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运动损伤预警模型
1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桂辉贤 周易文 关烨明 余绍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9-418,共10页
背景:运动医学界广泛呼吁采用机器学习技术高效处理庞大、冗杂的运动数据资源,构建智能化的运动损伤预警模型,以实现运动损伤的精准预警。对此类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对把握预警模型改进方向,指导中国损伤预警模型构建工作均具... 背景:运动医学界广泛呼吁采用机器学习技术高效处理庞大、冗杂的运动数据资源,构建智能化的运动损伤预警模型,以实现运动损伤的精准预警。对此类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对把握预警模型改进方向,指导中国损伤预警模型构建工作均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系统梳理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运动损伤预警模型相关研究,为中国运动损伤预警模型构建工作提供借鉴。方法:对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和EBSCO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检索机器学习技术和运动损伤相关文献,最终纳入61篇运动损伤预警模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在纳入文献的外部风险特征指标中,缺乏比赛场景类指标,后续需进一步完善相关特征指标的纳入工作,以进一步丰富模型训练的数据集维度;此外,运动损伤预警模型的纳入特征权重方法以过滤法为主,需强化嵌入法及包裹法等权重方法的运用,以增强多风险因素交互效应的分析。②在模型主体训练方面,模型主体训练算法多以监督式学习算法为主,此类算法对样本标注信息的完整度有较高要求,应用场景易受限,后期可增加无监督式与半监督式算法的应用。③在模型性能评估优化方面,现研究主要采用了HoldOut交叉与k-交叉两种验证方式评估模型性能,模型的AUC值范围(0.76±0.12),灵敏度范围(75.92±11.03)%,特异度范围(80.03±4.54)%,F1分数值范围(80.60±10.63)%,准确度范围(69.96±13.10)%,精确度范围(70±14.71)%,数据增强与特征优化为最常见的模型优化操作。当前运动损伤预警模型准确度及精确度均约为70%,预警效果良好,但模型优化操作较单一,多采用数据增强方法提升模型性能,需强化对模型算法、超参数的调整,以进一步提升模型性能。④在模型特征提取方面,纳入的内部风险特征指标多以人体测量学、训练负荷、训练年限和损伤史等指标为主,缺乏运动恢复类指标与身体机能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损伤 损伤预警 损伤预防 智能预警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体育运动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部肌肉协同特征与步态稳定性的相关性
2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2 位作者 于婷婷 谭茜琳 曹偲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899-2906,共8页
背景:现有研究初步总结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肌肉活动与步态稳定性的潜在关联,然而存在观测肌肉类别不全、观测步行动作阶段不完整、未考量多块肌肉间协同作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目的:监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 背景:现有研究初步总结了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肌肉活动与步态稳定性的潜在关联,然而存在观测肌肉类别不全、观测步行动作阶段不完整、未考量多块肌肉间协同作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该研究。目的:监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时患侧腿部肌肉协同信息,分析肌肉协同信息与步态稳定性的关联。方法:招募24例男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年龄(21.66±4.09)岁,采集受试者步行时患肢的肌电数据与压力中心数据,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患肢的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及肌肉相对权重指标,并与压力中心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累计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参与步行活动,其中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无显著相关性。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方面,主导步态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3峰值激活用时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413,P=0.045;r=-0.470,P=0.020),其余类型协同元的峰值激活用时与患者步态稳定性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在肌肉相对权重方面,主导步态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1的股直肌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横向位移速度均呈显著负相关(r=-0.592,P=0.005;r=-0.529,P=0.014);主导承重反应期的协同元3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与患者步态压力中心横向位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r=-0.428,P=0.037)。②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中枢系统会系统调节步行时患肢肌肉协同活动以提升步态稳定性,具体表现为:延长主导承重反应期肌肉协同元激活时间,增强股四头肌的激活程度,以增强患侧腿落地时膝关节离心收缩控制能力,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增强承重反应期股二头肌激活程度,以增加患侧腿落地时膝关节屈曲程度,增强下肢落地缓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步态分析 步态稳定性 肌肉协同模式 非负矩阵分解 压力中心
下载PDF
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吴倩 桂辉贤 周易文 余绍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95-1303,1315,共10页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以揭示人体中枢系统调节下肢动作以适应疲劳积累的机制。方法:11例男性跑者接受恒定速度跑疲劳干预,并全程采集干预过程时其下肢肌电数据。运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不同干预时刻受试...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变化,以揭示人体中枢系统调节下肢动作以适应疲劳积累的机制。方法:11例男性跑者接受恒定速度跑疲劳干预,并全程采集干预过程时其下肢肌电数据。运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不同干预时刻受试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等分析指标。结果:(1)在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方面,在整个跑步疲劳干预过程中,共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主导人体下肢关节活动,每位受试者平均会从中随机调动4—5类肌肉协同元参与跑步活动,且随着疲劳积累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无显著变化(P>0.05)。(2)在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峰值激活用时在33%、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3)在肌肉相对权重变化方面,协同元1的半腱肌的相对权重在33%、67%、100%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2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在33%时刻显著降低(P<0.05)。协同元4的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在67%时刻显著降低(P<0.05),但在100%时刻显著回升(P<0.05)。结论: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中枢系统会调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以适应疲劳累积,降低下肢损伤风险。该调控过程具体表现:稳定下肢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减少早期支撑阶段的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动态调节跑步早期支撑阶段的股直肌与半腱肌,中期摆动阶段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运动疲劳 无线表面肌电 神经肌肉控制
下载PDF
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 被引量:3
4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3 位作者 周易文 桂辉贤 关烨明 于婷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 目的探究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态活动时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方法2023年4月至6月,于武汉体育学院附属医院招募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采集步行时双侧下肢肌肉的肌电,采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提取健、患侧腿肌肉协同元参与数量、肌肉协同元峰值激活用时、肌肉相对权重。结果男性健侧腿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患侧腿解析出5类肌肉协同元,缺乏以胫骨前肌为主要参与肌肉的协同元2;女性健、患侧腿则均解析出6类肌肉协同元。相比于健侧腿,男性参与患侧腿活动的各类肌肉协同元的峰值激活用时均无显著变化(P>0.05);女性的协同元3、协同元5的峰值激活用时增加(P<0.05)。男性患侧腿协同元1的股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女性患侧腿协同元2的股外侧肌相对权重升高(P<0.05),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3的股直肌的相对权重降低(P<0.05),协同元6的股二头肌相对权重降低(P<0.05)。结论步行期间,男性患侧腿冻结主导踝关节背屈功能的肌肉协同元参与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的相对权重以弱化膝关节落地缓冲功能;女性主导患侧腿承重反应期、支撑相中期动作的协同元激活延迟,增强承重反应期股外侧肌的相对权重,降低承重反应期股直肌、股二头肌与支撑相中期股二头肌的相对权重,以限制膝关节屈曲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步行 肌肉协同 运动控制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林秦兆 魏梦力 +3 位作者 钟亚平 吴倩 周博韬 王海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4209-4215,共7页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可即时提高人体肌肉力量,或可即时提升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但尚未有相关研究进行论证。目的:验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按...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可即时提高人体肌肉力量,或可即时提升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但尚未有相关研究进行论证。目的:验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武汉体育学院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6)和B组(n=5),A组受试者先接受假刺激,随后经过3 d的清洗期,再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B组受试者先接受经颅直流电刺激,随后经过3 d的清洗期,再接受假刺激,刺激后即刻进行单腿落地测试,采集并分析受试者单腿落地时的生物力学参数。将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的数据汇总为试验组数据,假刺激干预的数据汇总为对照组数据。结果与结论:①核心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躯干最大屈曲角具有交互效应(P<0.05),在30 cm落地高度条件下,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躯干最大屈曲角显著降低;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躯干最大侧屈角、躯干侧屈角速度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躯干最大侧屈角、躯干侧屈角速度显著降低;②下肢关节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踝关节最大外翻角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踝关节最大外翻角显著降低;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腓肠肌外侧头的峰值激活水平具有主效应(P<0.05),相较于假刺激,真刺激后腓肠肌外侧头的峰值激活水平显著提升;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胫骨前肌的峰值激活水平具有交互效应(P<0.05),在60 cm落地高度条件下,相较于假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后受试者胫骨前肌峰值激活水平显著升高;③压力中心稳定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与落地高度对压力中心横向平均位移距离、压力中心横向平均位移速度、压力中心纵向平均位移距离、压力中心纵向平均位移速度等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对各压力中心指标均无主效应(P>0.05);④结果表明: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即刻改善人体单腿落地时的核心稳定性与下肢关节稳定性,可将其作为运动前的重要热身手段,提高人体单腿落地稳定性、降低下肢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稳定性 单腿落地 身体控制 肌肉激活 核心稳定性 下肢
下载PDF
基于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步态数据分析重返运动的风险
6
作者 周易文 钟亚平 +3 位作者 魏梦力 王海锋 余绍华 桂辉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8-956,共9页
目的基于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的步态数据,分析其重返运动的风险。方法2023年5月至6月,在武汉体育学院招募ACLR术后运动员39例,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表面肌电和三维测力台,记录稳定步态和串联步态数据,并采用K-STARTS测... 目的基于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术后的步态数据,分析其重返运动的风险。方法2023年5月至6月,在武汉体育学院招募ACLR术后运动员39例,采用三维动作捕捉系统、表面肌电和三维测力台,记录稳定步态和串联步态数据,并采用K-STARTS测试计算重返运动得分。各步态指标与K-STARTS测试总分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其中关键指标与重返运动的风险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在稳定步态中,步时与K-STARTS测试总分呈负相关(r=-0.479,P=0.002),股直肌(r=0.448,P=0.004)和股外侧肌(r=0.595,P=0.001)的激活峰值振幅对称指数与K-STARTS测试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在串联步态中,重心横向位移距离与K-STARTS测试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341,P=0.034),股外侧肌的激活峰值振幅出现时间对称指数与K-STARTS测试总分呈正相关(r=0.320,P=0.047)。回归分析显示,基于稳定步态构建的模型(F=15.818,P=0.001,R^(2)=0.650)的解释度优于基于串联步态构建的模型(F=7.692,P=0.001,R^(2)=0.397)。结论在稳定步态中,步态节奏变异性、对称性指标与重返运动风险相关;在串联步态中,步态平衡性、对称性指标与重返运动风险相关;相比于串联步态,基于稳定步态信息构建的重返运动风险评估模型的解释度更佳,可能更适合作为重返运动风险测试的简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重返运动 步态 风险评估模型 运动员 运动损伤
下载PDF
数字体育实验室的内涵特征、框架体系与建设路径
7
作者 吴彰忠 钟亚平 +2 位作者 邱皓 杭福临 魏梦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8-233,264,共7页
为确保数字体育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围绕数字体育实验室“是什么-现如何-怎么建”的建设思路,对数字体育实验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数字体育实验室的基本内涵出发,围绕建设理念、运行机制、研究范式、成果产出等方面梳理了国际数字体育... 为确保数字体育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围绕数字体育实验室“是什么-现如何-怎么建”的建设思路,对数字体育实验室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数字体育实验室的基本内涵出发,围绕建设理念、运行机制、研究范式、成果产出等方面梳理了国际数字体育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并基于数据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构建数字体育实验室的基本框架,将其分为前沿技术研究类实验室、基础资源研究类实验室和融合应用研究类实验室三大类别;提出了数字体育实验室建设实践应遵循“理念-机制-能力”的战略路径,要从立足使命任务提升建设新认知、以创新联合体构建运行新模式、瞄准现实需求挖掘研究新课题等方面重点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数字体育实验室 体育强国 学科交叉
下载PDF
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着地冲击时的肌肉激活变化特征
8
作者 吴倩 魏梦力 +2 位作者 曹偲佳 于婷婷 钟亚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15-1223,共9页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着地冲击时的肌肉激活变化。方法2022年11月至12月,于武汉体育学院招募11例男性跑者,分别以个人75%最大心率强度进行恒定负荷跑,并持续至Borg评分≥17和个人90%最大心率时停止。采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 目的探究跑步疲劳进程中人体下肢着地冲击时的肌肉激活变化。方法2022年11月至12月,于武汉体育学院招募11例男性跑者,分别以个人75%最大心率强度进行恒定负荷跑,并持续至Borg评分≥17和个人90%最大心率时停止。采用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全程记录被试的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臀大肌、腓肠肌外侧头和胫骨前肌的肌电数据,分析下肢肌肉预激活、后激活和共激活特征。结果随着跑步疲劳积累,不同疲劳时刻间胫骨前肌的预激活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2.955,P=0.048),100%时刻的胫骨前肌预激活水平高于start时刻(P=0.010)。不同疲劳时刻间股四头肌的后激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F=6.609,P=0.001),其中100%时刻的股四头肌后激活水平高于start时刻(P=0.011)、33%(P=0.009)和67%(P=0.043)时刻。不同疲劳时刻间踝关节预激活阶段的共激活比存在显著性差异(F=3.287,P=0.034),其中100%时刻的踝关节预激活阶段的共激活比大于start时刻(P=0.023)。结论随着跑步疲劳积累,中枢系统会调节下肢各肌肉的激活水平,以调整下肢着地冲击时的姿态,进而降低下肢负荷累积所带来的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步 运动疲劳 表面肌电 神经肌肉控制
下载PDF
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0-98,共9页
攀岩作为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近些年已受到愈趋广泛的关注。通过查阅英文文献,对攀岩运动项目精英级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等特点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研究表明:1)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表现为... 攀岩作为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近些年已受到愈趋广泛的关注。通过查阅英文文献,对攀岩运动项目精英级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等特点进行综合归纳与评述。研究表明:1)国际精英级攀岩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表现为身高适中、体重较轻、体脂较低。速度攀岩运动员体重比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大,难度攀岩运动员体脂比抱石攀岩运动员低;2)相对无氧能力是影响速度攀岩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抱石与难度攀岩运动员需要更好的前臂肌群的氧化代谢能力与无氧工作能力;3)3个攀岩单项的国际精英级运动员都具有良好的相对力量,其相对握力比值为0.78~1.50(男子)和0.5~1.2(女子),抱石攀岩运动员具有更大的握力、指力,难度攀岩运动员在力量耐力上更好。难度与抱石攀岩对运动员下肢柔韧性要求较高,速度攀岩运动员在速度素质上表现更佳;4)不同的攀岩单项,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要求不同,需妥善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注重协同效应,以促进攀岩运动员在全能项目上竞技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岩运动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运动素质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单腿着地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魏梦力 钟亚平 +2 位作者 吕一翔 林秦兆 史金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66-276,共11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人体单腿着地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交叉研究设计,使用Halo-Sport耳机对11名男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tDCS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s的2 m A电流强度的刺激)和真刺激...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人体单腿着地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交叉研究设计,使用Halo-Sport耳机对11名男子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进行tDCS假刺激(仅在开始时提供30 s的2 m A电流强度的刺激)和真刺激(持续20 min的2 m A电流强度的刺激),对比分析假刺激与真刺激间受试者单腿着地的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学指标变化,以此评价tDCS对人体单腿着地过程中的前馈控制能力、反馈控制能力、动态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在运动学方面,与假刺激相比,真刺激后膝关节最小角度(θmin)在45 cm、60 cm着地高度条件下均显著减小(P<0.05);踝关节最小角速度(ωmin)在45 cm着地高度条件下显著降低(P<0.05)。在动力学方面,与假刺激相比,真刺激后各动力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肌电学方面,与假刺激相比,真刺激后下肢各肌肉预激活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的后激活水平在30 cm、45 cm、60 cm着地高度条件下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论:(1)tDCS可有效改善人体单腿着地的反馈控制能力,增加下肢着地关节屈曲幅度与屈曲速度,强化“软着陆”过程;(2)tDCS可改善人体单腿着地的动态平衡能力,增强下肢着地肌肉激活水平,提高着地动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腿着地 神经肌肉控制 TDCS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数字体育的使命与路向 被引量:27
11
作者 吴彰忠 钟亚平 +2 位作者 张立 王志强 魏梦力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2,20,共11页
建设数字体育是数字时代构筑国家体育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重要引擎。数字体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蕴含着突破体制机制、动力效能、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短板的价值逻辑和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 建设数字体育是数字时代构筑国家体育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重要引擎。数字体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蕴含着突破体制机制、动力效能、创新融合、协调发展短板的价值逻辑和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的目标逻辑;助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竞技体育训练竞赛体系、体育产业市场服务体系、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是数字体育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的价值使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体育系统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遵循夯实数字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安全屏障“三大能力”;推动数字全民健身、数字运动训练、数字体育产业、数字体育政务“四位一体”的战略路径,全面提升数字体育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新道路注入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体育强国 数字体育 数字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