组IL - 6、IL - 8、LPS和TNFα ,在整个MSOF期间明显高于存活组 ,尤其是死亡前为甚 (P <0 .0 5~0 .0 1)。 结论 早期、适当、有效的复苏 ,及时防治伤后感染 ,对深度烧伤创面及早切削痂植皮 ,加强内脏器官的保护与支持是降低脓毒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的最重要措施。一旦发生烧伤创面脓毒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1970~1998年 烧伤 脓毒症 预防
原文传递
结合三维立体几何学及3D MAX软件探究小耳畸形患者三维耳支架雕刻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彭旭 魏斌 +5 位作者 李立仲 高维宜 王文娟 石伟强 魏超 唐道臣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02-205,共4页
目的结合三维立体几何学及3DMAX软件探究小耳畸形患者三维耳支架拼接雕刻技术。方法5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采用外耳膜片为二维平面模板转化到三维立体雕刻的塑形方案,术前精确设计肋软骨,取第6~8肋软骨;根据健侧外耳的三维结构... 目的结合三维立体几何学及3DMAX软件探究小耳畸形患者三维耳支架拼接雕刻技术。方法58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采用外耳膜片为二维平面模板转化到三维立体雕刻的塑形方案,术前精确设计肋软骨,取第6~8肋软骨;根据健侧外耳的三维结构特点,运用三维立体几何测绘计量,在外耳膜片导引下,术中用刻度尺在软骨标识选取合适部位进行截断,结合3DMAX软件重建模拟的立体耳;逆向思维,即重建的3D外耳模型是由多个微小积木堆集而成,我们所做的即是先将3D模型虚拟演练分割成若干“积木”状骨块,然后再将若干“积木”状骨块拼接组建成一个三维立体模型。结果术后随访1年,42例患者再造耳郭与健耳匹配,空间三维结构及局部亚单位形态逼真,颅耳角的角度与健耳对称。结论结合三维立体几何学并运用三维耳支架雕刻,有利于使再造外耳形体精确逼真,同时合理的预先设计,利于减少供区的损伤及胸壁畸形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耳畸形 耳郭再造 肋软骨 雕刻拼接 3D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