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对结肠动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明钰 魏秀楠 迟莉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626-632,共7页
目的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66例,按2∶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4例给予理... 目的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动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10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66例,按2∶1比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中药组44例给予理肠饮治疗,西药组22例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匹维溴铵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腹痛程度评分、稀便时间、大便性状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餐前5 min、餐后10 min、餐后20 min、餐后30 min不同肠段的肠电波幅及频率。结果2组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腹痛程度评分和大便性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稀便时间均明显短于治疗前(P均<0.05),且治疗第4周各指标改善最明显;中药组治疗第8周、第12周的腹痛程度评分与治疗第4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西药组治疗第8周、第12周的腹痛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第4周(P均<0.05);中药组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腹痛程度评分和大便性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西药组(P均<0.05),稀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同期西药组(P均<0.05)。治疗4周后,2组各导联肠电波幅及频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但2组间各导联肠电波幅及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理肠饮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腹痛、稀便、大便性状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能降低结肠电活动的波幅及频率,负性调节结肠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理肠饮 肝郁脾虚证 结肠动力 肠电图
下载PDF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内涵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魏秀楠 王帅 迟莉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借自然界“川”“海”之象进一步阐释“六经”之经与腑的双重含义,以及“肠胃为海”在气血化生、津液输布、糟粕传化、扶正培本方面的内涵。指出“六经”与“肠胃”在生理上彼此依存、病理上相...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念,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借自然界“川”“海”之象进一步阐释“六经”之经与腑的双重含义,以及“肠胃为海”在气血化生、津液输布、糟粕传化、扶正培本方面的内涵。指出“六经”与“肠胃”在生理上彼此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在现代肠道研究中,肠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体现了肠胃为“气血生化之海”“津液输布之海”“糟粕传化之海”。肠道菌群促进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并参与调节机体免疫,体现了肠胃为“扶正培本之海”。肠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通过脑-肠轴的双向调控,如同六经与肠胃之间的海川循环,彼此依存、生生不息。通过探析“六经为川,肠胃为海”在肠道各功能网络中的内涵,揭示象思维在中西医整合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挖掘经典及科研创新开辟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取象比类 消化吸收 肠道菌群 肠黏膜免疫 肠神经系统 脑-肠轴 《黄帝内经》
下载PDF
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尹德菲 魏秀楠 +3 位作者 刘佳卉 程艳 刘彤 迟莉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87-695,共9页
目的基于菌-脑-肠轴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66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4例和西药组22例,中药组予理肠... 目的基于菌-脑-肠轴观察理肠饮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脑肠肽、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方法纳入66例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以2∶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44例和西药组22例,中药组予理肠饮口服,西药组予培菲康联合得舒特口服,疗程均为4周,评估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2组患者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变化,治疗前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情况,检测血清脑肠肽指标[血清P物质(Substance P,SP)及5-羟色胺(Serotonin,5-HT)]表达水平及肠道菌群的组成情况。结果①治疗2周、治疗4周,2组IBS-S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1),且中药组临床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P<0.01)。②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P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中药组血清5-HT含量显著下降(P<0.01),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α多样性分析提示,治疗后2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西药组菌群多样性较前下降(P<0.05),而中药组较前无明显差异(P>0.05);PCoA分析提示2组微生物群落构成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且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中药组治疗后有显著优势的Biomarker为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Bacteroides_plebeius等;西药组治疗后有显著优势的Biomarker为ruminococcus_gnavus_group。菌群功能预测提示,理肠饮治疗IBS-D的主要途径为糖代谢相关途径。④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复方理肠饮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疗效确切、安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脑肠肽水平、调整肠道菌群结构、纠正菌群失衡状态、调控糖代谢相关菌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菌-脑-肠轴 理肠饮 肠道菌群 脑肠肽
下载PDF
理肠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尹德菲 魏秀楠 +2 位作者 刘佳卉 程艳 迟莉丽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9期946-953,共8页
目的:观察理肠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1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 目的:观察理肠饮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1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中药组41例和西药组20例,中药组予理肠饮,西药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匹维溴铵片,连续治疗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在不同观察时点(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第8周、第12周)评价IBS生活质量量表(IBS-QOL),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①两组患者经过治疗,肠道菌群特征性扩增子序列变异(ASV)均较治疗前减少;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增加(P<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减少(P<0.05),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值显著下调,其他含量较低的菌属总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②两组患者IBS-QOL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随访期均有所回落,但较治疗前仍有改善;中药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点IBS-QOL总积分均不同程度优于西药组(P<0.05,P<0.01),随着干预时间延长,优势更加显著;中药组在心境恶劣、健康担忧、进食逃避、行为障碍改善方面均不同程度优于西药组(P<0.01,P<0.05),在自体意向、社会功能、关系扩展改善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理肠饮可正向调节IBS-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菌群紊乱状态,并能改善IBS-D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理肠饮 肠道菌群 菌-脑-肠轴 生活质量 焦虑抑郁
下载PDF
从“虚毒”探讨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
5
作者 魏秀楠 梁峻尉 +2 位作者 孙大娟 张苗苗 迟莉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9-1354,共6页
“虚”“毒”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本文通过追溯、梳理“虚”与“毒”,归纳二者关系,并结合临证实践,分析阐释其基本内涵,并探讨其外延。“虚毒”学说有静态与动态两层含义,既涵盖人体正气虚馁、邪... “虚”“毒”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自《黄帝内经》以来不断丰富发展。本文通过追溯、梳理“虚”与“毒”,归纳二者关系,并结合临证实践,分析阐释其基本内涵,并探讨其外延。“虚毒”学说有静态与动态两层含义,既涵盖人体正气虚馁、邪毒亢盛的病理状态,又指代“虚”与“毒”相互推进的病理演变过程。基于“虚毒”学说的内涵及动态病机观点,该学说可适用于传染性疾病及虚损性疾病的防治,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亦在其列。本文以炎症性肠病为例,结合其西医学背景,阐述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的病机及治法,提供“虚毒”学说指导临床科研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毒 炎癌转化 炎症性肠病
原文传递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 被引量:7
6
作者 程艳 张苗苗 +4 位作者 国嵩 刘佳卉 魏秀楠 孙大娟 迟莉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302-1307,共6页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小肠相表里 藏象学说 历史源流
原文传递
黄芪-败酱草药对对HT-29细胞炎症模型JAK1/STAT6/SOCS1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孙大娟 魏秀楠 +1 位作者 程艳 迟莉丽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5-302,共8页
目的探讨黄芪-败酱草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脂多糖(LPS)20μg/ml干预HT-29细胞24 h,诱导建立炎症细胞模型。采用8个不同浓度(1.125、2.25、4.5、9、18、36、72、144 mg/ml)黄芪-败酱草干预炎症细胞模型24 h,CCK-... 目的探讨黄芪-败酱草药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脂多糖(LPS)20μg/ml干预HT-29细胞24 h,诱导建立炎症细胞模型。采用8个不同浓度(1.125、2.25、4.5、9、18、36、72、144 mg/ml)黄芪-败酱草干预炎症细胞模型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选取细胞活力最高的3个黄芪-败酱草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及黄芪-败酱草低、中、高剂量组6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后,美沙拉嗪组加入1 mg/ml的5-氨基水杨酸100μl,黄芪-败酱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加入筛选浓度的低、中、高浓度黄芪-败酱草100μl,空白组、模型组均加入100μl完全培养基,干预24 h。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咬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磷酸化蛋白质酪氨酸激酶1(p-JAK1)、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p-STAT6)、蛋白质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蛋白1(SOCS1)蛋白表达,qRT-PCR法检测JAK1、STAT6、SOCS1 mRNA表达。结果最终选择黄芪-败酱草浓度2.25、4.5、9 mg/ml作为低、中、高浓度进行后续实验。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败酱草高剂量组和美沙拉嗪组IL-6、IL-1β、IL-18、TNF-α表达减少,IL-13表达增多,Occludin、Claudin-1、SOCS1蛋白表达及SOCS1 mRNA表达上调,p-JAK1、p-STAT6蛋白表达及JAK1、STAT6 mRNA表达下调(P<0.05或P<0.01)。与美沙拉嗪组比较,黄芪-败酱草高剂量组IL-6、IL-1β、TNF-α升高,IL-13表达降低(P<0.05或P<0.01),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JAK1、STAT6、SOCS1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败酱草药对可能通过JAK1/STAT6/SOCS1通路下调致炎因子表达,从而发挥抗炎、修复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屏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黄芪 败酱草 炎性因子 肠黏膜屏障 JAK1/STAT6/SOCS1通路
原文传递
黄芪-败酱草药对调控JAK1/STAT6/SOCS1信号通路修复UC小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大娟 魏秀楠 +1 位作者 程艳 迟莉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7,共7页
目的观察黄芪-败酱草药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咬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基因、蛋白及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其修复肠黏膜... 目的观察黄芪-败酱草药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咬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基因、蛋白及酪氨酸激酶1(JAK1)/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讨其修复肠黏膜屏障的机制。方法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自由饮用2.5%DSS溶液7日构建UC小鼠模型,并于饮用DSS溶液第3天开始进行药物灌胃,给药8天后处死小鼠并观察评估小鼠体重、疾病活动指数、结肠长度;HE染色评价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1β、IL-18、TNF-α、IL-13含量;qRT-PCR、WB法检测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 mRNA、蛋白表达变化,qRT-PCR、WB法检测结肠组织JAK1/STAT6/SOCS1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对Occludin和Claudin-1基因表达量逐一与JAK1、STAT6、SOCS1的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芪-败酱草药对治疗后可有效减轻体重减轻、DAI评分、结肠缩短等。此外,它还能显著下调DSS诱导的炎性因子IL-6、IL-1β、IL-18、TNF-α的过度表达(P<0.05,P<0.01,P<0.0001),上调抗炎因子IL-13、Occludin、Claudin-1的表达(P<0.05,P<0.01,P<0.0001),显著降低JAK1和STAT6的mRNA表达(P<0.05,P<0.01,P<0.0001),下调p-JAK1和p-STAT6蛋白表达(P<0.05,P<0.01,P<0.001),上调SOCS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P<0.01,P<0.0001),并呈剂量依赖性。Occludin和Claudin-1基因表达量与JAK1、STAT6表达水平呈负相关,Occludin和Claudin-1与SOCS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Occludin、Claudin-1与JAK1、STAT6、SOCS1的基因表达量具有相关性,黄芪-败酱草药对可能通过JAK1/STAT6/SOCS1通路上调Occludin、Claudin-1、IL-13的表达,下调致炎因子IL-6、IL-1β、IL-18、TNF-α表达,从而修复UC小鼠肠黏膜屏障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黄芪-败酱草药对 炎性因子 Occludin、Claudin-1 JAK1/STAT6/SOCS1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五志过极”理论探讨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病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公义 魏秀楠 +1 位作者 梁峻尉 迟莉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765-769,共5页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患病率逐年攀升,由于该类疾病症状重叠、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FGI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当前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患病率逐年攀升,由于该类疾病症状重叠、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FGI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当前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西医尚无针对FGIDs的特效药,中医从情志致病角度辨治本病临证效果颇佳,而“五志过极”理论是中医情志致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五志过极”理论出发,追溯了“五志过极”的理论源流及古今医家的临证应用,认为“五志过极”是诱发FGIDs的重要病因,“五志过极”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则是FGIDs的基本病机,分析了“五志过极”和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紊乱”之间的同一性,以期为中医药辨治FGIDs,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及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志过极 功能性胃肠病 脑肠互动紊乱 病因病机
原文传递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魏秀楠 王晗潞 +4 位作者 孙大娟 赵继亭 王帅 闫华 迟莉丽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6-140,共5页
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中药安肠愈疡汤联合西药美沙拉秦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下黏膜愈合、组织学缓解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深层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UC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给予... 目的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中药安肠愈疡汤联合西药美沙拉秦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下黏膜愈合、组织学缓解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探讨其治疗UC的深层机制。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UC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口服,连续治疗12周,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结肠镜Baron积分、组织病理学Geboes评分。健康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分布,观察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结果(1)观察组治疗后Baron积分及Geboe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2)观察组治疗前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均降低,治疗后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均有回升,且PCoA分析显示观察组肠道菌群在治疗后更接近健康对照组;(3)观察组治疗前具有较低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等有益菌丰度,治疗后菌群丰度回调,且Blautia在治疗后具有明显菌群优势(P<0.05),而致病菌埃希氏-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在治疗后丰度下调(P<0.05)。结论UC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有显著差异,其肠道菌群多样性、丰富度减少,有益菌丰度减少,致病菌丰度增加,这与国内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不仅在实现UC内镜下黏膜愈合、组织学缓解方面疗效显著,而且可调控UC患者肠道菌群,提高其多样性、丰富度,增加有益菌,减少致病菌。结合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安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秦可能通过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与多样性,增加Blautia、Faecalibacterium等有益菌丰度,影响以NF-κB等为主的信号通路,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安肠愈疡汤 美沙拉秦 肠道菌群 机制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