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地区最晚更新世的梅氏犀兼述中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化石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少坤 黄万波 +4 位作者 裴健 贺存定 秦利 魏光飚 冷静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1-394,共14页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 重庆市巫山县迷宫洞是一处重要的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遗址,其绝对年代为距今13150±190年。本文研究了这一遗址出土的犀牛化石,材料包括头骨碎块、下颌、牙齿及数件头后骨骼。这些材料被鉴定为梅氏犀或称基什贝尔格犀(Stephanorhinus kirchbergensis),是这个种已知时代最晚和分布最为靠南的记录。适合温带气候的S.kirchbergensis在中-晚更新世南下至长江流域,可能是受到冰期寒冷气候的压迫所致。以迷宫洞和其他长江流域的S.kirchbergensis为基础,通过对比,认为我国南方、北方以及欧洲的S.kirchbergensis在颊齿形态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从而将这个种分为三个类型。另外,本文还对我国南方更新世的犀牛种类,特别是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进行了全面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地区 梅氏犀 中国犀 更新世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分类鉴定中的应用——4种类化石大样本的个案研究(英文)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颖奇 严亚玲 +1 位作者 刘毅弘 魏光飚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 小哺乳动物化石在晚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年代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筛洗法在古生物调查中得到广泛应用后,通常可以采集到数量可观的标本,使得其地位较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更加彰显。因此,小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分类鉴定也成了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然而,传统形态学方法在对大量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往往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将不稳定的细微性状变异作为依据建立新种,或者忽视一些肉眼难于察觉的形态学差异而将两个甚至多个类群合并到一起,导致基于形态学的化石分类鉴定随意性增加,失去客观性。此外,对于不具鉴定意义的非关键性单个牙齿,很难凭借肉眼或显微镜观察进行区分。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三种类甘肃模鼠Mimomys gansunicus, 郑氏异模鼠Heteromimomys zhengi和繁昌维蓝尼鼠Villanyia fanchangensis的1284件臼齿并以早上新世内蒙古比例克的比例克模鼠Mimomys bilikeensis的163件臼齿作为参考,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在各个臼齿咬合面上分别选取了7~14个同源landmark对咬合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了线性判别分析,建立了针对这4个种的臼齿咬合面形态差异判别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这些landmark所提供的形态差异信息,人字洞的1284件臼齿标本中的确存在3个可以明显区分且形态学性状稳定的类群,先前的分类鉴定得到了验证。与之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比例克模鼠也可以很好区分。因此,建立在大样本基础上的这4种类臼齿咬合面同源形态特征的判别函数可以用来描述这些种类较为稳定的形态特征差异,并用来作为今后对样本较少的标本进行分类鉴定时的判别依据。因为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不仅可以对二维的离散landmark数据以及重要形态学特征的轮廓线进行分析,甚至还可以扩展至三维空间,所以上述方法对于较为容易获得大样本标本的小哺乳物化石分类鉴定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形态测量学 线性判别分析 小哺乳动物 分类鉴定
下载PDF
甘肃灵台雷家河剖面中的[鼠平]类化石与中国[鼠平]类生物年代学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张颖奇 郑绍华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22-635,共14页
系统记述了产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文王沟93001地点和小石沟72074(4)地点的(鼠平)类化石,包括比例克模鼠相似种Mimomys cf.M.bilikeensis、甘肃模鼠Mimomys(Cromeromys)gansuntcus、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繁昌维蓝尼鼠相似种Vi... 系统记述了产自甘肃灵台雷家河文王沟93001地点和小石沟72074(4)地点的(鼠平)类化石,包括比例克模鼠相似种Mimomys cf.M.bilikeensis、甘肃模鼠Mimomys(Cromeromys)gansuntcus、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繁昌维蓝尼鼠相似种Villanyia cf.V.fanchangensis、波尔索地鼠未定种Borsodia sp.、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和(鼠平)亚科属种未定Arvicolinae gen.et sp.indet.。将它们在雷家河剖面晚中新世-早更新世综合生物地层剖面上的时代分布与中国其他地点的早期(鼠平)类化石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中国早期(鼠平)类生物年代学的进展,探讨了中国早期觯类生物年代学框架建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孵类化石 雷家河剖面 [鼠平]类生物年代学 系统发育关系 演化谱系
下载PDF
万州区盐井沟动物群的研究历史及其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少坤 魏光飚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9-22,共4页
盐井沟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最为经典的产地之一,该地区出土的动物群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通过对盐井沟动物群的研究历史,并结合地质、地貌特征和动物群组成成分的介绍,可以知其在... 盐井沟是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最为经典的产地之一,该地区出土的动物群是华南"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通过对盐井沟动物群的研究历史,并结合地质、地貌特征和动物群组成成分的介绍,可以知其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价值,以及盐井沟动物群的古地理学研究意义,及其对长江三峡的贯通具有的指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州区 盐井沟动物群 古生物学 古地理学 三峡贯通
下载PDF
马圈沟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在欧亚大陆猛犸象演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魏光飚 Adrian M.LISTER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3-244,共2页
河北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朱日祥等,2004)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确立了远古人类在亚洲北部首次出现的最早年代.除人类文化遗物外,马圈沟遗址还同时出土了大批对于我们理解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哺乳动物演化具有重要价值... 河北泥河湾盆地马圈沟遗址古地磁测年结果(朱日祥等,2004)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确立了远古人类在亚洲北部首次出现的最早年代.除人类文化遗物外,马圈沟遗址还同时出土了大批对于我们理解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哺乳动物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的化石材料.尤其重要的是该遗址第三文化层中的真象类牙齿标本("Elephas sp.":朱日祥等,2004),已被鉴定为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魏光飚等,2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测年 猛犸象 遗址 欧亚大陆 泥河湾盆地 文化遗物 动物演化 古人类 更新世 上新世 文化层 sp. 化石 标本
下载PDF
峨眉龙属(恐龙:蜥脚类)在重庆云阳中侏罗统沙溪庙组的发现(英文) 被引量:4
6
作者 谭超 代辉 +10 位作者 贺建军 张锋 胡旭峰 余海东 李宁 魏光飚 彭光照 叶勇 张茜楠 任鑫鑫 尤海鲁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形态学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云阳普安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发现的一个脊椎可被归入蜥脚类恐龙峨眉龙属一未定种。该中部颈椎的椎体凹/腔构造非常发育以致其显得更加中空而不是坚实,同时该椎体的长度(不包括其前关节髁)和其后关节面长度和... 形态学和比较研究表明重庆云阳普安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下段发现的一个脊椎可被归入蜥脚类恐龙峨眉龙属一未定种。该中部颈椎的椎体凹/腔构造非常发育以致其显得更加中空而不是坚实,同时该椎体的长度(不包括其前关节髁)和其后关节面长度和高度平均值的比值很高(5.05)。其他特征还包括:椎体长度约为脊椎全高的两倍,椎体腹面中嵴发育,椎体前关节突嵴板和前关节突间板以及椎体后关节突嵴板和后关节突间板间分别围成深而长的空隙,后关节突椎体横突凹的上半部内有一窝腔,上关节突长而低,向后延伸超出后关节突关节面,神经棘前1/3侧面凹陷,前后向长度约为椎体长度的一半。这一发现揭示了峨眉龙新的形态信息,普安恐龙化石点也代表了该属分布的最东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普安 沙溪庙组 蜥脚类 峨眉龙属
下载PDF
人字洞与早期人类起源探索
7
作者 魏光飚 《化石》 2018年第4期46-47,共2页
我的导师金昌柱先生嘱我写一篇文章,以纪念安徽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发现二十周年。晃眼间,1998年秋的人字洞发掘距今已二十年。那段辛苦而充实的经历,那些曾朝夕相处的伙伴,已成为我生命中一段不可抹灭的记忆,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一种... 我的导师金昌柱先生嘱我写一篇文章,以纪念安徽繁昌人字洞旧石器遗址发现二十周年。晃眼间,1998年秋的人字洞发掘距今已二十年。那段辛苦而充实的经历,那些曾朝夕相处的伙伴,已成为我生命中一段不可抹灭的记忆,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一种不可言说的情怀。人字洞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我的化石人生从那里蹒跚起步。人字洞发掘期间,我第一次开始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去探寻“人”这种复杂生物的科学定义、起源与演化的历程。人生路上,我们走得太快,以至于常常忘了我们来时的路,忘了我们出发的起点和初心。回头看去,只觉走过的路扑朔迷离,云山雾罩。我们对人类演化历程的认知也是如此。且以我对“人”这个字粗浅甚或错误的解读,来纪念人字洞这个极其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发现二十周年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起源 人字洞 早期 科学定义 演化历程 旧石器遗址 1998年 不可言说
下载PDF
化石的残缺
8
作者 魏光飚 《化石》 2004年第4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化石 系统演化树 物种 生命演化
下载PDF
草原猛犸象(Mammuthus trogontherii)新材料及猛犸象的起源与演化模式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魏光飚 胡松梅 +6 位作者 余克服 侯亚梅 厉新 金昌柱 王元 Jianxin ZHAO 王文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5-723,共9页
最新的研究材料表明,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在中国的生存时代延续至晚更新世.起源于非洲的猛犸象(Mammuthus)自晚上新世(3.5~3.0Ma)首次进入欧亚大陆以来,东亚地区就成为了该世系的演化中心.罗马尼亚象(M.rumanus)→南方象(M.meri... 最新的研究材料表明,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在中国的生存时代延续至晚更新世.起源于非洲的猛犸象(Mammuthus)自晚上新世(3.5~3.0Ma)首次进入欧亚大陆以来,东亚地区就成为了该世系的演化中心.罗马尼亚象(M.rumanus)→南方象(M.meridionalis)→草原猛犸象(M.trogontherii)→真猛犸象(M.primigenius)的转换很可能都完成于该地区,并且每一个新种的形成都伴随着随后的大规模扩散:走出东亚(OutofEastAsia).异域成种(allopatricspeciation)是猛犸象的主要成种方式.东亚之所以成为猛犸象新种形成的"发动机"和扩散中心,很可能与该地区自早更新世初(2.6Ma)以来经历了频繁而大幅度的气候、环境波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猛犸象 松花江猛犸象 MSE 异域成种 走出东亚 气候
原文传递
重庆市盐井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典产地的新发现与时代解释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6 位作者 贺存定 魏光飚 黄万波 岳宗英 张小虎 张华 秦利 《科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962-1968,共7页
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是我国最早被报道且最为知名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此地区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经常被作为我国南方第四纪古生物年代对比的标准,但该动物群的时代却因确切地点不明、层位不清等原因而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依据最近... 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是我国最早被报道且最为知名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此地区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经常被作为我国南方第四纪古生物年代对比的标准,但该动物群的时代却因确切地点不明、层位不清等原因而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依据最近的调查结果和新发现,对这一区域哺乳动物化石群的分布和时代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释.新发现的大垭口裂隙动物群含Rhizomys troglodytes,Homotherium sp.,Panthera pardus,Stegodon orientalis,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esperotherium sinense,Sussp.,Cervavitus fenqii,Cervus sp.和Muntiacus sp.等,其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期,证实了盐井沟地区存在早更新世的动物群.在否定"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作为盐井沟地区更新世中晚期的生物地层学层位的同时,建议将大垭口动物群和平坝上洞动物群分别视为该地区早更新世中期和中更新世早期可资对比的生物地层学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井沟 大垭口 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生物地层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出土哺乳动物化石初步观察及时代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少坤 裴健 +4 位作者 易军 魏光飚 庞丽波 吴雁 胡鑫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45-852,共8页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目前发掘深度已超过4m,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哺乳动物化石中,小哺乳类全部为现生种类,大哺乳类以中-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主,亦有Homotherium sp. 和Choerolophodon ...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目前发掘深度已超过4m,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出土哺乳动物化石中,小哺乳类全部为现生种类,大哺乳类以中-晚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为主,亦有Homotherium sp. 和Choerolophodon sp. 等少见种类。通过对大哺乳动物的分析,显示其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玉米洞的地层以角砾和粘土的交互沉积为主,代表了多次的气候冷暖变化。将哺乳动物群与地层分析相结合,判断玉米洞堆积的年代对应于MIS 8~1,约为距今30万年以来。由此,玉米洞的地层可为华南喀斯特洞穴遗址的地质年代、地层对比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玉米洞进行动物考古学研究还可能为认识现代人类行为的起源提供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 中-晚更新世 哺乳动物群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第四纪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Gomphotheriidae)头骨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元 金昌柱 +2 位作者 邓成龙 魏光飚 严亚玲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31-939,共9页
本文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早更新世早期的江南中华乳齿象(新种)Sinomastodon jiangnanensis sp.nov..中华乳齿象属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唯一短颌嵌齿象,化石主要产于我国,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前发现于我国更新统的材料只是... 本文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早更新世早期的江南中华乳齿象(新种)Sinomastodon jiangnanensis sp.nov..中华乳齿象属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唯一短颌嵌齿象,化石主要产于我国,时代从早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前发现于我国更新统的材料只是一些单个牙齿,现人字洞发现了完整的头骨、下颌骨及臼齿列等材料,这是中华乳齿象头骨化石在我国第四系地层中的首次发现.新种以真象型的头骨、短颌、下门齿缺失及结构相对简单的丘型齿等特征区别于其他嵌齿象类,应归入中华乳齿象属.新种依颅顶上凸、颧弓升高及关节突高、冠状突位置靠前等特征显然进步于上新世的属型种S.intermedius和S.hanjiangensis,而臼齿齿谷中无白垩质充填又较更新世的S.yangziensis和泰国的Sinomastodon sp.nov.显得原始,这反映了中华乳齿象从上新世向更新世演化在形态特征上的过渡性.依动物群分析,江南中华乳齿象在长江以南的出现及其由北向南的扩散很可能与第四纪早期我国东部地区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有一定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齿象科 中华乳齿象属 安徽人字洞 早更新世早期
原文传递
长毛鼠(Diplothrix,Muridae)化石在日本琉球群岛以外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元 金昌柱 魏光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7-503,共7页
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的扬子长毛鼠(新种)Diplothrix yangziensis sp.nov..现生长毛鼠属为单型种,仅生活于日本的琉球群岛,其化石也仅零星发现于其栖息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新种以M1齿尖横脊较平直,上臼齿的t3,t9发育,M... 记述了产自安徽繁昌人字洞早更新世早期的扬子长毛鼠(新种)Diplothrix yangziensis sp.nov..现生长毛鼠属为单型种,仅生活于日本的琉球群岛,其化石也仅零星发现于其栖息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新种以M1齿尖横脊较平直,上臼齿的t3,t9发育,M3少退化,m1具下中附尖,m2,m3的唇侧下前边尖发育等特征不同于中国第四纪其他已知大型鼠类,而应归入长毛鼠属.同时,新种以体型相对小,齿冠更细窄,M1前、后齿带发育,M3少退化,m1后齿带小,m3有下后附尖和后齿带等特征比现生属型种D.legata及其他已知的长毛鼠化石更为原始,很可能是D.legata的直接祖先类型.中国扬子长毛鼠(新种)是该属在硫球群岛以外的首次发现,也是迄今该属中时代最早、最原始的种类,这为探讨长毛鼠的演化、扩散和古生态环境的变迁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人字洞 早更新世早期 长毛鼠
原文传递
重庆大渡口区旧石器地点调查简报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存定(执笔/绘图) 李国洪 +2 位作者 朱靖远 魏光飚 黄万波 《长江文明》 2014年第1期1-10,105+97,共12页
重庆市大渡口区发现有4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石盘村地点和马王场地点含旧石器早期典型器物——手斧。由于4处地点分布于长江1—5级阶地上,根据阶地地层及其石器组合分析,时代分属于新、旧石器过渡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 重庆市大渡口区发现有4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石盘村地点和马王场地点含旧石器早期典型器物——手斧。由于4处地点分布于长江1—5级阶地上,根据阶地地层及其石器组合分析,时代分属于新、旧石器过渡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旧石器时代早期四个不同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大渡口 长江阶地 旧石器
原文传递
重庆九龙坡玉龙公园旧石器遗址调查发掘简报 被引量:2
15
作者 贺存定 魏光飚 +1 位作者 黄万波 袁文革 《长江文明》 2013年第3期1-9,95+93,共11页
玉龙公园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长江左岸第五级基座阶地上。2009年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对其进行系统调查,随后在2010年7月—2011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56m2,获得石器187件,其中采集42件,出土145... 玉龙公园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长江左岸第五级基座阶地上。2009年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对其进行系统调查,随后在2010年7月—2011年1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发掘面积56m2,获得石器187件,其中采集42件,出土145件。石器类型主要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风格,大部分石制品有不同程度风化磨蚀,小部分保持原有风貌。原料系就地取材于阶地砾石层,石制品以大型为主,锤击法加工,根据阶地、地层和石制品面貌分析,推测其年代可能分为旧石器早期和晚期两个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长江阶地 旧石器时代 石制品
原文传递
重庆合川大山坪旧石器地点石制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贺存定 魏光飚 《边疆考古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5-27,共13页
一、引言2009年10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开展重庆主城周边高位阶地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大山坪地点,2010年4月对其进行了拉网式复查。该地点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大山坪,距嘉陵江和渠江交汇处约1.5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 一、引言2009年10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人类研究所开展重庆主城周边高位阶地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发现了大山坪地点,2010年4月对其进行了拉网式复查。该地点位于重庆市合川区云门镇大山坪,距嘉陵江和渠江交汇处约1.5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0°2.70730′,东经1 06°20.72445′,海拔425米(图一)。该地点分布面积仅限于弧状山头的顶部,约3000平方米,为河流阶地被剥蚀、丘陵化的残留,采集石制品105件。二、地貌与地层合川区地处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交接地带。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中–晚更新世鹿科动物化石
17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2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魏光飚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鹿科 葛氏斑鹿 中–晚更新世 古环境 重庆
原文传递
重庆巫山玉米洞遗址晚更新世鼠科动物化石
18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2 位作者 吴雁 胡鑫 魏光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03-818,共16页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鼠科动物较为丰富,在层位上对应于MIS 4和MIS 2时期。形态学观察显示玉米洞的鼠科化石分别属于5属10种:笔... 重庆市巫山县玉米洞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晚更新世中-晚期的鼠科动物较为丰富,在层位上对应于MIS 4和MIS 2时期。形态学观察显示玉米洞的鼠科化石分别属于5属10种:笔尾树鼠(未定种)Chiropodomys sp.、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大耳姬鼠A.latronum、小林姬鼠A.sylvaticus、郑氏攀鼠Vernaya zhengi、巨攀鼠V.giganta、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andersoni和高原白腹鼠N.excelsior。这一组合既显示了浓厚的华南色彩,也有明显的自身特色,即Chiropodomys sp.的出现和N.excelsior占据优势地位。鼠科化石的生境分析表指示了晚更新世中-晚期玉米洞遗址与现代类似但更为湿冷的森林或森林灌丛环境。玉米洞遗址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中国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洞遗址 鼠科动物化石 晚更新世 古环境
原文传递
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首次发现小猪头骨化石
19
作者 胡海虔 余海东 +3 位作者 魏光飚 熊璨 林雨 王荀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3-802,共10页
重庆万州盐井沟是中国南方最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因化石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和完整度极高而著名,但目前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已报道的猪科动物化石仅为野猪(Sus scrofa)和猪属未定种(Sus sp.)。现今可考证的化石点为建国... 重庆万州盐井沟是中国南方最经典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因化石数量众多、种类多样和完整度极高而著名,但目前重庆万州盐井沟动物群已报道的猪科动物化石仅为野猪(Sus scrofa)和猪属未定种(Sus sp.)。现今可考证的化石点为建国以后发现的4个化石点,即大垭口化石点、平坝上洞、平坝下洞和媒人洞,而四方地化石点是重庆万州盐井沟地区新近发现的第5个化石点,出土了亚成年小猪(Sus xiaozhu)的2件不完整头骨和2件下颌骨化石,代表了迄今发现最完整且时代最晚(晚更新世)的小猪头骨和下颌骨化石,为盐井沟动物群中首次发现。经过与华南第四纪猪属(Sus)其他物种对比,小猪的鉴定特征可归纳为小型猪,面部和腭骨长度远不及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牙齿尺寸小于裴氏猪(S.peii)、李氏野猪(S.lydekkeri)和野猪(S.scrofa),眶前孔位于DP4(P4)与M1界线之上,下颌骨联合部短且厚,终止于P2之前。雄性下犬齿横切面的形状介于“verrucose”型和“scrofa”型之间,属于一种过渡类型,臼齿低冠且呈丘型,结构简单,每个臼齿由4个主尖组成,前臼齿齿列比臼齿齿列长,m3跟座仅发育1~2个齿尖。小猪(S.xiaozhu)与野猪(S.scrofa)的同时出现,可作为华南中-晚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猪 形态分类学 晚更新世 四方地化石点 万州盐井沟动物群
原文传递
重庆万州盐井沟地区黄昏爪兽(爪兽科,奇蹄目)化石新发现
20
作者 陈少坤 庞丽波 +3 位作者 胡鑫 魏光飚 陈昀 葛润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6-173,共8页
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是我国早更新世代表物种之一,因发现标本稀少,其形态特征和灭绝时间是存疑的。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大垭口地点发现了多件Hesperotherium化石,其中多数骨骼属首次发现,新材料增加了我们对该类动物的骨骼形... 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是我国早更新世代表物种之一,因发现标本稀少,其形态特征和灭绝时间是存疑的。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大垭口地点发现了多件Hesperotherium化石,其中多数骨骼属首次发现,新材料增加了我们对该类动物的骨骼形态学的认识,其后肢骨骼在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可能正是这种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导致其不能适应第四纪多变的气候环境,最终灭绝。同时通过对已知含Hesperotherium动物群的分析,认为Hesperotherium可以作为早更新世早-中期的代表物种,对应于邱占祥命名的NCMQ 1或欧洲的维拉方中-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昏爪兽 盐井沟 大垭口 早更新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