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几个重要伦理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魏屹东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作为未来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一种架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自主道德系统的主体性、安全性、伦理责任和伦理增强问题、可控性和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类未... 作为未来人工智能或强人工智能的一种架构,通用人工智能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通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自主道德系统的主体性、安全性、伦理责任和伦理增强问题、可控性和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通用人工智能还未真正来临之际,人类有责任对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进行哲学和伦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 主体性 安全性 伦理责任
下载PDF
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
2
作者 魏屹东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1-44,共14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建构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无疑是一种可能出路。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文化人工智能这种具身人工智能是一个重大挑战。从哲学方法论审视,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包括,智能体的范畴论与语境论的整合,感性与理性的整合,通过机制进行功能建模,通过结构功能实现适应性表征,以及通过语境觉知应对意外情况,最终通过严格的“图灵测试”。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有望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嵌入人类特有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通用人工智能 具身人工智能 文化人工智能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认知转向”——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3
作者 魏屹东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17,共9页
人类智能是“通用智能”。人工智能要成为通用的,即通用人工智能,让其具有心理性的认知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智能”不是“认知”,人工智能要转向人工认知,也就是让目前人工智能的“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 人类智能是“通用智能”。人工智能要成为通用的,即通用人工智能,让其具有心理性的认知因素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智能”不是“认知”,人工智能要转向人工认知,也就是让目前人工智能的“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走向“认知智能”,这就是人工智能的“认知转向”。而“认知智能”作为“通用智能”,与人类智能一样是适应性表征系统,在适应性表征概念下,两种智能可统一起来进而成为通用的。然而,在通用人工智能能否实现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立场,即乐观派和悲观派。这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关于人工行为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意向性问题的争论,而区分行为体和主体、行为体间性和主体间性、行为体的能动性与主体的主体性、行为体的指向性与主体的意向性是十分必要的。适应性表征被视为消解这些争论和弥合不同智能鸿沟的概念框架,进而成为实现机器意识的方法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通用人工智能 认知智能 认知转向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试论现象学与当代心灵哲学的融合
4
作者 魏屹东 杜雅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76-83,共8页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 现象学与心灵哲学的融合,不仅体现在对共同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为不同思想传统对核心概念的重新解读。当代心灵哲学对“现象学”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从对胡塞尔“现象学”演变分析着手,侧重于对意识的经验维度的分析,并引入第一人称和意向性概念;二是在分析经验的主观特性时,对“现象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修正,使之区别于相关概念;三是以经验维度的分析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和意向性出发,拓展出现象意识和现象意向性。这三个特点通过展现“现象学”概念的引入、修正和拓展,集中反映了当代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融合的认知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现象特征 现象意识 现象意向性
下载PDF
混合认知:一种优化的人工智能适应性表征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魏屹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93,共13页
混合认知是不同认知方式的组合或整合。它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不同适应性表征系统(自然的和人工的)的融合,其中适应性表征能力是不同认知系统的共性。混合认知系统的其他属性或特征都是由这种基本能力衍... 混合认知是不同认知方式的组合或整合。它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不同适应性表征系统(自然的和人工的)的融合,其中适应性表征能力是不同认知系统的共性。混合认知系统的其他属性或特征都是由这种基本能力衍生而来的,这些特征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具身性、交互性、符号性和语义性。尽管混合认知强化了人工的“智能”,但其黑箱性仍然难以消除。混合认知作为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弄清认知背后的隐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认知 人工智能 机器人 自主性 具身性 符号性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对李德毅院士关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十问”的哲学思考
6
作者 魏屹东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2-1355,共4页
关于智能的基本共识,李德毅院士做了很好的总结:“智能是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脱离生命体的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这意味着智能是一种包括学习、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 关于智能的基本共识,李德毅院士做了很好的总结:“智能是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是脱离生命体的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在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领域,这意味着智能是一种包括学习、解释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衍生智能或离身智能。而所谓的“通用人工智能”就是在不同情境中能够完成各种认知任务的普遍智能,在专门领域(如计算、下棋)可超过人类智能。李院士针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提出的“十问”和相应的十个基础问题非常具有挑战性,不仅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科学技术研究,也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20多年来,笔者致力于自己提出的“认知哲学”的研究,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是“适应性表征”(自组织系统特别是认知系统,具有在特定环境或语境中自主地表征目标对象的能力,且这种能力能够随着环境或语境的变化而自主调整和提升)。这里笔者运用适应性表征概念以哲学的方式尝试回应李院士的“十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 自组织系统 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对象 认知系统 认知科学 认知任务
下载PDF
认知的现象学解释之争论、问题与解决方案
7
作者 魏屹东 杜雅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 理解思维的本质是认知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中,意识的扩展论和限制论之争诱发了关于认知现象学的讨论,认知或思维的现象特征以及如何解释所意识到的心理状态的现象特征,自然成为关注焦点。内省论证和现象对比论证着重分析认知是否存在现象特征的问题,其中涉及感觉、知觉与思维的还原问题,知觉现象的多样性与思维现象多样性的对称问题,心理活动中情感、范畴化知觉和认识感觉中的现象特性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现象学中的核心问题,可通过认知哲学中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给予合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有意识思维 现象意识 现象特征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人工认知的语境建构与适应性表征解释
8
作者 魏屹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自然认知得到充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认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种认知形式是何种关系,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推理,科学上存在着“探索黑箱”,哲学上存在着“解释鸿沟”。鉴于认知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解释上...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自然认知得到充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认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种认知形式是何种关系,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推理,科学上存在着“探索黑箱”,哲学上存在着“解释鸿沟”。鉴于认知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解释上的困难,这里将适应性表征作为认知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据此来探讨人工认知与自然认知的统一认知架构、认知推理的形式表征、概念与语境模型。研究试图表明,认知系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均是适应性表征系统,具有自适应、自复制、自组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知主体,无论是碳基生物,还是硅基装置,都是适应性实体,其行为都是适应性认知。因此,认知或智能是适应性和表征性的统一,适应性表征可合理地说明或解决认知或智能生成问题。这意味着,在适应性表征框架下,人工认知通过模拟自然认知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成像人类认知具有的通用智能,这可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这里使用基于语境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来修正通用认知架构与认知推理模型,将人工主体分为逻辑主体、搜索主体、决策主体、学习主体和问题-解决主体,建构了一个形式化的语境模型,力图解释或解决科学和哲学普遍关注的智能生成问题,并探讨了其中蕴涵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系统 认知架构 逻辑建构 语境模型 适应性表征 人工智能
下载PDF
人工认知的语境—觉知及其语境建模
9
作者 魏屹东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2期62-74,共13页
人工智能要实现类人的智能,语境—觉知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一种有效表征方法。引入语境—觉知的目的是让人工认知系统能够像人那样拥有语境能力,这是让人工智能更智能的关键一步。那么,什么是语境—觉知,其问题域和类型是什么,如何在语境... 人工智能要实现类人的智能,语境—觉知是实现这种目标的一种有效表征方法。引入语境—觉知的目的是让人工认知系统能够像人那样拥有语境能力,这是让人工智能更智能的关键一步。那么,什么是语境—觉知,其问题域和类型是什么,如何在语境中实现统一,一阶逻辑如何表征,如何语境地建模,这些问题是使人工认知系统类人化的关键,也是人工智能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认知 人工智能 语境—觉知 语境模型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适应性表征:意识生成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
10
作者 魏屹东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5期32-49,共18页
意识问题如何破解本身就是个难题。虽然各种科学的和哲学的意识理论给出了某方面的说明,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出现。意识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二者的联合才有可能破解此难题。适应性表征作为架构自然认知和人工认知的概... 意识问题如何破解本身就是个难题。虽然各种科学的和哲学的意识理论给出了某方面的说明,但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理论出现。意识问题既是哲学问题也是科学问题,二者的联合才有可能破解此难题。适应性表征作为架构自然认知和人工认知的概念范畴,不仅可作为意识发生的内在机制,也可作为解释框架,是一种可能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意识的发生机制可从物理系统的复制子比特、生物系统的复制子基因、认知系统的复制子智能体以及文化系统的复制子模因的适应性表征来考察,解释机制可从进化趋向性、内在世界建构、意向内驱力和意会认知来说明。这是从科学和哲学视角共同考察和论证的,最终得出适应性表征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解释框架,可作为认知理性的适应性控制工具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问题 复制子 进化趋向性 意会认知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人工智能具有理解力吗——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敬 魏屹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 从“深蓝”到AlphaGo,人工智能在问题求解、深度学习等领域迅猛发展,人们看到了其具有类似于人类理解能力甚至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理解力仍值得商榷。一方面,人类理解是具有多重维度的现象,包含着形式化的推理计算、非形式化的直觉、顿悟以及行动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算法不能产生类似于人的理解。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看,人类理解充斥着反思要素,理解本身也是一种自我理解;人工智能缺乏人类理解具有的“前结构”;最重要地,人工智能自身蕴含的离身认知逻辑与人类具身性的理解并不融贯,这可能是它无法真正具有理解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解释学 理解力 具身认知 算法
下载PDF
自我感神经心理模型与人格同一性
12
作者 孔佳仪 魏屹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60-64,70,共6页
如何解释“自我”是认知神经科学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发现,人脑右半球的联想区可将源自身体的感知和心智的理知整合成统一体验,即“自我感”,这是理解主观经验“我性”的一种新模型。这种新模型将神经层次的自我感与临床上对自... 如何解释“自我”是认知神经科学要面对的一个难题。临床研究发现,人脑右半球的联想区可将源自身体的感知和心智的理知整合成统一体验,即“自我感”,这是理解主观经验“我性”的一种新模型。这种新模型将神经层次的自我感与临床上对自我障碍症状研究相结合,为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提供了一个统一解释框架,以说明人的自我认知特征和感知经验的神经心理过程。这种自我感的神经心理过程可被视为适应性表征过程,这为哲学上的人格同一性问题提供了临床经验解释,表明了神经心理过程可整合到统一经验中,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我主观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感 自我觉知 自我障碍 人格同一性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人工感知技术的医学伦理探究
13
作者 孔佳仪 魏屹东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5-19,共5页
人工感知技术突破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在拓展人类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医学伦理挑战,“侵入性”概念在医疗器械开发、监管、市场准入和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兴医疗神经技术的... 人工感知技术突破人类自然感官的限制,在拓展人类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同时带来了新的医学伦理挑战,“侵入性”概念在医疗器械开发、监管、市场准入和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新兴医疗神经技术的伦理讨论。人工感知技术的发展不仅关乎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还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医学伦理和人类自身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当前认知方式的变革和转型中,因为人工感知的临床应用对人体的特殊介入方式,思考人工感知技术带来的医学伦理新问题,重新反思医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成为医学哲学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感知 脑机接口 侵入性
下载PDF
英美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向——三份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内容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魏屹东 王保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02-221,共20页
英美科学史研究最活跃,也最发达,具有代表性,通过对ISIS、History of Science和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这3份公认的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的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出近十几年来英美科... 英美科学史研究最活跃,也最发达,具有代表性,通过对ISIS、History of Science和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这3份公认的国际科学史权威综合期刊1993—2005年的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出近十几年来英美科学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向为:物理科学和医学是研究的热点;人物与专题史是研究的重要领域;19和20世纪成为科学史集中研究的时期,综合趋势更加明显;内史仍是科学史的主流,外史在不断增加。最后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关科学史 ISIS HISTORY of SCIENCE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计量分析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取消表征了吗?
15
作者 王敬 魏屹东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7-21,共5页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在世存在 表征 此在
下载PDF
论情境化潜意识表征——评德雷福斯的无表征智能理论 被引量:9
16
作者 魏屹东 裴利芳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共7页
情景化的智能可能是无表征的,它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取理论表明,智能行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学习和技能,能够被描述和解释,而无需借助于心灵或大脑表征。现象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意向弧和获得最大把握趋向,以及吸... 情景化的智能可能是无表征的,它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德雷福斯的技能获取理论表明,智能行为的两种最基本形式———学习和技能,能够被描述和解释,而无需借助于心灵或大脑表征。现象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意向弧和获得最大把握趋向,以及吸引子理论,对该理论作出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表明无表征智能现象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可能是人类智能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雷福斯 情景化 无表征智能 意向弧 吸引子
下载PDF
国际科学史刊物ISIS(1913—1992年)内容计量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屹东 邢润川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5年第2期120-131,共12页
该文对国际科学史权威刊物ISIS(1913—1992年)研究论文与书评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展示了科学史研究发展的微观轨迹,揭示出科学史研究热点变化及走向。
关键词 国际科学史刊物 ISIS 内容计量分析 科学史
下载PDF
认知生成主义的认识论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屹东 武建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2,47,共8页
认知生态学是认知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所孕育的生成主义纲领已经发展为一个能与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相抗衡的研究范式。生成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研究纲领... 认知生态学是认知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所孕育的生成主义纲领已经发展为一个能与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相抗衡的研究范式。生成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研究纲领,超越了传统的认知科学范式。它自身蕴涵的认识论原则包括自主性原则、意义建构原则、互规定性和共涌现性原则、具身行动原则和脑身经验结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生态学 生成主义 认识论
下载PDF
自语境化:一种科学认知新进路 被引量:4
19
作者 魏屹东 杨小爱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1,共7页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对于认知出现了内省主义、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动力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自然主义等众多流派。自语境化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自语境化认知要成为可能需要满... 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对于认知出现了内省主义、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动力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自然主义等众多流派。自语境化是通过自主性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在语境中加以融合的过程。自语境化认知要成为可能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目的性、进化和突现。自语境化认知延续了语境化认知的本体论性、认识论性、方法论性、终极性和综合性特征;自语境化认知又具有一些不同于语境化认知的自主性、目的性、渐突性、实践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语境化 认知 缘起 含义 实现条件 特征
下载PDF
可想象性论证及其问题——评查尔莫斯的认知二维语义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魏屹东 陈敬坤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3-39,91,共8页
可想象性论证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可想象论证集中于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查尔莫斯运用二维语义学对传统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修正,重建了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查尔莫斯并没有... 可想象性论证是心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可想象论证集中于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查尔莫斯运用二维语义学对传统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修正,重建了可想象性与可能性之间的联系。我们发现查尔莫斯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论证仍然有缺陷,并不能真正驳倒物理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莫斯 可想象性论证 CP论题 二维语义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