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凤丹’和紫斑牡丹6个产地种子脂肪酸组分的比较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姗姗 赵凡 +2 位作者 魏小豹 张秀新 曾秀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90,共7页
对6个不同产地的‘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百粒质量进行测定,利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其种仁油脂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了脂肪酸组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凤丹’百粒质量变化较大,平均在19.56~32.69 g之间,紫... 对6个不同产地的‘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百粒质量进行测定,利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其种仁油脂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了脂肪酸组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凤丹’百粒质量变化较大,平均在19.56~32.69 g之间,紫斑牡丹百粒质量较为一致,平均24.32~25.39 g。不同产地两类油用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一致,不饱和脂肪酸均占总脂肪酸的85%以上,所有油脂成分中α-亚麻酸含量最多,平均为(57.25±8.11)mg/g;不同产地及类型油用牡丹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保康产紫斑牡丹籽油的总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α-亚麻酸含量均最高,除保康外,其他产地牡丹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是‘凤丹’高于紫斑牡丹。牡丹籽油脂肪酸各组分与环境因子中的纬度、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认为保康紫斑牡丹是发展油用牡丹的一个潜在优良种质资源,两个主流油用牡丹类型在高海拔地区的种子质量、脂肪酸含量均低于低海拔地区,在高海拔地区大规模发展现有油用牡丹需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不饱和脂肪酸 环境因子 品种选育
下载PDF
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脂肪酸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小豹 韦莹莹 +2 位作者 薛璟祺 张秀新 邵兴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经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0℃)加热30 min后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脂肪酸异构体、环状脂肪酸以及中、短碳链脂肪酸...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经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0℃)加热30 min后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脂肪酸异构体、环状脂肪酸以及中、短碳链脂肪酸,且温度越高种类越多。虽然上述高温加热后牡丹籽油各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油标准,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富含营养价值的α-亚麻酸含量在温度超过180℃时迅速下降。可见,在理化指标上牡丹籽油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是从营养角度其不适合用于高于180℃的高温煎炸等烹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高温加热 脂肪酸 理化指标
下载PDF
对西藏不同居群野生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崔永宁 张姗姗 +6 位作者 赵凡 格桑平措 魏小豹 薛璟祺 王顺利 张秀新 曾秀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4-78,共5页
对西藏不同居群的野生牡丹主要油脂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筛选出最适宜西藏地区的油用牡丹栽培区域和栽培条件。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等地10个居群牡丹的混合种子进行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西藏不同居群牡丹... 对西藏不同居群的野生牡丹主要油脂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筛选出最适宜西藏地区的油用牡丹栽培区域和栽培条件。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等地10个居群牡丹的混合种子进行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西藏不同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α-亚麻酸等组成;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食用植物油的含量;其中居群1、居群2、居群3、居群4和居群5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2%,小于92%)均低于居群6的含量(93%),而居群6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居群7、居群8、居群9以及居群10的含量(96%),即随着海拔的的升高各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多。山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比较林芝和拉萨更适合西藏油用牡丹的发展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群 野生牡丹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