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资源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星
闫国增
+2 位作者
胡德夫
魏东臣
李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463-5470,共8页
瓢虫科(Coccinellidae)昆虫大多为捕食性种类,其中一些种类是农区重要的天敌昆虫。针对华北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期的分布动态与空间格局、以及瓢虫优势种群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带在作物生长早...
瓢虫科(Coccinellidae)昆虫大多为捕食性种类,其中一些种类是农区重要的天敌昆虫。针对华北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期的分布动态与空间格局、以及瓢虫优势种群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带在作物生长早期是瓢虫赖以生存的主要生境,是后继作物环境瓢虫种群建立的"种库";(2)冀中农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各生境斑块间有明显的移动现象;(4)龟纹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早期呈均匀或随机分布,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5)间作田成为作物生长后期瓢虫主要的聚集地显示在生境趋向不利时复杂的环境是理想的栖息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虫
种群
优势种
栖息地选择
空间格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
被引量:
7
2
作者
马永华
许守利
+4 位作者
孙建刚
孙晓峰
李安栋
岳都金
魏东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26-128,F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_1长T_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
1
3
作者
杨钊
闫国增
+3 位作者
周在豹
陈合志
魏东臣
张东
《江西农业》
2019年第16期114-120,共7页
瓢虫(Coccinellidae)是华北农区重要的天敌资源。基于此,围绕华北农区作物农田、林带所组成的农林复合环境,就其中的瓢虫种群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在'农田—林带'复合生境中的时空分布动态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同时就林带的生态调控...
瓢虫(Coccinellidae)是华北农区重要的天敌资源。基于此,围绕华北农区作物农田、林带所组成的农林复合环境,就其中的瓢虫种群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在'农田—林带'复合生境中的时空分布动态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同时就林带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地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常见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2)农林复合生境中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具有积极作用。瓢虫以林带为'依托',多选择在近林带范围内聚集,在背离林带1~40 m农田内,瓢虫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显著性比较:P龟纹瓢虫=0.001,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8,α=0.01),与距林带距离呈明显负相关。(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复合农林各生境斑块之间来回迁移,具有季节移动性与偏好选择性双重特点。夏秋两季作物生长期内瓢虫从林带迁飞往农田,偏好在玉米单作田与玉米—杨树苗间作田(LSD法:P龟纹瓢虫=0.004,α=0.01)以及冬小麦轮作田(LSD法:P异色瓢虫=0.003,P七星瓢虫=0.007,α=0.01)内栖息;作物秋收后及冬春两季瓢虫主要栖居于林带中,偏好在杨树萌条林(LSD法:P龟纹瓢虫=0.006,α=0.01)与杨树杂木林(LSD法: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1,α=0.01)内栖息。(4)林带与农林间作田生境成为外界环境趋于不利时瓢虫的主要栖息聚集场所,其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环境
瓢虫
林带
种群密度动态
分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资源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被引量:
8
1
作者
刘星
闫国增
胡德夫
魏东臣
李凯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市林业局森防总站
河北省廊坊市林业局森防站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463-5470,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2008BADA5B05)
文摘
瓢虫科(Coccinellidae)昆虫大多为捕食性种类,其中一些种类是农区重要的天敌昆虫。针对华北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期的分布动态与空间格局、以及瓢虫优势种群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带在作物生长早期是瓢虫赖以生存的主要生境,是后继作物环境瓢虫种群建立的"种库";(2)冀中农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各生境斑块间有明显的移动现象;(4)龟纹瓢虫种群在作物生长早期呈均匀或随机分布,在作物生长中后期呈密度依赖型聚集分布;(5)间作田成为作物生长后期瓢虫主要的聚集地显示在生境趋向不利时复杂的环境是理想的栖息场所。
关键词
瓢虫
种群
优势种
栖息地选择
空间格局
Keywords
Coccinellidae
population
dominant species
habitat selection
spatial pattern
分类号
S476.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
被引量:
7
2
作者
马永华
许守利
孙建刚
孙晓峰
李安栋
岳都金
魏东臣
机构
山东省泗水县人民医院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出处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26-128,F0002,共4页
文摘
目的:探讨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14例,回顾性分析其CT、MRI表现及病理学特点。结果:右侧5例,左侧9例。大小2.3 cm×2.5 cm×2.6 cm~17.6 cm×23.8 cm×14.5 cm。肿块以囊实性为主,以囊性为主者3例,以实性为主者7例,基本呈实性者4例,未见完全囊性病灶。CT平扫表现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灶,边缘清楚,实性部分密度与腹主动脉相近,CT值约为38.5~49.3 HU,囊性部分CT值平均约为18.9 HU。MR检查囊性部分呈长T_1长T_2异常信号,实性部分呈等T_1长T_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表现为明显不均质强化肿块,囊性部分无强化,实性部分CT值约为69.5~117.3 HU。门静脉期CT值峰值略下降,信号降低,实性肿块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为64.7~103.5 HU,平均77.8 HU。延迟期实性部分密度、信号逐渐下降。结论: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有一定的CT、MRI表现,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肾上腺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Keywords
paraganglioma, extra-adrenal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分类号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R736.6 [医药卫生—肿瘤]
R816.7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
1
3
作者
杨钊
闫国增
周在豹
陈合志
魏东臣
张东
机构
天津市河西区绿化管理所
北京市林业保护站
河北省廊坊市林业局森防站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
出处
《江西农业》
2019年第16期114-120,共7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08BADA5B05)
文摘
瓢虫(Coccinellidae)是华北农区重要的天敌资源。基于此,围绕华北农区作物农田、林带所组成的农林复合环境,就其中的瓢虫种群多样性及其优势类群在'农田—林带'复合生境中的时空分布动态展开了多角度研究,同时就林带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地区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常见种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2)农林复合生境中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具有积极作用。瓢虫以林带为'依托',多选择在近林带范围内聚集,在背离林带1~40 m农田内,瓢虫密度显著下降(差异显著性比较:P龟纹瓢虫=0.001,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8,α=0.01),与距林带距离呈明显负相关。(3)瓢虫种群随季节变化在复合农林各生境斑块之间来回迁移,具有季节移动性与偏好选择性双重特点。夏秋两季作物生长期内瓢虫从林带迁飞往农田,偏好在玉米单作田与玉米—杨树苗间作田(LSD法:P龟纹瓢虫=0.004,α=0.01)以及冬小麦轮作田(LSD法:P异色瓢虫=0.003,P七星瓢虫=0.007,α=0.01)内栖息;作物秋收后及冬春两季瓢虫主要栖居于林带中,偏好在杨树萌条林(LSD法:P龟纹瓢虫=0.006,α=0.01)与杨树杂木林(LSD法:P异色瓢虫=0.006,P七星瓢虫=0.001,α=0.01)内栖息。(4)林带与农林间作田生境成为外界环境趋于不利时瓢虫的主要栖息聚集场所,其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
农林复合环境
瓢虫
林带
种群密度动态
分布
分类号
S476.2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冀中农林复合环境瓢虫资源及优势种种群动态
刘星
闫国增
胡德夫
魏东臣
李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CT、MRI表现
马永华
许守利
孙建刚
孙晓峰
李安栋
岳都金
魏东臣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农林复合环境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规律
杨钊
闫国增
周在豹
陈合志
魏东臣
张东
《江西农业》
201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