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高顺尉 杨冬菊 何可文 《电信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17,共8页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量涌现,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建立相对滞后,应用建设缺乏协调统一,阻碍了物联网的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本文充分分析北京市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建设思路,以全面支撑北京市物联网应用建设... 近年来,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量涌现,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物联网相关标准的建立相对滞后,应用建设缺乏协调统一,阻碍了物联网的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本文充分分析北京市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及下一步建设思路,以全面支撑北京市物联网应用建设为出发点,结合物联网应用建设特点和标准化系统工程要求,构建了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模型,设计了能够全面覆盖"感、传、知、用"4个层次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框架。最后,本文对北京市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的推进思路进行了分析,提出北京市需要重点建设应用层和应用支撑层标准,并以应急领域为例,重点讨论建设物联网应用需要制定的几类标准。此项工作将有利于保障北京市物联网建设的标准化、物联网业务的互联化,促进物联网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为促进并带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标准体系 应用标准体系框架 北京市物联网
下载PDF
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框架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高顺尉 郭家义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共4页
基于C.W.霍尔斯阿普尔和K.D.乔希的协作性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提出了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研究框架,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内容资源和概念性资源。内容资源包括参与者们的知识、知识产品,概念性资源包括文化、基础设施、目的资源和和战... 基于C.W.霍尔斯阿普尔和K.D.乔希的协作性知识管理研究框架,提出了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研究框架,认为:图书馆知识资源包括内容资源和概念性资源。内容资源包括参与者们的知识、知识产品,概念性资源包括文化、基础设施、目的资源和和战略;影响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的要素包括资源影响要素、管理影响要素和环境影响要素;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有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知识内化和利用知识四个阶段。图书馆引入知识管理应以图书馆战略决策为基础,以组织学习为促进,以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管理支持/重新设计/最佳实践/最佳工作方法,形成文化、系统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 知识管理 研究框架
下载PDF
花海湖泊古风成砂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2
3
作者 胡刚 王乃昂 +2 位作者 罗建育 高顺尉 李巧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2-647,共6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特有的风成砂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前两次风沙形成期分别与第一、第二新冰期相对应 ,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要比全新世其它时期强 ,持续时间长。这...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 ,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特有的风成砂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前两次风沙形成期分别与第一、第二新冰期相对应 ,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要比全新世其它时期强 ,持续时间长。这为研究本区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沉积 粒度分析 古风成砂 全新世 花海盆地 古气候变化
下载PDF
河西走廊末次冰期芒硝和砂楔与古气候重建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乃昂 王涛 +2 位作者 高顺尉 史正涛 胡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59-66,共8页
芒硝和砂楔是冷干气候环境的典型标志。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古砂楔所对应的年均气温为- 5 6℃左右。芒硝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终端的盐湖中 ,花海芒硝矿粘... 芒硝和砂楔是冷干气候环境的典型标志。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古砂楔所对应的年均气温为- 5 6℃左右。芒硝主要分布在内陆河终端的盐湖中 ,花海芒硝矿粘土夹层中的陆生树枝残条普通14 C和AMS14 C年龄分别为 (116 0 0± 2 80 )aB .P .和 (11181± 54)aB .P .,证明芒硝层为末次盛冰期 (LGM )和新仙女木期 (YD)异常冷干气候的产物。计算表明 ,该区LGM年均气温较现在低 11~ 15℃ ,YD年均气温比现代低约 6~ 8℃。这一降温幅度与中国北方根据孢粉、砂楔、冰芯等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大体一致 ,亦与最近有关北半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楔 末次冰期 河西走廓 古气候 芒硝沉积层
下载PDF
河西走廊末次冰期砂楔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乃昂 王涛 +2 位作者 史正涛 胡刚 高顺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0,共5页
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在末次冰期 ,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 - 5~ - 7℃左右 ,较现在低 13~ 15℃ .这一估算数据与根据本区芒硝沉积层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 河西走廊砂楔主要形成在晚更新世冲洪积砾石层中 ,楔体内充填的风成砂14 C年龄证明其是末次冰期的产物 .在末次冰期 ,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 - 5~ - 7℃左右 ,较现在低 13~ 15℃ .这一估算数据与根据本区芒硝沉积层所推测的气温下降值是一致的 ,亦与最近有关北半球高、中纬度冰期降温幅度的研究相符合 .当时 ,河西走廊西段年降水量可能达到 10 0~ 2 0 0mm ,比现在平均年降水量增加约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楔 末次冰期 古气候 河西走廊 晚更新世 风成砂 碳同位素
下载PDF
花海湖泊全新世古风成砂的发现及其古环境解释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刚 王乃昂 +4 位作者 高顺尉 李巧玲 赵强 郭剑英 王乃昂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9-165,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风成沙沉积,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认为风成沙的细粒组分可能主要为近源湖相,而粗粒组分则为沙漠戈壁区吹来。前两次风成沙在形成时代上可能与第一新冰期相对应,反...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发现在花海剖面全新世出现了三次风成沙沉积,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初步认为风成沙的细粒组分可能主要为近源湖相,而粗粒组分则为沙漠戈壁区吹来。前两次风成沙在形成时代上可能与第一新冰期相对应,反映了沙漠的扩张状态。而且分析表明第一风沙形成期的冬季风强度和沙漠化过程似要比第二风沙期强,持续时间长。本区在全新世人类大规模活动之前就曾存在两次明显的沙漠化扩张过程,这为研究区域土地退化、荒漠化等问题提供了自然背景,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之一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海 湖泊 全新世 古风砂 古环境
下载PDF
东亚季风边缘区气候代用指标的分形比较及其意义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乃昂 赵晶 高顺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9-65,共7页
利用R/S分析东亚季风边缘区祁连山教德冰心、树木车轮、黄土磁化率、CaCO3含量曲线,得到其分维值分别为1.29、1.30、1.19和1.15,证实近百万年来东亚率风演变的特征是长期持续的,即季风边缘区具有干净化趋势,且旱化趋势的成分更... 利用R/S分析东亚季风边缘区祁连山教德冰心、树木车轮、黄土磁化率、CaCO3含量曲线,得到其分维值分别为1.29、1.30、1.19和1.15,证实近百万年来东亚率风演变的特征是长期持续的,即季风边缘区具有干净化趋势,且旱化趋势的成分更为明显。其中,冰心δ18O比率、年轮指数的分维数与乌鞘岭年平均温度记录的分维值1.25接近,黄土磁化率和CaCO3含量的分维数与年降水量记录的分维值1.19一致。虽然这些气候指标是用不同物理单位测量并在不同时间尺度记录的,但分形分析可对它们进行数学比较,从而揭示出不同信息源所包含的气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分析 分形比较 东亚季风边缘区 季风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乃昂 李吉均 +1 位作者 穆得芬 高顺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以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尾闾青土湖为例,通过对志云村剖面沉积气候记录的研究,证实季风边缘区百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暖湿、冷干的阶段性特征自6000aBP以来,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经历了四次湖退和三次湖进过程,除最... 以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尾闾青土湖为例,通过对志云村剖面沉积气候记录的研究,证实季风边缘区百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暖湿、冷干的阶段性特征自6000aBP以来,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经历了四次湖退和三次湖进过程,除最后一次湖退直至干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外,其它主要是气候阶段性变化的结果,青土湖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演变,具有沉积连续、沉积速率大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不仅可以作为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自然记录,而且可根据湖泊沉积旋回揭示东亚季风的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湖泊旋回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古气候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LIMATIC RECORDS OF LACUSTRINE DEPOSITS OF QINGTU LAKE IN THE LAST 6000 YEARS
9
作者 王乃昂 高顺尉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9年第4期48-54,共7页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dvance and the retreat of Qingtu Lake and its climatic records of the Hol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has been mad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des characteristi...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dvance and the retreat of Qingtu Lake and its climatic records of the Hol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has been made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modes characteristics of climatic change in Eastern Hexi Corridor was provid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warm moist and cold dry during the scale longer than hundred years. As a result of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Qingtu Lake cycle has undergone four lake retreated and three lake advanced stages since 6000 a B.P. Based on the study on lacustrine sedimentary color, grain size, Fe 3+ /Fe 2+ and organic matter,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at a warm period existed during the phase of 335-480 A.D. in the studied area. This warm period could be further testified by a lot of evidences obtained from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he natural records of Qingtu Lake. In brief, the evolution of lakes in Eastern Hexi Corridor is characterized by sedimentary continuity, fast sedimentary rate and high resolution, it not only indicate the paleo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hange in Holocene, but also can reflect the intensity of Eastern Asia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tu LAKE HOL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CLIMATIC RECORDS WARM period of 355-480 A.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