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人心史:清代台湾地区诗歌探微——以连横《台湾诗乘》为例
1
作者 魏琛琳 寇惟妙 《台湾研究集刊》 2024年第3期79-91,共13页
《台湾诗乘》是连横编纂的关于台湾地区诗歌发展的文学简史。它以史系诗、以诗见人,收录了从清初到乙未之役前后大约250位诗人的千余首诗作,颇有助于理清有清一代台湾地区诗歌的发展脉络。内地赴台诗人组织了“东吟社”,频繁联社、持续... 《台湾诗乘》是连横编纂的关于台湾地区诗歌发展的文学简史。它以史系诗、以诗见人,收录了从清初到乙未之役前后大约250位诗人的千余首诗作,颇有助于理清有清一代台湾地区诗歌的发展脉络。内地赴台诗人组织了“东吟社”,频繁联社、持续唱和,承继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同时开启了台湾地区诗歌发展的广阔前景。诗歌作为情感寄托的载体,更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诗人的心曲隐衷。从这个角度而言,《诗乘》不仅是对台湾地区诗歌发展史的记录,也是对250余年间宦于斯、寓于斯、生长于斯的诗人“心史”之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台湾地区诗歌 东吟社 诗人心史
下载PDF
《无声戏》何以“无声”——德译本《无声戏》传播失利之思考
2
作者 寇惟妙 魏琛琳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5期99-106,共8页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剧家李渔的首部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中的相关篇目自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至海外后,备受读者喜爱。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1990年新西兰汉学家韩南的六回英文节译本Silent Operas,两年之后,德国汉学研究者Stephan Pohl... 明末清初小说家、戏剧家李渔的首部拟话本小说集《无声戏》中的相关篇目自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至海外后,备受读者喜爱。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1990年新西兰汉学家韩南的六回英文节译本Silent Operas,两年之后,德国汉学研究者Stephan Pohl撰著了译研并重的Das lautlose Theater des Li Yu(um 1655):eine Novellensammlungen der frühen Qing-zeit。但该译作面世后,传播效果与韩南的英译本大相径庭,可以说传播乏力,呈现出令人惋惜的“无声”景象。本研究从原作版本及译介篇目的选择、策略方法的运用、对原作的复现程度等方面入手,探索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节译取得截然不同传播效果的原因,反思应如何避免译本难以复现原作、扎根异土的问题,探讨译本如何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通道和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无声戏》 译本比较分析 主体性 传播效果
下载PDF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水意象 被引量:1
3
作者 魏琛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6-258,共3页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存在多种意象,它们作为情感、剧情的承载物被使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也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在种种意象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如《李尔王》中著名的暴风雨场景、哈姆雷特曾在...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存在多种意象,它们作为情感、剧情的承载物被使用,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含义,也赋予了剧本一种永不消失的美感和力量。在种种意象中,水意象在莎剧中曾直接或间接多次出现,如《李尔王》中著名的暴风雨场景、哈姆雷特曾在海上航行、奥菲莉娅溺水而亡等。因此,笔者拟从水意象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解读莎翁戏剧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水意象
下载PDF
诗情画意——论赵云龙水彩画意境的诗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魏琛琳 赵子鉴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4年第4期1-2,共2页
全文以诗情意蕴探讨艺术家赵云龙的水彩画,从写生现场转瞬即逝的情感捕捉,到画面色彩的抽象提炼,无不传达出艺术家精准的艺术感受和天赋的艺术修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诗情画意成为水彩画在当代中国获得新生与发展的补充与关照。
关键词 诗意 水彩 诗化
下载PDF
罗兰·巴特理论视域下的福楼拜作品——以《布瓦尔与佩库歇》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魏琛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58-64,共7页
福楼拜晚期作品《布瓦尔与佩库歇》被认为是超越时代的巅峰之作,体现其创作风格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发展演变。将作品置于罗兰·巴特理论视域下,发现其与"零度写作""作者已死""写作风格先... 福楼拜晚期作品《布瓦尔与佩库歇》被认为是超越时代的巅峰之作,体现其创作风格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发展演变。将作品置于罗兰·巴特理论视域下,发现其与"零度写作""作者已死""写作风格先天性""文本模仿性""无意义的终极意义"等理论存在契合之处,可为解读福楼拜作品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福楼拜 《布瓦尔与佩库歇》
下载PDF
聚焦饮食书写:李渔的矛盾性及个人独特性
6
作者 魏琛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0-47,共8页
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群体在心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饮食生活的关注也循序渐进,持续发酵。当时颇负盛名的李渔一直被认为是饮食书写的集大成者,既继承了前代饮食家们的主张,还进行了创新,形成颇具特色的... 明代中后期,文人士大夫群体在心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饮食生活的关注也循序渐进,持续发酵。当时颇负盛名的李渔一直被认为是饮食书写的集大成者,既继承了前代饮食家们的主张,还进行了创新,形成颇具特色的饮食书写体系,并对后代的袁枚等人产生很大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李渔个人身份的复杂性使其饮食书写具有了多重面向:"士""民"这两种身份的重叠使其思想呈现出一定的交叉性,显得比较复杂甚至矛盾,具有个人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书写 庖人之书 自相矛盾 感官描写
下载PDF
浅析《紫颜色》的美学意蕴与社会价值——基于女性主义视角
7
作者 魏琛琳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艾丽斯沃克·沃克的代表作,更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实践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想。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叙述了黑人妇女西丽14—40岁从失语状态到逐渐觉醒、颠覆父权话语,赢得个人独立和个性...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家艾丽斯沃克·沃克的代表作,更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经典,实践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理想。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叙述了黑人妇女西丽14—40岁从失语状态到逐渐觉醒、颠覆父权话语,赢得个人独立和个性解放的生活历程。文中既有对黑人女性重建女性主体的描述,也有对西丽与莎格之间同性恋行为的刻画,更有生态女性主义的情怀。作者将主人公重建女性主题的过程呈现在读者面前,塑造了极为立体的黑人女性形象。笔者拟从黑人女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同性恋女权主义等角度切入分析,将这个黑人妇女勇敢地颠覆自己"他者"边缘角色的过程进行深入的阐述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颜色》 艾丽斯·沃克 女性主义 父权制 新生
下载PDF
论留日时期鲁迅的浪漫主义特色及哲学背景
8
作者 高旭东 魏琛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23,30,共9页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基于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叛,但广义的浪漫主义却越出文学范畴,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一种文化潮流。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基于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叛,但广义的浪漫主义却越出文学范畴,是包括哲学在内的一种文化潮流。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认为,“浪漫主义运动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即使是文学上的浪漫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特色 哲学背景 浪漫主义文学 《西方哲学史》 鲁迅 19世纪初 18世纪 古典主义
下载PDF
密尔的个人与社会自由思想评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兴华 魏琛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0-65,共6页
19世纪中叶,约翰·密尔根据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状况,将自由理念的适用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社会,提出了界定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为避免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伤害,他分析了社会干涉个人自由的限度和范围,指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19世纪中叶,约翰·密尔根据当时英国社会发展状况,将自由理念的适用领域从政治扩展到社会,提出了界定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为避免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伤害,他分析了社会干涉个人自由的限度和范围,指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对于发现真理的作用。同时,为了促进社会进步,他呼吁要创造一个有助于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即要求保持有限度的社会权威和国家权力干涉。尽管他的自由思想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遭到后世学者的诸多批评,但却无法否定他自由思想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密尔 思想自由 真理 个性 社会权威
下载PDF
李渔戏剧理论英译及接受史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琛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23,共9页
《闲情偶寄》"词曲部"和"演习部"中的戏剧创作和搬演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理论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李渔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过专门、系统的讨论。本文通过... 《闲情偶寄》"词曲部"和"演习部"中的戏剧创作和搬演理论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理论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截至目前为止,尚未有人对李渔戏剧理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情况进行过专门、系统的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全面考察其剧论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讨论李渔戏剧理论英译及传播的契机与条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英语世界学者接受李渔剧论的几个特点,如从单一研究到译研并举,普遍对李渔剧论评价较高;强调李渔戏剧理论中对"奇"和"趣"的追求,多以汇通中西的视野将李渔与西方剧作家、将李渔曲论与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并置进行研究等。希望本文可以为日后李渔戏剧理论的相关研究提供启发,为中国经典作品在域外的强大影响力再添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闲情偶寄》 接受史 戏剧理论 中西交流
下载PDF
李渔经典作品的当代搬演和舞台传播——以创作社剧团《少年金钗男孟母》对《男孟母教合三迁》的谐拟转化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魏琛琳 李佳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5期103-110,共8页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男孟母教合三迁》因别出心裁、真实反映社会风气而颇受市民大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中国台湾创作社主创人员周慧玲根据《男孟母教合三迁》改编出现代舞台剧《少年金钗男孟母》,亦备受大众青睐。该剧在继承李渔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现代改写,既有对原作的延续,又有对主题的革新、对情欲分立理念的变更、对当下社会文化和生存环境的观照;与此同时,将兼具客观理性和主观细腻的编剧理念渗入创作,反思现代社会中的性别意识和家庭观念。探索改编剧作与原作的互文,对其进行的演绎、解构与重构,思考潜藏在改编作品背后的现代台湾社会性别观念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男孟母教合三迁》 《少年金钗男孟母》 性别
下载PDF
京味小说地域文化元素在跨语际实践中的译介与传播
12
作者 魏琛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1-71,共1页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他国语言。小说这一文学类型,已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历史、人文、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外文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学的艺术特色、再现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上的优劣得失,越来越... 近年来,中国文化的向外辐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译成他国语言。小说这一文学类型,已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历史、人文、社会的重要窗口。因此,外文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学的艺术特色、再现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上的优劣得失,越来越受到关注。王颖冲的《京味小说英译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选取了京味小说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学类别为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作出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味小说 中国文学作品 文学类型 跨语际实践 海外传播 文学类别 译介与传播 地域文化元素
下载PDF
在仕与不仕之间——李渔弃举原因新探
13
作者 魏琛琳 袁楚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2,共7页
李渔放弃举业的原因,过往学者各有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为“战乱说”“强仕说”“天命说”和“性格说”。但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过于强调单个因素,忽略了李渔心态的复杂。其次,这些说法都通过讨论李渔入清后的弃举经历得出... 李渔放弃举业的原因,过往学者各有说法,最有代表性的为“战乱说”“强仕说”“天命说”和“性格说”。但研究发现这些说法存在一定局限:首先,过于强调单个因素,忽略了李渔心态的复杂。其次,这些说法都通过讨论李渔入清后的弃举经历得出,并未提及李渔在入清之前已经形成的不仕之心。但通过其诗、词、文、小说等著作可以发现,李渔在入清前和入清后放弃应举的原因并不相同。是故讨论李渔的弃举问题应对入清前和入清后两个阶段分别加以考察。引证李渔的作品及当时文献,可见其不仕心态的变化和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不仕 个人心态 社会身份 实际生活
下载PDF
从《合影楼》看李渔的爱情观——兼论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共鸣
14
作者 魏琛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89,共7页
前人在讨论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通常习惯于将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联系在一起,从作品主题、写作方式、创作手法、时代意义等方面加以对比和关照。但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合影楼》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更有放在一起讨论... 前人在讨论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通常习惯于将其与《梁山伯与祝英台》联系在一起,从作品主题、写作方式、创作手法、时代意义等方面加以对比和关照。但李渔的白话短篇小说《合影楼》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似乎更有放在一起讨论的必要,而这一点一直以来为前人所忽略。通过将这两部作品并置进行比较,不仅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李渔独特的爱情观,还可以看出社会背景、文化语境等对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更可以发现彼时中西爱情观念的差异与共鸣,探讨中西文化体系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影楼》 《罗密欧与朱丽叶》 李渔 莎士比亚 爱情观
下载PDF
从“ 对话”到“对话主义”:《艾儒略、〈口铎日抄〉及晚明福建的耶儒对话主义》评介
15
作者 魏琛琳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1期185-191,共7页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汇,展示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不同知识体系、世界观、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对双方的社会、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时空跨度广阔、文献资料浩繁,本领域研...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一次历史性的交汇,展示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尤其是不同知识体系、世界观、意识形态的竞争和较量,对双方的社会、文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时空跨度广阔、文献资料浩繁,本领域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一背景下,香港大学宋刚的英文新著《艾儒略、〈口铎日抄〉及晚明福建的耶儒对话主义》(Giulio Aleni,Kouduo richao,and Christian-Confucian Dialogism in Late Ming Fujian)以“对话”为切入点,再现了晚明时期的耶儒思想交流。此著材料丰富翔实,析论周密严谨,着重探讨了“对话主义”的概念,兼顾理论的整合与创新,不但是继许理和(Erik Zürcher,1928—2008)之后对《口铎日抄》进行深入探讨的又一力作,而且对本领域的相关研究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交流 耶儒对话 艾儒略 冲突与融合 对话主义 文献资料 晚明时期 香港大学
下载PDF
修辞学论题与诗性论题学:古典与当代之间 被引量:3
16
作者 殷振文 魏琛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38,共9页
在古典修辞学和当代哲学与诗学中,论题(τοποζ)始终是一个功能独特、含义复杂的理论概念。论文围绕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修辞学论证,阐述论题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体系中的本质、类别、功能与意义;并在古典修辞学背景下,阐明论题... 在古典修辞学和当代哲学与诗学中,论题(τοποζ)始终是一个功能独特、含义复杂的理论概念。论文围绕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修辞学论证,阐述论题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体系中的本质、类别、功能与意义;并在古典修辞学背景下,阐明论题(地方)和修辞学的选题、布局和记忆等要素的内在关联。论文通过梳理从尔维柯、到库尔提乌斯、菲韦格与罗兰·巴特等的修辞学思想脉络,揭示论题学从古典到当代的建构过程,最终阐明论题这一古典修辞术语在西方诗学、史学、哲学和法学等各人文学科的延续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题(地方) 修辞学 诗性论题学 困境与问题思维
下载PDF
李渔戏曲创作理论和写作实践的矛盾性刍议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楚林 魏琛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1期89-95,共7页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通俗文化大师、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1611—1680)在戏曲、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和李渔的创作实践,能够发现... 作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通俗文化大师、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李渔(1611—1680)在戏曲、小说、出版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留下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对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和李渔的创作实践,能够发现李渔曲论与其创作之间的诸多“矛盾”:李渔力倡“戒淫亵”、“戒荒唐”、追求艺术创作的“无我之境”等,但其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却不忌淫词秽语、大胆进行艺术虚构,与此同时又难免作者意识、声音等主观因素的介入,矛盾频现。这种“矛盾性”及其成因,旁涉明末清初的时代氛围、社会文化风气和士人心态以及李渔为了使作品在市民大众和不同阶层的读者群中得到接受、传播,在创作实践中对自己理论主张的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渔 戏曲 《闲情偶寄》 《十二楼》 创作理论 写作实践
下载PDF
出位之思:李渔拟话本小说创作的美学特质
18
作者 魏琛琳 寇惟妙 《明清小说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7-233,共17页
文艺美学领域一直有“出位之思”的说法,用以描述不同艺术之间超出本位、彼此借鉴、相互取法的美学现象。经由佩特(Walter Pater,1839—1894)、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1811—1873)、钱钟书、朱光潜、叶维廉等人的阐论,“出位之思”... 文艺美学领域一直有“出位之思”的说法,用以描述不同艺术之间超出本位、彼此借鉴、相互取法的美学现象。经由佩特(Walter Pater,1839—1894)、戈蒂耶(Theophile Gautier,1811—1873)、钱钟书、朱光潜、叶维廉等人的阐论,“出位之思”的概念逐步定型并引发后世学人的不断思考。以“出位之思”的阐释逻辑对李渔的文艺创作进行检视与反思,不仅可以发现其小说“独树一帜”、堪为市民文学高峰的缘由,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作品如何通过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突破“本色当行”,焕发“出位”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位之思 李渔 《无声戏》 跨媒介叙事 艺术会通
原文传递
晚明的“雅物”: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阐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琛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5-101,共7页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大众逐渐开始致力于"雅物"的收藏,"雅意"的留存,乃至"高雅"生活方式的培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雅物"的收藏。"雅"作为当时最高审美原...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大众逐渐开始致力于"雅物"的收藏,"雅意"的留存,乃至"高雅"生活方式的培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雅物"的收藏。"雅"作为当时最高审美原则成为文人阶层自我标榜的工具,"雅物"亦成为新贵阶级将经济优势转化为社会地位而进行"炫耀性消费"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附庸风雅的消费竞赛。如果把"雅物"置于结构主义理论视域之下,将"雅"作为一个携带独立意义、能够被感知的符号,分析晚明备受推崇的"物",可以进一步探索晚明"物""雅"和时代背景、社会风潮、大众心理之间的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流行神话 罗兰·巴特
原文传递
潜心磨铸的比较文化新论——读高旭东《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20
作者 魏琛琳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当下我们对于文化的关注似乎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讨论“文化冲突”、“文化建设”等社会性、全球性的命题,文化似乎被提到了一个倍受关注的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关注往往是泛泛而谈,甚至是一种学术点缀。然而在中国... 当下我们对于文化的关注似乎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我们讨论“文化冲突”、“文化建设”等社会性、全球性的命题,文化似乎被提到了一个倍受关注的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关注往往是泛泛而谈,甚至是一种学术点缀。然而在中国,文学的比较在近代伊始就与文化的比较是水乳交融的。可以说,中西文化的比较是深入研究双方文化的互助互促之路,它能够帮助我们客观把握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价值,认识两个文化系统的价值内涵和发展前景,从而为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入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化 中西文化 高旭东 讲稿 价值内涵 文学比较 文化冲突 文化建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