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0-2020年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演变特征及形成机理探析
1
作者 张未来 魏佳轩 程武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1期173-180,共8页
实现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是促进东北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三生”空间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阐述了1990-2020年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并利用... 实现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是促进东北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三生”空间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和标准差椭圆分析等方法,阐述了1990-2020年黑龙江省“三生”空间格局变化和演变特征,并利用RDA分析讨论研究区“三生”空间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生产空间面积扩张31721.23 km2,生态空间面积不断减少且变化强烈,以绿色生态空间损失为主,面积减少9.15%,生活空间总体保持不变,占总面积的2%;(2)“三生”空间转化主要呈“一带两侧,对称转置”的布局,其中40751.35 km2生态空间进行了转化,其中96.56%变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生产空间进行补充为主,转化高值区分布于佳木斯市和鸡西市东北地区;(3)“三生”空间范围日益集聚,重心迁移地区差异性和方位指向性明显,此外其他生产空间、潜在生态空间具有明显空间协同关系;(4)自然因素是影响“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动因,主要对生态空间起到调节作用,常住人口、建筑区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等社会因素对生产、生活空间影响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形成机理 RDA分析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台湾地区第三人没收制度改革和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学敏 魏佳轩 《台湾研究集刊》 2023年第2期49-65,共17页
近年来,刑事涉案财物处置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之热点话题,改革没收制度的呼声高涨。台湾地区有关没收的陈旧规定与司法实践的矛盾长期存在,食品安全领域犯罪频发成为没收制度改革的导火索。2015年台湾地区开启没收制度改革,为了解决没收... 近年来,刑事涉案财物处置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之热点话题,改革没收制度的呼声高涨。台湾地区有关没收的陈旧规定与司法实践的矛盾长期存在,食品安全领域犯罪频发成为没收制度改革的导火索。2015年台湾地区开启没收制度改革,为了解决没收主体对象单一所导致的问题,创设了针对第三人的没收,同时在实体方面明确了第三人没收的标的、情形、范围及例外情形,辅之以完善的第三人没收程序,充分保障了第三人之财产权、诉讼参与权及救济权。台湾地区第三人没收制度改革的得失对于内地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没收新制 第三人没收 诉权保障
下载PDF
生物刑法的保护法益与规范调适 被引量:1
3
作者 魏佳轩 陈晓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0,共7页
生物犯罪的范围长期面临着一定的争议,其根源在于未能厘清生物刑法的保护法益。我国生物刑法规范保护法益定位不明,同时在对生物犯罪治理方面,仍沿用传统刑法规制手段与思路。生物刑法的保护法益应为生物安全法益,而非生态法益。生物安... 生物犯罪的范围长期面临着一定的争议,其根源在于未能厘清生物刑法的保护法益。我国生物刑法规范保护法益定位不明,同时在对生物犯罪治理方面,仍沿用传统刑法规制手段与思路。生物刑法的保护法益应为生物安全法益,而非生态法益。生物安全法益包含个体法益与超个体法益两个层级。基于生物安全法益观,我国生物刑法规范应当作出适当调整,具体包括创设生物安全“风险犯”、将生物刑法从环境刑法中剥离、加强生物科技风险预防类犯罪和单位生物犯罪立法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刑法 生物安全法益 风险犯 单位生物犯罪
下载PDF
基于Landsat的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及其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永祥 徐园园 +5 位作者 杨佳嘉 陈裕鑫 魏佳轩 周娟 张未来 程武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6278-6292,共15页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研究其生态质量发展对于有效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1—2021年间的Landsat影像等数据,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研究其生态质量发展对于有效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1—2021年间的Landsat影像等数据,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RSEI),并采用Sen(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K(Mann-Kendall)检验研究其变化趋势以及利用Hurst指数模型分析RSEI的持续特征。利用空间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其在空间上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降水、风速、近地表气温、海拔等辅助数据为影响因素,结合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RSEI变化驱动力,探讨重庆市2011—2021的RSEI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重庆市多年平均RSEI为0.593,使用等间距法将其划分的等级为差、较差、中等、良、优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48%、8.28%、38.32%、41,87%、9.05%。从整体来看重庆市生态质量水平较高,重庆市年际RSEI以显著趋势波动增长。(2)RSEI等级为差的地区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重庆西部;较差等级主要围绕差一级的周围;中等等级主要位于重庆市中西部;有超过一半的区域RSEI等级为良或优,分布在重庆市中北部地区。(3)利用Hurst指数与Sen氏趋势分析结果利用ArcGIS叠加分析,结果共计有总体53.3%的RSEI会保持增长的可持续性。(4)通过因子探测,本文发现以近地表气温、海拔为主的自然因素以及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为因素是影响重庆市RSEI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5)从RSEI空间分布变化来看2011—2021年重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发生了“较差→中等”、“较差→良”、“中等→良”、“良→优”这四个路径,整体上重庆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重庆市 趋势分析 时空变化 长江上游
下载PDF
巴中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5
作者 魏佳轩 程武学 +2 位作者 王永祥 狄威 熊钰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85-291,共7页
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索,可实现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统筹区域发展,对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以巴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算、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巴中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 对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索,可实现乡村聚落布局优化、统筹区域发展,对改善山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显著作用。以巴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核密度估算、平均最近邻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巴中市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并探究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巴中市乡村聚落主要分布于西南区域,数量依次向外梯状递减,呈西南—东北向椭圆分布特征,中心位于巴州区东北部;聚落总体为均匀分布类型,各县区自上而下分别呈现集聚—随机—均匀的链状分布形式,区域分布显著。巴中市乡村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具有明显正态分布规律,聚落多分布于海拔1000 m以下、坡度小于15°的低山丘陵与平坝盆地。距河流6000 m内覆盖83%的乡村聚落,河流距离与聚落数量呈负相关。受人文因素影响,聚落主要位于道路通达性高、交通便捷的区域,人口经济与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及社会聚集性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分布特征 巴中市
下载PDF
四川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杨佳嘉 徐园园 +3 位作者 陈裕鑫 王永祥 魏佳轩 程武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37-2246,共10页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土地利用功能维度出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生态环境指数、生态质量贡献率、地理探测器对四川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四川省土地功能结构转型特征为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转型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生产与生活用地重心不断远离几何重心,而生态用地重心则向几何重心持续靠拢。(2)四川省2000年、201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4968、0.4969、0.5009。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0—2020年,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是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的主要用地转型;2000—2010年,林地生态用地向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用地转型;2010—2020年则为林地生产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4)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空间转型特征为:生产、生活用地重心不断偏离几何重心,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增强,生态用地重心不断靠近几何重心,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趋向均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较高质量区及高质量区面积呈上升态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结构不断优化;探究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影响机制,得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分异主要受到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生物安全研究脉络与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分析
7
作者 魏佳轩 《现代工程科技》 2022年第7期19-27,76,共10页
以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基于CNKI数据库,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在CSSCI(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424篇以“生物安全”为主题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献的年度发表量、作者信息、高频被引文... 以计量分析软件CiteSpace作为研究工具,基于CNKI数据库,将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在CSSCI(含扩展版)、中文核心期刊上的424篇以“生物安全”为主题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献的年度发表量、作者信息、高频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线、时区、聚类和研究前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相应的可视化知识图谱,从而从特定的角度清晰直观地展现生物安全研究的演进过程、前沿趋势和研究热点。目前,关于生物安全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生物安全基本原则”“生物安全法”“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之下,“风险预防”“生物刑法”“生物安全治理”等热点话题涌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在于:增强多学科交叉融合、重视生物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着重关注“生物安全的刑法规制”“国家安全观下的生物安全治理”,注重多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来推进生物安全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风险预防
下载PDF
基于GIS和AHP方法的藏东南生态敏感性研究——以林芝地区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永祥 魏佳轩 +5 位作者 周娟 杨佳嘉 徐园园 陈裕鑫 郝将成 程武学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23年第1期158-166,共9页
本文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态敏感的已有研究和在林芝的实地考察,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水体的距离5个指标作为评价体系,并且通过AHP方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后运用Arc... 本文以我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关于生态敏感的已有研究和在林芝的实地考察,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距水体的距离5个指标作为评价体系,并且通过AHP方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最后运用ArcGIS叠加分析定性研究了林芝地区的生态敏感性。结果显示,林芝地区生态敏感性由南向北大致呈升高趋势,北部、西部、西南部为极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南部大多为不敏感区或者轻度敏感区,各敏感等级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不敏感区54.81%、轻度敏感区11.97%、中度敏感区10.34%、高度敏感区8.65%、极度敏感区14.23%。说明林芝地区的总体生态敏感性较低,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程度较好。该研究可以为林芝地区甚至青藏高原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林芝 生态敏感 NDVI 层次分析法
原文传递
刑事从业禁止:实践、困境与反思——以1461件案例为样本的分析
9
作者 魏佳轩 刘学敏 《刑事法评论》 2022年第2期421-442,共22页
刑事从业禁止制度作为《刑法修正案(九)》创设的制度,自其诞生,其实践应用情况如何,是刑事法治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对1461件涉及刑事从业禁止判决的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刑事从业禁止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适用比例较低、适用期限混乱、适... 刑事从业禁止制度作为《刑法修正案(九)》创设的制度,自其诞生,其实践应用情况如何,是刑事法治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对1461件涉及刑事从业禁止判决的案例的统计分析发现,刑事从业禁止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适用比例较低、适用期限混乱、适用罪名分散且适用内容扩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质为刑事从业禁止与行政性从业禁止之间的冲突,应当通过规范刑事从业禁止的适用条件、明确其具体适用程序和限缩其适用内容来对其进行制度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从业禁止 行政性从业禁止 冲突 推进路径
原文传递
电子证据从此成为法定证据
10
作者 魏佳轩 《司法改革论评》 2012年第1期166-167,共2页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将电子数据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写入法律,草案第9条将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据种类修改为:"(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 《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一大亮点是将电子数据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写入法律,草案第9条将现行《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证据种类修改为:"(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根据该条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证据 法定证据 民事诉讼法 勘验笔录 当事人的陈述 证据种类 证人证言 鉴定意见 证明力 录音录
原文传递
美国佛罗里达州ADR制度述评
11
作者 魏佳轩 李蕉 《东南司法评论》 2012年第1期498-511,共14页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发源于美国,传统上是指在诉讼之外通过仲裁或调解解决纠纷的方法,现已引申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的总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ADR...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发源于美国,传统上是指在诉讼之外通过仲裁或调解解决纠纷的方法,现已引申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的总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ADR引起了美国社会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式 总称 美国 替代性 发源 制度 纠纷 引申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