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伍尔夫小说《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叙事技巧 被引量:1
1
作者 魏斯华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54-57,共4页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小说中没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也没有客观环境的描绘介绍,全篇围绕墙上的"斑点"是什么进行问答联想,通过揣测"斑点"的可能性...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小说中没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描写,没有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也没有客观环境的描绘介绍,全篇围绕墙上的"斑点"是什么进行问答联想,通过揣测"斑点"的可能性联想到多种意象,牵引出无限思考与情绪,表达出了生命本质的深层意蕴。从叙事学角度对《墙上的斑点》进行分析解读,探索其意识流创作策略及其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以窥视伍尔夫所推崇的真实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 叙述视角 叙述声音 意识流
下载PDF
《喊·山》:从小众到大众的叙事改编
2
作者 魏斯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96-98,共3页
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是底层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太行山为背景,揭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以此为底本的电影《喊·山》由内地导演杨子改编和执导,彰显人物个性与生存冲突,表现爱情与人性美,是文学与电影完美融合之作。... 葛水平的中篇小说《喊山》是底层叙事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太行山为背景,揭示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以此为底本的电影《喊·山》由内地导演杨子改编和执导,彰显人物个性与生存冲突,表现爱情与人性美,是文学与电影完美融合之作。从小说到电影,其受众不同、人物角色彰显程度不同。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电影《喊·山》的叙事改编艺术,探析影片"喊山"的象征意味的丰富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喊·山》 叙事改编 受众 哑女
下载PDF
困境·焦虑·抉择——《儿子与情人》中保罗形象的存在主义解读
3
作者 魏斯华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45-49,共5页
《儿子与情人》以保罗·莫雷尔的情感经历、成长历程为内容,突出了他与三位不同类型女性相处的矛盾冲突,衬托出保罗在深陷人生困境时的期望和面对各种焦虑所作抉择的理解。文章试图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保罗·莫雷... 《儿子与情人》以保罗·莫雷尔的情感经历、成长历程为内容,突出了他与三位不同类型女性相处的矛盾冲突,衬托出保罗在深陷人生困境时的期望和面对各种焦虑所作抉择的理解。文章试图从萨特存在主义角度切入,通过分析保罗·莫雷尔与这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焦虑挣扎以及最后的自由抉择,不仅揭示出保罗历经自在存在到自为存在的转化,还体现了二十世纪初英国工业化历程中人虚无荒诞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儿子与情人》 焦虑 抉择
下载PDF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
4
作者 魏斯华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8-51,共4页
从叙事学角度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进行解读,分析其叙述视角与叙事时间。小说叙述视角交错多变、转换自由,造成叙事时间错乱别致如同行走迷宫,模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界限,产生了读者对爱米丽解读不尽的文学艺术效果,凸显... 从叙事学角度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进行解读,分析其叙述视角与叙事时间。小说叙述视角交错多变、转换自由,造成叙事时间错乱别致如同行走迷宫,模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界限,产生了读者对爱米丽解读不尽的文学艺术效果,凸显了献给爱米丽一朵玫瑰花的丰富内涵,爱米丽的故事超越现实,有一股恒久的精神之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叙述视角 叙事时间
下载PDF
从《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魏斯华 《世界经济》 1980年第3期53-61,共9页
自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九个长期经济计划。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这个计划制订时日本经济正处于“岩户景气”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从国际上看,1960年1月美日两国在华盛顿... 自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订了九个长期经济计划。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下简称《倍增计划》)。这个计划制订时日本经济正处于“岩户景气”的全盛时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从国际上看,1960年1月美日两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6月23日生效)。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性的战略需要,已通过这个条约把日本纳入它的核保护伞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倍增计划 日本国民 中小企业 日本经济 国民收入 高速发展 日本政府 70年 经济计划 资本主义国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