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伍佩珩 李镇宇 +4 位作者 魏康年 张学海 林国强 郭广忠 吴元伟 《北京林业学院学报》 CAS 1985年第2期1-10,共10页
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是我国北方杨树主要蛀干害虫之一。据在北京市调查,每年苗木被害率可达70%,防治又较困难,采用40%氧化乐果1:800倍液喷洒,需喷6—8次,才能控制。1982—1984年采用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反3、顺13... 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是我国北方杨树主要蛀干害虫之一。据在北京市调查,每年苗木被害率可达70%,防治又较困难,采用40%氧化乐果1:800倍液喷洒,需喷6—8次,才能控制。1982—1984年采用白杨透翅蛾性引诱剂反3、顺13-十八碳二烯醇对成虫发生期进行监测,可准确地预测成虫发生期在北京地区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初期,直至10月中旬结束,历期可长达5个月之久,并测到有第二代成虫的出现。性诱与化防相结合,不仅减少喷药次数,有利于改善环境和保护天敌,而且提高防治效果,每亩在不喷农药的情况下可挽回损失95元。诱芯采用200μg剂量即可,诱捕距离可达100—200米。在整个成虫羽化期不必更换诱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 透翅蛾 性引诱剂 利用 诱捕 杨树 蛀干害虫
下载PDF
探讨地质矿产勘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魏康年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第2期289-289,291,共2页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在分析地质找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详细探究地质矿产勘探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希望能为相关工作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 地质勘探技术 地质找矿 技术应用
下载PDF
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被引量:1
3
作者 查多禄 秦贺生 魏康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4-98,共5页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生日趋严重。全县每年由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发病区相屯村1989年和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2万元和20万元。1991年在发病最重的地块和最易感病的京白梨品种上...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生日趋严重。全县每年由此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发病区相屯村1989年和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2万元和20万元。1991年在发病最重的地块和最易感病的京白梨品种上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初步找到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在芽萌动时喷布尿素等药剂有助于铲除越冬病源;盛花后一周为第一次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全年防治7~8次可有效地控制梨黑星病发生。试验区的病果率由1990年的100%下降到1991年的1.8%,按传统方法防治的果园病果率仍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星病 发病规律 梨树 药剂防治
下载PDF
豫北发生的油松毛虫与防治
4
作者 石启文 朱山存 +2 位作者 方建红 吴才成 魏康年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8-30,共3页
河南北部林区自1985年发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经六年观察研究和防治实践,灾区虫口密度已由暴发时9.6头/m^2(幼林地)和20头/株(成林地),下降并隐定到0.02头/m^2和0.2头/株,初步... 河南北部林区自1985年发现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Liu,危害油松、樟子松、华山松等。经六年观察研究和防治实践,灾区虫口密度已由暴发时9.6头/m^2(幼林地)和20头/株(成林地),下降并隐定到0.02头/m^2和0.2头/株,初步达到“有虫不成灾”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 形态特征 防治 豫北地区
下载PDF
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病规律及其防治
5
作者 查多禄 秦贺生 魏康年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67-70,共4页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生日趋严重,全县每年由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发病区相屯村1989年和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2万元和20万元。1991年在发病最重的地块和最易感病的京白梨品种上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梨黑星病发生日趋严重,全县每年由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元以上,重点发病区相屯村1989年和1990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分别达12万元和20万元。1991年在发病最重的地块和最易感病的京白梨品种上进行了该项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初步找到了该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措施。在芽萌动时喷布尿素等药剂有助于铲除越冬病源;盛花后一周为第一次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全年防治7~8次可有效地控制梨黑星病发生。试验区的病果率由1990年的100%下降到1991年的1.8%。按传统方法防治的果园果病率仍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黑星病 发病规律 化学防治 乌码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