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说国史上的十大女才子
1
作者 魏正益 《语文知识》 2002年第10期12-13,共2页
1.班(?)(?) 西汉女文学家,班固祖姑,生卒年月不详,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列为“婕好”(一写作“(?)(?)”)。代表作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作品多写其宫中的苦闷。 2.蔡琰(177-?),汉末女诗人,字... 1.班(?)(?) 西汉女文学家,班固祖姑,生卒年月不详,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少有才学,汉成帝时被选入宫,列为“婕好”(一写作“(?)(?)”)。代表作有《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作品多写其宫中的苦闷。 2.蔡琰(177-?),汉末女诗人,字文姬,文学家蔡邕之女,卒日不详,汉陈留圉 (今河南杞县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传世,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百姓在战乱中所惨遭的痛苦。著名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传为她所作。 3.左芬(?-300),西晋女文学家,字兰芝,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为著名辞赋家左思之妹,少好学,善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女性文学家 古代文学史 代表作
下载PDF
容易误读的字词说略
2
作者 魏正益 《语文知识》 1997年第12期23-26,共4页
字词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未辨明字形,受形声字声符的影响而造成误读。如:“媪”不读“wēn”;应读作“ǎo”,意为“年老的妇人”;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关键词 误读 读作 形声字 字词 声符 古代 赞美诗 引申 本义 警察
下载PDF
读成语 议文人
3
作者 魏正益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7年第18期27-28,共2页
不少成语都与历代文人有关,熟读这类成语,既可加深理解意义,也能丰富文学知识。下笔成章所指曹植语出《三国志·陈思王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曹植为曹操的第三子,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有一次,曹操看了他的文章... 不少成语都与历代文人有关,熟读这类成语,既可加深理解意义,也能丰富文学知识。下笔成章所指曹植语出《三国志·陈思王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曹植为曹操的第三子,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有一次,曹操看了他的文章后,怀疑是他请人代写的。曹植回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天祥 不易一字 苏味道 王羲之 范仲淹 一挥而成 柳宗元
下载PDF
联因人传世 人以联增辉
4
作者 魏正益 《中学语数外(高中版)》 2003年第7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高考 语文试题 诗联 文学鉴赏 文史常识 考查内容 学习指导
下载PDF
极易错写的成语类举
5
作者 魏正益 《中学语数外(高中版)》 2003年第11期3-4,共2页
关键词 成语 高中 语文 学习辅导
下载PDF
咏物精品 诗中奇葩
6
作者 魏正益 《语文知识》 2001年第5期20-23,共4页
大自然造就了人间万物,并赋予它们千般姿态、万种风情。古代文人独具慧眼,他们发现个中奥妙并赋予万物以人类的情感,为万物锦上添花。在众多咏物诗词中。
关键词 咏物诗词 托物言志 修辞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咏物不言物 精妙更含蓄
7
作者 魏正益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0年第18期35-36,共2页
大自然造就了人间万物,并赋予它们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古代文人独具慧眼,他们发现从中奥妙并赋予人类的情感,为万物锦上添花。在众多咏物诗词中,有的在咏物时并不道明所咏之物的本字,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种手法使所咏之物更加... 大自然造就了人间万物,并赋予它们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古代文人独具慧眼,他们发现从中奥妙并赋予人类的情感,为万物锦上添花。在众多咏物诗词中,有的在咏物时并不道明所咏之物的本字,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这种手法使所咏之物更加精妙含蓄,成为诗词苑中一支光艳夺目的奇葩。今撮举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物言志
下载PDF
我国古代行礼方式说略
8
作者 魏正益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0年第13期28-,共1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行礼方式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与人相见或举行祭祀时,为了表示礼貌和敬意,行礼时却也长幼分明、尊卑有别。现将古代通行的行礼方式列于后。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在行礼方式上也是十分讲究的,与人相见或举行祭祀时,为了表示礼貌和敬意,行礼时却也长幼分明、尊卑有别。现将古代通行的行礼方式列于后。作揖是古代通行的不分尊卑的相见礼。行礼时,身子略弯,双手合抱高举,自上而下延至胸前止。如《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拱手又称作“拱”,多用于对尊长。行礼时,身体略俯,两手合抱在胸前。合抱时,通常是右手握拳左手则包在外。如《论语·微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国古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