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学科评估结果关联度分析及启示
1
作者 冯春英 魏峭巍 冯秀英 《高教论坛》 2023年第3期112-115,共4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衡量高校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标志;学科评估结果是高校一级学科整体建设水平与成效的直接反映。笔者对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学科评估结果数据比对分析发现,二者高度关...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全国高校学科评估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也是衡量高校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标志;学科评估结果是高校一级学科整体建设水平与成效的直接反映。笔者对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学科评估结果数据比对分析发现,二者高度关联。本文将探索这一现象的原因,以期为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科评估 人才培养 学科发展水平 学科建设
下载PDF
国外公共考古学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峭巍 《南方文物》 2010年第3期110-114,共5页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公共"(Public)一词的含义一直都是公共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蕴含着国家和公众两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公共"一词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国外公共考古学的研... 公共考古学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公共"(Public)一词的含义一直都是公共考古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共"蕴含着国家和公众两个不同的维度,根据"公共"一词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国外公共考古学的研究经历了政府参与、公众参与、公众导向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这对中国公共考古学的定位于"面向公众的考古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学 价值取向 公众政府
下载PDF
央地关系模型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峭巍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7-72,共6页
央地关系模型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考古学家尝试通过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古代社会,并将央地关系模式引入到考古学的研究中,解读政治架构中不同地区间的互动问题。央地关系模型中的中心/边缘二分法,是导致应用中存在效率偏低的... 央地关系模型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一个常用概念。考古学家尝试通过世界体系理论研究古代社会,并将央地关系模式引入到考古学的研究中,解读政治架构中不同地区间的互动问题。央地关系模型中的中心/边缘二分法,是导致应用中存在效率偏低的症结。引入异质社会和"自下而上"等视角后,央地关系模型得到进一步优化,并且在考古学研究的适用范围得以加强。对中国学术界来说,运用央地关系模型分析考古学材料,还应根据自身文明发展的特点,适当调整,以求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地关系 世界体系理论 二分法 异质社会
下载PDF
政府网站绩效与制度供给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魏峭巍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5-97,共3页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就引人注目。通过对5个样本部委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梳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政府网站绩效改善实证层面的联系。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直接决定了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水平。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应该以完善政...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成就引人注目。通过对5个样本部委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梳理,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政府网站绩效改善实证层面的联系。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直接决定了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水平。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应该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基础,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信息内容,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通过政府政务公开的制度供给,实现政务网站绩效的制度性保障,提高政务网站的绩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 网站绩效 政务公开 制度供给
下载PDF
山东北部东周时期盐业生产及相关问题探析
5
作者 张顺利 魏峭巍 赵益超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6-222,共7页
近年来山东北部发现的大量东周时期盐业考古遗存表明,东周时期应为制盐业发展和转变的重要阶段。通过分析火道—厫里盐业遗址、寿光机械林场盐业遗址的考古材料,结合相关区域盐业遗址考古调查材料,通过GIS分析可知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 近年来山东北部发现的大量东周时期盐业考古遗存表明,东周时期应为制盐业发展和转变的重要阶段。通过分析火道—厫里盐业遗址、寿光机械林场盐业遗址的考古材料,结合相关区域盐业遗址考古调查材料,通过GIS分析可知东周时期盐业遗址的分布和浅层地下卤水资源结合更加紧密,盐业作坊内部结构和制盐工艺发生了重要转变,盐业遗址内部空间结构的布局规划更加清晰,对资源的整合利用更加科学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北部 东周 制盐工艺 GIS
原文传递
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 被引量:11
6
作者 魏峭巍 方辉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4-120,共7页
一般意义上说,不论是公共考古学还是公众考古学,都是译自欧美考古学界的“public archaeology”。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飞速发展对考古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带来了巨大破坏,考古学界尝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开辟考古遗址和文化... 一般意义上说,不论是公共考古学还是公众考古学,都是译自欧美考古学界的“public archaeology”。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飞速发展对考古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带来了巨大破坏,考古学界尝试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开辟考古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新路径。换句话说,公共考古学概念的提出,就是如何在考古学社会化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为公众保护考古资源与文化遗产[1]。此后,相关的书籍和期刊相继出版[2]。21世纪初,公共考古学已初具规模,公共考古论坛也成为一些大型会议的必备议题,如美国考古年会、欧洲考古年会、上海考古论坛等都有“public archaeology”的系列讲座和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资源 属性 对话机制 考古学社会化 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魏峭巍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9-44,共6页
一、导言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of 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1],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2],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 一、导言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Postmoder-nism)席卷全球,科学的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 of Science)受到了普遍质疑[1],以"理性"为本位的宏大理论构建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2],现代科学自身的保守性和功利性已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解构,对权威话语的逻各斯(Logic)的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3],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诉求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后现代主义 整合 分歧 现代科学 合法性问题 科学的方法 哲学思潮
原文传递
山东临淄东古城村北遗址西周墓(M4040)发掘简报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峭巍 赵益超 +3 位作者 杨谦 赵益超(摄) 闫明(图) 王涛(图)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5,2,1,共14页
2016年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在山东临淄东古城村北遗址发掘了一批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存。其中M4040为西周时期中型贵族墓,随葬器物较为丰富。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下部有生土二层台和壁龛,葬具为一椁一棺。... 2016年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在山东临淄东古城村北遗址发掘了一批西周至战国时期遗存。其中M4040为西周时期中型贵族墓,随葬器物较为丰富。该墓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坑下部有生土二层台和壁龛,葬具为一椁一棺。随葬器物有铜器、陶器、石器等,其中铜器有礼器爵、觯各一件。墓葬发现有人牲、羊牲、殉人、殉狗现象。根据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及出土器物判断,M4040可能为西周初年殷遗民的墓葬,墓主可能为中小贵族。东古城M4040南邻临淄齐故城,该墓的发现为研究临淄齐故城的性质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葬器物 出土器物 西周初年 墓葬形制 二层台 战国时期 殷遗民 遗址发掘
原文传递
试论鲁北地区的珍珠门文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峭巍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7,110,共6页
珍珠门文化作为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首先发现于胶东地区。随着鲁北地区考古材料的丰富,特别是潍坊汇泉庄、淄川北沈马等遗址的发掘,表明以素面红陶鬲为代表的非典型商周文化遗存应属于岳石文化之后珍珠门文化的范畴。鲁北地区作为珍珠... 珍珠门文化作为商周时期的东夷文化,首先发现于胶东地区。随着鲁北地区考古材料的丰富,特别是潍坊汇泉庄、淄川北沈马等遗址的发掘,表明以素面红陶鬲为代表的非典型商周文化遗存应属于岳石文化之后珍珠门文化的范畴。鲁北地区作为珍珠门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存续下限可至西周中晚期,说明该地区的夷人文化系统并没有被商文化完全取代或同化,而从西周早期开始,东夷土著文化与周文化逐渐融合,西周中期之后其主要文化因素也逐渐融入周文化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面红陶鬲 商周时期 东夷 民族融合
原文传递
山东陈家河遗址西周陶器使用浅析
10
作者 魏峭巍 哈克 赵益超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7-52,1,共6页
陈家河遗址延鲁北地区西周时期一处重要遗址,出土了一批包含典咽周文化特征和以素面鬲为代表的东夷土著文化的重要遗物,大致相当于晚商至西周早期山东地区东夷土著文化遗存,与长岛珍珠门、潍坊汇泉皮为代表的"珍珠门文化"一... 陈家河遗址延鲁北地区西周时期一处重要遗址,出土了一批包含典咽周文化特征和以素面鬲为代表的东夷土著文化的重要遗物,大致相当于晚商至西周早期山东地区东夷土著文化遗存,与长岛珍珠门、潍坊汇泉皮为代表的"珍珠门文化"一脉相承。陈家河遗址中尽管存在着素面鬲和绳纹鬲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器物,但可能不是由周人和夷人两个族群分别单独使用,而更可能是归某一族群使用,应是陈家河遗址的先人即接受了周文化的夷人族群所共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陶器 西周 山东 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掘 日常生活 考古学家
原文传递
大辛庄商代聚落社会组织及其变迁初探——以央地关系为视角
11
作者 魏峭巍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晚商早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次影响较大的社会变迁,其陶器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统之中。上述现象说明商人在大辛庄建立聚落,实现商人和夷人等不同文化系统共存,意在实现夷商融合的过程,并将夷人纳入到商人核心社会的政治系统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央地关系 族群融合 东渐策略 大辛庄
原文传递
鲁北商周盐业生产组织初步研究:以盔形器为例
12
作者 魏峭巍 《东方考古》 2015年第1期228-243,共16页
鲁北地区盐业考古的实践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文物普查,发现了以盔形器为主要遗物的遗址。考虑到盔形器的形制特征和集中分布于环渤海南岸的特点,调查报告推测'盔形器是齐国大规模‘煮海为盐’的工具'~①。进入21世... 鲁北地区盐业考古的实践活动,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山东省文物普查,发现了以盔形器为主要遗物的遗址。考虑到盔形器的形制特征和集中分布于环渤海南岸的特点,调查报告推测'盔形器是齐国大规模‘煮海为盐’的工具'~①。进入21世纪以来,鲁北莱州湾沿岸盐业考古不断取得新成果,先后发现了大量商周时期盐业作坊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 遗址 盐业 盔形器 鲁北
原文传递
山东临朐陈家河遗址发掘简报
13
作者 孙波 李玉亮 +8 位作者 周登军 高俊 翟松岩 杨三臣 刘小莉 钟安钦 赵益超 闫明 魏峭巍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19,共16页
陈家河遗址于2009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营子镇陈家河村南200米处。北距红山约4公里,南距S223省道约1.5公里.西距弥河约4.5公里,东临G25国道.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 陈家河遗址于2009年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本建设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遗址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营子镇陈家河村南200米处。北距红山约4公里,南距S223省道约1.5公里.西距弥河约4.5公里,东临G25国道.中心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6°31′34″,东经180°37′24″(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发掘简报 山东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2009年 文物调查 基本建设 临朐县 潍坊市
原文传递
华翰维(Henry T.Wright)教授访谈录
14
作者 李水城 魏峭巍 温成浩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8-58,25,共12页
华翰维(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 华翰维(Henry Tutwiler Wright III)为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现任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早在1962年,华翰维已成为美国考古学会会员。1964年,他本科毕业于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随后在芝加哥大学获人类学硕士学位(1965年)和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后,华翰维先后任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助理教授(1967年-1971年)、副教授(1971年-1976年)、教授(1976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Albert C.Spaulding学院教授(2001年-2007年)、Albert C.Spaulding学院杰出教授(2007年-),圣达菲研究所教授(2002年-),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员(1967年-)、博物馆馆长(1988年-1991年)。华翰维教授现兼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考古艺术博物馆研究员(1975年-今)、西非不列颠研究所会员(1980年-今)、美国麦克阿瑟协会会员(1993年-1998年)、圣达菲研究所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年-今)、圣达菲研究所成员(1998年-今)、英国东非学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讲师(2009年)、山东大学立青考古访问教授(2011年-今)等。华翰维教授所获荣誉和奖励有:麦克阿瑟天才奖(1993年-1998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考古学会(A.I.A.)杰出成就金奖(2009年);美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3年)。华翰维教授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美国密西根、阿帕拉契亚、切萨皮克、安纳波利斯、俄亥俄河谷,法国多尔多涅,伊拉克乌尔,伊朗德鲁让平原、扎格罗斯山、苏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墨西哥奥哈卡,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及,叙利亚,中国河南、云南,山东,蒙古国阿尔泰等国家主持或参与考古调查发掘。1975年以来,长期致力于非洲马达加斯加的考古和研究。华翰维教授对当代考古学的理论建树有重要贡献。他是社会复杂化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社会复杂化、三级聚落、四级聚落等关键概念和理论模式。在酋邦理论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华翰维教授研究成果丰硕,其代表作有:《马达加斯加中部早期国家形成:塔那那利佛西部考古调查》(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Central Madagascar: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Western Avaradrano);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2007;《美索不达米亚早期城镇的农业生产管理》(The Administration of Rural Production in an Early Mesopotamian Town),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论文,38:162p.1969;《国家起源新探》(Recent Reserach on the Origin of the State),《人类学年度综述》(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6:379-397,1977;《科摩罗群岛的早期航海者》(Early Seafarers of the Comoro Islands),《阿扎尼亚》(Azania),19:13-59,1984;《叙利亚东部前陶新石器遗址》(Prepottery Neolithic sites in Eastern Syria),《上古东方》(Paleorient),31/2:167-172.,2006;《伊朗西南部的人口、交换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opulation,Exchange and Early State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G.A.Johnson),《美国人类学家》(American Anthropologist),77:267-289,1975;《肯尼亚巴林戈地区罗博伊平原初步调查》(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Loboi Plain,Baringo District,Kenya),(with W.Farrand,R.Redding and M.H.Wolpoff),《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4》,安纳堡,1976;《盖内遗址:大湖地区古印地安器物群的变化》(The Gainey Site:Variability in a Great Lakes Paleo-Indian Assemblage),(with D.B.Simons and M.Shott),《东北美考古》(Archaeology of Eastern North America),12:266-279,1984;《德鲁让平原的早期聚落和灌溉:伊朗西南部村落和早期国家社会》(Early Settlement and Irrigation on the Deh Luran Plain:Village and Early State Societies in Southwestern Iran),(with J.Neely),《密西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科技报告No.26》,1994,等数百篇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理教授 访谈录 密西根大学 2007年 考古学家 人类学 芝加哥大学 2001年
原文传递
中国公共考古的新思路——罗泰先生专访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泰 曹峻 +1 位作者 魏峭巍 张勇安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 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展现考古学术问题论争等方面入手,在坚持学术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考古 中国考古 国际化 遗产保护 罗泰
原文传递
山东济宁地区汉代画像石所见铺首衔环初探
16
作者 骆燕 魏峭巍 《东方考古》 2022年第1期131-153,共23页
山东济宁地区出土和收藏汉代画像石,可见大量铺首衔环图像。分析表明济宁出土的包含铺首衔环的画像石始见于西汉晚期,而盛于东汉中晚期。在雕刻技法上,阴线刻和凹面线刻则多出现于西汉晚期,自东汉中期转为减地平面线刻和浅浮雕两种雕刻... 山东济宁地区出土和收藏汉代画像石,可见大量铺首衔环图像。分析表明济宁出土的包含铺首衔环的画像石始见于西汉晚期,而盛于东汉中晚期。在雕刻技法上,阴线刻和凹面线刻则多出现于西汉晚期,自东汉中期转为减地平面线刻和浅浮雕两种雕刻技法。西汉晚期的铺首面部特征传自青铜器俯首衔环中兽面的凌厉感,整体造型较为朴素粗犷;自东汉中期,铺首衔环的兽面被赋予人性气息,整体造型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特别是装饰以及兽角出现了新的“鸟衔鱼”造型,也从侧面反映出东汉中晚期济宁的画像石艺术达到了巅峰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山东济宁地区 艺术特征 雕刻技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