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造绿林,共建美好家园
1
作者 高韩钰 丁宝宜(指导) 《语文世界(中旬刊)》 2023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画面以美丽的藏族少女为形象,蓝天白云为底色,画中一双手捧着绿地,有植树的铲锹,有生长葱郁的草地,以及茂密的撑天大树,体现出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愿我们齐造绿林,共建美好家园!
关键词 美好家园 保护环境 崇尚自然 共建 绿林
下载PDF
工业园区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英磊 徐娇 高韩钰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6期157-162,186,共7页
选取国内某一工业园区内的3个监测点位作为VOCs采样点,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期间站点TVOCs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趋势,早07:00至10:00出现VOCs浓度的峰值,主要因为早晨扩散条件较差且受早高峰的影响,午间因为光化学反... 选取国内某一工业园区内的3个监测点位作为VOCs采样点,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期间站点TVOCs浓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趋势,早07:00至10:00出现VOCs浓度的峰值,主要因为早晨扩散条件较差且受早高峰的影响,午间因为光化学反应较强使TVOCs浓度降低,晚上人为活动排放增加、边界层下降导致VOCs浓度开始抬升。源解析结果表明2号监测站和1号监测站可能受工艺过程源排放影响明显,而3号监测站可能受化石燃料燃烧源或者油品挥发源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组分特征 污染特征 日变化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北京南郊区PM_(2.5)中水溶性无机盐季节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高韩钰 魏静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87-1993,共7页
为研究北京偏南地区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利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于2016年对北京南郊区大兴PM_(2.5)中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_2^-、NO_3^-、SO_4^(2-)、Na^+、NH_4^+、... 为研究北京偏南地区细颗粒物(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变化特征,利用大气细颗粒物快速捕集系统及化学成分分析系统RCFP-IC,于2016年对北京南郊区大兴PM_(2.5)中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_2^-、NO_3^-、SO_4^(2-)、Na^+、NH_4^+、K^+、Mg^(2+)和Ca^(2+))展开为期1 a的连续在线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9种水溶性无机离子总质量浓度为38.6μg·m^(-3),并呈现冬春高,夏秋低的特征,浓度水平高低顺序为SO_4^(2-)>NO_3^->NH_4^+>Ca^(2+)>NO_2^->Cl^->Na^+>K^+>Mg^(2+);在冬季,SO_4^(2-)、NO_3^-和NH_4^+浓度占比高达75.7%;春季次之,为72.8%;夏季最低,仅为60.2%.并且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SO_4^(2-)、NO_3^-和NH_4^+浓度显著增加,这表明SO_4^(2-)、NO_3^-和NH_4^+与空气质量的恶化密切相关,但相比NO_3^-和NH_4^+,SO_4^(2-)在二次离子形成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SO_4^(2-)、NO_3^-和NH_4^+存在显著的日变化特征,SO_4^(2-)统计日变化为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18:00左右,而NO_3^-和NH_4^+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左右.基于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对南郊区污染有影响的气团主要有3类,分别来自东南方向、西部和来自蒙古高原的高空气团,东南方向气流会加重南郊区水溶性盐的累积,而偏北气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基于主成分分析发现,北京南郊区水溶性盐的污染来源分别为二次源、燃煤源和土壤风沙尘及建筑扬尘的混合源.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对南郊区冬季水溶性盐的潜在污染源区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大兴水溶性盐浓度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南郊区的东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水溶性无机盐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来源
原文传递
不同栽培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产量、氮素累积和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晓卡 米慧玲 +3 位作者 高韩钰 辛思颖 马文奇 魏静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35-1941,共7页
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产量均以... 以河北山前平原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设置农民习惯、高产高效、再高产和再高产高效4个模式,通过定位试验探讨各栽培模式对3个轮作周期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产量均以再高产模式最高,高产高效和再高产高效模式次之,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模式;小麦季和玉米季氮肥利用效率(PFP)均以高产高效模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模式;0~400 cm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在768.4~1133.3 kg·hm^(-2)之间,其中80%~85%累积在根下90~400 cm土层;4种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均有明显向下淋移现象,120~150 cm和270~330 cm处均出现了累积峰,以270~3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高产高效模式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水平均低于其他模式,浓度基本维持在30 mg·kg^(-1)以下,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环境压力;冬小麦季0~90 cm土体氮素盈余量均小于夏玉米季,并以高产高效模式的氮素表观损失量最低,显著低于其他模式.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硝态氮累积和氮平衡,以高产高效模式表现最优,但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硝态氮 氮平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