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松烂皮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魏作全 黄桂菊 +2 位作者 黎明 赵芳 王永千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2期115-118,共4页
从对红松烂皮病发病林内的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和测量.经人工接种的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证明了引致辽宁省东部山区红松林烂皮病的病原菌是松生薄盘菌(Cenangium acicolum(Fuck.)Rehm)而不是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 从对红松烂皮病发病林内的病害症状及病原菌形态的观察和测量.经人工接种的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证明了引致辽宁省东部山区红松林烂皮病的病原菌是松生薄盘菌(Cenangium acicolum(Fuck.)Rehm)而不是铁锈薄盘菌(Cenangium ferruginosum Fr.)。这一结果仅是由抚顺地区人工红松林里调查、鉴定和人工接种的试验结果。至于该地区除这一种主要致病菌种外,是否尚有其它菌种,东北地区引致红松烂发病的病原菌种类除上述松生薄盘菌外,尚有那几种薄盘菌能引致红松烂皮病,以及不同地区引致该病害的优势菌种是否一致及其发生流行规律,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等,今后应继续进行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以达防病护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烂皮病 病原 鉴定 致病性
下载PDF
红松烂皮病病情及发病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魏作全 黄桂菊 +3 位作者 黎明 赵芳 牟忠良 何振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4期296-301,共6页
辽宁省红松烂皮病发病面积达10万亩,占全省人工红松林31.54万亩的31.75%.每亩造成的材积损失1.07m^3.病原菌为松生薄盘菌[Cenangium acicolum(Fuck.)Rehm].该寄生菌为弱寄生菌,从枝、干皮都伤口侵入,以菌丝形态在皮内越冬,每年侵染1次.... 辽宁省红松烂皮病发病面积达10万亩,占全省人工红松林31.54万亩的31.75%.每亩造成的材积损失1.07m^3.病原菌为松生薄盘菌[Cenangium acicolum(Fuck.)Rehm].该寄生菌为弱寄生菌,从枝、干皮都伤口侵入,以菌丝形态在皮内越冬,每年侵染1次.本病发生与林龄、纯林与混交林、郁闭度、坡向、坡位及林冠部位等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烂皮病 发病规律
下载PDF
落叶松褐锈病锈寄生菌抑病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魏作全 孙宝贵 +3 位作者 冯莹 苑建羽 尚德发 高喜廷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46,共5页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重寄生菌寄生的前、中、后期的病理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和玉米小斑病菌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培养液在PDA+大豆煮汁的液体培养基、28℃、暗光下、120r...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重寄生菌寄生的前、中、后期的病理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和玉米小斑病菌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培养液在PDA+大豆煮汁的液体培养基、28℃、暗光下、120r/min的电动摇床上.培养5d(或7d)该寄生菌的发酵液性能最佳。以原发酵液浓缩至5倍的培养液为样品,不接菌的空白培养液为对照、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呈现3个吸收峰。该菌发酵液对锈病菌的冬、夏孢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褐锈病 锈寄生菌 抑病机理
下载PDF
红松烂皮病大面积防治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魏作全 黄桂菊 +6 位作者 黎明 赵芳 陈久余 王建国 尚德发 王玉香 牟忠良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2-33,共2页
全省防治红松烂皮病2.8万亩,主要采取营林技术措施,有重点的辅以35%汽油焦化腊溶液涂治,取得明显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红松 烂皮病 防治
下载PDF
红松烂皮病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魏作全 石宝荣 +1 位作者 黎明 尚德发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17-320,共4页
红松烂皮病(Cenangium acicolum(Fuch.)Rehm)在辽宁省发病面积达6×10~4ha,占全省红松林总面积的31.75%,损失材积16.5m^3/ha。全省防治面积1867ha,主要采取管林技术措施,有重点的辅以35%汽油焦化腊涂干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红松烂皮病(Cenangium acicolum(Fuch.)Rehm)在辽宁省发病面积达6×10~4ha,占全省红松林总面积的31.75%,损失材积16.5m^3/ha。全省防治面积1867ha,主要采取管林技术措施,有重点的辅以35%汽油焦化腊涂干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烂皮病 综合防治
下载PDF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的抑制效应
6
作者 魏作全 孙宝贵 +3 位作者 丁晓伟 杨维宇 苑健羽 贾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19-22,共4页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奇主 落叶松褐锈菌
下载PDF
锈寄生菌抑制落叶松褐锈病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苑健羽 杨志勇 +4 位作者 魏作全 孙宝贵 黄桂菊 尚德段 杨立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寄生菌重寄生的前、中、后期即其衰亡至消逝的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G(+)(Bacillus subtilis)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oes)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发...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寄生菌重寄生的前、中、后期即其衰亡至消逝的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G(+)(Bacillus subtilis)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oes)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发酵液的培养条件以PDA+大豆煮汁的液体培养基、28℃、暗光下、120转/min的电动摇床上、培养5d时该生产菌的发酵液性能最佳;以原发酵液浓缩至5倍的菌液为样品、不接菌的空白培养液为对照,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25μL分别注入665型、检测器波长为A254nm的液相色谱仪内,样品于5′50″,12′2″,14′45″,显现三个特征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落叶松 落叶松 褐锈病
下载PDF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康殿仲 韩玉才 +3 位作者 钟传东 何小雨 牛玉良 魏作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测及镜检表明,褐锈病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色渐变为灰褐色,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首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中含有3种抗生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分生孢子的... 目测及镜检表明,褐锈病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色渐变为灰褐色,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首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中含有3种抗生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寄主 落叶松褐锈菌
下载PDF
油松赤枯病的观察及防治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桂菊 魏作全 《辽宁林业科技》 1983年第Z1期42-42,44,共2页
松针赤枯病在国内江苏、河北、云南、黑龙江及辽宁已有发生及文献性记载,但在油松上发生情况从未见专门报导,笔者于1979~80年在铁岭原沈阳农学院校舍附近山坡上的两片8~9年生油松幼林内对油松赤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其结果... 松针赤枯病在国内江苏、河北、云南、黑龙江及辽宁已有发生及文献性记载,但在油松上发生情况从未见专门报导,笔者于1979~80年在铁岭原沈阳农学院校舍附近山坡上的两片8~9年生油松幼林内对油松赤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赤枯病 分生抱子 黑盘 防治建议 毛泡
下载PDF
药剂和森林腐殖土防治落叶松幼苗立枯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魏作全 刘秀茹 +3 位作者 杨杰 张佩显 郝玉春 朱如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55-59,共5页
本文报道了在辽阳地区土壤条件下,用化学药剂防治松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Kühn,Fusarium sp.)效果不明显、而施入森林腐殖土防治该病取得了极显著效果。方法是将森林腐殖土按每平方米苗床10千克用量与苗床10公分表上掺拌均... 本文报道了在辽阳地区土壤条件下,用化学药剂防治松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Kühn,Fusarium sp.)效果不明显、而施入森林腐殖土防治该病取得了极显著效果。方法是将森林腐殖土按每平方米苗床10千克用量与苗床10公分表上掺拌均匀。防病原因是:1.腐殖土中含有大量菌根菌,该菌与苗根形成菌根,有利于水分及无机盐类的吸收、利用。菌根菌又有抑制立枯病菌的作用;2.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及N、P、K的含量,苗木生长健壮,提高了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腐殖土 落叶松 幼苗 立枯病
原文传递
儒将和他的"军需民"
11
作者 颜以亨 魏作全 《中国铁路文学》 2000年第2期69-70,共2页
关键词 报告文学 短篇 当代 铁十三局四处 处长 仲继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