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点的超声造影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宁彬 何文 +5 位作者 张东 于腾飞 阚艳敏 魏世纪 余海歌 刘梦泽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7期662-666,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方法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观察缺血性卒中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情况,明确其斑块内新生血管分布特征。方法病例组选取因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的糖尿病患者40例(入组前未服用降糖药),卒中同侧颈动脉斑块形成;对照组为同期门诊就诊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无卒中病史,性别及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患者32例。两组患者行弓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排除主动脉弓斑块及颅内动脉病变,排除卵圆孔未闭及心房颤动等。对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常规超声观察斑块厚度及内部回声,超声造影观察斑块增强情况,横切面多角度观察,将超声造影结果分为近内膜处有增强(代表新生血管)及近内膜处无增强两种。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厚度及回声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病例组颈动脉斑块近内膜处增强者34例(85%),对照组近内膜处增强12例(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8,P<0.01)。结论未服用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近内膜处新生血管增生多于无糖尿病患者,提示血糖升高与颈动脉斑块内血管新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新生血管 超声造影 糖尿病 卒中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价脑胶质瘤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程令刚 王福民 +2 位作者 何文 刘梦泽 魏世纪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855-857,866,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脑胶质瘤颅脑手术患者15例,对其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测量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的杨氏模量值,观察其剪切波弹性成像特点.... 目的:探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脑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我院进行脑胶质瘤颅脑手术患者15例,对其行常规超声及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测量正常脑组织及胶质瘤的杨氏模量值,观察其剪切波弹性成像特点.结果:在硬脑膜剪开前,胶质瘤的杨氏模量值高于周边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的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分别为(39.56±16.02)kPa、(19.88±7.73)kPa,正常脑组织的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分别为(17.43±3.58)kPa、(10.51±2.09)kPa,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剪开硬脑膜后,进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显示脑胶质瘤及周边正常脑组织的杨氏模量值均减小,胶质瘤的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分别为(28.01±8.66)kPa、(14.98±5.46)kPa,正常脑组织的杨氏模量最大值及平均值分别为(14.51±3.05)kPa、(8.66±1.23)kPa,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胶质瘤杨氏模量平均值较高级别胶质瘤杨氏模量平均值高(硬脑膜剪开前(25.03±8.45)kPa vs(15.38±2.93)kPa;硬脑膜剪开后(19.24±5.13)kPa vs(11.27±1.76)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对脑胶质瘤的弹性情况进行评价,硬脑膜剪开后测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胶质瘤术中超声表现与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4
3
作者 余海歌 何文 +4 位作者 程令刚 金占强 刘梦泽 魏世纪 李海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1-835,共5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中超声声像图特征与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6例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征(肿瘤主要部位、最大径、边界、囊变、钙化、瘤周水肿程度及CDFI血流分级)与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Ki...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术中超声声像图特征与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6例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声像图特征(肿瘤主要部位、最大径、边界、囊变、钙化、瘤周水肿程度及CDFI血流分级)与免疫组化分子标记物Ki-67、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边界、瘤周水肿及CDFI血流分级在Ki-67阴性与阳性患者间,肿瘤边界、囊变、瘤周水肿在IDH1阴性与阳性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边界清晰、瘤周水肿程度高、CDFI血流丰富的胶质瘤Ki-67阳性率高,边界模糊、瘤周水肿程度低的胶质瘤IDH1阳性率高。结论超声声像图显示脑胶质瘤患者肿瘤边界、瘤周水肿程度及CDFI血流对Ki-67、IDH1的表达有预测价值,对术前初步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远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术中超声 KI-67抗原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阚艳敏 何文 +3 位作者 宁彬 魏世纪 于腾飞 李海欣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28-133,共6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9例,且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造影剂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钙化部位、形态、数量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钙化分布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49例,且术前通过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观察颈动脉斑块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造影剂分布情况,记录斑块回声类型、钙化部位、形态、数量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并进行分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组内不同钙化特征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不同部位各钙化组、不同形态各钙化组及钙化旁有无新生血管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5,P=0.813;χ~2=2.164,P=0.339;χ~2=3.352,P=0.095);不同数量各钙化组的斑块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5,P=0.029)。结论钙化数量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多发钙化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化 斑块稳定性 钙化旁新生血管 超声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余海歌 何文 +6 位作者 张东 宁彬 阚艳敏 魏世纪 于腾飞 刘梦泽 李海欣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9期922-927,共6页
目的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最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将二维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相关的声像图特征及临床卒中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明确对缺血性卒中最有影响的斑块特征及危险因素,明确超声联合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92例,共105个斑块,依据临床诊断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及患者临床资料。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增强程度、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超微血管成像(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SMI)显示新生血管、SMI显示斑块表面形态、钙化结节位置在症状组和非症状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显示,CEUS高增强[比值比(oddsratio,OR)9.6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734~33.779,P<0.001]、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OR 4.483,95%CI1.323~15.189,P=0.016)、表面钙化结节(OR 7.206,95%CI 1.609~32.265,P=0.010)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易损斑块特征。上述征象ROC曲线下面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723、75.8%、67.4%;0.657、50.1%、76.1%;0.679、40.7%、82.6%。多模态超声联合诊断预测缺血性卒中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7、90.5%、62.0%。结论 CEUS高增强、SMI显示斑块表面不规则、表面钙化结节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是预测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超声联合诊断对预测缺血性卒中准确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易损性 超声 多因素回归分析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价单纯吸烟对颈动脉斑块内增强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阚艳敏 何文 +3 位作者 宁彬 于腾飞 魏世纪 李海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57-861,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价单纯吸烟对颈动脉斑块厚度、回声类型及斑块内增强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单纯吸烟者为吸烟组,28例无吸烟史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的斑...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价单纯吸烟对颈动脉斑块厚度、回声类型及斑块内增强特征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常规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有斑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单纯吸烟者为吸烟组,28例无吸烟史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所有患者的斑块厚度及回声类型、斑块内造影剂分布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斑块厚度、回声类型及斑块内部增强特征的差异。结果吸烟组患者斑块厚度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回声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造影增强分布特征比较,吸烟组患者斑块内增强分布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内近内膜处有无增强与吸烟指数呈显著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0.535,P<0.05)。结论单纯吸烟者颈动脉斑块较厚,斑块内造影剂增强较多;且随着吸烟指数增高,斑块内近内膜处增强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造影剂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斑块硬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海欣 何文 +4 位作者 张晓蓉 宁彬 阚艳敏 余海歌 魏世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5期714-717,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斑块硬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颈动脉斑块患者85例斑块109个,行灰阶超声、超声造影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按照超声造影等级分组,记录斑块杨氏模量。结果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越高,杨氏模量越低。不...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与颈动脉斑块硬度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颈动脉斑块患者85例斑块109个,行灰阶超声、超声造影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按照超声造影等级分组,记录斑块杨氏模量。结果超声造影增强强度越高,杨氏模量越低。不同增强强度间杨氏模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增强等级与斑块杨氏模量呈负相关(rho<0,P<0.05),相关程度为中度(rho=-0.61)。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越多,斑块硬度约小,质地越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新生血管 斑块硬度
下载PDF
超声融合导航技术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邬冬芳 何文 +4 位作者 林松 韩波 任晓辉 魏世纪 刘梦泽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36-1041,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融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30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开颅前分别应用融合超声导航功能和神经外科医生"认知融合"确定骨瓣位置、大小,记录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开颅后首先应用常规超...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融合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30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开颅前分别应用融合超声导航功能和神经外科医生"认知融合"确定骨瓣位置、大小,记录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开颅后首先应用常规超声定位肿瘤位置,之后应用容积导航技术分别实时对比分析肿瘤相同平面的超声及超声造影与CT或磁共振图像。结果融合超声导航开颅前可快速确定术窗骨瓣的位置及大小,所有患者的肿瘤均可充分暴露于显微镜视野内。30例患者应用融合导航技术26例自动成功配准;3例脑胶质瘤(WHOⅠ~Ⅱ级)和1例病理为炎性组织的患者常规超声识别肿瘤不明确,应用融合(超声/磁共振)导航后可准确定位肿瘤。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相比较,高级别脑胶质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动脉期快速强化,肿瘤边界清晰,其增强模式和磁共振增强模式完全相同;低级别胶质瘤超声造影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内缓慢散在的点状或线状强化,肿瘤强化边界模糊,术前磁共振T1增强加权相中肿瘤无强化。结论融合超声导航可用于开颅前确定开颅骨瓣位置及大小;低级别脑胶质瘤更适合与术前磁共振T2Flair相融合,用于肿瘤定位;高级别脑胶质瘤适合与术前T1增强加权相融合,用于肿瘤边界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脑肿瘤 融合超声 术中导航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及微血管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斑块易损性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海欣 余海歌 +3 位作者 何文 宁彬 魏世纪 刘梦泽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89-993,共5页
目的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超声造影(CEUS)观察斑块表面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以临床诊断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为标准,比较两种技术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 目的应用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超声造影(CEUS)观察斑块表面形态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以临床诊断为症状性颈动脉斑块为标准,比较两种技术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92例,其中男61例,女31例,年龄42~80岁,平均(63.5±7.7)岁,共105个斑块,依据有无发生斑块同侧脑缺血症状分为症状组和非症状组。记录斑块声像图特征(斑块的表面形态、新生血管等)。采用双盲法,以临床症状为标准分组,对于超声声像图进行χ^2检验,明确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1)两组间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χ^2=6.865,P=0.032)、CEUS增强程度(χ^2=22.494,P<0.001);SMI图像斑块表面形态(χ^2=10.367,P=0.006)、SMI显示新生血管(χ^2=8.186,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SMI和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的相关性(r=0.856,P<0.001)和诊断一致性(r=0.802,P<0.001)均较高。症状组中,SMI显示斑块裂隙及表面小凹陷占33.9%(20/59),CEUS显示斑块裂隙及表面小凹陷占25.4%(15/59),SMI对斑块表面细微不规则的显示更好。以斑块表面1级为标准时,CEUS显示斑块表面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42.4%,特异性80.4%,SMI显示斑块表面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54.2%,特异性76.1%。两者特异性相似,灵敏度SMI稍高于CEUS。(3)CEUS和SMI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r=0.802,P<0.001)较好,诊断一致性中等(r=0.539,P<0.001)。以增强程度2级为标准时,CEUS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75.8%,特异性67.4%,相同标准下SMI判断症状性斑块的灵敏度58.6%,特异性69.5%。两者特异性相似,灵敏度CEUS高于SMI。结论SMI、CEUS显示斑块表面形态一致性较好,均较二维超声与症状相关性强,SMI对裂隙和斑块表面小凹陷的显示率及可重复性高于CEUS;与SMI显示新生血管相比,CEUS增强程度与症状相关性更强,两者特异性相似,CEUS敏感度高于S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