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酸)类似物在经肝动脉介入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闫东 姚雪松 +6 位作者 高钦宗 刘德忠 曾辉英 李忱瑞 史仲华 郭彦君 李槐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 目的 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入组60例HBsAg阳性且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配对分为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组(A组)和常规保肝降酶组(B组),每组30例。对两组进行常规TAIT同时,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A组同时联合核苷(酸)类药物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A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初始治疗药物选择:恩替卡韦14例,拉米夫定8例,阿德福韦酯8例,其中4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经加用另一核苷(酸)类似物后实现病毒持续抑制。B组中,13例(13/30,43.33%)患者分别在第1~9次TAIT后发生病毒学突破,中位突破时间为5.52个月(4次TAIT后)。两组共死亡48例,其中A组20例,B组28例,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63、14.77个月(χ2=7.51,P=0.01)。A组和B组中BCLC分期C期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3.63、8.07个月(2χ=7.11,P=0.01)。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是否行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肝功能分级、肝癌BCLC分期影响患者预后。未发生核苷(酸)类药物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TAIT治疗HBV相关HCC时联合应用核苷(酸)类药物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炎 乙型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核苷(酸)类药物
下载PDF
经动脉化疗栓塞与经动脉灌注化疗序贯栓塞治疗肝癌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高钦宗 李槐 +2 位作者 闫东 姚雪松 赵彦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7-331,共5页
目的评价TACE与经动脉灌注化疗序贯栓塞(TAI+TAE)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接受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其中TACE组111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77例次,TAI+TAE... 目的评价TACE与经动脉灌注化疗序贯栓塞(TAI+TAE)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接受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其中TACE组111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77例次,TAI+TAE组84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50例次。结果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合并肝炎、病灶类型、远处转移、门静脉癌栓、基线腹腔积液、介入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血清甲胎蛋白(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治疗前,TACE组与TAI+TAE组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LB)、白蛋白(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01),PALB、ALB明显减低(P均<0.001)。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值(ΔALT、ΔAST、ΔTBIL、ΔPALB、ΔALB)中,ΔALT、ΔAST、ΔPAL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ΔTBIL、ΔAL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CE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53.20%、33.30%、23.40%)高于TAI+TAE组(42.90%、22.60%、1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TACE较TAI+TAE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程度轻微,患者生存期更长,更有利于延缓肝硬化进展,改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急性肝功能损伤 总生存期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术后出血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高钦宗 金征宇 +6 位作者 王志伟 潘杰 李晓光 石海峰 张晓波 刘巍 杨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术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PCN治疗的196例患者(244个肾脏),根据术后PCN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PCN术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CN术后23例患者27... 目的评价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肾穿刺造瘘术(PCN)术后出血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CT引导PCN治疗的196例患者(244个肾脏),根据术后PCN出血情况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分析患者PCN术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PCN术后23例患者27个(27/244,11.07%)肾脏发生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与未出血组除抗血小板药物外,其余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双药抗血小板是发生出血风险的高危因素(OR=12.381,P=0.002)。结论单药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并未增加PCN术后出血风险,而双药抗血小板治疗PCN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正常的凝血功能也是预防术后出血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造口术 经皮 出血 抗血小板药
下载PDF
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检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高钦宗 王志伟 +1 位作者 齐亚飞 金征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51-655,共5页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在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穿刺建立兔VX2肝癌双瘤模型24只,建模后第5日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扫描,分别获取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不同能级monoE图像(40... 目的评估双层探测器能谱CT虚拟单能量成像(monoE)在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穿刺建立兔VX2肝癌双瘤模型24只,建模后第5日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进行扫描,分别获取常规混合能量图像和不同能级monoE图像(40、45、50、55、60、65、70、80、100 keV)。两名诊断医师盲法独立阅片,诊断是否存在病灶、病灶数量及长径测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对存在病灶的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评分。结果病理证实共30个病灶建立成功,平均大小(3. 99±0. 91) mm。常规混合能量CT共检出18个病灶(47. 40%); 40、45、50、55、60、65 keV能级monoE CT均检出30个病灶(100%)。其中40 (r=0. 948,P=0. 000)、45 (r=0. 958,P=0. 000)、50 (r=0. 972,P=0. 000)、55 (r=0. 952,P=0. 000)、60 (r=0. 921,P=0. 000)、65 keV (r=0. 917,P=0. 000)能级monoE图像病灶长径测量值与新鲜病理标本长径测量值相关性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r=0. 206,P=0. 270)。40、45、50、55 keV能级monoE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 50 (4. 00,4. 50)(P=0. 000)、5. 00 (5. 00,5. 00)(P=0. 000)、5. 00 (4. 50,5. 00)(P=0. 000)、4. 00 (4. 00,4. 50)(P=0. 002),均明显高于常规混合能量的3. 00 (2. 50,3. 00)。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结果显示,在虚拟单能量图像状态下随能级水平的升高,病灶SNR和CNR呈递减趋势;其中,40 (P=0. 000)、45 (P=0. 002)、50 keV (P=0. 011)状态下SNR明显高于混合能量图像,40 (P=0. 000)、45 (P=0. 000)、50 (P=0. 000)、55 keV (P=0. 002)状态下CNR明显高于混合能量图像。结论双层探测器能谱CT monoE图像在45~50 keV能级状态下能显著提高兔VX2肝癌模型微小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具有较好的噪声控制和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探测器能谱CT 虚拟单能量成像 图像质量 检出 肝癌模型
下载PDF
肝癌热消融治疗后影像学评价的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高钦宗 王志伟 金征宇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9期5-8,4,共5页
肝癌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TAT)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包括: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MWA),但肿瘤消融不全导致的肿瘤残留、复发是制约消融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问题,全面精确的临床疗... 肝癌经皮穿刺热消融治疗(TAT)是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包括: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MWA),但肿瘤消融不全导致的肿瘤残留、复发是制约消融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的主要问题,全面精确的临床疗效评价对于治疗的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消融后准确的影像学评价是临床评价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常用的影像评价手段包括:超声、CT、MRI以及PET。本文拟就目前肝癌热消融治疗后影像学评价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热消融术 医学影像 疗效评价
下载PDF
兔VX2膀胱癌移植瘤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彬 张强 +3 位作者 王志伟 周慷 高钦宗 李晓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目的通过模拟原位膀胱癌发生机制构建兔VX2膀胱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同轴法穿刺接种VX2细胞株于25只新西兰大白兔膀胱,接种术后14、21、28 d分别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种植及生长情况。取兔... 目的通过模拟原位膀胱癌发生机制构建兔VX2膀胱癌移植瘤动物模型,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采用同轴法穿刺接种VX2细胞株于25只新西兰大白兔膀胱,接种术后14、21、28 d分别作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估肿瘤种植及生长情况。取兔膀胱组织标本作大体解剖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观察腹腔淋巴结及肝肺转移情况。结果 22只实验兔建模成功,植瘤成瘤率为88.0%(22/25)。植瘤后14、21、28 d瘤体平均长径分别为(1.38±0.20)mm、(2.30±0.08)mm、(3.22±0.24)mm,且瘤体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VX2移植瘤CT表现为膀胱壁局部不规则增厚或肿块突起,呈均匀强化(14 d)或环型强化(21、28 d),肿瘤腔内呈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种植瘤大体形态及其影像学特征基本相符,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血管丰富的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呈浸润性生长,21 d后瘤体中心出现坏死,21、28 d出现肝、肺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兔VX2膀胱移植瘤模型,基本反映了膀胱癌发生与发展过程,适合CT动态观察及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动物模型 VX2细胞株 CT
下载PDF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即刻增强CT复查造影剂外溢的发生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7
作者 高钦宗 王志伟 +3 位作者 潘杰 石海峰 张晓波 金征宇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后即刻增强CT扫描发生造影剂外溢与术后临床严重出血的关系,分析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199例,共行消融治疗232例次,根据术后增强CT扫描穿刺针道...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消融后即刻增强CT扫描发生造影剂外溢与术后临床严重出血的关系,分析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行肝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199例,共行消融治疗232例次,根据术后增强CT扫描穿刺针道或肝周是否存在造影剂外溢分为2组,一组为造影剂外溢组,另一组为无造影剂外溢组,统计其基本临床资料、出血风险相关的实验室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以分析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及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或logistic回归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例患者,共行消融治疗232例次,其中男性138例,女性61例,病灶平均直径(3.42±2.30)cm。消融后即刻增强CT扫描穿刺针道发生造影剂外溢共30例次(12.93%),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出血,未行特殊临床干预;其余202例次患者为无造影剂外溢组,但其中2例患者发生严重出血进行了相应临床干预。单因素分析可见两组患者:是否经胸腔穿刺(P=0.019)、合并有肝硬化(P〈0.001)、肝癌病理类型(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临床资料(年龄、病灶大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以及穿刺针数、穿刺道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P=0.160)、术前一术后血红蛋白变化值垆=0.999)以及住院天数(P=0.730)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有肝硬化(OR=5.59,P〈0.001)、经胸膜腔穿刺(OR=2.67,P=0.021)可能为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即可CT增强扫描发生造影剂外溢的风险因素。结论造影剂外溢在消融后即刻增强CT疗效评价中并不少见,对于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并无预测意义且无需过度临床干预,肝硬化及经胸膜腔穿刺可能是其发生的风险因素。对于术后无造影剂外溢的患者也不可忽视其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射频消融术 CT扫描 造影剂外溢 出血
原文传递
肾部分切除术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海峰 朱旭 +2 位作者 陈辉 刘鹏 高钦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6-769,共4页
目的探讨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PN)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5例因PN后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DSA图像及介入治疗情... 目的探讨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PN)后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15例因PN后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DSA图像及介入治疗情况,归纳总结其DSA表现、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预后。结果15例患者中,10例临床表现为腹腔出血,2例为腹腔出血同时伴血尿,3例为血尿,发生出血时间为术后6 h至7 d。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动脉管壁不光整、局部动脉分支扩张、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14例存活病例,随访6~12个月,未再出现出血。接受介入治疗的14例患者操作全部成功(14/14),止血全部成功(14/14)。1例因术中恶心呕吐窒息死亡。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肌酐水平分别为(76.0±11.0)、(80.0±9.0)、(76.0±9.0)μmol/L。三组间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171,P=0.058)。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分别为(6.80±1.04)、(7.13±0.89)、(6.81±0.79)μmol/L,三组间尿素氮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2,P=0.024)。术后1个月尿素氮水平比术后1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造影剂外溢、假性动脉瘤形成、肾动静脉瘘为PN后出血的DSA主要表现。介入治疗在本组病例中安全有效,可以考虑在PN后出血情况下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切除术 出血 血管造影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进展期肝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及生存期预估相关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闫东 姚雪松 +6 位作者 高钦宗 刘德忠 曾辉英 李忱瑞 史仲华 郭彦君 李槐 《中国综合临床》 2015年第6期-,共4页
目的 明确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在进展期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初始治疗患者的预后进行科学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单纯行TAIT的具有完整病历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计算中位生存期,并计算ALCPS评分,观察ALCPS评分与患者... 目的 明确经肝动脉介入治疗(TAIT)在进展期肝癌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初始治疗患者的预后进行科学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单纯行TAIT的具有完整病历的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计算中位生存期,并计算ALCPS评分,观察ALCPS评分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患者行经肝动脉介入治疗1~12次,中位治疗次数为3次.生存时间为1~4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9.0个月.ALCPS评分为0~21分,中位评分为10分.该组患者生存时间与ALCPS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1,P=0.000.结论 对于进展期肝细胞癌,TAIT可以获得较好疗效;ALCPS评分可以较准确预估进展期肝癌患者TAIT后的生存时间,19分以上的患者不建议行TAIT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肝癌 经肝动脉介入治疗 ALCPS评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