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H3的22个赖氨酸去甲基化酶对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武晓慧 徐玉乔 +5 位作者 张丰 郜松 魏佳昶 许久航 李青 苏兴利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4-541,共8页
【目的】探索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位点H3k4,H3k9,H3k27,H3k36的22种去甲基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怀孕时间为E13.5~E19.5 d的小鼠胚胎,每个时间点至少取3只胎鼠。... 【目的】探索胎鼠棕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组蛋白H3赖氨酸残基位点H3k4,H3k9,H3k27,H3k36的22种去甲基化酶的调控作用,为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怀孕时间为E13.5~E19.5 d的小鼠胚胎,每个时间点至少取3只胎鼠。取肩胛间区棕色脂肪,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情况。Realtime RT-qPCR法检测随着小鼠胚胎的发育成熟,棕色脂肪标志基因Ucp1、Cidea、Prdml6及脂肪细胞分化基因Pparγ的表达情况和棕色脂肪中组蛋白H3的22种赖氨酸去甲基化酶的基因表达情况。Westen blot法检测棕色脂肪组织中Ucp1的蛋白表达。【结果】最早在E14.5 d的胎鼠背部肩胛间区观察到棕色脂肪组织;E18.5 d胎鼠棕色脂肪细胞中出现光镜下可见的脂滴。与E15.5 d相比,Ucp1、Cidea、Prdm16及Pparγ的表达升高(P<0.05);Ucp1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E15.5 d相比,H3k4的去甲基化酶中,Jarid1a、Jarid1b、Jarid1d、Lsd1基因表达减少(P<0.05),Jarid1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3k9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2a、Jmjd2b、Jmjd2c、Phf2、Jmjd1c、Jhdm2a基因表达减少(P<0.05);Phf8、Jhdm2b、Jmjd2d基因表达增加(P<0.05),MI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3k36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4、Jmjd5、Jhdm1b表达减少(P<0.05),Jhdm1a表达增加(P<0.05)。在H3k27的去甲基化酶中,Jmjd3、Utx、Jhdm1d表达增加(P<0.05)。【结论】在小鼠胚胎期棕色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H3k4和H3k36去甲基化酶主要表现为基因表达下调,H3k9和H3k27去甲基化酶部分基因表达上调,这些去甲基化酶构成以转录激活和转录延长为主要效应的复杂调控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色脂肪细胞 分化 组蛋白H3 去甲基化酶
下载PDF
乳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郜松 魏佳昶 +7 位作者 许久航 李洁 武晓慧 马世荣 张静 王映梅 李青 徐玉乔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9期4-7,共4页
乳腺癌干细胞是指具有干细胞性质的乳腺癌细胞,其对癌细胞的存活、增殖、复发及转移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无限增殖的能力,其活跃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成为可能。随着乳腺癌干细胞理论的... 乳腺癌干细胞是指具有干细胞性质的乳腺癌细胞,其对癌细胞的存活、增殖、复发及转移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乳腺癌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无限增殖的能力,其活跃的运动和迁徙能力又使癌细胞的侵袭及转移成为可能。随着乳腺癌干细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乳腺癌干细胞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且有望从根本上治愈乳腺癌,本文针对近年来乳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及相关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干细胞 信号通路 靶向治疗 综述
下载PDF
超大剂量ARB治疗不同年龄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浩林 汪钦 +6 位作者 邱荣鹤 廉坤 谭志军 何鸣镝 魏佳昶 谢华宁 何争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期74-78,25,共6页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ARB治疗不同年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6月西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7例DCM合并心衰的住院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60岁及以上年龄超大剂...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ARB治疗不同年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6月西京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7例DCM合并心衰的住院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60岁及以上年龄超大剂量(32例,老年超大剂量组)及常规剂量(34例,老年常规剂量组)ARB治疗组;30岁及以下年龄超大剂量(24例,青年超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27例,青年常规剂量组)ARB治疗组。超大剂量组长期接受ARB(缬沙坦,320-720 mg bid)治疗,常规剂量组长期接受ARB(缬沙坦80-240 mg bid)治疗。进行临床随访,比较各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衰再入院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等。结果:超大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老年超大剂量组与老年常规剂量组年龄、性别、BMI、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心功能、高血压人数及比例、LVEF值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常规剂量舒张压显著高于青年超大剂量组(P<0.05),但两组其它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经过平均28.18±9.38月的治疗和随访,超大剂量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老年超大剂量组全因死亡率、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老年常规剂量组(P<0.05);青年超大剂量组心衰再住院率显著低于青年常规剂量组(P<0.05),但全因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患者治疗后LVEF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超大剂量组、老年超大剂量组、青年超大剂量组的LVEF值均显著高于其常规剂量组(P<0.05)。超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都发生了低血压、肝功损害、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但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大剂量ARB治疗DCM合并心衰患者比常规剂量治疗能更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和心衰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也更加明显;但超大剂量ARB治疗青年DCM合并心衰患者仅能进一步降低心衰再住院率,不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在院内严密监护下,超大剂量ARB治疗扩心病合并心衰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型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不同年龄段 超大剂量 AR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