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深度及其成因探讨 被引量:17
1
作者 高金哲 李志伟 +1 位作者 包丰 崇加军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8-2335,共8页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乾安与前郭县交界地区发生了M5.0级地震,是吉林省40多年来最大浅源地震,造成了约1亿元的经济损失.有关此次的地震成因有一定争论,而震源深度则是解决这些争论的重要参数之一.鉴于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差...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乾安与前郭县交界地区发生了M5.0级地震,是吉林省40多年来最大浅源地震,造成了约1亿元的经济损失.有关此次的地震成因有一定争论,而震源深度则是解决这些争论的重要参数之一.鉴于不同机构给出的震源深度差别很大,本文利用吉林省及邻近地区的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和远震波形,采用多种方法准确测定了震源深度.首先采用CAP方法反演近震全波形得到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确定震源深度为6±1km.利用远震体波波形,通过波形对比和pP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约为5km.利用流动地震台站观测,测定了14个波形清晰的余震震源深度,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深度为5~7km.多种震源深度测定结果比较一致,表明乾安地震的震源深度为6±1km.综合地震勘探的资料,表明乾安地震的主震位于基岩之上,在油井下方1~2km.震区历史地震活动性很低,结合油气开采诱发地震的判别标准,推测乾安地震可能与油气开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安地震 震源深度 CAP方法 震源机制解 诱发地震活动 深度震相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区的尾波Q值估计 被引量:8
2
作者 高金哲 刘杰 +2 位作者 桑成良 张洪艳 华卫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0-409,共10页
对1999~2005年间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站所有数字化波形记录中震级ML≥0.6的94个火山地震事件,利用频率在1.0~16.0Hz范围内的记录,依据S波单次反散射模型测算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尾波Q值,获得尾波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47±2)f(0.7... 对1999~2005年间长白山天池火山观测站所有数字化波形记录中震级ML≥0.6的94个火山地震事件,利用频率在1.0~16.0Hz范围内的记录,依据S波单次反散射模型测算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尾波Q值,获得尾波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C=(47±2)f(0.74±0.01)。假定衰减完全由散射损失造成,则估计得到长白山天池火山区的最小平均自由程为17km,且与所用的频率无关,表明天池火山区下方散射体分布密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天池火山 最小平均自由程 尾波Q值 散射体
下载PDF
地震前驱波观测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金哲 吕政 +1 位作者 张洪艳 邵喜彬 《华南地震》 2005年第1期53-58,共6页
前驱波的研究,可能成为未来地震预测和理论研究的一个突破点。列举了国内外前驱波观测事实,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地震工作者对前驱波进行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关键词 前驱波 地震预报 静地震 慢地震
下载PDF
2011年5月中国东北M_w5.7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区域波形反演与成因探讨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圣强 陈棋福 +5 位作者 赵里 朱露培 高金哲 李闽峰 刘桂平 王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959-297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 本研究利用中国区域宽频地震台的波形数据,应用gCAP(generalized 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0年2月18日和2011年5月10日中国东北中俄边界附近发生的两个深震的矩张量解,与全球地震矩张量测定机构的结果对比分析,证实了2011年5月深震具有显著的补偿线性单力偶矢量(CLVD)成分,表明基于区域波形资料的gCAP反演可获得较可靠的深震震源机制结果.结合研究区1977—2010年的深震震源机制数据反演确定的日本俯冲带前缘的区域应力场方向,分析认为2011年5月深震的非同寻常震源机制,可能是由于日本东北近海Mw9.0地震造成南东东向拉张应力的变化而造成的,属于日本俯冲带动力作用过程中的响应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深震 gCAP方法 应力场反演 日本俯冲带 东日本大地震
下载PDF
2013年吉林前郭M_S5.5震群的双差法重新定位及震源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俊清 甘卫军 +3 位作者 刘财 张晨侠 高金哲 梁诗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1-993,共13页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 基于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震相资料、松辽盆地中部地壳速度结构,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3年10月31日开始的吉林省前郭爆发性震群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根据重新定位后的地震群空间分布图像结合震中区附近的物探资料探讨发震构造的特征。重定位后EW、NS和UD 3个方向大致的定位精度分别为0.9km、0.7km和1.2km,地震序列震呈NW向密集条带状分布,长度约12km,正交NE向,宽约6km。震群序列中地震震源深度较浅,80%的地震分布在6~8km深度范围内,在深度剖面上震群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密集现象。根据重新定位后震群序列的空间分布特征、序列中等震连发特征以及较大级别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推断发震构造为克山-大安断裂带内的推覆逆冲构造。冲断面向E倾斜,近地表倾角较陡,深部几乎平直,表现为典型的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断层面纵向破裂长度大于横向破裂长度。根据发震构造的特征可以推断3个5级地震发生在下层冲断面上,余震主要在冲断面上部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双差定位方法 松辽盆地 推覆构造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活动与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内中深源地震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政 杨清福 +2 位作者 张恒荣 刘国明 高金哲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70-479,共10页
根据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分析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俯冲作用所引起的中深源地震与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流体化学气体释放变化趋势的关系。认为在北纬35°以北,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幔对流的扰动作用下,... 根据长白山火山活动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综合分析西北太平洋俯冲带俯冲作用所引起的中深源地震与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流体化学气体释放变化趋势的关系。认为在北纬35°以北,西北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幔对流的扰动作用下,长白山火山活动从1999年至目前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999年6月至2002年5月为扰动起始阶段,2002年6月至2004年为扰动增强阶段,2005年至目前为扰动衰减阶段。在分析了3个阶段内长白山火山地震活动及温泉气体释放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长白山天池火山目前的活动状态。从日本海至中国东北深源地震区地震活动期和平静期存在的韵律性活动过程出发,对长白山天池火山未来喷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源地震 火山地震 火山活动状态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预警系统建设架构(Ⅰ)——火山监测网络建设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清福 高金哲 +3 位作者 刘俊清 盘晓东 温洪涛 张羽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2-119,共8页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潜在灾害性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加强火山监测网络建设是有效减轻火山灾害的重要基础。在借鉴国外火山监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池火山实际,提出了火山监测网络建设目标、监测手段选取原则和建设方案。新的火山监... 长白山天池火山是我国最具潜在灾害性喷发危险的活火山,加强火山监测网络建设是有效减轻火山灾害的重要基础。在借鉴国外火山监测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天池火山实际,提出了火山监测网络建设目标、监测手段选取原则和建设方案。新的火山监测网络可在火山减灾和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监测 台网布局 架构 天池火山 长白山
下载PDF
地震带应力分布的震源机制解程序
8
作者 高金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5年第4期73-77,共5页
在MapSIS里用震源机制解研究地震带的程序,只能作些剖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做震源机制解靠震相的初动符号,但是如何运用已有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来画应力分布图等没有提供,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震源机制解分析... 在MapSIS里用震源机制解研究地震带的程序,只能作些剖面图和三维立体图,做震源机制解靠震相的初动符号,但是如何运用已有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来画应力分布图等没有提供,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利用震源机制解分析地震活动性,我们编写了这个程序,利用本文程序可以做到,在任何区域、任何深度内地震带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玫瑰图、地震的节面图、断层的性质。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程序,对日常的地震活动性分析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 震源机制 玫瑰图 断层
下载PDF
吉林前郭震群b值的深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张洪艳 卢燕红 +3 位作者 康建红 张宇 蔡宏雷 高金哲 《华南地震》 2015年第2期96-99,共4页
对2013年前郭地区发生的5.8级震群,联合使用固定台和流动台台站资料,整理了2013年10月31日至2015年2月28日期间发生在前郭震群地区的地震序列目录,严格筛选出40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 对2013年前郭地区发生的5.8级震群,联合使用固定台和流动台台站资料,整理了2013年10月31日至2015年2月28日期间发生在前郭震群地区的地震序列目录,严格筛选出404次地震事件的P波和S波到时数据,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1.4,选取震级大于1.4的地震系统地分析了b值随深度的变化,发现研究区b值随深度变化有减小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地壳的浅部(0-4km)b值较大,在4-8 km范围内b值逐渐减小,且在8 km深度b值最小,8-10 km深度处b值进一步升高。b值随深度的这种复杂变化,表明本区域的地壳结构相对较复杂,结构分层比较明显,这种现象的物理机制可以从介质的应力状态及介质性质得到较好的解释,地震较易发生在地壳介质相对均匀,围岩压力较高的深度处,推测研究区域中强震多发生在4 km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最小完整性震级 B值
下载PDF
吉林地区平均波速比的测定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洪艳 高金哲 +2 位作者 卢燕红 张宇 李艳波 《防灾减灾学报》 2010年第4期30-34,共5页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 本文选取2001~2009年吉林省地震观测报告记录的地震事件,根据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的空间分布情况,将研究区域分为四个地区,即西部、中部、东部、长白山火山区。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方法研究了吉林地区的波速比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吉林省西部、中部、东部及长白山火山地区的波速比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即西低、东高、长白山火山区最高,这对吉林地区的地震趋势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文中讨论了2006年吉林乾安-前郭M5.0级地震前后的波速比变化特征,发现该震前出现波速比趋势下降的特征,这对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测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台法 波速比 乾安-前郭地震
下载PDF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乾安M_S4.8地震序列 被引量:8
11
作者 吕政 张京辉 +4 位作者 邵喜彬 郑双凤 刘希龙 杨海东 高金哲 《国际地震动态》 2006年第10期27-32,共6页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县与乾安县之间发生4.8级地震,极震区有一定破坏,但无人员伤亡。本文对此次地震的余震监测及现场地震趋势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对3.7级余震前产生的微破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震源破裂性质对余震序列强度... 2006年3月31日,吉林省前郭县与乾安县之间发生4.8级地震,极震区有一定破坏,但无人员伤亡。本文对此次地震的余震监测及现场地震趋势跟踪分析进行了回顾,对3.7级余震前产生的微破裂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震源破裂性质对余震序列强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乾安地震 基本参数 地震序列 微破裂 震源机制
下载PDF
2011年5月中俄边界深震震源机制所展示的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作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棋福 李圣强 高金哲 《国际地震动态》 2012年第6期23-23,共1页
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常称为日本俯冲带)经日本海沟插入中国东北大陆下约600km深处,到达吉林珲春一带,造成东北地区频繁发生深震活动。不少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是中国东北及邻区岩石圈减薄和伸展作用的重要动力来源。
关键词 太平洋板块 板块俯冲 动力作用 震源机制 中俄边界 深震 东北地区 日本俯冲带
下载PDF
吉林龙井地震台阵勘选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洪艳 陈俊杰 +3 位作者 卢燕红 郑国栋 高金哲 蔡宏雷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6期69-74,共6页
吉林省地震监测台网自数字化观测以来,地震监测能力和速报速度明显提高,但东部的延边地区测震台网密度仍相对偏低。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区地震监测能力,中国地震局拟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建设1个地震台阵,采用圆形阵列方式布设,孔径设为3 ... 吉林省地震监测台网自数字化观测以来,地震监测能力和速报速度明显提高,但东部的延边地区测震台网密度仍相对偏低。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区地震监测能力,中国地震局拟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建设1个地震台阵,采用圆形阵列方式布设,孔径设为3 km,由9个子台组成。通过图上勘选、宏观勘选、仪器勘选,最终确定9个台点的具体位置,并给出布台方案,为今后实地建设台站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龙井 地震台阵 监测能力 台站勘选
下载PDF
吉林龙井地震台阵勘址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燕红 陈俊杰 +3 位作者 张洪艳 张帆 高金哲 张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6期63-68,共6页
为加强边境地区地震监测,提高现有地震监测能力和精度,拟在吉林龙井地区建设地震台阵。台阵设9个观测点,呈同心圆状分布。依据区域调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从地形地貌、地质及构造和水文及工程地质等方面,对拟建台阵区域进行详细踏勘,... 为加强边境地区地震监测,提高现有地震监测能力和精度,拟在吉林龙井地区建设地震台阵。台阵设9个观测点,呈同心圆状分布。依据区域调查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从地形地貌、地质及构造和水文及工程地质等方面,对拟建台阵区域进行详细踏勘,结果表明,所选台阵建设地区满足地震台阵选址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阵 吉林龙井 地质
下载PDF
2013年前郭震群5次M_S≥5.0地震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特征研究
15
作者 孟令媛 史海霞 高金哲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 2013年吉林松原前郭震群是一次典型的爆发式强震群活动,前郭震群MS≥5.0的5次主要地震事件呈现出了较为特殊的起伏特征。本文基于震源谱理论及震群型地震的特点,研究了该震群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的特征。选取国家级台站长春台,针对前郭震群的地震动观测记录,分析观测记录的时间域、频率域特征,结合考虑震群型地震的地震动谱与震源谱参数的关系,计算5次地震事件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并进一步定量化地描述其在震源谱及地震波辐射能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前郭震群中5次主要地震事件的第2次地震事件(No.2)为整个震群的转折点,其震级上表现出来的衰减特征与其地震波能量释放特征呈现出了明显的非一致性。实际上,No.2事件是前郭震群中最重要的一次事件,主要表现为相对低的震级和相对高的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郭震群 震源谱 地震动谱 远场地震波辐射能 单台视应力
下载PDF
应用多台联合测定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的平均波速比
16
作者 李宇彤 李芳 +1 位作者 于露 高金哲 《东北地震研究》 2007年第4期11-18,共8页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 将辽宁地区(38~44°N,119~125°E)按2°×3°分成四个区,采用单事件多台站观测联合求解波速比的方法,利用P、S波到时记录,计算了1999年11月辽宁岫岩Ms5.4和2000年1月Ms5.1地震、2003年3月沈阳ML4.1地震前后及近两年以来辽宁地区的波速比,结果显示辽宁地区中等地震前波速比出现低值异常,波速比低值异常区与辽宁地区的中等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作为辽宁地区预报中等地震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波速比(Vp/Vs) 多台联合求解 辽宁地区
下载PDF
沉积盆地台网稀疏地区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测定——以2013年前郭M_(S)5.8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向腾 李志伟 +4 位作者 邓居智 高金哲 李红星 姚振岸 李晶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51-863,共13页
沉积盆地中的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不仅是地震成灾研究的重要参数,还是深地下工程开采诱发地震成因研究的关键信息.然而在台网稀疏、沉积层结构复杂的盆地地区,仅利用直达波到时,常常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地震起始深度.基于参考事件的... 沉积盆地中的中等强度浅源地震起始深度不仅是地震成灾研究的重要参数,还是深地下工程开采诱发地震成因研究的关键信息.然而在台网稀疏、沉积层结构复杂的盆地地区,仅利用直达波到时,常常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地震起始深度.基于参考事件的Pn/Pg相对定位方法加入Pn震相,可以有效提高震源深度的测定精度.本文针对松辽盆地中2013年前郭M_(S)5.8地震序列以及Oklahoma州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序列,利用Pn/Pg方法测定了两个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的起始破裂深度.结果显示:在2013年前郭地震序列中,两个较大地震起始深度和质心深度均在3~5 km左右,震源机制中含有较大的非双力偶源成分.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主震起始深度约7 km,质心深度约8 km,5个较大的前震则深度分布在5~9 km.根据上述测定结果,推测2013年11月前郭M_(S)5.8地震序列可能与震源附近的注水活动有关,而2016年Fairview M_(W)5.1地震则可能由较远处注水活动触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源地震 台网稀疏 起始深度 沉积盆地
下载PDF
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震源机制与地震参数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闯 危自根 +2 位作者 李伟 高金哲 姜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84-588,共5页
基于密集的流动近台和分布相对均匀的固定台网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震源区下方的速度结构,采用绝对走时和CAP方法获得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重新定位余震。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第二松花江断裂,... 基于密集的流动近台和分布相对均匀的固定台网资料,利用接收函数和面波联合反演震源区下方的速度结构,采用绝对走时和CAP方法获得2019-05-18松原M_(S)5.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重新定位余震。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发震断层为第二松花江断裂,断层面产状为303°/73°/10°,破裂深度为5.8 km,质心深度约为8 km。结合近年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资料发现,特殊的震源区结构在东侧太平洋板块持续向松辽盆地深俯冲的作用下导致了松原M_(S)5.1地震及其他强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原M_(S)5.1地震 绝对走时定位 CAP反演 接收函数和波形联合反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预警台网布局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仲广培 刘俊清 +2 位作者 武成智 高金哲 盘晓东 《山西地震》 2013年第2期15-17,共3页
大多数火山口处的地震震源深度都非常浅,振幅也较小。因此,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满足以下三点要求。一要突出火山区小震和火山颤动的监测能力;二要突出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的分辨能力;三要考虑天池火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特... 大多数火山口处的地震震源深度都非常浅,振幅也较小。因此,长白山天池火山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应满足以下三点要求。一要突出火山区小震和火山颤动的监测能力;二要突出火山地震与构造地震的分辨能力;三要考虑天池火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特点。根据上述原则,分析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0~60 km范围内18个测震台站的布局及台网的监测效能,进一步为火山地震监测、预警、预报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预警 火山地震 火山颤动
下载PDF
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波形对比--以松原地震台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闯 危自根 +1 位作者 张璇 高金哲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1期99-105,共7页
分析了相邻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及近震、远震波形特征,以及相关的振幅谱及近震、远震接收函数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1个数量级,其近震、远震波形记录较清晰、简洁;井下、地表地震计记... 分析了相邻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及近震、远震波形特征,以及相关的振幅谱及近震、远震接收函数波形特征。结果表明,井下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比地表地震计小1个数量级,其近震、远震波形记录较清晰、简洁;井下、地表地震计记录的远震振幅谱和径向接收函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背景噪声、近震振幅谱、近震接收函数、远震切向接收函数波形存在一定差异;由地表地震计得到的近震震级比井下地震计的大0.12,地表地震计到井下地震计之间的P波速度约为2 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地震计 地表地震计 振幅谱 近震 远震 接收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