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5
篇文章
<
1
2
…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上)
被引量:
7
1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1998年第1期34-49,共16页
关键词
表现主义
郭沫若
浪漫主义
文艺观
表现主义文学
泛表现主义
“表现”
表现派
德国表现主义
创造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近代川边治理与国防安全:从赵尔丰到刘文辉
被引量:
4
2
作者
魏红珊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70,127-129,共13页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川边局势,失地溃败;颇具政治韬略的刘文辉,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稳固川边,促使西康成功建省。34年的川边治理为现代西南边疆治理留下了鲜活的经验教训,川滇藏结合部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统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川边治理
国防安全
赵尔丰
刘文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美学的范畴:象与形
被引量:
3
3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138,共6页
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美学中举足轻重。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象";在西方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形"。中西绘画美学相异的范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体系。
关键词
中西绘画美学
范畴
象
形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学的学科身份重建
被引量:
1
4
作者
魏红珊
卢衍鹏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8-82,94,共6页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前者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性的确认和多年的学科底蕴,劣势在于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对日新月异的文学、文化现象反应迟钝,与社会现实、大众实际的文化活动、文艺实践等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后者的优势在于紧跟社会、时代的文学、文化节奏,对崭新的文学、文化文本具有超强的敏感,善于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劣势是过于偏爱的西方理论,自我理论创新不足,解构有余而不足以建构的文艺学新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艺学
学科反思
文化身份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
3
5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2007年7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乐山师范学院共同主办,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乐山...
2007年7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乐山师范学院共同主办,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乐山市金海棠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在此,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学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会
乐山市
师范学院
专家学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传神论”与“镜子说”
被引量:
4
6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7,192,共8页
中西绘画美学围绕着"传神论"与"镜子说"等具有特征性的命题而建立。二者在形象塑造的层面上,以"传神"与"逼真"体现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美学主张。
关键词
中西绘画
美学命题
传神论
镜子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被引量:
2
7
作者
魏红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95,共5页
郭沫若在广博深细的历史考证和文字训诂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审美对象,涉及不少与中国美学史、艺术史有关的重要问题。郭沫若以历史学考据和文献学注释为特点,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进行美学阐释,为先秦美学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
历史考古
郭沫若
青铜器
美学史
审美对象
文献学
先秦时期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论”之“新”——评《郭沫若研究新论》
被引量:
1
8
作者
魏红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9-210,共2页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甚丰,且卓有建树。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广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郭沫若研究从上世纪初发轫,经过了百年的长足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也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郭沫若构筑的学术文...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甚丰,且卓有建树。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广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郭沫若研究从上世纪初发轫,经过了百年的长足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也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郭沫若构筑的学术文化高峰,蕴藏太过丰富,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未能囊括他的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新”
文化巨人
百科全书
20世纪
学术影响
学术积累
学术成果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气韵论”与“模仿说”
被引量:
2
9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6-136,共11页
气韵论在谢赫的“六治”中被表述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第一法则。“艺术即模仿”是流行于古希腊时代,甚至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艺术的主导理论之一。中西绘画美学依托“气韵论”与“模仿说”等命题各自成立。在审美效果上,二者折...
气韵论在谢赫的“六治”中被表述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第一法则。“艺术即模仿”是流行于古希腊时代,甚至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艺术的主导理论之一。中西绘画美学依托“气韵论”与“模仿说”等命题各自成立。在审美效果上,二者折射出中西绘画在主客体关系上迥然有别的美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绘画
气韵论
模仿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
被引量:
4
10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6,共8页
身份是移民在异域书写自我和寻求归属的依托。本文旨在通过对郭沫若留学时期创作的身边小说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经验...
身份是移民在异域书写自我和寻求归属的依托。本文旨在通过对郭沫若留学时期创作的身边小说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经验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身边小说
身份焦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色彩语言比较:水墨为上与光色表现
被引量:
2
11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5,共7页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绘画艺术对色彩的诠释和运用各有精妙,自成体系,因而不同的色彩观和不同的色彩运用演绎了面貌迥异的中西绘画艺术。
关键词
绘画色彩语言比较
水墨
光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别样书写:川籍作家对左翼文学的突破与构建
被引量:
1
12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7,157,共12页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文学创作实绩突破了左翼文学的诸多局限:突破题材局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突破阶级局限,反映多元复杂的社会矛盾;突破性格局限,着力描摹浑然鲜活的人性,着力反映四川社会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全面描写...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文学创作实绩突破了左翼文学的诸多局限:突破题材局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突破阶级局限,反映多元复杂的社会矛盾;突破性格局限,着力描摹浑然鲜活的人性,着力反映四川社会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全面描写四川底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物命运,立体呈现人性的真实和人物的性格,他们的文学实绩丰富和拓展了左翼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疆域,促成了对中国左翼文学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籍作家
沙汀
艾芜
周文
罗淑
王志之
王余杞
左翼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末民国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4,158,共13页
巴塘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历史上为中央王朝、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争夺的绾毂之地。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川省、川边地方倾力经营,使之成为川滇藏结合部的边关战略重镇。近代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堪称王...
巴塘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历史上为中央王朝、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争夺的绾毂之地。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川省、川边地方倾力经营,使之成为川滇藏结合部的边关战略重镇。近代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堪称王朝边疆、近代国家边疆以及族际主义、区域主义治理形态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为现代边疆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塘地区
边疆治理
实践
川边
改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观之现代变革:对流的传统与错位的现代
被引量:
2
14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71,191,共10页
中西绘画艺术产生和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传统,而中西绘画艺术深入到彼此的传统中,则表现出双向互动的影响关系,引发其艺术观念相应的美学变迁,也因此获得了各自不同内涵的"现代性"。
关键词
中西绘画观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当代四川文学的农民工书写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
1
15
作者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本文以农民工题材的文学文本为依托,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置于新时期四川文学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由聚焦当代文学农民工书写推进到农民工身份的内涵阐释及焦虑起因,探讨农民工书写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关键词
四川文学
农民工书写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西绘画的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与以线造型
被引量:
1
16
作者
魏红珊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不已!希腊瓶画也以线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线造型
中西绘画
以书入画
语言比较
希腊瓶画
造型艺术
西方绘画
文明时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表现特征
被引量:
1
17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8年第1期48-57,共10页
本文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曾受西方多种艺术手法的影响,但他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郭沫若大胆择取了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融合浪漫主义的"表现"观念和表现主义的"自我表现"...
本文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曾受西方多种艺术手法的影响,但他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郭沫若大胆择取了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融合浪漫主义的"表现"观念和表现主义的"自我表现"的基础上,探寻并构筑新诗的艺术表现风格,形成了他创作中的泛表现主义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诗歌创作
表现
泛表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演变
被引量:
1
18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2期38-44,共7页
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通过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价值。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化身份
嬗变
构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小说为例
被引量:
1
19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本文从镜像理论切入认同危机的问题语境,考察其小说中的自我认同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郭沫若小说文本细读,展示隐藏在欲望的身体中的身份焦虑,考量文本中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层关联。
关键词
身体
身份
焦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郭沫若历史小说与表现主义
被引量:
1
20
作者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6年第3期26-33,共8页
虽然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创作受到多种文艺流派的影响,但他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作者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寄托富有现实意义的抽象题旨,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小说《豕蹄》的泛表现主义艺术风格。
关键词
邦沫若
历史小说
表现主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上)
被引量:
7
1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科院科研处
出处
《郭沫若学刊》
1998年第1期34-49,共16页
关键词
表现主义
郭沫若
浪漫主义
文艺观
表现主义文学
泛表现主义
“表现”
表现派
德国表现主义
创造社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近代川边治理与国防安全:从赵尔丰到刘文辉
被引量:
4
2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70,127-129,共13页
文摘
风云激荡的近代"川边",历任主政者的川边治理成效殊异:赵尔丰籍"平康三策",锐意进取,开拓出广阔的川边境域,成功践行"固川保藏"方略。尹昌衡藉个人英雄主义维持短暂的绚烂;其后走马灯式的镇守使无法掌控川边局势,失地溃败;颇具政治韬略的刘文辉,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稳固川边,促使西康成功建省。34年的川边治理为现代西南边疆治理留下了鲜活的经验教训,川滇藏结合部需要新的边疆治理统筹。
关键词
近代
川边治理
国防安全
赵尔丰
刘文辉
Keywords
modern time
border governance
national defense safety
Sichuan border
Zhao Erfeng
Liu Wenhui
分类号
C952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美学的范畴:象与形
被引量:
3
3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138,共6页
文摘
形象的问题在中西绘画美学中举足轻重。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象";在西方绘画美学中,审美形象始于"形"。中西绘画美学相异的范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艺术美学体系。
关键词
中西绘画美学
范畴
象
形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学的学科身份重建
被引量:
1
4
作者
魏红珊
卢衍鹏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枣庄学院中文系
出处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8-82,94,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西部项目(06XZW006)
文摘
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文艺学身份重建,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两种思维方式。本质主义坚持文艺学中的元理论、科学性、经典化;反本质主义重新定义文学性、文学自主性,并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语境下反思文艺学的学科性。在重建文艺学的思路上,一派主张在文艺学内部进行调整,拉近与现实的关系;另一派主张从文艺学外部重建历史化、地方化的文艺学。前者的优势在于拥有体制性的确认和多年的学科底蕴,劣势在于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对日新月异的文学、文化现象反应迟钝,与社会现实、大众实际的文化活动、文艺实践等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后者的优势在于紧跟社会、时代的文学、文化节奏,对崭新的文学、文化文本具有超强的敏感,善于对其进行文本分析,劣势是过于偏爱的西方理论,自我理论创新不足,解构有余而不足以建构的文艺学新的文化身份。
关键词
文学
文艺学
学科反思
文化身份
本质主义
反本质主义
Keywords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art
reconsidering of discipline
cultural identity
essentialprinciple
counter essential principle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
3
5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3期1-8,共8页
文摘
2007年7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乐山师范学院共同主办,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承办的“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乐山市金海棠宾馆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相聚在此,围绕会议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学术交流。
关键词
四川郭沫若研究学会
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中国现代
文学研究会
乐山市
师范学院
专家学者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传神论”与“镜子说”
被引量:
4
6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97,192,共8页
文摘
中西绘画美学围绕着"传神论"与"镜子说"等具有特征性的命题而建立。二者在形象塑造的层面上,以"传神"与"逼真"体现了中西绘画迥异的美学主张。
关键词
中西绘画
美学命题
传神论
镜子说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aesthetics proposition
the theory of mirror
the theory of mind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被引量:
2
7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1-95,共5页
文摘
郭沫若在广博深细的历史考证和文字训诂中,接触了大量的古代审美对象,涉及不少与中国美学史、艺术史有关的重要问题。郭沫若以历史学考据和文献学注释为特点,进行历史研究的同时进行美学阐释,为先秦美学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关键词
历史考古
郭沫若
青铜器
美学史
审美对象
文献学
先秦时期
Keywords
Guo Moruo
historical archaeology
aesthetic studies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B83-09 [哲学宗教—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论”之“新”——评《郭沫若研究新论》
被引量:
1
8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9-210,共2页
文摘
郭沫若作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一生著述甚丰,且卓有建树。其深远的学术影响广及中国以至整个世界。郭沫若研究从上世纪初发轫,经过了百年的长足发展,已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也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郭沫若构筑的学术文化高峰,蕴藏太过丰富,迄今为止的研究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未能囊括他的全部。
关键词
郭沫若研究
“新”
文化巨人
百科全书
20世纪
学术影响
学术积累
学术成果
分类号
G129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气韵论”与“模仿说”
被引量:
2
9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26-136,共11页
文摘
气韵论在谢赫的“六治”中被表述为“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第一法则。“艺术即模仿”是流行于古希腊时代,甚至迄今为止仍是西方艺术的主导理论之一。中西绘画美学依托“气韵论”与“模仿说”等命题各自成立。在审美效果上,二者折射出中西绘画在主客体关系上迥然有别的美学观。
关键词
中西绘画
气韵论
模仿说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
被引量:
4
10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6,共8页
文摘
身份是移民在异域书写自我和寻求归属的依托。本文旨在通过对郭沫若留学时期创作的身边小说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郭沫若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存在的总体经验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关键词
郭沫若
身边小说
身份焦虑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色彩语言比较:水墨为上与光色表现
被引量:
2
11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5,共7页
文摘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绘画艺术对色彩的诠释和运用各有精妙,自成体系,因而不同的色彩观和不同的色彩运用演绎了面貌迥异的中西绘画艺术。
关键词
绘画色彩语言比较
水墨
光色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别样书写:川籍作家对左翼文学的突破与构建
被引量:
1
12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7,157,共12页
基金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学科建设资助项目成果。
文摘
20世纪30年代,四川作家文学创作实绩突破了左翼文学的诸多局限:突破题材局限,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人物;突破阶级局限,反映多元复杂的社会矛盾;突破性格局限,着力描摹浑然鲜活的人性,着力反映四川社会特殊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状况,全面描写四川底层的社会文化生态和人物命运,立体呈现人性的真实和人物的性格,他们的文学实绩丰富和拓展了左翼文学的内涵和外延,扩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疆域,促成了对中国左翼文学的构建。
关键词
川籍作家
沙汀
艾芜
周文
罗淑
王志之
王余杞
左翼文学
Keywords
Sichuan writer
Sha Ting
Ai Wu
Zhou Wen
Luo Shu
Wang Zhizhi
Wang Yuqi
left-wing literature
分类号
K206.6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末民国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研究
被引量:
1
13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4,158,共13页
文摘
巴塘地区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生态和区位优势,历史上为中央王朝、少数民族政权及部落争夺的绾毂之地。清末民国时期,中央政府与川省、川边地方倾力经营,使之成为川滇藏结合部的边关战略重镇。近代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堪称王朝边疆、近代国家边疆以及族际主义、区域主义治理形态的典范,其成功经验为现代边疆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巴塘地区
边疆治理
实践
川边
改流
Keywords
Batang Region
border governance
practice
Sichuan-border areas
replacement of the chieftain system with the governance by official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分类号
K203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观之现代变革:对流的传统与错位的现代
被引量:
2
14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2-71,191,共10页
文摘
中西绘画艺术产生和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传统,而中西绘画艺术深入到彼此的传统中,则表现出双向互动的影响关系,引发其艺术观念相应的美学变迁,也因此获得了各自不同内涵的"现代性"。
关键词
中西绘画观
传统
现代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views,tradition,modernity.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当代四川文学的农民工书写与身份认同
被引量:
1
15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2-117,共6页
文摘
本文以农民工题材的文学文本为依托,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置于新时期四川文学的背景下予以考察,由聚焦当代文学农民工书写推进到农民工身份的内涵阐释及焦虑起因,探讨农民工书写所呈现出的复杂的文学价值及文化意义。
关键词
四川文学
农民工书写
文化认同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西绘画的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与以线造型
被引量:
1
16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文摘
沃林格尔认为,造型艺术的出发点乃是线型之抽象。回顾早期东西方绘画,绘画都是从运用线条勾勒形象开始的。就欧洲而言,早期希腊绘画中的“线条”给我们留下至深的印象。爱琴文明时代的克里特“迷宫”壁画,其线条运用得精美绝伦,令人惊叹不已!希腊瓶画也以线造型。
关键词
以线造型
中西绘画
以书入画
语言比较
希腊瓶画
造型艺术
西方绘画
文明时代
分类号
J206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表现特征
被引量:
1
17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8年第1期48-57,共10页
文摘
本文认为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曾受西方多种艺术手法的影响,但他探索并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郭沫若大胆择取了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在融合浪漫主义的"表现"观念和表现主义的"自我表现"的基础上,探寻并构筑新诗的艺术表现风格,形成了他创作中的泛表现主义风格特征。
关键词
郭沫若
诗歌创作
表现
泛表现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演变
被引量:
1
18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7年第2期38-44,共7页
文摘
本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通过解读郭沫若五四时期的《女神》和抗战时期的《屈原》,透视其文化身份的嬗变,研究其对个体和民族群体文化身份的构建,凸显其作品的新的诠释价值。
关键词
郭沫若
文化身份
嬗变
构建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小说为例
被引量:
1
19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9年第2期45-49,共5页
文摘
本文从镜像理论切入认同危机的问题语境,考察其小说中的自我认同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郭沫若小说文本细读,展示隐藏在欲望的身体中的身份焦虑,考量文本中的主体建构与文本外历史文化语境的深层关联。
关键词
身体
身份
焦虑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郭沫若历史小说与表现主义
被引量:
1
20
作者
魏红珊
机构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出处
《郭沫若学刊》
2006年第3期26-33,共8页
文摘
虽然郭沫若的历史小说创作受到多种文艺流派的影响,但他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作者运用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寄托富有现实意义的抽象题旨,十分鲜明地体现了历史小说《豕蹄》的泛表现主义艺术风格。
关键词
邦沫若
历史小说
表现主义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郭沫若与表现主义(上)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1998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近代川边治理与国防安全:从赵尔丰到刘文辉
魏红珊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中西绘画美学的范畴:象与形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文艺学的学科身份重建
魏红珊
卢衍鹏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7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传神论”与“镜子说”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历史考古与美学阐释——以郭沫若青铜器研究为例
魏红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新论”之“新”——评《郭沫若研究新论》
魏红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中西绘画美学命题:“气韵论”与“模仿说”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夹缝中的书写——郭沫若身边小说中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中西绘画色彩语言比较:水墨为上与光色表现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别样书写:川籍作家对左翼文学的突破与构建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清末民国巴塘地区“边疆治理”实践研究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中西绘画观之现代变革:对流的传统与错位的现代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当代四川文学的农民工书写与身份认同
魏红珊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中西绘画的造型语言比较:以书入画与以线造型
魏红珊
《创作与评论》
CSSCI
201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郭沫若诗歌创作的表现特征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论郭沫若身份认同及其演变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小说为例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郭沫若历史小说与表现主义
魏红珊
《郭沫若学刊》
200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4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