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毁损术与神经调制术治疗中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魏乃礼 王垚 +2 位作者 王秀 张凯 张建国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4-617,共4页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 中枢性疼痛多为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缺失,导致患者产生疼痛感。患者常感觉肢体强烈的针刺样、烧灼样疼痛,很多患者难以耐受这种疼痛,可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异常,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自杀倾向。目前对于中枢性疼痛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而需要选择神经毁损术或神经调制术两种治疗方法作为进一步治疗手段。神经毁损术通过破坏神经核团、皮质回部或传导束,阻断疼痛的躯体感觉通路和情感相关通路而缓解疼痛,对于部分中枢性疼痛有效,但它可能导致其他神经功能的缺失,且具有不可恢复性。神经调制术通过电流刺激手段调节神经中枢系统活动而能明显改善中枢性疼痛症状,具有微创、治疗效果可调控、治疗效果持久等优势。随着神经调制术的发展,神经毁损术的应用越来越少。神经调制术可能会成为未来治疗中枢性疼痛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疼痛 神经毁损术 神经调制术
下载PDF
伏隔核脑深部电刺激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弨 张凯 +2 位作者 魏乃礼 王尧 胡文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壳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阐明DBS治疗肥胖症的可行性。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DB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2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分别通过立体定向给予电极固定装置植入、电极植入,DBS...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壳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大鼠肥胖症的治疗作用,阐明DBS治疗肥胖症的可行性。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DBS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2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并分别通过立体定向给予电极固定装置植入、电极植入,DBS组大鼠给予高频电刺激7d,对照组不给予刺激,电极拔除后继续观察28d。实验全程(57d)每日监测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和饮水量。综合比较2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摄食量和饮水量变化。结果:NAc壳电刺激第5天开始DBS组大鼠体质量增长率低于对照组(P<0.05),至实验结束时DBS组大鼠体质量平均增长幅度为10.2%,对照组为35.7%。电刺激期间DBS组大鼠摄食量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结束后2组大鼠摄食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饮水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壳部可以作为DBS治疗大鼠肥胖症的理想靶点,一方面限制摄食行为,降低摄食量;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其与能量平衡系统相互作用,增加大鼠能量消耗,减缓体质量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脑深部电刺激 伏隔核
下载PDF
脑膜瘤ML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国强 周旺宁 +5 位作者 魏乃礼 王晓清 马克君 苏愚 粱文涛 潘亚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脑膜瘤mut L同源基因1(ML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标本库随机选取64例脑膜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其中侵袭性脑膜瘤26例,非侵袭性脑膜瘤38例。应用逆转录-PCR检测MLH1 m RNA表达水平,应用特异高... 目的探讨脑膜瘤mut L同源基因1(ML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标本库随机选取64例脑膜瘤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其中侵袭性脑膜瘤26例,非侵袭性脑膜瘤38例。应用逆转录-PCR检测MLH1 m RNA表达水平,应用特异高分辨率熔解(MS-HRM)曲线检测不同侵袭性脑膜瘤ML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结果侵袭性脑膜瘤MLH1m RNA含量比非侵袭性脑膜瘤显著降低(P〈0.05)。MS-HRM曲线分析显示,侵袭性脑膜瘤MLH1启动子区高度甲基化水平为0-1%所占比例(7.7%,2/26)显著低于非侵袭性脑膜瘤(55.3%,21/38;P〈0.05)。结论 MLH1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下调MLH1的表达,进而调控脑膜瘤侵袭性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侵袭性 mut L同源基因1 启动子 甲基化
下载PDF
人脑伏隔核壳部与核部解剖的差异与临床疾病联系 被引量:2
4
作者 全梓方 武衡 +3 位作者 何栋刚 魏乃礼 贾艳飞 张祎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356,共3页
伏隔核是纹状体腹侧区的一个较大的神经核团,位于基底节区运动核团和边缘脑叶的交界区,在解剖上可分为壳部和核部,其功能与药物成瘾、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肥胖症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神经调控伏隔核功能来治疗这... 伏隔核是纹状体腹侧区的一个较大的神经核团,位于基底节区运动核团和边缘脑叶的交界区,在解剖上可分为壳部和核部,其功能与药物成瘾、强迫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肥胖症等疾病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神经调控伏隔核功能来治疗这些疾病。研究发现伏隔核壳部和核部在功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故在未来的治疗中非常有必要将伏隔核进一步进行分区,以便为治疗不同疾病提供精确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隔核 多巴胺 纹状体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下载PDF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对肥胖大鼠摄食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魏乃礼 张弨 +4 位作者 王垚 王秀 胡文瀚 张凯 张建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8-422,共5页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脑深部电刺激(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NAc多巴胺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揭示NAc—DBS调控摄食行为的中枢机制提供依据。方法40只大鼠利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将成功建模的36只大鼠随机均分核部组和壳部组,... 目的探索伏隔核(NAc)脑深部电刺激(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NAc多巴胺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为揭示NAc—DBS调控摄食行为的中枢机制提供依据。方法40只大鼠利用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模型,将成功建模的36只大鼠随机均分核部组和壳部组,分别在NAc的核部和壳部植入刺激电极固定装置,成功植入的大鼠共32只(核部组和壳部组分别16只)。每组再随机均分为两个亚组,即DBS组与假刺激组,对DBS组给予连续高频电刺激7d,假刺激组不刺激。观察在此期间各组大鼠的摄食量和摄水量的变化,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Ac核部与壳部D1和D2受体的表达水平。结果NAc壳部DBS组大鼠摄食量从第5天开始与假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D2受体表达较假刺激组上调(P〈0.05),而NAc核部电刺激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及D2受体表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频电刺激对肥胖大鼠的摄水量及D1受体表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电刺激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摄食量,有效刺激靶点为NAc壳部而非核部;具体机制可能与D2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伏隔核 肥胖症 多巴胺受体 摄食行为
原文传递
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40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小强 张新定 +3 位作者 韩彦明 史雪峰 魏乃礼 潘亚文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3-134,共2页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出血多来源于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断裂.颅脑损伤后血肿中50%~60%为硬膜下血肿,大部分位于大脑凸面[1].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脑深部的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出血多来源于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破裂或桥静脉断裂.颅脑损伤后血肿中50%~60%为硬膜下血肿,大部分位于大脑凸面[1].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发生于颅脑深部的血肿如大脑镰旁、小脑幕区的硬膜下血肿,临床相对少见,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硬膜下血肿 颅脑损伤后 桥静脉断裂 脑挫裂伤 静脉破裂 大脑镰旁 大脑凸面 蛛网膜
原文传递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壳部对肥胖大鼠摄食相关激素的影响
7
作者 王秀 张凯 +6 位作者 张弨 魏乃礼 王垚 刘畅 赵宝田 胡文瀚 张建国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 探讨伏隔核壳部(NAc-sh)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摄食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取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高脂饮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6个月后取24只肥胖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Ac-sh高频DBS刺激组(简称刺... 目的 探讨伏隔核壳部(NAc-sh)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肥胖大鼠摄食量和摄食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 取8周龄雄性SD大鼠60只,高脂饮食建立肥胖大鼠模型,6个月后取24只肥胖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Ac-sh高频DBS刺激组(简称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每组12只.分别在双侧NAc-sh植入刺激电极固定装置.术后30 d大鼠进食完全恢复后,两组各选取进食量稳定的大鼠10只植入电极行刺激(电压3.0V,波宽100μs,频率180 - 200 Hz)或假刺激,并于刺激或假刺激前后断尾取血,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外周血胃促生长素、瘦素及神经肽Y(NPY)水平的变化.结果 刺激组大鼠刺激开始摄食量即较刺激前明显下降(P<0.05),刺激后血清瘦素和神经肽Y的浓度较刺激前明显下降[瘦素:(20±10) pg/ml对比(32±10) pg/ml;神经肽Y:(926±299) pg/ml对比(1302±287)pg/ml,P值均<0.05],胃促生长素的血清浓度较刺激前明显增加[(1 603±848) pg/ml对比(1066 ±310) pg/ml,P<0.05),而假刺激组刺激前后进食量及胃促生长素、瘦素、神经肽Y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sh高频电刺激能有效降低肥胖大鼠摄食量,外周血激素的变化可能与外侧丘脑的兴奋性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伏核 肥胖症 胃促生长素 瘦素 神经肽Y 大鼠
原文传递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合并三叉神经痛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门晓旭 张新定 +6 位作者 颜抒阳 韩彦明 王小强 魏乃礼 史雪峰 贺振华 兰正波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19-120,共2页
1例54岁的男性发作性左侧面部抽搐伴疼痛2年余,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病变,3D-TOF序列提示三叉神经、面神经根区有血管影存在。术中证实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面部... 1例54岁的男性发作性左侧面部抽搐伴疼痛2年余,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病变,3D-TOF序列提示三叉神经、面神经根区有血管影存在。术中证实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责任血管为小脑上动脉。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面部抽搐和疼痛症状均消失。此病例为面肌痉挛并发三叉神经痛实属罕见,我们对此进行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责任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