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组织的学习: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
1
作者 魏玺昊 《社会建设》 CSSCI 2024年第1期135-160,共26页
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市Z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 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市Z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识应用的验证—知识生产”四个阶段,其中蕴含行动者参与、实现反身性和对话的过程。此过程的展开依赖于促动性组织情境,表现为激发目标认同、凸显价值理念、提供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有组织的学习”呈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性,具有应对实践不确定性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知识创新的优势,亦揭示出“组织”是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行动 知识生产 实践逻辑 有组织的学习
下载PDF
帮扶性调适化为内生动力:云南苗村搬迁移民实践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玺昊 费梅苹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144,共8页
民族地区搬迁移民内生动力的激发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成就,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以云南省苗村为例,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提出“帮扶性调适”概念,以期呈现脱贫期间移民内生动力激发的实践逻辑,并回应时代主题。移民内生动力激发... 民族地区搬迁移民内生动力的激发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成就,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以云南省苗村为例,基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视角,提出“帮扶性调适”概念,以期呈现脱贫期间移民内生动力激发的实践逻辑,并回应时代主题。移民内生动力激发属于多元主体帮扶下的自我调适。在新生活情境的压力下,移民恪守良知和获得荣耀性表现的需求凸显,激发了移民的脱贫意识。在外部主体帮扶下,移民破除思维局限,增进生产知识与技能,在增收致富中实现脱贫能力的提升。意识激发与能力提升标志着移民脱贫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因此,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好生活图景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多元主体实现精准帮扶,是激发民族地区搬迁移民内生动力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搬迁移民 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帮扶性调适
下载PDF
“苦与不苦”:民族地区搬迁移民的生活体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魏玺昊 费梅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4-152,共9页
民族地区搬迁移民的话语诉说具有动态且复杂的生成脉络。研究基于云南省苗村的调研,运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惯习”这一整合性分析框架,对移民“苦”与“不苦”的话语诉说展开分析,以期呈现并理解移民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苦的诉说... 民族地区搬迁移民的话语诉说具有动态且复杂的生成脉络。研究基于云南省苗村的调研,运用“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惯习”这一整合性分析框架,对移民“苦”与“不苦”的话语诉说展开分析,以期呈现并理解移民的生活体验。研究发现,苦的诉说源于族群惯习与制度规范脱嵌状态下,自身能力和收入不足,移民难以践行恪守良知和“过好日子”的文化要求。在道德情感推动和多元主体帮扶下,移民提升其行动能力并满足自身需求,由此产生不苦的诉说。苦到不苦的话语转换扎根于移民从贫困到脱贫的过程中,预示着移民韧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移民 苦与不苦 生活体验 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惯习
下载PDF
社会工作促进易地搬迁村民社区参与的转化机制--以云南省苗村专业实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魏玺昊 王寒温 +1 位作者 许艳萍 徐选国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3年第2期74-84,共11页
易地搬迁推进中,村民面临适应困难、家园重建等社区问题。参与对搬迁村民的自我调适和社区融入尤为重要,促进村民参与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题中之义。文章基于参与的理论视角,借助云南省苗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以期呈现易地搬迁中社会工... 易地搬迁推进中,村民面临适应困难、家园重建等社区问题。参与对搬迁村民的自我调适和社区融入尤为重要,促进村民参与成为社会工作服务的题中之义。文章基于参与的理论视角,借助云南省苗村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以期呈现易地搬迁中社会工作促进村民从象征性参与到伙伴关系的转化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促进机制生成的实践逻辑和专业行动。研究发现,服务团队通过反思、沟通以及挖掘在地文化符号等社会工作专业行动,彰显出注重价值理性、聚焦主体需求和尊崇在地文化的实践逻辑。这衍生出参与空间释放、参与意愿增强和参与能力提升三重机制,在上述机制的促动作用下,村民实现参与状态转化。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进一步强调,面向不确定的实践情境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机制分析可以成为社会工作应对复杂的实践问题并证明自身成效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 社区参与 社会工作 发生机制
下载PDF
从强介入到再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行动逻辑——以苗族村落文化传承项目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魏玺昊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7-55,共9页
随着传统“民族工作”“民政工作”日益暴露出僵化、非专业等弊端,社会工作获得了少数民族服务的介入空间,因服务大多属于“强介入”,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困境。基于社会表演理论的概念框架,结合苗族村落的文化传承案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 随着传统“民族工作”“民政工作”日益暴露出僵化、非专业等弊端,社会工作获得了少数民族服务的介入空间,因服务大多属于“强介入”,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困境。基于社会表演理论的概念框架,结合苗族村落的文化传承案例,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服务“强介入”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强介入”。研究发现,文化的“管窥”视野以及工作者个人意愿的强加是“强介入”生成的主要原因。主流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双重聚焦可以避免文化敏感的“管窥”视野,避免服务的双重高压状态;多重权力主体的意见聚焦可以摆脱问题导向,避免社会工作者个人意愿的强加。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去“强介入”化,必须遵循一种再融合的表演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社会工作服务 强介入 社会表演理论 再融合
下载PDF
空间变迁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再构--以山东省Z村“农民上楼”为例
6
作者 魏玺昊 贺思银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第7期308-311,共4页
以空间为视角,以"农民上楼"为案例,说明了村民居住空间变化对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是,积极性行动的空间性到场等因素为农村整体社会关系的维持提供了契机;二是,居住空间中阻碍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定向使得村民主动寻找容纳传统... 以空间为视角,以"农民上楼"为案例,说明了村民居住空间变化对其社会关系的影响。一是,积极性行动的空间性到场等因素为农村整体社会关系的维持提供了契机;二是,居住空间中阻碍因素影响下的空间定向使得村民主动寻找容纳传统礼俗活动的交往空间,礼俗集体社会关系的内核得以保留;三是,社交性行动的空间性到场将文化广场建构为社交场所,这种公共空间中密切的社会关系对居住空间中的社会关系实现了有益反哺。上楼后的农村社会关系呈现一种总体维持不变情况下的局部多维度及非线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上楼 空间变迁 社会关系 再构
下载PDF
“文化扶贫”让搬迁生活更美好
7
作者 魏玺昊 《中国社会工作》 2020年第21期20-21,共2页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2019年10月5日晚上,云南省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小海新村的活动室里,社会工作者和40位苗族村民一起组织参与了一场国庆联欢会。在这场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们自导自演的联欢会中,村民们歌唱祖...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2019年10月5日晚上,云南省寻甸县塘子街道钟灵社区小海新村的活动室里,社会工作者和40位苗族村民一起组织参与了一场国庆联欢会。在这场社会工作者与村民们自导自演的联欢会中,村民们歌唱祖国,也歌唱搬迁后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者 文化扶贫 我的祖国 搬迁 歌唱祖国 寻甸县 幸福生活 活动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